冷冻粘附论文-徐强,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俞坚武

冷冻粘附论文-徐强,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俞坚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冻粘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生理学,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冷冻粘附

冷冻粘附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俞坚武[1](2007)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冷冻粘附现象的特点。方法总结38例经导管冷冻消融慢径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病例,在-30℃下冷冻标测,确认有效靶点后降温至-75℃冷冻消融,手术过程中观察冷冻导管与靶点粘附时的特点,记录粘附时导管末端的温度,从开始降温到发生粘附所需时间,冷冻仪液态N2O的流量、压力参数。结果冷冻导管与靶点发生粘附的最高温度为-16.2±1.8℃,最低温度为-21.4±1.8℃,平均温度为-18.5±1.6℃,从降温到粘附所需时间平均为22.2±4.8s,粘附时冷冻导管内液体N2O流量为14.9±1.1ml/min,压力为678.6±23.8帕/平方英寸;在冷冻标测和消融过程中,消融导管与靶点粘附稳定,未发生移位;全部38例冷冻消融均获成功,未发生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1~30个月无复发。结论冷冻粘附可使导管与靶点接触稳定,增加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徐强,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2](2007)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冷冻消融的冷冻粘附现象。方法本研究总结了 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行经导管冷冻消融的房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共28例,在手术过程中冷冻导管末端温度降至0℃时开始踩射线,当导管末端出现点头样运动时说明与心内膜发生黏附,记录此时导管末端的温度,降温过程时间,冷冻机的流量和压力值。结果冷冻导管与靶点发生粘附的最高温度为-16.2±1.8℃,最低温度为-21.4±1.8℃,平均温度为-18.5± 1.6℃,从降温到粘附所需时间平均为22.2±4.8秒,粘附时冷冻导管内一氧化二氮(N2O)液体流量为14.9±1.1,压力为678.6±23.8。在冷冻标测和消融过程中,消融导管与心内膜粘附稳定,不发生移位;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结论冷冻消融是治疗 AVNRT 的有效方法,冷冻粘附可使导管与靶点接触稳定,增加冷冻消融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07-06-01)

徐强,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3](2007)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冷冻消融的冷冻粘附现象。方法:本研究总结了2005年2 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行经导管冷冻消融的房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共28例,在手术过程中冷冻导管末端温度降至0℃时开始踩射线,当导管末端出现点头样运动时说明与心内膜发生黏附,记录此时导管末端的温度,降温过程时间,冷冻机的流量和压力值。结果:冷冻导管与靶点发生粘附(本文来源于《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6-01)

徐强[4](2007)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由房室交界区存在传导速度快慢不一的双径路形成连续的折返激动所致。目前临床大多采用射频消融(radiorequeency catheter ablation,RF)改良慢径的方法治疗,手术根治率高,效果确切,但成功的消融,还依赖导管定位的准确和稳定,如果在房室结或His束附近消融,导管位置的误差或移位,不仅会造成消融无效,还会导致不可逆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进行永久起搏器的植入。而这点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是不可接受的。冷冻对于射频消融的这个缺点来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能量。冷冻消融很早就开始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其所造成的是边界清晰、非炎症的透壁损伤。介入器械的发展使得通过导管进行冷冻消融成为可能。冷冻导管为双层中空导管,根据Joule-Thompson效应,高压冷冻液经内管注入导管末端后变成气体,再经低压的外壳排除,引起导管末端温度降低,结成冰球与心内膜发生粘附(Cryoadhesion),在标测和消融过程中不会发生滑动,探头温度可从室温至-85℃之间可调,-30℃或稍高的温度,可以造成局部电生理活动的可逆抑制,用来进行冷冻标测(cryomapping)。而-70℃或更低的温度持续一定时间后可以造成组织的不可逆损伤,用来进行冷冻消融(cryoablation)。目前冷冻消融在多个心脏中心初步的临床应用显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研究冷冻粘附现象的特点,统计冷冻粘附时的冷冻导管远端温度,降温时程及所需的冷冻仪液态一氧化二氮(N_2O)流量、压力参数,为下一步精确靶点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总结了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冷冻消融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共18例,在手术过程中冷冻导管末端温度降至0℃时开始透视,当导管末端出现点头样运动时说明与心内膜发生粘附,记录此时导管末端的温度,从开始降温到发生粘附所需时间,冷冻仪液态N_2O的流量和压力参数。结果冷冻导管与靶点发生粘附的最高温度为—16.2±1.8℃,最低温度为—21.4±1.8℃,平均温度为—18.5±1.6℃,从降温到粘附所需时间平均为22.2±4.8S,粘附时冷冻导管内液体N_2O流量为14.9±1.1毫升/分钟,压力为678.6±23.8帕/平方英寸。在冷冻标测和消融过程中,消融导管与心内膜粘附稳定,未发生移位。结论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冷冻粘附可使导管与靶点接触稳定,增加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01)

何晓华,吕豪[5](2007)在《经二甲基亚砜冷冻保存的血小板粘附率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冷冻保存血小板的制备技术以及制备效果。方法按常规进行DMSO富含血小板血浆悬液制备、冷冻保存与复温;抽样进行质控检测;作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结果质控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2.5×1011个/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个/袋,白细胞混入量≤5.0×108个/袋。无细菌生长。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血小板粘附试验结果:加入DMSO血小板的粘附率低于未加DMSO的血小板(P<0.05);洗涤后的血小板粘附率与未加DMSO的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的DMSO冷冻保存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07年01期)

刘斌,廖灿,陈劲松,辜少玲,许遵鹏[6](2003)在《冷冻对脐血CD_(34)~+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了解冷冻后脐血CD3 4 + 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评价脐血的冻存和不同输注脐血的方法对脐血移植造血恢复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 取 15份经羟乙基淀粉分离的脐血各 2ml,保存在液氮中 6~ 8月后 ,检测新鲜标本、冻存标本复温后及短暂孵育后白细胞和CD3 4 + 细胞的变化 ,以及CD3 4 + 细胞表达CD62 L、CD2 9、CD49d、CD11b、CD44和CXCR4情况的变化。结果 冻存前后白细胞和CD3 4 + 细胞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D62 L和CXCR4表达量在冻存后明显减少 (分别由 3.2 2 8× 10 4和 2 .931× 10 4下降到 2 .2 2 0× 10 4和 1.2 87× 10 4,P <0 .0 5 ) ,其他粘附分子无明显变化。在 37℃孵育 30min后 ,CD62 L和CXCR4表达量又快速地恢复。结论 冻存对造血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 ,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也是一过性的 ,尚未观察到对移植患者的造血恢复有明显影响。由于复苏后CD3 4 + 细胞的CD62 L和CXCR4表达有明显的波动 ,在脐血移植时 ,将脐血洗去冷冻保护液并短暂孵育后再输注比复苏后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输注 ,可能更有利于患者的造血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王群,吕延中,贾桂欣,李晓丰,聂海祺[7](2002)在《冷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粘附和聚集功能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 ,随着成分输血的临床使用经验日益丰富 ,各种血液成分 ,特别是血小板的临床应用量不断上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以其独具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手工制备血小板。鉴于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各种紧急和特殊需求 ,国内外输血医学界就机采血小板冷冻保存的方法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2年07期)

郑宁,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8](2002)在《冷冻保存对肝癌患者粘附性LA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观察冷冻保存对肝癌患者粘附性LAK (A LAK )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我们采用苯丙氨酸甲酯 (PME )处理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以制备A LAK细胞 ,并观察冷冻保存后A LAK细胞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及细胞表型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 ,A LAK细胞在冷冻复苏后的短时间内 ,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均受到损伤 ,但随着IL 2的刺激而迅速恢复。至复苏后第 5天 ,冻存的A LAK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冻存的新鲜A LAK细胞。而A LAK细胞的表面标志则在冷冻前后无显着性改变。因此 ,冷冻保存可促进肝癌患者A LAK细胞的免疫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免疫学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彭海荣,戴保民[9](1986)在《钩端螺旋体与体内细胞粘附的冷冻复型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用冷冻复型等电镜技术观察了钩体病豚鼠肝内钩体与组织细胞间的相互关系。钩体以一端与细胞膜粘附,交界膜间界限清晰,内有质地不同于细胞外液的物质,称之为介质。钩体其他部位虽可与细胞膜紧靠,但两膜间无类似介质。介质的本质有待探讨。(本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冷冻粘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冷冻消融的冷冻粘附现象。方法本研究总结了 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行经导管冷冻消融的房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共28例,在手术过程中冷冻导管末端温度降至0℃时开始踩射线,当导管末端出现点头样运动时说明与心内膜发生黏附,记录此时导管末端的温度,降温过程时间,冷冻机的流量和压力值。结果冷冻导管与靶点发生粘附的最高温度为-16.2±1.8℃,最低温度为-21.4±1.8℃,平均温度为-18.5± 1.6℃,从降温到粘附所需时间平均为22.2±4.8秒,粘附时冷冻导管内一氧化二氮(N2O)液体流量为14.9±1.1,压力为678.6±23.8。在冷冻标测和消融过程中,消融导管与心内膜粘附稳定,不发生移位;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结论冷冻消融是治疗 AVNRT 的有效方法,冷冻粘附可使导管与靶点接触稳定,增加冷冻消融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冻粘附论文参考文献

[1].徐强,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俞坚武.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现象[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

[2].徐强,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研究[C].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07

[3].徐强,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研究[C].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4].徐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的粘附现象[D].浙江大学.2007

[5].何晓华,吕豪.经二甲基亚砜冷冻保存的血小板粘附率观察[J].检验医学.2007

[6].刘斌,廖灿,陈劲松,辜少玲,许遵鹏.冷冻对脐血CD_(34)~+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3

[7].王群,吕延中,贾桂欣,李晓丰,聂海祺.冷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粘附和聚集功能的改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

[8].郑宁,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冷冻保存对肝癌患者粘附性LA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

[9].彭海荣,戴保民.钩端螺旋体与体内细胞粘附的冷冻复型电镜观察[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6

标签:;  ;  ;  ;  

冷冻粘附论文-徐强,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俞坚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