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生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分布规律
产生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耿蒲龙[1](2018)在《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矿井供电系统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No.201701D221240)和山西省晋煤集团科技攻关项目“井下供电系统漏电时杂散电流的分布及危害预防研究”(No.JMJS-JS-2012050)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矿用高压电缆绝缘故障机理及其寿命评估方法研究”(No.51377113)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是针对我国矿井由交流杂散电流引起的安全事故多发、国内外有关矿井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等相关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的。随着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推广与应用,矿井负荷容量及供电距离持续增大,供电电压等级大幅提高,随之产生的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安全隐患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与分布规律,明确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确保矿井供电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矿井常用的交联聚乙烯和乙丙橡胶绝缘屏蔽电缆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老化实验和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的产生机理、分布规律,探索了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根据矿井电缆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环境,对其交流杂散电流主要来源——交流泄漏电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明确了电缆绝缘交流泄漏电流主要由电导电流、瞬时充电电流与吸收电流组成。制作了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以复介电常数、复介电模量及交流泄漏电流为主要参量,对分别在120℃-140℃和150℃下不同热老化阶段的试样以及10kV/120℃下不同电热联合老化阶段的试样进行了测试,统计得到了松驰峰与频率及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了活化能,研究了温度、频率、热老化及电热联合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绝缘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乙烯交流泄漏电流有功分量会随着老化程度的加重而急剧增大,随着温度与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且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区;在10~(-2)-10~5Hz频率范围内,交流泄漏电流无功分量体现出了较强的依频特性,受温度与老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热老化相比,电热联合老化明显加速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的老化进程,增大了绝缘电导以及介质损耗因数,也显着增大了绝缘的交流泄漏电流。比较不同电热联合老化阶段乙丙橡胶与交联聚乙烯绝缘介电特性与交流泄漏电流的变化规律可知,随着老化程度的加重,两种绝缘材料交流泄漏电流的有功分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几倍、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而无功分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1-2倍),且具有较强的依频特性。为了明确电缆绝缘老化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矿井屏蔽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分布参数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和RTDS实时数字仿真平台,以屏蔽层交流杂散电流I_P及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K_(IP)、金属锚网交流杂散电流I_W及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K_(IW)、护套层交流杂散电压U_h为主要参量,研究了电缆绝缘不平衡、局部绝缘劣化、绝缘整体老化对各参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缆绝缘不平衡、局部绝缘劣化及绝缘整体对称老化越严重,上述各参量就越大,其中局部绝缘劣化的影响最显着;单相局部绝缘劣化情况下,I_P、U_h、K_(IP)与劣化程度、劣化长度及劣化位置都相关,而I_W、K_(IW)只与劣化程度、劣化长度相关,受劣化位置的影响很小,且利用K_(IP)的大小及其变化可对电缆绝缘劣化区段进行准确诊断及定位;从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绝对变化量看,电缆绝缘电阻的影响小于分布电容的影响,但从相对变化量看,电缆单相绝缘电阻从正常值下降到与人身安全电流对应的电阻值时,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相对变化倍数可达数百倍,远大于电缆分布电容对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影响(1-2倍),要想借助交流杂散电流对电缆绝缘情况进行诊断,其阻性分量的准确提取和使用是关键。为了探明矿井供电系统及电缆的结构特征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规律,在前述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局部接地是否良好、电缆有无屏蔽层、有无中间接线盒、供电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等因素对上述各参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它条件一定时,接地电阻越大,I_W、U_h及K_(IW)就越大,但电缆两端的I_P之和基本不变,且接地电阻较大一侧的I_P较小;金属屏蔽层(兼做地线)能将绝大部分经主绝缘泄漏形成的交流杂散电流收集并经接地点泄放入地,同时有效限制I_W及U_h的大小;矿井供电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和中间接线盒的使用,可有效降低交流杂散电流及杂散电压;负荷不平衡度越大,I_P、I_W及U_h就越大,但增幅较小,只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系统负序电压不平衡度小于2%,即可有效限制负荷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万东锦,李琦,刘永德,肖书虎[2](2018)在《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含硫副产物产生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含硫副产物的产生规律,建立了上流式硫自养固定床生物反应器,考察HRT(水力停留时间)对水中NO_3~--N去除的影响,运用零级和1/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NO_3~--N还原过程进行拟合,通过测定与理论计算分析含硫副产物的产生趋势及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当进水NO_3~--N浓度为(30.45±0.38)mg/L,HRT为4和1 h时,NO_3~--N去除率达到98%以上.硫自养反硝化过程符合1/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1/2K_(1/2V)(1/2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5.69 mg~(1/2)/(L~(1/2)·h).(2)出水SO_4~(2-)的产生量接近理论值,S2-在反应器中部出现微量的积累,在出水口处浓度进一步降低(<0.5 mg/L).(3)HRT的缩短改变了反应器内部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规律;Proteobacteria成为了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各阶段所占比例均大于59%,Sulfurimonas为最常见的反硝化菌,在HRT为1 h时,反应器中部其丰度达到36%,成为反应器中的优势菌属;Desulfurella为SRB(硫酸盐还原菌),其丰度的增加与反应器内部S~(2-)的积累一致.研究显示,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SO_4~(2-)与理论值接近,S~(2-)产生量沿反应器高度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情况与反应器高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刘宁[3](2017)在《地铁制动过程产生的重金属颗粒物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铁站内颗粒物污染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列车在行驶和制动过程中时刻存在着钢铁机械的磨损,使地铁内空气颗粒中重金属元素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富集特征,且此类重金属颗粒物比室外大气颗粒物更具毒性。地铁制动过程发生在列车进站时刻,闸瓦磨损产生的重金属粉尘会伴随活塞风运动到站台,从而对站台的空气品质与乘客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此背景下,亟需对地铁列车制动过程产生的颗粒物的浓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地铁制动过程产生的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建立颗粒物扩散的理论模型,模拟颗粒物扩散过程,分析影响颗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以现场调研及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地铁列车制动过程进行CFD仿真计算,在数值模拟结果得到有效性验证的前提下,对不同工况下不同平面的颗粒物组分、浓度及分布逐一进行分析讨论。在Matlab平面网格上生成叁维可视化图像,对特殊平面的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并找出影响颗粒物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将代表性数据导入到Matlab中,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站台颗粒物浓度随影响因素的变化曲线,并利用该曲线对列车制动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预测。对模拟所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处理,依据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对颗粒物进行暴露评价与风险计算,探究地铁车辆制动过程产生的颗粒物是否会对站台乘客的健康造成危害。在模拟与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设置屏蔽门会极大地降低站台的颗粒物浓度,改变气制动初速度也会对站台颗粒物浓度的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更换闸瓦材料几乎不改变站台颗粒物的浓度值。(2)屏蔽门的设置对站台颗粒物的分布范围及规律产生较大影响,而改变气制动初速度、闸瓦材料对其影响不大。(3)站台横向距离与颗粒物浓度的拟合方程为叁次曲线,气制动初速度与颗粒物浓度的拟合方程为二次曲线。(4)颗粒物的暴露量与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经口摄入的颗粒物量>经皮肤接触而摄入的颗粒物量>经鼻吸入的颗粒物量。儿童在颗粒物中的暴露量明显大于成人。(5)暴露风险与暴露量呈正相关关系,经口摄入的暴露风险最大。儿童相对于成人面临着更大的健康风险。另外,镍存在致癌风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效应。(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蒋黎艳[4](2016)在《柑橘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技术及产生分布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菌属产生的一类具有诱变性、基因毒性、致癌致畸毒性及急性毒性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主要的代谢产物有链格孢酚(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ME)、交链孢烯(ALT)、链格孢菌毒素I,II,III(ATX-I,ATX-II,ATX-III)、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 A)和腾毒素(Ten)等。柑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之一。我国柑橘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目前均居世界首位。柑橘在生长、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各个过程,均易受到霉菌污染继而产生并积累展青霉素、链格孢霉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对柑橘鲜果食用和柑橘类果汁加工以及柑橘皮渣利用等都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柑橘及其加工制品、副产品的安全食用,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近两年链格孢菌等引起柑橘褐斑病、黑腐病等严重病害及链格孢霉毒素对柑橘食用安全产生的危害引起各国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但目前国内外仍没有链格孢霉毒素相关的限量标准和系统研究,因此研究柑橘中的链格孢霉毒素对其限量标准的制定和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建立了易污染柑橘的链格孢酚、交链格孢酚单甲醚、交链孢烯、腾毒素及细交链格孢菌酮酸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方法,开展了重庆市柑橘中的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情况调查及抽样监测分析,并以不同品种柑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纯种霉菌接种后不同品种柑橘果实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规律和鲜果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柑橘中Ten、ALT、AOH、AME和Te A 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方法。待测样品经改进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一步完成萃取净化,采用乙腈(1.5%甲酸)提取,无水Mg SO4和Na Cl盐析,以ACQUITY UPLC BEH C18液相色谱柱为分离柱,用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多反应模式监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在该方法条件下,5种链格孢霉毒素分离效果良好,在2.0~100μg/L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在0.11~0.91μg/kg之间。在5、20和100μg/kg叁个水平下加标5种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71%~11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08%~9.87%,能满足柑橘中真菌毒素检测的要求。2.对重庆柑橘主产地区果园以及各大超市采集的不同柑橘品种共计113批次样品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开展了监测分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种链格孢霉毒素在柑橘样品中的总检出率为27.43%,总含量范围在2.14~66.55μg/kg之间,检出平均含量为12.70μg/kg;Te A、Ten和AOH的检出率和检出含量均比较高,其中Ten的检出率最高,可达15.93%,Te A的检出含量最高,可达66.55μg/kg。(2)市场和基地果园两类样本来源均有部分柑橘样品中能检出各种链格孢霉毒素。其中市场取样的宽皮柑橘检出率高于基地采样,而基地采集的其他品种的柑橘的检出率和检出含量均高于市场取样。(3)链格孢霉毒素检出平均总含量较高的是宽皮柑橘和柚类,其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在宽皮柑橘中均有检出,检出率34.88%,含量范围在2.24~66.55μg/kg之间,检出平均总含量为11.54μg/kg。3.研究了不同柑橘品种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alternate)后,病斑部位全果、病斑部位之外的健康部位果皮和果肉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变化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接种5天时,不同柑橘品种果实发病部位中均产生了Ten、ALT、AME、AOH和Te A,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病变部位中Te A产生和累积速度最快,检出含量最高(可达55880.71μg/kg)。不同柑橘品种经过纯种链格孢菌人工接种后的产生链格孢霉毒素含量的的能力不同,最终含量高低顺序为:温州蜜柑>红橘>锦橙>柠檬>宜昌橙>葡萄柚。(2)柑橘品种中发病部位(全果,包括果皮和果肉)、健康部位果皮和健康部位果肉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含量随着病斑直径的扩大逐渐增加,其中在发病部位的含量范围为0~55880.71μg/kg,在健康部位果皮的含量范围为0~26336.65μg/kg;在健康部位果肉的含量范围为0~40677.65μg/kg。同时也发现橙类和柚类的果皮抗菌能力强,宽皮柑橘抗性弱。研究表明,由于柑橘感染产毒链格孢菌后产生的毒素会从病斑部位扩散到周围健康部位进而累积,因此,在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15)
章筱虎[5](2015)在《一种产生符合正态分布统计规律的随机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态分布是在自然界和工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分布,根据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求解相关问题在金融工程学、宏观经济学、生物医学、计算物理学(如粒子输运计算、量子热力学计算、空气动力学计算、核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给出了一种生成概率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序列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中。(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5年19期)
陈秀洁,张道明[6](2015)在《寒区电缆外护套拉应力的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缆外护套是保护电缆导线的重要部分.在高寒地区,气温温差变化幅度大是造成电缆外护套开裂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齐齐哈尔地区冬季气温统计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气温波动规律.基于电缆结构特征,在研究低温电缆外护套工程塑料材料力学性能基础上,建立了电缆外护套在低温荷载作用下附加拉应力理论模型,通过算例分析了电缆外护套拉应力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张辉[7](2014)在《铅酸蓄电池充电场所氢气产生及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高危行业高危区域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传统高危行业。本课题主要研究非高危行业的蓄电池充电场所内氢气的产生及其分布规律。借助氢气浓度测量仪对叉车蓄电池充电场所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蓄电池在整个充电周期内均产生氢气。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特有的内部氧循环反应机理使得其产生氢气量远小于叉车使用的富液式铅酸蓄电池。基于马斯定律、勒夏特列定理和对不同容量的蓄电池现场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不同容量的蓄电池在充电进行到80%时产生的氢气量最大。对不同容量的蓄电池进行完全充电实验,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1Ah的电量完全用来电解水能够产生体积为0.418L的氢气。通过现场实验并计算得出容量为100Ah的蓄电池,在单个充电周期内损失约4mL水,并生成约5L的氢气。对现有叁种形式的蓄电池充电场所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无动力风机排风的封闭式充电厂房内氢气浓度最高,且一度达到10000ppm,有机械排风设施的封闭式充电厂房氢气的浓度最大值为1039ppm,开放式无机械排风设施的充电厂房氢气的浓度最大值为362ppm。假设一个充电周期产生的氢气,全部均匀分布在厂房的顶部,给出了该氢气层厚度的计算公式,该氢气层内氢气的浓度能够达到爆炸下限。搞清了叁种不同形式的蓄电池充电场所内氢气浓度在高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封闭式蓄电池充电间应视为甲类易燃易爆场所,必须满足甲类防爆技术要求。有效排风是防止其爆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在保证厂房通风条件下,在厂房局部区域设置的开放式蓄电池充电场所可视为非防爆场所。(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吴晓燕[8](2013)在《浅析白龟山水库白蚁产生原因及活动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白蚁危害的认识日益深刻和重视,文章从白龟山水库白蚁的产生原因及活动分布规律加以分析,以期为以后的白蚁治理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3年16期)
孙智博[9](2011)在《我国产生飞机颠簸的特殊云状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2006年风云二号卫星云图资料,总结出产生飞机颠簸的七种特殊云状,并采用数理统计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七种特殊云状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还应用山地波和急流卷云的大气动力学知识,总结出山地波和急流卷云对飞机颠簸的机制。论文旨在为航空签派人员进行排班工作提供参考,并期待找出根据卫星云图来预报飞机颠簸的预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生飞机颠簸的特殊云状主要有山地波、地形卷云断裂、高空急流中的横向波动、盾状卷云区、未闭合的细胞状云、高空急流和积云线。其中未闭合的细胞状云系、地形波和地形卷云断裂观测到的次数较多,出现的时间占一年中的一半以上,而急流中的横向波动和盾状卷云区观测到的次数较少。七种特殊云状的分布规律如下:山地波主要出现在我国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夏季为山地波的高发季节。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也观测到山地波经常出现,最常出现的季节为春季,而华南及沿海地区为出现的次数最少;春秋两季产生的未闭合细胞状云系比夏冬两季多,而且这些未闭合细胞状云系集中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四川西部;急流卷云在春秋两季出现的次数多于夏季和冬季,以夏季出现的次数最少,其移动路径主要有以下4条,分别为新疆-内蒙-东北、东海(福州)-日本-太平洋、云南-武汉-上海和长沙-汉城-太平洋;季节交替之时,是急流中横向波动云系的高发之时,其中以2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急流中的横向波动云系主要集中在内蒙、云贵高原到上海两个区域;盾状卷云区在2月、8月和10月出现的次数最多,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和乌鲁木齐东部到蒙古一带;积云线常出现在秋季和冬季,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青海省和四川西部地区;秋冬季节为地形卷云断裂的高发季节,而且集中出现在我国的新疆和东北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期刊2011-04-22)
孟斌,胡北侠,许传田,张金强,王希军[10](2010)在《不同日龄肉鸡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症和传染性贫血动态分布及抗体产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禽网状内皮增生症(REV)和传染性贫血(CAV)在商品肉鸡中的感染情况,对某鸡场不同日龄商品肉鸡,通过斑点杂交和ELISA,对这两种免疫抑制病进行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137份病料中REV感染率为2.19%,高于CAV的感染率(1.46%),相对应的90份血清样品中REV抗体水平都低于相同日龄CAV抗体水平(42日龄除外),且都低于50%。这些检测结果为该商品肉鸡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可靠生物学背景,具有重要的兽医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产生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含硫副产物的产生规律,建立了上流式硫自养固定床生物反应器,考察HRT(水力停留时间)对水中NO_3~--N去除的影响,运用零级和1/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NO_3~--N还原过程进行拟合,通过测定与理论计算分析含硫副产物的产生趋势及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当进水NO_3~--N浓度为(30.45±0.38)mg/L,HRT为4和1 h时,NO_3~--N去除率达到98%以上.硫自养反硝化过程符合1/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1/2K_(1/2V)(1/2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5.69 mg~(1/2)/(L~(1/2)·h).(2)出水SO_4~(2-)的产生量接近理论值,S2-在反应器中部出现微量的积累,在出水口处浓度进一步降低(<0.5 mg/L).(3)HRT的缩短改变了反应器内部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规律;Proteobacteria成为了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各阶段所占比例均大于59%,Sulfurimonas为最常见的反硝化菌,在HRT为1 h时,反应器中部其丰度达到36%,成为反应器中的优势菌属;Desulfurella为SRB(硫酸盐还原菌),其丰度的增加与反应器内部S~(2-)的积累一致.研究显示,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SO_4~(2-)与理论值接近,S~(2-)产生量沿反应器高度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情况与反应器高度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生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耿蒲龙.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2].万东锦,李琦,刘永德,肖书虎.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含硫副产物产生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2018
[3].刘宁.地铁制动过程产生的重金属颗粒物分布规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4].蒋黎艳.柑橘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技术及产生分布规律初探[D].西南大学.2016
[5].章筱虎.一种产生符合正态分布统计规律的随机化方法[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
[6].陈秀洁,张道明.寒区电缆外护套拉应力的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张辉.铅酸蓄电池充电场所氢气产生及分布规律研究[D].东北大学.2014
[8].吴晓燕.浅析白龟山水库白蚁产生原因及活动分布规律[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
[9].孙智博.我国产生飞机颠簸的特殊云状及其分布规律分析[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1
[10].孟斌,胡北侠,许传田,张金强,王希军.不同日龄肉鸡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症和传染性贫血动态分布及抗体产生规律[J].家畜生态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