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速系统论文-刘剑滨

缓速系统论文-刘剑滨

导读:本文包含了缓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涡流缓速器,励磁线圈,ATmega48,BTS550P

缓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剑滨[1](2019)在《大功率汽车电涡流缓速器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路线圈励磁控制的大功率汽车电涡流缓速器控制系统设计。该系统采用PWM技术,对4路励磁线圈的电流进行调制,从而实现对大型车辆的电子刹车,以取代刹车片的物理摩擦。该系统最大单路励磁电流可达20A,4路励磁线圈累计可提供高达1920W的制动功率,具有过流保护、过热保护、各类便捷输入、输出功能。该系统已研发成功,并在当地公交车上广泛使用,功能完善,性能可靠。(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冉凯,阮加良,吴丹,张有文,冯佩[2](2019)在《带液力缓速器的商用车冷却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液力缓速器的商用车在下坡工况时,需将大量的机械能转化为冷却液热能,对整车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建立了下坡工况的能量转化数学模型,得到了冷却系统的需求散热量;利用ANSA和StarCCM+进行了整车热平衡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和CAE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后期液力缓速器车型的冷却系统匹配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相澄,侯宁有[3](2019)在《汽车发动机节能缓速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发动机节能缓速系统是目前最优化的缓速系统,也是在未来生活中即将运用最广泛的缓速系统,该系统的研究意义是改变了汽车的发动机,既轻便又便捷的缓速器,这个系统的发明比以前的缓速系统体型要小,使人员操作更方便,将断油滑行的技术与排气门装置相结合。不需人工挂挡或其他操作,自动、有节制地向发动机提供相应的燃料,从而增加汽车的使用年限。本文将对这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发动原理和使用操作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闫晟煜,肖润谋,赵峻,王聪[4](2019)在《发动机缓速器经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比例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功率,建立了发动机缓速器的热平衡计算模型,提出了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功率的测试方法,对比了发动机驱动车辆行驶和车辆滑行制动两种状态下的功率平衡。通过场地试验确定了滚动阻力系数和空气阻力系数,从而获得了发动机缓速器的制动力特性。通过在G312国道和G5高速公路上的道路试验,验证了热平衡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的散热比例模型可简化运算过程;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缓速器散热的主要途径,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的功率比例与变速器传动比、散热器出入水口温差值、车速和整车制动力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叶乐志,梁宸,李德胜,刘增岗[5](2019)在《面向电动客车的新型涡流缓速-制热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纯电动客车冬季取暖时续航里程大幅下降问题,提出一种制动能量高效利用新方法,设计了面向电动客车的新型涡流缓速-制热系统。通过机-电-磁集成制动系统制动稳定性和涡流缓速-制热机理等的研究,建立了该系统的制动控制策略,对涡流缓速器进行了仿真和台架试验,为提升电动客车的续驶里程和行驶安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李丹,杨耀东[6](2019)在《液力缓速器液压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力缓速器体积小,安装方便,在车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设计一种小型液力缓速器及其液压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整体结构简单,布置紧凑,操作方便,在小型车辆上也适用。采用转阀改变缓速器进、出油口通流面积,控制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转阀具有结构简单、响应迅速且液动力小等优点。该液力缓速器及其控制系统能为小型车辆提供稳定的辅助制动力,并实现多挡位精确控制。(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7期)

张哲,张健[7](2018)在《液力缓速器控制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研究了专用于货车、大客车等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协议SAE J 1939协议。开发了缓速器控制系统CAN总线通信模块,制定了液力缓速器相关的通信协议,并实现利用SAE J 1939协议与周边系统进行通信。基于SAE J 1939协议进行了缓速器控制器的设计,并通过在试验台架上进行各项性能试验,验证了所开发控制器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汽车》期刊2018年03期)

孙宝丹,陈书宏,郑德超[8](2018)在《缓速器试验台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步电机作为工业生产领域重要的工业设备,其运行效率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受到广泛重视。针对这一问题,以缓速器实验台的电机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了Matlab中的Simulilnk模块建立异步电机损耗模型,并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的仿真模型,最终实现了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效率优化算法响应迅速,应对负载转矩的突变虽然略有波动,但是很快就能重新稳定。仿真为今后将电机控制系统应用在缓速器试验台上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06期)

李忠利,闫祥海,周志立[9](2018)在《负荷车电涡流缓速器加载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能更真实反映被试拖拉机牵引特性,对负荷车加载系统进行了改进,建立了负荷车加载系统传递函数模型。以牵引力载荷谱随机信号为输入,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加载系统进行动态加载控制,以输出不同类型的作业载荷。对系统响应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道路试验验证,证明加载系统的有效性。在该控制模式下系统仿真载荷输出延迟0.12s,最大超调量为3.1%;路试载荷输出延迟0.22s,最大超调量为4.2%。试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的系统输出载荷对输入载荷具有更好的跟随效果,比传统PID控制响应性好,开发的负荷车加载系统输出载荷能够较好再现拖拉机实际牵引载荷。(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金[10](2017)在《一种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以来,随着国家越加越强大,国民越来越富裕,机动车的总量越来越多。而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生命也越来越尊重,由此对于运输生产安全问题也愈加重视,因此车辆辅助制动系统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运输行业里除了主制动系统外,还使用了很多其他辅助性质的制动工具,而电涡流缓速器是目前在用车辆中装车最为广泛的辅助制动系统之一,所以对其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对于电涡流缓速器来说,其热衰退性能直接影响了缓速器的辅助制动性能,缓速器热衰退性能与其散热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本论文对电涡流缓速器的散热系统做了相关研究。针对电涡流缓速器的散热系统,本研究基于本公司已有某型号在用的缓速器加以研究。从电涡流缓速器的基本物理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机械结构组成、还有缓速器中的物理场出发,探讨了缓速器散热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基于热力学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优化了现有缓速器的散热结构,并制作了改进型样机,进行了改进前后的散热性能实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调查了我国及国际上针对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缓速器使用情况,提出了某型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研究的问题。并从缓速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缓速器中的物理场出发,针对某型电涡流缓速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了某型缓速器在散热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以缓速器的性能,如其制动功率、电涡流相关分布、磁路分析以及温度场基本理论为依据,建立电涡流缓速器在散热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现有缓速器及其改进型数字样机进行热力学数值分析,得到了缓速器温度场及流场总体分布情况,温度场在厚盘轴的分布情况,空气流场因素对缓速器总体散热换热效果的作用等进行分析。为优化缓速器散热系统的结构等方面做出理论支持。根据模拟仿真分析的结果,对现有在用的某型电涡流缓速器进行优化设计,制作了改进型的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的实验样机,搭建了散热系统实验平台,对改进前后的缓速器的转盘风速、风阻扭矩以及热衰退性能等散热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实验验证。电涡流缓速器的散热系统性能关系到缓速器的辅助制动性能,本文建立的散热系统分析模型、缓速器的改进型设计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对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的后续研发及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缓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带液力缓速器的商用车在下坡工况时,需将大量的机械能转化为冷却液热能,对整车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建立了下坡工况的能量转化数学模型,得到了冷却系统的需求散热量;利用ANSA和StarCCM+进行了整车热平衡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和CAE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后期液力缓速器车型的冷却系统匹配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剑滨.大功率汽车电涡流缓速器控制系统设计[J].价值工程.2019

[2].冉凯,阮加良,吴丹,张有文,冯佩.带液力缓速器的商用车冷却系统性能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李相澄,侯宁有.汽车发动机节能缓速系统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

[4].闫晟煜,肖润谋,赵峻,王聪.发动机缓速器经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比例的计算方法[J].汽车工程.2019

[5].叶乐志,梁宸,李德胜,刘增岗.面向电动客车的新型涡流缓速-制热系统研究[J].汽车工程.2019

[6].李丹,杨耀东.液力缓速器液压控制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9

[7].张哲,张健.液力缓速器控制系统开发[J].北京汽车.2018

[8].孙宝丹,陈书宏,郑德超.缓速器试验台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及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8

[9].李忠利,闫祥海,周志立.负荷车电涡流缓速器加载控制系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

[10].刘金.一种电涡流缓速器散热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  

缓速系统论文-刘剑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