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汤旺河林业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不断的涌现,现代市场的人工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怎样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成为现在社会的热门话题,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提供城市中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代人们的责任和义务,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应进行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相关元素,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生产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统一的规划中,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活生产质量水平,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社会价值,还应考虑便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发挥规划的整体质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建立相应的联系。
2.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同时也是改造自然,重新营造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性很强,而且没有办法恢复,虽然能短期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未来却不可能持续性为人们服务,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防止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脱节。
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现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一面靠海、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国情,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兼备的。
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规模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健康与否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我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我们不仅要研究解决过去几十年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正好赶上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的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能在新兴工业化的较高层次上展开的有利机遇。但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加上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得我国与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和后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条件都大为不同。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1.基本框架
像作文的写作一样,在有了基本的思路之后,就应该以此为根据设计作文的大纲,然后再按照大纲进行写作,同理,在对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之后,就要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出相应的思路框架,进而以此为依据实施具体的计划。想要使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对常用的编制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将城市的综合发展方向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考虑到设计之中,要对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资源、环境的发展进行预测,并以生态环境的容量以及承载力作为参考,按照城市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进而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2.可持续发展规划特点
(1)规划设计以生态环境为主,讲求规划的平衡性
现代的规划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不仅会将城市的发展趋势考虑到其中,同时还会对相应的社会和资源以及经济等因素加入到规划内,要在各种因素保持一种和谐、促进的状态时,才能探索出最合适的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形式。相关设计人员要注意对城市各方面信息的分析,要保证初步规划的平衡性。
(2)注重资源承载力与供给力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当地生态资源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因素,正如上文所述,要使规划的设计能够与环境的承载力与资源的供给力相符合,严格控制这两项参数。但需要注意的是,承载力与供给力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并不是被动制约的关系。
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资源的损耗程度也明显增加,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人们发现,只要使用科学的资源运用与保护方式,就能在使资源的承载力与供给力不断增加,从而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说明在城市规划中加入承载力与供给力的指标,可以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从时间范围上看,应从过去的限时状态摆脱出来,投向更远的未来。从空间范围看,应由原来规划界所界定的城市建设区域转向与建设区域相连的更广阔的区域生态背景,不仅要考虑规划区内各功能要素的合理配制,而且还要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水平应决定于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一旦城市的发展超出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则发展是不可逆的。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应该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也就是战略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语
城市规划中应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城市的生态化,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的建设,是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有效的避免发达国家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舒欣.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198.
[2]李贵生,柳洋.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234.
[3]罗小娅.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能源与节能,2012,0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