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重症胸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重症胸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张素华(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R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7-087-02

【摘要】目的改善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62例重症胸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心理护理,治疗组进行基础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情绪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疗法。应用症状自平量表(SCL-90)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治疗组SCL-90总分及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重症胸外伤心理应激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情绪干预社会支持

重症胸外伤患者常常是多发伤,并且除了躯体的创伤外,患者往往还合并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若忽视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及治疗,即使患者躯体功能能够康复,其心理障碍也依然存在,从而影响预后[1]。因此,对重症胸外伤患者不仅要积极救治躯体创伤,还要对其伴发的各种急性心理应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期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我科对62例重症伤患进行心理干预的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重症胸外伤患者94例,从中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2例。入选标准:神志清楚,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愿意接受量表调查,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并排除既往精神病性疾病。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19-81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交通车祸伤49例,高处坠落伤5例,暴力事件伤8例。损伤情况:多发生肋骨骨折58例,创伤性湿肺48例,血气胸37例,肺挫伤11例,肺破裂5例;合并轻度颅脑外伤3例,骨盆骨折7例,腰椎骨折4例,四肢骨折8例。其中23例手术治疗,39例保守治疗。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序、病情、病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心理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护理;治疗组心理护理干预分以下几个环节。

1.2.1.1基础干预入院时了解患者家庭、亲友、社会关系及伤前工作情况,取得患者信任,为实施心理干预打下基础。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与认识,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并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了解其各种生理及心理需求。

1.2.1.2认知干预将胸外伤治疗护理手段、病情预后、并发症等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教育干预。以相关医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耐心解释及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消除恐惧和忧虑,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以树立信心。

1.2.1.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音乐治疗方法、暗示疗法和暴露疗法[2]等。每天15:00左右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候进行心理干预,用MP3给患者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指导其做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同时想象美好的事物和情景,每次15min。每例患者根据病情完成10次左右行为训练。

1.2.1.4情绪干预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或代替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使患者了解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指导患者运用有效的应对方式作自我心理调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创伤现实的接受和适应水平,从而减少或杜绝心理障碍的发生。

1.2.1.5家庭社会支持疗法导致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家庭原因与配偶、父母及子女支持程度有关,良好的家庭、亲友关系能给患者以安慰和支持。让他们了解病情、心理干预原理与方法,协助参与社会交往,使患者尽早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精神康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2.2评价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该问卷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等9个因子。采用患者自评,无症状1分、轻微症状2分,中等程度症状3分,症状偏重4分,症状严重5分。由专门经过心理测量培训的护师将评分方法和要求向患者交待清楚,因病情重无法自行填写者由护师代为填写。入院后3-5d,病情相对稳定时进行第1次调查,出院时再次调查。

1.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两组不同阶段SCL-90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两组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干预主效应比较,F=4.41、3.12、2.57、3.45、2.39、3.11、2.91、3.13、2.99、3.97,均P<0.05。

3讨论

重症胸外伤常常是意外发生,患者往往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迫进入应激状态。骨折引起的疼痛、胸腔引流和的刺激加之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常常导致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如果不进行及早干预,将会导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甚至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产生[4]。有研究报道,遭遇创伤事件后的外科住院患者后1个月PTSD发生率为33.33%[5]。

重症外伤患者主要的应激反应有:突然的创伤冲击导致患者极端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情绪低落、恐慌、哭泣;另外认知方面,创伤的回忆一直强烈、清晰、生动地存在,觉得世界不公平;身体方面的反应表现在心血管、胃肠道、呼吸道出现不适症状、头痛、过度敏感。通过用SCL-90自评量表对62例重症胸外伤的愈合[6]的评价表明,极端不安的情绪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人在遭受创伤后都会出现悲伤反应,提供有效的应付策略和迅速的适应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摆脱悲伤,恢复平衡[7]。

外伤患者在治疗及康复期间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护理人员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与认识,并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指导患者运用有效的应对方式作自我心理调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提高对创伤现实的适应水平,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认知干预是根据个体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一些干预手段如听音乐、放松、深呼吸等方法可以缓解过度紧张的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使机体紧张水平下降,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对抗各种应激。而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同时行为的改变还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8]。此外,其他的一些干预手段如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暗示疗法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保持心理平稳状态,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情绪干预可以调节机体功能,重建适应性行为。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在应对各种急性应激时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其免疫功能,因而要提高患者对家庭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亲属及有关朋友的参与对胸外伤的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复,2006,18(10):145-148.

[2]皮红英,张黎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支持[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9-51.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7.

[4]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3):180-181.

[5]李晓黎,刘宁凡.外科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及护理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2):1-3.

[6]朱熊兆.心理干预与免疫调节[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81-185.

[7]McFARLANEAC.Traumaticstressinthe21stcentury[J].AustNZJPsychiatry,2000,34(6):896-902.

[8]李雪英.PTSD的认知理论及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25-128.

标签:;  ;  ;  

心理干预对重症胸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