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伍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泻心汤,剂量配伍,药物代谢动力学,星点设计
配伍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红[1](2018)在《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其化学成分(蒽醌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生物碱类成分)溶出影响;其泻下、解热、抗炎功效的药理药效实验;进行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察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血浆中蒽醌类成分的变化影响;从泻心汤中药味不同剂量配伍组方的体外成分、体内成分及药效研究和探讨泻心汤药味剂量配伍变化规律,揭示配伍功效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方法:1.固定大黄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2.固定黄芩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黄酮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黄酮类类成分溶出的影响。3.固定黄连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生物碱类成分溶出的影响。4.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法对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进行毒性比较研究。5.观察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正常小鼠泻下作用影响、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作用影响及对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酶的影响。6.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造模法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造模法比较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抗炎作用。7.采用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模法及内毒素溶液致大鼠发热造模法比较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解热作用。8.二甲苯致炎小鼠及内毒素致热大鼠均灌胃四个剂量比例泻心汤,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液,HPLC法测定体内蒽醌类成分的血药浓度,并且用DAS2.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1.大黄的量不变,黄连的量与黄芩的量分别不同程度改变时,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不同。黄芩的量改变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较大。得到蒽醌类成分有较好溶出率的剂量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6:0.17:5.83。2.泻心汤中黄芩、大黄、黄连的剂量分别为3、1.76、0.17 g时黄酮类成分的溶出率最高,验证试验中黄酮类成分的平均溶出率为21.89%(RSD=0.46%,n=3),与预测值22.54%的相对误差为2.88%;与经典剂量泻心汤比较,最优配伍剂量泻心汤中黄酮类成分溶出率提高了40%以上。3.配伍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味药在泻心汤的剂量配比为黄连-大黄-黄芩(3:4.95:5.83)时,黄连生物碱类成分有好的溶出率。验证试验中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率为1.12%(偏差为3.27%,n=3)。4.急性毒性试验中各组小鼠无法作出LD_(50),测得最大给药量值按含泻心汤生药量计算固定大黄组、固定黄芩组、固定黄连组、经典比例组的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分别为133.2 g/kg、186.21g/kg、122.496g/kg、133.21g/kg,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310、433、285及310倍。5.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正常小鼠泻下作用、促进小鼠小肠推进作用及抑制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酶活性。6.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炎症反应及不同程度地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炎症反应,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炎性组织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7.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反应及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内毒组引起的大鼠发热反应。8.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其内毒素致热大鼠体内大黄酸的房室模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其炎症小鼠体内大黄酸及大黄酚的房室模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结论: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对其化学成分含量、药理作用强弱及其体内蒽醌类成分药动学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30)
郭卫娟,赵亚娟,王晔[2](2017)在《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将400例在本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分成对照组(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未实施护理对策)和观察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实施护理对策),各200例。观察两组配伍药物变化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配伍药物发生变化的概率为1.00%,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4.5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较多,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配伍药物发生变化,同时还可减轻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7年S2期)
张丽,李珊,赵阿静,张笑笑,高蓉[3](2016)在《枣仁安神方配伍变化对五味子醇甲及五味子甲素药动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枣仁安神方配伍变化对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甲素药动学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五味子组、五味子-丹参组、五味子-酸枣仁组及枣仁安神方组,灌胃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0~24 h内大鼠血浆中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甲素测定,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五味子组相比,五味子-丹参组,五味子醇甲CL/F明显增加,五味子甲素V1/F显着减小;五味子-酸枣仁组,五味子醇甲AUC(0-t)显着降低,五味子甲素t1/2Ka值明显减小,而枣仁安神方组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甲素t1/2Ka值均明显增加,五味子醇甲AUC(0-t)、AUC(0-∞)显着增加,CL/F、V1/F显着降低。结论:枣仁安神方的不同配伍对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甲素的药动学存在不同影响,与五味子组相比,复方显着减缓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甲素的消除,延长了作用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饶桂丽[4](2016)在《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方法本文收集关于黄连吴茱萸等药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使用现代药学研究方式、研究成果以及传统中医学理论等相关配伍禁忌开展研究过程,对其配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临床药学研究工作开展后,我们发现黄连、吴茱萸这两种中医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比较复杂的,在实际配伍用药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配伍方式用药后,其相关变化不是很明显。结论黄连和吴茱萸在实施有效的配伍后,其相关变化机制不是很明确,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提升黄连吴茱萸的配伍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58期)
王琼[5](2016)在《羽绒服材料的配伍变化对保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暖材料是在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保暖材料已经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每种保暖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唯一不变的是向更保暖、更舒适看齐。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羽绒服装材料的保暖功能,且让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能处于最佳状态,保暖材料合理地分布身体各部位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羽绒服保暖性的标准评价方法,用于指导羽绒服设计和生产。本项目将提出一套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利用局部增加保暖措施的羽绒服设计。本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体采集着装实验中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和冷暖感官值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羽绒服装材料的热力学最佳配伍。针对北方市场消费者的体型特征,根据肩宽,身体厚度进行了结构设计,制作了符合北方市场消费者青睐的羽绒服款式,在固定款式的基础上,分别对短款、长款羽绒服的保暖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羽绒服保暖性的人体着装测试方法。目前为了评价羽绒服保暖性国内外研究一般要么用平板式保温仪测量织物导热性,要么用暖体假人,但在平面试样与服装形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羽绒服装款式不同,覆盖人体表面积不同,羽绒服装热阻也不同;服装结构不同,热阻也不同。因此,对不同款式羽绒服装保暖性的测试结果有差异,同时测试中常使用的暖体假人大小、测试条件、计算热阻的方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表述方式不同,研究结果在指导羽绒服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上述实验测试引起的问题缺陷,本文设计了一种在非稳态下对羽绒服装保暖性进行测试的方法——着装实验,根据羽绒服的款式设计选择7个测试点,在恒温恒湿室里进行实验。将7个温度传感器用耐适康医用透明透气胶带依次紧贴到羽绒服内层的7个测试点上,同时记录温度的实时变化。在测试过程中,受拭者一直处于静坐状态并进行冷暖值、舒适值口头报告,整个测试过程历经5分钟。(2)评价填充材料不同对短款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选择四件短款羽绒服,对填充材料不同的羽绒服进行保暖性比较,测试结果表明:德高纳米绒的保暖性最好,其次为波兰进口鹅绒。同时在腹部和胸部部位填充德高纳米绒,在后腰部位填充波兰进口鹅绒,使羽绒服更加的轻便保暖。四件短款羽绒服的面料为宫廷法兰绒,里料为春亚纺,填充材料分别为90%普通白鸭绒、德高纳米绒、狮头白鹅绒、波兰进口鹅绒,填充量为137.1g,记录着装时各个测试点的实时温度变化。鉴于测试是在非稳态下进行,因此将数据分段处理。将着装实验(客观数据)测试的时间-温度曲线图分为稳态和非稳态。非稳态根据曼列狄斯法,得到温度变化率最大的点,对此段时间的温度曲线进行直线拟合,用四件不同填充料羽绒服的温度变化速率dt度;同时,用各部位的时间-温度曲线面积来比较不同填充材料羽绒服局部量积累量的差异。另外,稳态采用平均温度℃和起始温度差△tsk(℃)。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变,而且在受试者没有出汗的情况下,改变服装的clo值,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会发生变化,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越高,说明clo越大,服装保暖性越好。起始温度差△tsk(℃)的高低决定热交换的数量。起始温度差越大,则储存的能量就越多。结合测试中受试者的主观评价(冷暖值、舒适值),最后得出德高纳米绒的保暖性最好,其次为波兰进口鹅绒。再根据人体的冷敏感排序,进行局部填充,在腹部和胸部部位填充德高纳米绒,在后腰部位填充波兰进口鹅绒,使羽绒服更加的轻便保暖。(3)评价填充量不同对长款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这四件仅填充量不同的长款羽绒服进行保暖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当填充材料为90%普通白鸭绒时,最佳填充量为120g/m2。选择四件填充量不同的长款羽绒服,其面料为宫廷法兰绒,里料为春亚纺,填充材料为90%普通白鸭绒,填充量分别为120g/m2、150g/m2、180g/m2、210g/m2,测量着装时的体表温度变化,并记录冷暖感舒适感,进行保暖性比较,出最佳填充量。首先对着装实验测试的时间-温度曲线图进行观察,发现在0-5min内时间-温度曲线趋势在四种填充量的7个部位相同,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升、降,说明当受试者穿着同一件衣服时在7个部位的波动都很小,且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由此可知,实验测试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良好,为接下来的分析工作减少了实验上的误差。其次,分析四件羽绒服的总能量积累,即整个测试过程各部位曲线面积之和,表示测试过程中储存能量的多少,曲线面积越大,则积累的能量越多;然后,比较其平均温度℃和起始温度差△Tsk(℃)。最后,结合受试者的冷暖值、舒适值打分情况,得出填充量、温度变化、冷暖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保暖性随着填充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当填充材料90%普通白鸭绒为120g/m2时保暖性最好、150g/m2保暖性达到最低,之后保暖性随填充量的增加继续缓慢上升,且填充量越大受试者不适感越强。综合以上且节约成本的原则,最佳填充量为120g/m2。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羽绒服保暖性的设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有效的保暖性评价方法。就本论文的案例而言,填充量为137.1g的短款羽绒服,当填充材料为90%普通白鸭绒、德高纳米绒、狮头白鹅绒、波兰进口鹅绒时,保暖性最好的是德高纳米绒。根据人体冷暖感排序进行局部填充,建议在腹部和胸部部位填充德高纳米绒,在后腰部位填充波兰进口鹅绒。填充材料为90%普通白鸭绒的长款羽绒服,当填充量为120 g/m2、150 g/m2、180 g/m2、210 g/m2时,保暖性最好的是120 g/m2。所得结论可为生产企业开发保暖性更好的羽绒服提供指导,最终设计出保暖性能极佳且具有前瞻性设计创意的羽绒服装。(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5-01)
韩莉,张静,石祥奎[6](2016)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变化。方法:1例行腹腔镜下右卵巢囊肿剥除加盆腔黏连分离术患者,术前0.5 h给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感染,静脉滴注,手术开始时在同一输管中加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补液。结果:静脉滴注2 min,输液器滴壶以上部分的液体出现黄褐色,停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查找原因。结论: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不宜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在同一输管中配伍,应分开输注。(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6年01期)
刘金财[7](2015)在《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的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连以及吴茱萸的现代药学研究进展以及其配伍的变化。方法收集有关黄连以及吴茱萸药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同时使用现代药学研究结果以及传统中医理论对黄连以及吴茱萸的配伍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黄连以及吴茱萸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同时在实际的配伍过程中,各种极致的相关变化并不明确。结论黄连以及吴茱萸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实际的配伍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同时黄连以及吴茱萸在进行配伍后的相关变化机制并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27期)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黄馨,张艳红[8](2015)在《瓜蒌薤白配伍变化对瓜蒌中槲皮素药动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PLC-DAD测定瓜蒌薤白提取液及单味瓜蒌提取液灌胃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中槲皮素的浓度,探讨瓜蒌薤白配伍对瓜蒌中槲皮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血浆用乙腈除蛋白后,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氮气挥干乙酸乙酯,残渣用甲醇溶解,HPLC分析测定。采用DAS 2.0数据处理软件及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及比较。结果:瓜蒌薤白提取液及单味瓜蒌提取液给小鼠灌胃后,槲皮素在小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但两组t1/2α、t1/2β、AUC0-t、AUC0-∞、Cmax、tmax、Ka、K10、K12、K21、CL/F、V1/F药动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瓜蒌薤白汤中薤白对瓜蒌中槲皮素的药动学特征具有显着影响,可促进槲皮素的吸收分布,减缓其在体内的消除,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5年07期)
朱秀贤,林淑瑜,宁俊凯,吴晓莉,杨昌云[9](2015)在《多通路管道输液器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输液过程中许多药物两两之间存在配伍禁忌,部分药物在多通路管道输液器中短时间接触发生肉眼观察不到配伍变化,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忽视;而另一部分药物两两相遇即出现明显的配伍变化,如沉淀或颜色的改变。临床输液过程中应重视多通路管道输液器中药物配伍问题,明确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不采用多通道输液器同时输注并且在输注前后应及时进行管道冲洗。(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15年03期)
刘金财[10](2015)在《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连以及吴茱萸的现代药学研究进展以及其配伍的变化。方法收集有关黄连以及吴茱萸药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同时使用现代药学研究结果以及传统中医理论对黄连以及吴茱萸的配伍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黄连以及吴茱萸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同时在实际的配伍过程中,各种极致的相关变化并不明确。结论黄连以及吴茱萸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实际的配伍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同时黄连以及吴茱萸在进行配午后的相关变化机理并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配伍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将400例在本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分成对照组(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未实施护理对策)和观察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实施护理对策),各200例。观察两组配伍药物变化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配伍药物发生变化的概率为1.00%,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4.5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较多,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配伍药物发生变化,同时还可减轻不良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伍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邓丽红.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2].郭卫娟,赵亚娟,王晔.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7
[3].张丽,李珊,赵阿静,张笑笑,高蓉.枣仁安神方配伍变化对五味子醇甲及五味子甲素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
[4].饶桂丽.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5].王琼.羽绒服材料的配伍变化对保暖性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6
[6].韩莉,张静,石祥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6
[7].刘金财.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的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5
[8].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黄馨,张艳红.瓜蒌薤白配伍变化对瓜蒌中槲皮素药动学的影响[J].中药材.2015
[9].朱秀贤,林淑瑜,宁俊凯,吴晓莉,杨昌云.多通路管道输液器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5
[10].刘金财.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