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洹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道采砂,现状,危害,对策
洹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朱素芬,陈静,张志勇[1](2010)在《安阳市洹河流域河道采砂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砂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与河岸的重要屏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近几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受长江汛期禁采和周边砂石资源日趋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安阳市河砂需求量不断增加,河砂资源无序开采情况日益严重,不仅造成了河砂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因此,依法强化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加强资源保护,维护河道行洪安全,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0年11期)
曹现勇[2](2009)在《安阳洹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区,是研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交织系统长程动力的理想场所。洹河流域是晚商国都遗址殷墟和洹北商城所在地,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并且在青铜时代已有城市出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深远,同时,该地区有大量的考古学成果,因此,洹河流域是研究早期和青铜时代中国农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在洹河流域选择了2条全新世不同沉积类型的自然沉积剖面(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试图利用孢粉和炭屑数据恢复殷商及殷商以前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并从中寻找人类活动的痕迹,揭示土地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而探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交织系统长程动力特征。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灰黑色粘土层底部年龄均为10000 cal a B.P前后,表明洹河流域10000 cal a B.P.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土壤发育。汪家店剖面粘土层消失时间在5470 cal a B.P.前后,张贾店地区粘土层上限年代为8560 cal a B.P.前后,而上覆棕黄色亚沙土底部年龄约为3760 cal a B.P.,粘土层顶部年龄与上覆棕黄色亚沙土底部年龄存在约1800年的时间差,表明灰黑色粘土层顶部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古地貌面。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孢粉组合及其变化特征相似:12000-34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植物茂盛,多种植被并存,地势较高的地域生长着以松、栎、桦、胡桃、椴、臭椿、榆、黄栌、鹅耳枥等树种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夹杂着常绿栎、水青冈、山核桃等亚热带树种,林下和林间空地生长有禾本科、蒿属、藜科、菊科等草本植物。12000-10000 cal a B.P.期间,人工栽培禾本科农作物花粉开始出现,标志着洹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开始;3400 cal a B.P.后,乔木植物花粉急剧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和中华卷柏含量升高,特别是藜科、禾本科(包括人工栽培禾本科)、蓼科等花粉增多,反映了商王朝在洹河流域建都后,人口剧增,人类生产生活对木材、燃料、土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大规模砍伐、农业垦荒以及狩猎等活动;森林被大量砍伐,平原区被开垦为种植禾本科等农作物的农田,田间荒地生长着禾本科、藜科、蒿属、菊科、荨麻、蓼科等草本植物。汪家店剖面孢粉资料表明,11500-100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乔木植物迅速减少,草本植物增多,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期间乔木植物出现一个小幅回升过程,表明“新仙女木”时期,气候存在冷-稍暖-冷的波动;10000-8200 cal a B.P.期间,乔木植物开始恢复,并开始出现现代生长于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孢粉,反映气候回暖,降水量增加;8200-3400 cal a B.P.期间,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亚热带植物花粉百分含量升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表明该阶段洹河流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汪家店剖面10270-3400 cal a B.P.期间出现大量的环纹藻,表明汪家店地区曾为地势低洼且可能有季节性积水的沉积环境。3400 cal a B.P.后,环纹藻含量减少,乔木植物花粉减少,中华卷柏含量显着升高,标志着汪家店地区低湿沉积环境的消失并开始沉积冲积物。汪家店剖面炭屑分析表明:12000-8200 cal a B.P.期间,炭屑含量较低,反映人类活动较弱;8200-34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进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早商文化时期,炭屑含量出现高峰值是人类活动空前增强的反映;3400 cal a B.P.由于森林砍伐后,水土流失严重,炭屑含量较前一时期有所降低,但此期间炭屑含量呈上升趋势,是殷墟建都后森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反映。张贾店剖面炭屑分析表明:12100-3400 cal a B.P.期间,炭屑含量较低,反映人类活动较弱;约3400 cal a B.P.后炭屑含量显着增高,反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农业生产活动增强。研究发现炭屑含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同时,炭屑含量受沉积环境影响,集水环境利于炭屑的汇集,黑色粘土层炭屑含量较高,而冲积物炭屑含量较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5)
苏新有[3](2008)在《洹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洹河是历史文化名城安阳的母亲河,洹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保护措施的欠缺,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梳理一下洹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点,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涛[4](2008)在《非宗教运动与洹河流域的社会信仰变迁——兼论革命与民间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非宗教运动对洹河流域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非宗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革命可以影响一时,但不可能长久。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低俗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将继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卫国[5](2007)在《浅析洹河流域碑刻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洹河是500万安阳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深邃厚重的洹河文明。洹河流域的历史遗存非常丰富,碑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集雕刻、书法、文学、历史为一体,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对洹河流域的碑刻所体现的儒家、佛家文化以及文学、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些探讨,并以期对洹河的开发和保护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7年03期)
韩素珍,王福现[6](2004)在《洹河流域缺水形势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 水资源基础条件及特点洹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较少,浅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整体缺水形势逐渐显现。流域水资源有以下特征: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洹河流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部,位于暖湿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属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天气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根据安阳站1954~1993年40a 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569.44mm,时空分布不均,年内汛期6~9月占全国降雨量的70%~80%,年最高降雨量1182mm(1963年),年(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期刊2004年06期)
刘建国,王霞,张蕾[7](2001)在《洹河流域区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随着考古学调查、发掘技术的提高及综合研究的深入,区域考古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区域考古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将古代遗址与其所处的环境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当时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它往往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01年09期)
唐际根,荆志淳,徐广德,瑞普·拉普[8](1998)在《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洹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林虑山区,入安阳境后向北蜿蜒,在水冶镇附近折而东流,穿越安阳市区北部,续行约20公里后转向东南,最终注入卫水。在中国众多的河流中,洹河只是极普通的一条。但随着安阳殷(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98年10期)
杨锡璋[9](1965)在《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一文中研究指出1962——1963年,我队在安阳洹水流域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同时,对部分遗址作了试掘。1962年试掘了大寒南冈、鲍家堂和郭村西南台,1963年试掘了大正集老磨冈遗址(图一)。参加这两次工作的,除我队的工作人员外,还有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59级和60级的实习同学及辅导教师。关于这两次调查的收获,另作报导。本文只介绍在(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65年07期)
洹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原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区,是研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交织系统长程动力的理想场所。洹河流域是晚商国都遗址殷墟和洹北商城所在地,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并且在青铜时代已有城市出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深远,同时,该地区有大量的考古学成果,因此,洹河流域是研究早期和青铜时代中国农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在洹河流域选择了2条全新世不同沉积类型的自然沉积剖面(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试图利用孢粉和炭屑数据恢复殷商及殷商以前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并从中寻找人类活动的痕迹,揭示土地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而探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交织系统长程动力特征。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灰黑色粘土层底部年龄均为10000 cal a B.P前后,表明洹河流域10000 cal a B.P.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土壤发育。汪家店剖面粘土层消失时间在5470 cal a B.P.前后,张贾店地区粘土层上限年代为8560 cal a B.P.前后,而上覆棕黄色亚沙土底部年龄约为3760 cal a B.P.,粘土层顶部年龄与上覆棕黄色亚沙土底部年龄存在约1800年的时间差,表明灰黑色粘土层顶部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古地貌面。汪家店剖面和张贾店剖面孢粉组合及其变化特征相似:12000-34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植物茂盛,多种植被并存,地势较高的地域生长着以松、栎、桦、胡桃、椴、臭椿、榆、黄栌、鹅耳枥等树种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夹杂着常绿栎、水青冈、山核桃等亚热带树种,林下和林间空地生长有禾本科、蒿属、藜科、菊科等草本植物。12000-10000 cal a B.P.期间,人工栽培禾本科农作物花粉开始出现,标志着洹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开始;3400 cal a B.P.后,乔木植物花粉急剧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和中华卷柏含量升高,特别是藜科、禾本科(包括人工栽培禾本科)、蓼科等花粉增多,反映了商王朝在洹河流域建都后,人口剧增,人类生产生活对木材、燃料、土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大规模砍伐、农业垦荒以及狩猎等活动;森林被大量砍伐,平原区被开垦为种植禾本科等农作物的农田,田间荒地生长着禾本科、藜科、蒿属、菊科、荨麻、蓼科等草本植物。汪家店剖面孢粉资料表明,11500-100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乔木植物迅速减少,草本植物增多,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期间乔木植物出现一个小幅回升过程,表明“新仙女木”时期,气候存在冷-稍暖-冷的波动;10000-8200 cal a B.P.期间,乔木植物开始恢复,并开始出现现代生长于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孢粉,反映气候回暖,降水量增加;8200-3400 cal a B.P.期间,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亚热带植物花粉百分含量升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表明该阶段洹河流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汪家店剖面10270-3400 cal a B.P.期间出现大量的环纹藻,表明汪家店地区曾为地势低洼且可能有季节性积水的沉积环境。3400 cal a B.P.后,环纹藻含量减少,乔木植物花粉减少,中华卷柏含量显着升高,标志着汪家店地区低湿沉积环境的消失并开始沉积冲积物。汪家店剖面炭屑分析表明:12000-8200 cal a B.P.期间,炭屑含量较低,反映人类活动较弱;8200-3400 cal a B.P.期间,洹河流域进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早商文化时期,炭屑含量出现高峰值是人类活动空前增强的反映;3400 cal a B.P.由于森林砍伐后,水土流失严重,炭屑含量较前一时期有所降低,但此期间炭屑含量呈上升趋势,是殷墟建都后森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反映。张贾店剖面炭屑分析表明:12100-3400 cal a B.P.期间,炭屑含量较低,反映人类活动较弱;约3400 cal a B.P.后炭屑含量显着增高,反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农业生产活动增强。研究发现炭屑含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同时,炭屑含量受沉积环境影响,集水环境利于炭屑的汇集,黑色粘土层炭屑含量较高,而冲积物炭屑含量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洹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朱素芬,陈静,张志勇.安阳市洹河流域河道采砂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
[2].曹现勇.安阳洹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苏新有.洹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4].杨涛.非宗教运动与洹河流域的社会信仰变迁——兼论革命与民间信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5].王卫国.浅析洹河流域碑刻所体现的历史文化[J].殷都学刊.2007
[6].韩素珍,王福现.洹河流域缺水形势及其对策[J].河南水利.2004
[7].刘建国,王霞,张蕾.洹河流域区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J].考古.2001
[8].唐际根,荆志淳,徐广德,瑞普·拉普.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J].考古.1998
[9].杨锡璋.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J].考古.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