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多糖,聚合物,刺激响应,药物控释
天然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白霜[1](2019)在《基于天然多糖类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抗癌药物分子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水溶性差、非靶向递送、无选择性药物释放、药代动力学效果差、生物安全性低等诸多问题。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作为智能型纳米药物载体的重要组成,具有化学结构明确、易功能化和卓越生物兼容性等显着优点,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以天然多糖类化合物为骨架,对其进行功能修饰获得了一系列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并深入评估了其在多种肿瘤细胞及肿瘤模型中的体内外抑瘤效果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药物载体具有生产成本低、载药量可调、药物递送效率高、血液循环时间长和安全可靠等优势,为抗癌药物纳米载体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以天然葡聚糖(DEX)为骨架,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合成了一种还原性响应型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DEX-PCPT-b-POEGMA,简称为DCO),用于疏水性抗癌药物喜树碱(CPT)的递送。该两亲性聚合物的亲水部分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OEGMA),用于增强亲水性和延长血液循环时间,疏水部分为含有二硫键(S-S)的CPT单体,用于实现药物的还原性响应型可控释放。该聚合物可在水溶液中形成尺寸均一的球形单分子胶束。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该前药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对比含有双碳键(C-C)的无刺激响应型前药,含有S-S的DCO前药拥有较高的肿瘤细胞凋亡率。与传统的抗癌药物相比,该实验所研究的还原性响应型聚合物前药DCO在载药率、胶束稳定性、制备成本及药物控释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工作提供了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响应型聚合物前药的设计方法,为成熟发展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新思路。2.为了充分发挥高分子聚合物的优势,我们进一步构建了一类基于α-环糊精(α-CD)聚轮烷(PRs)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即载体PRs-聚(甘氨酸乙酯甲基丙烯酰胺)-co-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R-PMGMA-co-POEGMA,简称为PRMO),用于克服药物在体内循环中面临的生物屏障。随后我们将药物阿霉素(DOX)通过腙键修饰在载体骨架上,形成pH响应型超分子大环化合物PRMO@DOX,实现了抗癌药物DOX的智能递送。得益于其独特的两亲性分子结构,PRMO@DOX可以在水介质中形成单分子胶束。在酸性肿瘤微环境中,前药中的腙键可以被迅速打开,从而准确、及时地释放出药物DOX。此外PRMO@DOX在肿瘤细胞中可同时破坏细胞核和线粒体,加速细胞凋亡。本实验所设计的PRMO@DOX可突破系列生物屏障,具有高载药率、快速的细胞摄取、酸响应药物控释、抗肿瘤活性强和全身毒性低等优势,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该策略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效果,这为基于聚轮烷载体的纳米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策略。3.在单响应型聚合物前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一类基于β-环糊精(β-CD)的氧化还原双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解决目前抗癌药物递送效率低和肿瘤穿透性差等问题。以CPT为模型药物,首先制备了两种分别含有S-S键和草酸酯键的CPT单体CPT_(GSH)和CPT_(ROS),用于谷胱甘肽(GSH)响应和活性氧(ROS)响应药物释放。其次,将两种功能化的疏水药物单体和亲水性OEGMA同时聚合到环糊精引发剂(CD-Br)上,形成氧化还原双响应聚合物前药CD-b-P(CPT_(GSH)-co-CPT_(ROS)-co-OEGMA)(CP_(GR))用于肿瘤的治疗。在肿瘤微环境中,高GSH浓度和高ROS水平会同时触发胶束的分解,抗癌药物被激活并从β-CD载体上释放出来。除此之外,为了充分说明双响应模式的优势,我们进一步合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单响应药物递送系统CD-b-P(CPT_(GSH)-co-OEGMA)(CP_G)和CD-b-P(CPT_(ROS)-co-OEGMA)(CP_R)。体外和体内实验都证实了双响应递送系统(CP_(GR))比单响应递送系统具有更强的抗癌活性。这项工作有助于设计用于癌症治疗的多重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显示出极具希望的医疗转化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陈大全[2](2018)在《基于天然活性产物及天然多糖的多功能纳米载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难溶性天然活性产物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如姜黄素、紫杉醇、人参皂苷等,我们研究设计了系列新型智能敏感天然多糖材料(如昆布多糖、透明质酸等)为基础的新型给药系统。如,我们设计的新型海洋多糖-昆布多糖姜黄素纳米载体(HLDM),可自发在水溶液中形成粒径在135±15nm的球形结构,可以在低pH和氧化还原环境响应下释放药物,达到80%以上。同时可以增加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此系列多功能多糖生物材料纳米药物在将来药物递送系统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前景。(本文来源于《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1-30)
徐玲霞,申宝德,金晨,朱卫丰[3](2018)在《立方液晶作为天然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以"立方液晶"、"非层状液晶"、"cubosomes"、"cubic liquid crystallin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于立方液晶的形成机制、相转变影响因素及作为天然药物载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以期为立方液晶递送系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陈帅,高彦祥[4](2018)在《天然防腐剂肉桂醛传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桂醛是一种天然防腐剂,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而且对人体安全无害,在食品防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肉桂醛水溶性较差,在光、热和氧的条件下容易降解,这些因素限制了肉桂醛在食品中的应用。利用蛋白质、多糖和脂类构建肉桂醛的传递载体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肉桂醛的各种传递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肉桂醛传递载体在食品抑菌防腐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开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最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将来肉桂醛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8年10期)
贾晴晴[5](2018)在《以天然多孔材料为载体固体酸的制备以及催化产糠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糠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基化学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以均相酸为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存在很多局限,如成本高、环境污染等。而现有的非均相固体酸催化剂多存在制备过程复杂,催化剂活性不高、选择性和稳定性不好等问题。本课题旨在寻找一种具有高稳定性、高催化性能,且制备成本较低的固体酸催化剂,提高糠醛产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本课题共合成3种固体酸催化剂,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如下:以硅藻土为载体的固体酸:通过在其表面接枝SnO2增强L酸含量,磺化提高B酸含量,并通过XRD、EDS、Py-IR以及NH3-TPD表征证明固体酸的酸含量增加。通过水相和有机相反应的对比,发现双相体系的糠醛产率要比单相高出38.81%,在NaCl溶液-甲苯的双相体系,180℃,3h时达到最优糠醛产率80.97%,木聚糖在同等条件下糠醛产率也达到84.39%。实验发现固体酸煅烧复性优于乙醇冲洗法,固体酸在重复利用5次之后糠醛产率仍然能够达到74.53%。碳杂化硅藻土固体酸:对负载SnO2的硅藻土进行碳杂化和磺化处理,使其表面负载一层多孔碳和磺酸根。催化研究发现碳杂化固体酸在水相中反应更具优势,且在180℃,5h时,糠醛产率达到66.24%。碳杂化固体酸采用乙醇冲洗法复性,重复利用3次时糠醛产率为52.68%,降低了 13.56%,说明催化剂复性方法有待改进。实验过程中发现硅烷化改性硅藻土的糠醛产率为32.81%,说明疏水作用太强并不利于固体酸的催化反应。磁性花粉固体酸:以花粉为载体通过不同的磁化和磺化处理方法合成多种磁性花粉固体酸。研究发现,羟乙基磺酸作为磺化剂时可减少固体酸磁性损失,同时Fe离子含量过多时极易使糠醛转化为其他副产物。(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0)
丁海洋[6](2018)在《以天然蛋白丝为载体的CTC捕获及其毛细管电泳筛选CTC的核酸适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第一部分以天然蚕丝为载体,表面改性后用作捕获器捕获循环肿瘤细胞(CTC),并对其捕获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蚕丝和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各自的反应活泼性,尝试将两者联用,采用滴注的方法将壳聚糖覆膜在蚕丝表面,使蚕丝表面带有大量活性氨基,再通过碳二亚胺法依次连接聚丙烯酸(PAA)和核酸适配体(Apt)构建成捕获蚕丝。将其固定在静脉留置针中,前端伸出2厘米改性蚕丝用于捕获。以蠕动泵构建循环系统,模拟体内血液循环,将细胞悬液加入循环体系中考察捕获器的捕获性能。由于此覆膜方法得到的壳聚糖膜在蚕丝上分布较少且不均匀,捕获结束后在覆膜部位可见明显的细胞堆积,而在无膜部位则少见细胞,造成整体的捕获效率不高。为提升捕获效率,利用蚕丝蛋白中氨基酸分子侧链上的氨基和羧基等基团,通过环氧键的开环反应接枝上1,4 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MSDS),使蚕丝表面带上一层均匀的活性环氧键,再通过开环反应连接上长链PAA,最后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Apt。各步反应均以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及扫描电镜进行表征。本章重新构建了循环捕获系统用于体外模拟,考察了此改性丝的捕获效率及特异性。此捕获器捕获效率较好,特异性较高。实验中还研究了不同数量蚕丝对捕获效果的影响,发现蚕丝数量越多,捕获效果越好,近似呈指数形式增长,在蚕丝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将展现出极强的捕获能力。另测试了该捕获器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其仅有极轻的细胞毒性,不造成溶血和凝血,说明其具有用于体内捕获癌细胞的潜质。本文第二部分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与基于细胞的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尝试以细胞凝胶毛细管电泳进行靶细胞的核酸适体筛选。实验中捕获器捕获CTC建立在适体识别并结合癌细胞的基础上,一种适体仅特异性识别某种特定的癌细胞,尚有大量的癌细胞有待筛选出各自的特异性核酸适配体。传统的适体筛选耗时较长,且操作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并对该新型的、快速的筛选技术完成了初步的可行性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将靶细胞与聚丙烯酰胺胶混合后注入涂层毛细管内,使细胞凝胶在毛细管柱内聚合,以嵌入式荧光激发模式检测信号,将FAM标记的原始文库电进样进入细胞凝胶毛细管柱内电泳分离。对聚丙烯酰胺胶的类型、浓度,电泳电压,和进样时间进行了优化,决定电泳条件为:10%非交联聚丙烯酰胺胶,电泳电压400V/cm,电进样时间20s。在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发现,由于细胞表面的蛋白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电泳中同一种ssDNA由于接触到的蛋白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在各个保留时间都有出现,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根据信号峰的先后判断ssDNA与细胞的亲和力强弱,即亲和力存在差异的ssDNA链无法分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高长永[7](2017)在《天然细胞膜伪装微纳米载体的仿生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绝大多数的微纳米运输载体不具有主动生物靶向能力,虽然可以通过肿瘤区域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到达肿瘤,但这些运输载体也会在正常细胞附近聚集,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表面化学修饰虽然能够提高微纳米运输载体的生物靶向能力,但是修饰后的微纳米载体依然无法避免机体免疫清除。较低的肿瘤靶向能力、抗免疫清除能力、血液循环能力等严重限制了微纳米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论文受天然细胞的启发,针对微纳米载体体内运输过程中面临的免疫清除、非特异性分布等难题,研究如何利用生物体不同细胞本身的生物特性,如红细胞具有的血液长循环特性,白细胞的血液长循环及肿瘤免疫靶向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特异性靶向功能,通过分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能的细胞膜,构建天然细胞膜表面伪装的微纳米运载系统,从而提高微纳米载体的躲避免疫清除能力和血液长循环能力,改善微纳米载体体内生物分布。利用红细胞膜伪装生物蛋白质微球制备血清蛋白附着少的红细胞膜伪装磁性血红蛋白微球,并将其用于氧气的靶向运输。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红细胞膜伪装磁性血红蛋白微球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1μm。红细胞膜伪装磁性血红蛋白微球具有更高的密度以及类似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结构。在外源超声场下,红细胞膜伪装磁性血红蛋白微球可进行自主运动,其运动速度随超声能量的增加而变大;超声条件为2.15 MHz、10 V时,微球的运动速度可达113μm/s。更重要的是,红细胞膜的伪装能够保护磁性血红蛋白微球、减少血清蛋白的附着,降低微球在血液中运动的粘滞阻力,微球具有更长的血液内运动时间。这种红细胞膜伪装磁性血红蛋白微球还具有良好的氧气携载和释放能力,可用于特定部位的氧气输送。采用白细胞膜表面伪装层层组装的生物聚电解质微胶囊,提高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的抗免疫吞噬能力、血液长循环能力和肿瘤靶向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石英电子微天平、动态光散射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证明成功地实现了微胶囊表面的白细胞膜伪装。血液内长循环能力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膜伪装微胶囊的血液循环半衰期为8.4 h。体外癌细胞和体内肿瘤靶向研究结果表明,白细胞膜伪装微胶囊继承了白细胞的癌细胞识别能力,经尾静脉注射后能够通过改变形状通过毛细血管,识别并主动靶向肿瘤。白细胞膜伪装微胶囊还具有优异的药物装载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肿瘤的药物靶向运输。选择干细胞膜表面伪装纳米凝胶颗粒,改善纳米凝胶颗粒的血液长循环能力、躲避机体免疫清除能力、肿瘤靶向识别能力,进而提高肿瘤区域抗癌药物浓度,抑制肿瘤的增殖。干细胞膜伪装纳米凝胶颗粒呈核壳结构,不但能够躲避正常细胞的吞噬,而且能够识别、靶向肿瘤细胞。体外抗癌药物阿霉素靶向运输实验结果显示,癌细胞区域阿霉素的量提高了2.7倍。尾静脉注射24 h后,血液内干细胞膜伪装纳米凝胶颗粒是未修饰纳米凝胶颗粒的3.4倍,说明干细胞膜伪装纳米凝胶颗粒具有更长的血液长循环能力。体内抗肿瘤研究结果表明,注射装载阿霉素干细胞膜伪装纳米凝胶颗粒的裸鼠的肿瘤增殖得到了显着地抑制,第15 d实验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是普通阿霉素处理组肿瘤体积的1/5。这种具有药物装载-释放能力和肿瘤靶向识别能力的干细胞膜伪装纳米凝胶颗粒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可应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运输和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利用干细胞膜伪装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颗粒,构建具有血液长循环能力、肿瘤靶向能力、光敏剂装载能力和近红外光上转换能力的干细胞膜伪装上转换纳米颗粒,并将其应用于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干细胞膜伪装上转换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血液和细胞相容性,具有类似干细胞的癌细胞识别和靶向能力,尾静脉注射后既能在肿瘤区域大量富集又能较好地避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吞噬。干细胞膜伪装上转换纳米颗粒能够通过上转换980 nm红外光同时敏化光敏剂部花青540和锌酞菁,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生长。这种干细胞膜伪装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将来的肿瘤光动力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综上所述,本论文中利用天然细胞膜伪装微纳米载体,使得微纳米载体具有更好的血液长循环能力、抗免疫清除能力和肿瘤靶向能力,这种集天然细胞膜功能和微纳米载体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运输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更广的应用和更好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黄丹娣[8](2017)在《天然酿酒酵母孢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应用广泛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遗传基因工程研究以及细胞周期研究的重要模式微生物。二倍体酿酒酵母细胞在营养匮乏的条件下,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孢子。孢子具有独特的孢子壁结构,其内到外共分四层,分别为:甘露糖层,β-葡聚糖层,壳聚糖层以及二酪氨酸层。由于孢子壁的特殊结构,使得孢子能够吸附溶液中重金属离子,以及作为固定化酶载体。野生型孢子壁能够保护孢子抵抗低pH环境以及酶的降解。通过敲除孢子壁合成的相关基因,可得到不同外壁结构的孢子,例如敲除二酪氨酸合成途径上的关键基因DIT1,会导致孢子二酪氨酸层缺失,从而获得外层为壳聚糖的dit1Δ孢子,壳聚糖在酸性溶液中呈正电荷,可用于吸附带负电荷的核酸类药物。人工合成的、带有CpG基序的脱氧寡核苷酸(CpG ODN)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佐剂,其被免疫细胞内化后,通过活化模式识别Toll样受体9(TLR9),进而激活机体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但是天然CpG ODN易被血清中的核酸酶降解并且不易被免疫细胞摄取,这极大的限制了其潜在的应用。本研究首次研究了酵母孢子作为CpG ODN载体的效果。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在dit1Δ孢子表面装载了带负电荷的CpG ODN,得到dit1Δ-CpG ODN载药复合物,随后对该载药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对其免疫刺激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it1Δ孢子能够大量吸附游离的Cp G ODN,且能使Cp G ODN更有效率地被小鼠巨噬细胞所摄取,载药复合物的免疫刺激效果也优于游离的CpG O DN。dit1Δ能够有效递送CpG ODN至巨噬细胞内并刺激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应答。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型多肽药物,对人体血糖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然而天然活性GLP-1(7-36)易被二肽基肽酶(DPP-IV)降解,导致GLP-1在人体内半衰期不足2 min,极大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中,酵母孢子被用来保护GLP-1免受肠胃液的降解,首先对天然GLP-1(7-36)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称为Modified GLP-1(MGLP-1),随后将MGLP-1 8串联表达(8×MGLP-1)到酵母孢子上,并利用模拟胃肠消化实验研究该载药体系的稳定性及免疫刺激活性。结果表明,8×MGLP-1重组蛋白成功表达并装载到孢子上,并且经过模拟肠胃液处理后依然具有生理活性,能够明显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孢子作为8×MGLP-1载体时,8×MGLP-1能显着刺激胰岛素的产生,其抗酶解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综上所述,酿酒酵母孢子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天然药物载体,其装载核酸CpG ODN以及降血糖多肽8×MGLP-1时,具有比单独使用游离药物更好的效果。同时,本课题为深入研究天然酿酒酵母孢子作为药物载体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欢妍,汪雪峰,马永宾,李莉,舒扬[9](2017)在《胞外囊泡作为药物传递天然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释放膦脂膜的小囊泡在细胞交流、抗原递呈、感染物的传递等方面起关键作用。胞外小囊泡携带各种蛋白、mRNA、microRNA(miRNA),象一个卡车运载"货物"一样,将携带的各种分子运载至远端的细胞。而且,被小囊泡包裹的分子可避免被体液中的酶降解,使胞外囊泡成为天然的、新颖的药物传递系统。该文综述了胞外囊泡的分类、组成、生物药物应用、以及作为药物传递载体在临床实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寻求新的药物传递系统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亓洪昭[10](2017)在《含磷酰胆碱的天然与合成纳米载体的设计及药物投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酰胆碱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的外分泌体中。含磷酰胆碱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领域。近来研究证明含磷酰胆碱成份的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体内循环性能,开发基于磷酰胆碱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外泌体这种富含磷酰胆碱的天然纳米载体进行了研究。利用配体-受体特异性识别原理,将多个耦联转铁蛋白的超顺磁纳米粒子与表面富含转铁蛋白受体的血液外泌体结合,形成基于外泌体的超顺磁纳米粒子团簇。该团簇具有铁磁性磁珠的磁响应强度,同时又具有超顺磁特性,在外加磁场下可实现血液外泌体的高效分离和纯化,在撤除磁场后又可实现外泌体的均匀分散,有利于外泌体的体内注射;更重要的是,在外加磁场引导下该团簇可在肿瘤部位高效富集,投递抗肿瘤药物,有利于抑制肿瘤生长。本研究首次采用血液来源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同时解决了外泌体作为载体研究中存在的来源安全性低、高效分离纯化困难和缺乏病灶靶向能力叁大难题,有助于推动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其次,本文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为单体,以基质金属蛋白酶-2响应性多肽为交联剂,通过原位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了病灶微环境响应性蛋白纳米微囊。该纳米微囊进入体内循环系统后,由于富含磷酰胆碱的聚合物外壳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屏蔽蛋白酶和调理素对内载蛋白的作用,显着提高蛋白类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降低蛋白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免疫反应。到达病灶部位后,由于病灶部位过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作用,聚合物外壳发生崩解,纳米微囊释放出蛋白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利用该纳米微囊,本研究首先实现了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恶性脑胶质瘤靶向投递。纳米微囊介导的尼妥珠单抗在脑瘤内的滞留时间长达30天,恶性脑胶质瘤的体内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明显优于原始抗体,为治疗性抗体临床应用研究了一种新剂型。其次,本研究构建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微囊。系统用药后,纳米微囊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在骨损伤部位高效富集和长效滞留,动物骨损伤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原始骨形态发生蛋白-2,且未发现异位成骨,为临床复杂骨损伤治疗探索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天然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难溶性天然活性产物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如姜黄素、紫杉醇、人参皂苷等,我们研究设计了系列新型智能敏感天然多糖材料(如昆布多糖、透明质酸等)为基础的新型给药系统。如,我们设计的新型海洋多糖-昆布多糖姜黄素纳米载体(HLDM),可自发在水溶液中形成粒径在135±15nm的球形结构,可以在低pH和氧化还原环境响应下释放药物,达到80%以上。同时可以增加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此系列多功能多糖生物材料纳米药物在将来药物递送系统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白霜.基于天然多糖类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
[2].陈大全.基于天然活性产物及天然多糖的多功能纳米载体研究[C].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论文集.2018
[3].徐玲霞,申宝德,金晨,朱卫丰.立方液晶作为天然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4].陈帅,高彦祥.天然防腐剂肉桂醛传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8
[5].贾晴晴.以天然多孔材料为载体固体酸的制备以及催化产糠醛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丁海洋.以天然蛋白丝为载体的CTC捕获及其毛细管电泳筛选CTC的核酸适配体[D].苏州大学.2018
[7].高长永.天然细胞膜伪装微纳米载体的仿生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8].黄丹娣.天然酿酒酵母孢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7
[9].张欢妍,汪雪峰,马永宾,李莉,舒扬.胞外囊泡作为药物传递天然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10].亓洪昭.含磷酰胆碱的天然与合成纳米载体的设计及药物投递研究[D].天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