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辣椒论文-叶英林

紫色辣椒论文-叶英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色辣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色辣椒,光合特性,紫叶基因,基因定位

紫色辣椒论文文献综述

叶英林[1](2018)在《紫色辣椒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初步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紫色辣椒CS3(叶色浓紫、果实朝上、株型高、晚熟)与绿色辣椒LS1(叶色,果实朝下,株型中等,中熟)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对F_2群体7个不同紫色程度辣椒(Z-1、Z-2、Z-3、Z-4、Z-5、Z-6、Z-7)的叶片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及最适光响应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亲本、F_1和F_2群体分离情况对紫叶性状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纯绿色辣椒相比,紫色辣椒的花青素、叶绿素b和总色素含量高,叶绿素a/b值小。当光合有效辐射达到2000μmol·m~(-2)·s~(-1)时,除Z-6外,紫色辣椒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仍保持着增长趋势,没有出现光饱和或光抑制现象,其中Z-4的P_n值最高,为20.16±0.58μmol·m~(-2)·s~(-1),Z-5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为2.02μmol·mmol~(-1)。2.在拟合不同紫色程度辣椒光响应过程时,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精度更高(拟合优度决定系数R~2≧0.995),拟合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获得了更多的光合参数信息,更适于拟合紫色辣椒的光响应曲线。3.F_1植株叶片全部为紫色,F_2植株叶片紫色381株,绿色132株,经卡平方(χ~2)检验,颜色分离比例为3紫色:1绿色(χ~2=0.146),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采用Bulked segregant RNA-Seq(BSR-Seq)技术,初步将目标基因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上的3个区域,即1.28cM?1.9cM、4.0cM?6.8cM、15.6cM?20.1cM,并在这叁个区域筛选出了6个候选基因,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发现Capana10g001785仅在叶中表达。综上所述,紫色辣椒花青素含量高,对强光适应能力强,不同紫色程度辣椒水分利用效率以Z-5最高,该类型有利于筛选节水型材料,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拟合其光响应过程的最佳模型,辣椒叶片紫色性状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上,仅在叶片中表达的Capana10g001785是6个候选基因中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18)

隋益虎,胡能兵,唐金宝[2](2018)在《密度、氮肥及硼肥对紫色辣椒凤紫运1号的产量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密度(x_1)、氮肥(x_2)及硼肥(x_3)对凤紫运1号紫色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因素线性项对辣椒产量影响为正向极显着,效应大小顺序是x_2>x_3>x_1,二次项影响为负向极显着,顺序是x_1~2>x_3~2>x_2~2,x_1x_3互作效应正向极显着,x_1的边际效应最大。当定植密度4 123株·667m~(-2),氮肥40.020 kg·667m~(-2),硼肥1.000 kg·667m~(-2)时产量最高,为3 206.678 kg·667m~(-2)。综合因子频数分析表明,95%置信度下凤紫运1号产量高于2 500 kg·667m~(-2)的高产栽培的因子优化组合为:密度3 903~4 172株·667m~(-2),氮肥施量31.186~36.081 kg·667m~(-2),硼肥施量0.724~0.880 kg·667m~(-2)。(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江海坤,王朋成,王艳,贾利,田红梅[3](2017)在《设施栽培紫色辣椒品种“紫晶1号”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紫晶1号"为中等辣味型一代杂种彩色辣椒,其母本H-10-BP是通过杂交选育的优良自交系,父本H-12-SY-8是从紫色辣椒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的优良株系。该文介绍了"紫晶1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结果,结果显示,该品种中早熟,从定植至采收紫色商品椒约50d;抗性强,耐低温弱光;果实耙齿形,鲜果紫色,生物学成熟果深红色,辣味中等,商品率高;鲜椒产量37500~45000kg/hm~2,适于秋延保护地栽培。(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17期)

胡能兵,隋益虎,何克勤,王蜜蜜,张若男[4](2016)在《紫色辣椒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贮藏方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室温和低温条件(7℃)下,各用5种不同方法处理紫色辣椒9007×9049Ⅱ,研究其对辣椒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紫色辣椒贮藏的最主要因素,常温条件下,辣椒贮藏15 d后烂果率达到75%以上,而7℃低温能有效延长其贮存期至50 d。紫外线照射15 min,PE膜包装,7℃贮藏是该紫色辣椒的最佳贮藏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胡能兵,隋益虎,林毅[5](2016)在《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纯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精制品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影响大孔树脂HPD-100吸附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因素大小顺序为A(pH)>C(固液比)>B(温度)>D(转速)。树脂HPD-100吸附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最优组合为A_4B_3C_2D_4,而对上述树脂解吸附的乙醇浓度为40%。在抗氧化方面,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精制品清除羟自由基(·OH)的效果要优于Vc,而清除超氧阴离子(O_2~-·)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要低于Vc;在抑菌性能方面,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精制品对真菌(根霉、黑曲霉)无抑制效果,对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效果具有浓度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胡能兵,隋益虎,何克勤,王蜜蜜,张若男[6](2016)在《多糖、有机酸、氨基酸及其复配对紫色辣椒叶片色素辅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类型多糖、有机酸及氨基酸作为辅色剂,研究其单一组分以及复配对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的辅色效果。结果表明,当分别筛选单一类型的辅色剂时,蔗糖为最佳多糖类辅色剂,而果糖在长时间时(12 h)会使吸光度下降最大;丁二酸为最佳有机酸类辅色剂,抗坏血酸会在长时间时(12 h)导致吸光度下降最大;甲硫氨酸为氨基酸类最佳辅色剂,以脯氨酸会在长时间时(12 h)导致吸光度下降最大。以上述最佳单一辅色剂进行复配,在不添加蔗糖的情况下,当丁二酸和甲硫氨酸的浓度都为0.01 g/m L时,预测的Ymax为0.42,验证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6.42%。(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3期)

刘晓红,陈蕾,戴斌,陆小平[7](2014)在《环境因子对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紫色辣椒叶片为实验材料,对紫色叶片进行花色素苷的提取,探求一种简便而高效的花色素苷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的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花色素苷的稳定性与pH、温度和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期刊2014-07-16)

戴斌[8](2013)在《紫色辣椒的农艺性状及色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属于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叶、真叶、茎枝、花器、幼果及青熟果因富含花色素而呈现紫色;果实顶部朝上,果型有樱桃型、圆锥型以及指型,株型各异,植株耐热、耐旱、抗病。既可用于盆栽、花台的环境美化,又可用于食品辅料和天然色素的提取材料。本文研究了紫色辣椒植株中花色素苷的分布、组分及稳定性,同时对花色素苷含量对光条件的生理响应、以及花色素苷与植株抗寒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叶片中的花色素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和下表皮气孔的两个肾形保卫细胞中。(2)叶片的花色素苷粗提液中有2种呈显紫红色的花色素组分,根据各组分的物理特性,推测为矢车菊色素-3-O-糖苷和矢车菊色素-3,5-O-二糖苷,前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乙酰化基团,而后者只有一个乙酰化基团。(3)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00(g/mL)、提取溶剂1%盐酸-甲醇溶液,室温提取、时间4h。(4)pH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在pH≤3条件下花色素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花色素苷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8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极易降解;此外,花色素苷对光照较为敏感,太阳光对其稳定性影响最大,日光灯次之;Pb~(2+)和Fe~(3+)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许多一价金属离子和大部分二价金属离子(Mg~(2+)、Ca~(2+)、Mn~(2+)、Zn~(2+)、Ba~(2+)、Fe~(2+)、Cu~(2+))及Al~(3+)不仅可以提高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增色作用;过氧化氢和抗坏血酸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对低浓度的亚硫酸钠具有一定的耐还原性;氯化钠、蔗糖、葡萄糖和柠檬酸对花色素苷稳定性无影响,同时柠檬酸还有增色作用。(5)紫色辣椒叶片花色素苷含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全光照可以促进叶片花色素苷的累积,有利于叶片呈色。(6)紫色辣椒和绿色辣椒的半致死温度相近,分别为-1.37℃和-1.35℃,但紫色辣椒植株叶片的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等生理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均要优于绿色辣椒,揭示叶片中花色素苷可以提高植株的抗寒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戴斌,周晓慧,王韡,王波,陆小平[9](2013)在《紫色辣椒叶片色素含量对光照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光照度对紫色辣椒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影响,以3种不同叶色表型的紫色辣椒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遮阴程度处理下紫色辣椒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色辣椒对不同光照度有不同响应,表现为:(1)在10%光照度处理下,质体色素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而花色素苷的含量则随之下降,辣椒叶片也表现出"返绿"现象;而在不遮阴处理下,叶片紫色加深,花色素苷积累增多;(2)花色素苷含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在10%光照度和不遮阴处理下呈负相关,而在30%光照度处理下呈正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不遮阴处理可以促进紫色辣椒花色素苷的积累,从而有利于紫色辣椒叶片的呈色。(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胡能兵,隋益虎,张子学,林毅[10](2012)在《紫色辣椒色素性状观察及其叶片色素提取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紫色辣椒种质为材料,分别进行紫色色素性状的形态学比较、显微观察和色素提取体系优化研究,为该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1)紫色辣椒种质9007-2、7036I、7036Ⅱ与DZ在叶片、幼果部位的色素分布差异较大,前3个种质的幼苗期真叶叶片正面紫色色素分布更浓,子叶、真叶的正面及背面叶脉处均有紫色色素分布;叁者幼果整体呈现紫色,而同期多数DZ幼果表面呈现紫色与绿色相间。(2)叶片紫色色素主要分布在网状叶脉内,茎段主要位于最外层表皮处且在表皮内呈均匀分布,而果实则主要存在于最外层的厚壁细胞内,并在外表皮细胞内外呈均匀分布,且色泽浓于茎段表皮。(3)7036Ⅱ叶片色素提取试验表明,乙醇、盐酸浓度为紫色辣椒叶片色素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最佳固液比为1∶30;紫色辣椒叶片色素提取的优化体系为:60%的乙醇、0.2mol/L的盐酸、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1h及固液比1∶30。(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紫色辣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叁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密度(x_1)、氮肥(x_2)及硼肥(x_3)对凤紫运1号紫色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因素线性项对辣椒产量影响为正向极显着,效应大小顺序是x_2>x_3>x_1,二次项影响为负向极显着,顺序是x_1~2>x_3~2>x_2~2,x_1x_3互作效应正向极显着,x_1的边际效应最大。当定植密度4 123株·667m~(-2),氮肥40.020 kg·667m~(-2),硼肥1.000 kg·667m~(-2)时产量最高,为3 206.678 kg·667m~(-2)。综合因子频数分析表明,95%置信度下凤紫运1号产量高于2 500 kg·667m~(-2)的高产栽培的因子优化组合为:密度3 903~4 172株·667m~(-2),氮肥施量31.186~36.081 kg·667m~(-2),硼肥施量0.724~0.880 kg·667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色辣椒论文参考文献

[1].叶英林.紫色辣椒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初步定位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隋益虎,胡能兵,唐金宝.密度、氮肥及硼肥对紫色辣椒凤紫运1号的产量效应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8

[3].江海坤,王朋成,王艳,贾利,田红梅.设施栽培紫色辣椒品种“紫晶1号”的选育[J].安徽农学通报.2017

[4].胡能兵,隋益虎,何克勤,王蜜蜜,张若男.紫色辣椒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贮藏方法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6

[5].胡能兵,隋益虎,林毅.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6

[6].胡能兵,隋益虎,何克勤,王蜜蜜,张若男.多糖、有机酸、氨基酸及其复配对紫色辣椒叶片色素辅色效果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7].刘晓红,陈蕾,戴斌,陆小平.环境因子对紫色辣椒叶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2014

[8].戴斌.紫色辣椒的农艺性状及色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3

[9].戴斌,周晓慧,王韡,王波,陆小平.紫色辣椒叶片色素含量对光照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3

[10].胡能兵,隋益虎,张子学,林毅.紫色辣椒色素性状观察及其叶片色素提取体系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12

标签:;  ;  ;  ;  

紫色辣椒论文-叶英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