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适宜性论文-王继人,钟昌标,王玲玲,莫宏伟

耕作适宜性论文-王继人,钟昌标,王玲玲,莫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作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耕作适宜性,LUCC,气候生产潜力,湖南省

耕作适宜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人,钟昌标,王玲玲,莫宏伟[1](2019)在《2000—2017年湖南省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LUCC过程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分析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动态特征是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本文基于湖南省气候、土地覆被、地形等数据,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和趋势分析方法,以300 m×300 m栅格为计算单元,获得湖南省2000—2017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湖南省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LUCC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湖南省最适宜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中部和南部盆地、丘陵区,气候生产潜力为19 530~40 375 kg/ha,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北纬28°以南的中部、中东部丘陵盆地区,是土地耕作适宜性和气候生产潜力组合最好的区域。86.5%的新增人造地表为最适宜耕作的耕地,说明新增人造地表主要以牺牲优良的耕地为代价。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变化与LUCC过程密切相关,LUCC过程中流向耕地多为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区,而耕地转为林地等土地类型则属于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区,指示气候变化在驱动不同类型土地相互转变中的作用。上述结果可望为湖南省土地规划整治及山地资源开发等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红富[2](2018)在《耕作层土壤剥离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优质土壤资源丧失,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因此,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将耕作层回填于新开垦耕地,能加快新耕地质量的培育,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耕作层都适合剥离,比如:一些分布于城市、工矿或交通等用地类周边的土壤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就不适宜剥离回填,因此,评价耕作层土壤剥离的适宜性是开展剥离工作的前提。但当前,对于耕作层剥离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期刊2018年07期)

陈艳华[3](2016)在《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丘陵山区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适宜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科学筛选适宜剥离的建设占用耕作层和指导编制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专项规划。研究方法:运用效益成本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丘陵山区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I级、II级、III级和IV级适宜剥离区的面积分别占60.2%、16.3%、20.5%和3%;(2)I级区中的田块耕作层厚,地块面积大,土壤肥沃,且交通便捷,适宜优先开展耕作层剥离;(3)II级和III级区的剥离适宜性次于I级区,开展耕作层剥离单位实施成本和规模效益适中,较为适宜开展剥离;(4)IV级区地块小,地点偏僻,坡度大,不适宜开展机械化剥离。研究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光泽县的实际情况,对指导科学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土地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土地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6-12-16)

庞辉[4](2015)在《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基于用户认知的保护性耕地模式适宜性评价方法,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农户认知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对指导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推广有着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5年08期)

方月,程维明,周成虎,陈曦,田长彦[5](2015)在《新疆土地耕作适宜性的多自然地理要素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研究该区宜耕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促进其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确保国家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多源自然地理要素,对新疆土地资源的耕作适宜性进行GIS多级评价。首先,选取地形、气候、土壤和生态4要素共10个宜耕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与极限条件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新疆宜耕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然后,将模型结果与基于地貌数据获得的宜耕区域迭加对比,确定对模型结果的分级标准,得到新疆宜耕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利用2000、2005和2013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统计分析找出模型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王丽双,王春平,孙占祥[6](2015)在《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户是技术最终采用的主体,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程度关系到此项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从农户角度评价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问题,以阜新市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推广区域开展的高茬覆盖、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模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模式在当地的认知程度为:高茬覆盖模式>整秆覆盖模式>碎秆覆盖模式,高茬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碎秆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差。其中,高茬覆盖模式中,农业投入、产出投入比、播种质量、保苗率、作物长势、预防病虫草害、劳动力接受该项新技术所需时间、示范推广面积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以秸秆为主要燃料和秸秆作饲料的地区;整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增长率、保墒效果、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比重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碎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土地净生产率、土壤肥力、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农业用工减少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劳动力短缺的地区。(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郑红丽[7](2014)在《农村宅基地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及耕作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盘活土地存量,坚守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导致的用地紧张状况,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宅基地复垦,把城市附近废弃的民居推倒整理为耕地,用新增耕地面积置换城市建设用地,但是新增复垦耕地的土壤质量远不及城市建设所占用的土地质量。因此,针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等量不等值的现状,有效评估复垦耕地土壤质量,采取对策对复垦耕地进行土壤配比并作效益评价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在对宅基地复垦耕地未耕种土壤的理化性质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叁种不同复垦土源理化性质特点来评估其耕作适宜性,通过系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叁种土源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地基翻耕土25.93%,土墙捣碎土13.98%,外部客土35.63%,总体上呈现出外部客土>地基翻耕土>土墙捣碎土的规律。各土源的土壤容重值分别为:地基翻耕土1.396g/cm3,土墙捣碎土1.467g/cm3,外部客土1.510g/cm3,呈现出外部客土>土墙捣碎土>地基翻耕土的规律性。不同土源的土壤孔隙度分别为:地基翻耕土47.31%,土墙捣碎土44.65%,外部客土43.02%,复垦耕地各土源的土壤孔隙度呈现出地基翻耕土>土墙捣碎土>外部客土的规律性。(2)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紧实度总体上呈现出土墙捣碎土>地基翻耕土>外部客土的趋势。土墙捣碎土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且在垂直剖面上的增幅最快;外部客土的土壤质地很成熟,土壤紧实度值不大,且在垂直剖面上增加平缓;地基翻耕土的土壤质地趋于两者之间,紧实度值的垂直增幅也不大,但略高于外部客土。(3)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叁种复垦土壤颗粒粘粒含量均较低,均值为7.21%-8.51%;粉粒含量较高,均值为80.72%-88.19%;地基翻耕土覆盖的复垦耕地的砂粒含量达到了11.27%,而土墙捣碎土和外部客土覆盖的复垦耕地土壤的砂粒含量均值仅为4.52%和5.38%。叁种土源中,只有地基翻耕土中的砂粒比重含量大于粘粒,土墙捣碎土和外部客土的砂粒比重含量均小于粘粒。(4)不同土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的含量均表现为:外部客土>地基翻耕土>土墙捣碎土;从养分各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土墙捣碎土各变量之间的差异最小,其次为地基翻耕土,外部客土各变量之间的差异最大。(5)对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叁种土源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等级划分,其中地基翻耕土有机质均值为2.014%,属于中等水平;全氮为0.109%,属于中等水平;速效磷15.358mg kg-1,含量丰富;速效钾134.075mg kg-1,属于中等级别。土墙捣碎土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823%、0.088%、9.142mg kg-1、69.916mg kg-1,分属于很缺、缺乏、缺乏、缺乏等级。外部客土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601%、0.133%、24.362mg kg-1、168.541mg kg-1,分属于中等、中等、很丰富、丰富等级。(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李建勇,刘良教,李帆,裴晓东[8](2013)在《湖南浏阳植烟土壤耕作方式及其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点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查阅机械产品说明书与实地观测相结合,对浏阳烤烟耕作体系历史和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对比分析,对种植制度对植烟土壤耕作的影响、浏阳不同耕作方式优缺点和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并对烤烟耕作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3年12期)

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杨鹏,王利民[9](2011)在《基于尺度推绎方法的生态脆弱区耕作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2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化种植还是传统耕作小麦适宜种植区面积皆大于玉米种植适宜区;(2)2种作物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高度适宜区与永久非适宜区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3)2种粮食作物高度种植适宜区基本集中在寿阳县北部黄土高原的塬、沟地貌区及坡度较小的山区。建议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皆是中、高度种植适宜区域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而在仅适宜传统耕作的种植适宜区采取传统方式耕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01期)

何英彬,唐华俊,杨鹏,姚艳敏,陈佑启[10](2010)在《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尺度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及多指标、尤其是生态限制指标的实用及不同情景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耕作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优质土壤资源丧失,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因此,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将耕作层回填于新开垦耕地,能加快新耕地质量的培育,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耕作层都适合剥离,比如:一些分布于城市、工矿或交通等用地类周边的土壤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就不适宜剥离回填,因此,评价耕作层土壤剥离的适宜性是开展剥离工作的前提。但当前,对于耕作层剥离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作适宜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继人,钟昌标,王玲玲,莫宏伟.2000—2017年湖南省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LUCC过程动态特征[J].山地学报.2019

[2].张红富.耕作层土壤剥离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2018

[3].陈艳华.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丘陵山区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适宜性评价方法[C].福建省土地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土地分会场论文集.2016

[4].庞辉.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探究[J].福建农业.2015

[5].方月,程维明,周成虎,陈曦,田长彦.新疆土地耕作适宜性的多自然地理要素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

[6].王丽双,王春平,孙占祥.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

[7].郑红丽.农村宅基地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及耕作适宜性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4

[8].李建勇,刘良教,李帆,裴晓东.湖南浏阳植烟土壤耕作方式及其适宜性评价[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

[9].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杨鹏,王利民.基于尺度推绎方法的生态脆弱区耕作适宜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

[10].何英彬,唐华俊,杨鹏,姚艳敏,陈佑启.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

标签:;  ;  ;  ;  

耕作适宜性论文-王继人,钟昌标,王玲玲,莫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