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限定小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非限定小句,汉语非限定小句,功能,体现形式
非限定小句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仲伟[1](2019)在《英汉非限定小句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对比了英汉非限定小句的功能及体现形式。从功能意义看,英汉非限定小句比较一致。从经验功能角度,它们所表达的过程不具有"直接定位"功能;同时,主语参与者的参与度呈现出一个从强到弱变化的连续统。从逻辑功能角度,英汉非限定小句在配列关系上体现的嵌入性呈现出一个从强到弱的连续统;在逻辑语义关系上与限定小句形成投射关系和扩展关系,但扩展关系通常具有不明确性。从人际功能角度,英汉非限定小句没有语气选择,不能单独承担言语功能。从语篇功能角度,英汉非限定小句体现的信息缺失性促进语篇连贯,推动语篇发展。从体现形式看,一方面英汉非限定小句都以较相同的隐性方式表达其逻辑、人际及语篇功能,另一方面在经验功能表达上,如过程定位及主语参与者的体现形式方面,英语表现出比汉语更高的语法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张希希[2](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限定小句在国内外一般分为现在分词小句、过去分词小句、不定式小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然而,很多语法书在提到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时,对小句以及其附加语属性未进一步阐述或描述不够全面。而且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写作中使用非限定小句,特别是-ing小句作附加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母语者。因此揭示我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特征,设计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及编纂基于母语者标准写作示例的语法词典,对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的使用频率进行量化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以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和英美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为数据来源,其中TECCL中学生库抽取的文本数以及字符数分别为2761和389634,TECCL大学生库抽取的则为1800和354663,LOCNESS抽取全部14个文本文件,字符数为326838。再以AntConc3.5.0,Tree Tagger以及Chi-square test为研究工具,并结合二语习得因素,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使用特征。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以及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非限定-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上有无差异?如果有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3)研究“非限定小句(-ing小句)”作附加语有什么教学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子库中的非限定小句(-ing小句)标准频数依次为108.6、132.0、160.4,其中高频动词的附加语用法使用频数依次为28、69、32,因此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中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在条件语义维度上“偏少使用”(卡方值为4.6,显着差异性为“-*”)、在原因语义维度上“过少使用”(12.5,“-***”),中国大学生相对于母语者在原因和伴随语义上“偏多使用”(4.1/3.9,“+*”),且根据数据,中学生比大学生少犯错误,而中国大学生比英美国家大学生过多犯错误(12.9,“+***”),但是在时间语义上,差异不显着。(2)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如L1迁移、L2输入、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石化。因英汉差异,所以母语迁移导致了使用频数差异。此外,中学生使用taking表原因的非限定小句频数说明其L2输入不够。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在“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上越接近母语者。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增高并未使得语误频数有明显的降低,体现了学习者学习非限定小句过程中的石化现象。(3)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应用现在分词的附加语语义用法,该用法是笔语写作中十分正式的书面语用法,且应基于真实的语料分析结果来指导教学。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的认识,为学习者在写作中提供多样的句式示例,而且也对英语教学设计和语法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何伟,仲伟[3](2018)在《汉语非限定小句之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系统功能视角对汉语非限定小句进行系统的描述,以期全面揭示这类小句的特点。研究表明,从概念功能之经验功能角度看,汉语非限定小句与限定小句无异,可表达及物性系统中的七种过程类型。不过,在参与者角色、环境成分方面,非限定小句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和依赖性,尤其是在对过程的时间定位上表现出对级阶小句的依赖性。从概念功能之逻辑功能角度看,随着非限定小句在级阶小句中句法地位的改变,在配列关系上,非限定小句与级阶小句之间的嵌入关系表现为由强到弱逐渐递减的一个连续统;在逻辑语义关系上,非限定小句与级阶小句之间表现出从无到有、从投射到扩展的演变过程。从人际功能角度看,汉语非限定小句没有语气选择,但能够表达情态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仲伟,何伟[4](2017)在《汉语非限定小句的语篇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系统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语篇功能角度,具体描述了汉语非限定小句的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目的在于对这类汉语小句的语篇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研究表明,在主位结构层面,汉语非限定小句可以在限定小句中充当句项主位,多重主位中的部分成分,简单主位中的部分成分和述位中的部分成分,而其本身在实际的语篇分析中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主述位结构分析;在信息结构层面,它既可表达已知信息,也可表达新信息,做信息焦点。(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高宏岩[5](2015)在《非限定小句作为后置修饰语的英语名词词组的功能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名词词组的内部结构主要是由前置修饰语、中心语和后置修饰语构成。而每一个构成成分都有很多的类别,可以进一步的分析。总的来说,后置修饰语要比另外两个成分更复杂,它可以是词语、词组、短语及小句,也可以是这些语法单位的组合。而本文所涉及的小句包括限定性小句和非限定小句,但文中仅选择非限定小句作为后置修饰语的名词词组,并对其进行功能句法分析。非限定小句是由叁个主要类型构成:现在分词小句,过去分词小句和不定式小句。非限定小句都是由动词和名词词组构成,而及物性通过动作来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对非限定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从级阶的角度来说,词组、短语和名词词组同属于一个层次,而小句是高于词组的一个语法单位。当小句作为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时,却只是名词词组的一个成分,因此,韩礼德认为几乎所有的后置修饰语都存在级转移。传统语法仅分析名词词组的构成成分,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从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这两种语法模式分析,不仅对名词词组的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分析了名词词组中每一个成分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两种模式,对非限定小句作为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进行分析,目的是对这种类型的名词词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了更好的解释分析结果,本文采用了渐变群的方式来进一步论证。在悉尼语法的分析中,我们未能给予一些成分确切的概念,但通过加的夫语法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新的研究发现。一种是实意动词和操作词的重合,另一种是非限定成分和操作词的重合,特别是第二种重合是在当前研究中提到的一个全新的想法。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英语语法文献,采用定性分析,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此类型名词词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功能句法分析。通过加的夫语法的树形图对成分分析,要比其他模式的分析更确切、更清楚,而且对名词词组的结构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对于这种类型的名词词组在不同情景的具体体现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在加的夫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如果我们对其他类型的英语名词词组进行研究,我们会有不同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发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10-16)
方秀才[6](2014)在《CIA框架下的多因素解释模型——以学习者“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特征解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介语对比分析框架(CIA)旨在总结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特征,但它坚持母语准则来定性学习者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违中介语概念内涵;其"可比参照母语库"的标准很难达到;后续的双轨解释模式在解释面和解释力上存在缺陷。因此,研究提出"CIA多因素解释模型"(CIA-MEM),并基于语料库对比英语母语者与四个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定式非限定小句使用,验证CIA-MEM模型在总结和分析学习者语言特征的合理性和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4年03期)
方秀才[7](2014)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学界主要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借助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丰富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有文献未能很好梳理这些方法的理论渊源;对于学习者的英语特征多止于总结罗列或浅显分析,未能综合考虑特征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个别具体词汇或者短语的探讨,缺乏对某一类语法现象的形式、语法属性、语义和语用的综合探究;对于研究的实际应用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基于语料库总结和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该类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叁、中国英语学习者该类小句的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朗文语法(Biber et al.,1999),将动词“非限定小句”分为“ing小句”、“ed小句”和“不定式小句”以便研究。研究首先梳理文献论证了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包括对Firth(1957)的语境论(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Sinclair(2000)的词汇语法理论(LexicalGrammar)、Hunston和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Hoey(2005)的词汇触发理论(Lexical Priming)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的相关理论的综述和评析。后续研究在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之下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Granger,1996;2002),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并参照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和对比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总结中国英语学习者叁类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英语母语者语料选自LOCNESS,法德国家英语学习者语料选自ICLE,中国英语学习者包含四个层次:中学生,语料选自CLEC;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WECCL2.0;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CEM。依据语料抽样、标注、检索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学习者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在分析CIA的双轨解释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提出“CIA多因素解释模型”(CIA-MEM),基于文本分析,从内部和外部共计八个维度解释学习者小句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且差异因动词种类、小句类型、和分析维度存在一定差别。首先,在全体动词ing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低高年级大学生则偏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ed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却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过少使用、另外叁类大学生均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其次,相对于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中国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差异更为显着;再次,对于选取的5个高频动词,所有学习者都过少使用兼有“词语化”和“语义虚化”用法的BE和HAVE的非限定小句用法,但是对于另外叁个“词语化”动词THINK、LEARN和MAKE中国英语学习者基本过多或偏多使用它们。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小句使用的母语特征趋向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学习者间使用差异的显着性与英语水平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第叁、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排他性”或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很多情境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某一种特征的出现;这些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分别包括“主题语境”、“L1迁移”、“L2输入”和“产出环境”以及“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者特征”、“学习者语体意识”和“石化现象”。分析结果证实了CIA模型中“母语相关特征”和“中介语发展特征”双轨对分解释模式的不足,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CIA-MEM多维解释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特征总结和解释对于外语教学、教学材料的编写以及语言测试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整个研究将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论、学习者特征总结、解释以及应用价值探讨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五位一体”,互为基础且又相互佐证,对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5-01)
何清顺[8](2013)在《语篇隐喻的非限定小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Halliday的语法隐喻仅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但Martin等人认为还应该包括语篇隐喻。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思想,Martin等人所指的语篇隐喻有些只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不符合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以此为基础,从非限定小句连接者的角度可以提出四种符合双重语义特征的语篇隐喻类型:(1)详述型非限定小句;(2)没有连接词的延伸型和增强型非限定小句;(3)由介词体现连接者功能的延伸型和增强型非限定小句;(4)非限定动词介词化的增强型非限定小句。(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丁建新,秦勇[9](2009)在《英语-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图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ing非限定小句的句法象似性进行意象图式的解释和分析,提出了-ing非限定小句的叁个判断标准(过程标准、参与者标准、人际功能标准)和两个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和链接图式)的本质属性。-ing非限定小句的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在始源-路径-终点图式中,随着施事位置的逐渐后移和受格位置的逐渐前移,施事意义逐渐减弱,而受格意义和语篇标记性逐渐增强,这是与省力原则和词汇密度一致的。在线性顺序图式中,-ing非限定小句的距离象似性受到序列连贯与断续的影响;而在中心-边缘图式中,-ing非限定小句的标记象似性体现为形态标记和静态或终结的过程变化能够表达语义在程度上的逐渐提升或特指。(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刘国强[10](2009)在《英语非限定小句之功能文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功能文体学的蓬勃发展不仅获得文体学领域的认可而且影响了国内外众多文体学学者。韩礼德有关功能文体分析的四篇文章为不少文体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反过来又推动了功能文体学的发展和壮大。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位在功能文体学方面做出重要的中国学者张德禄,在他的专着《语言的功能与文体》中,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到低、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探讨了语篇层次上的文体突出特征、语法层面上的基本单位小句的文体突出特征、词汇语法中语言单位的突出特征、字形层和语音层各个单位的文体特征。这些有关功能文体分析的成就为探讨非限定小句的文体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杨炳钧(2003,2004)提出非限定小句的四条判断标准和功能文体学的前景化理论,本研究对非限定小句的文体特征展开分析,目的在于揭示非限定小句的文体效应。前景化是有理据的突出,其表现形式分为两类:失协和失衡。失协可视为数量上低频率出现的特征,而失衡可视为数量上高频率出现的特征。非限定小句的文体特征可体现为某些非限定小句在及物性结构、主位推进程序和语法隐喻的前景化。我们选择的语料是四篇学术论文摘要,分别来自《当代语言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现代外语》。在分析过程中,对摘要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判断文中的非限定小句,然后分析其在及物性系统、主位系统和语法隐喻中的前景化现象。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并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概述前人在系统功能文体学与非限定小句方面的研究。第叁章阐明本研究的叁个关键点,即非限定小句的界定标准、非限定小句的语法隐喻和非限定小句的文体效应。第四章结合学术论文摘要的特点,详细分析其中非限定小句的文体效应,即非限定小句在及物性结构和主位系统单位上的前景化以及在经验隐喻、逻辑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单位上的前景化。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指出功能文体学能够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揭示非限定小句的文体效应。同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5)
非限定小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限定小句在国内外一般分为现在分词小句、过去分词小句、不定式小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然而,很多语法书在提到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时,对小句以及其附加语属性未进一步阐述或描述不够全面。而且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写作中使用非限定小句,特别是-ing小句作附加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母语者。因此揭示我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特征,设计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及编纂基于母语者标准写作示例的语法词典,对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的使用频率进行量化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以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和英美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为数据来源,其中TECCL中学生库抽取的文本数以及字符数分别为2761和389634,TECCL大学生库抽取的则为1800和354663,LOCNESS抽取全部14个文本文件,字符数为326838。再以AntConc3.5.0,Tree Tagger以及Chi-square test为研究工具,并结合二语习得因素,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使用特征。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以及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非限定-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上有无差异?如果有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3)研究“非限定小句(-ing小句)”作附加语有什么教学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子库中的非限定小句(-ing小句)标准频数依次为108.6、132.0、160.4,其中高频动词的附加语用法使用频数依次为28、69、32,因此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中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在条件语义维度上“偏少使用”(卡方值为4.6,显着差异性为“-*”)、在原因语义维度上“过少使用”(12.5,“-***”),中国大学生相对于母语者在原因和伴随语义上“偏多使用”(4.1/3.9,“+*”),且根据数据,中学生比大学生少犯错误,而中国大学生比英美国家大学生过多犯错误(12.9,“+***”),但是在时间语义上,差异不显着。(2)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如L1迁移、L2输入、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石化。因英汉差异,所以母语迁移导致了使用频数差异。此外,中学生使用taking表原因的非限定小句频数说明其L2输入不够。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在“非限定小句(-ing小句)”的附加语用法上越接近母语者。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增高并未使得语误频数有明显的降低,体现了学习者学习非限定小句过程中的石化现象。(3)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应用现在分词的附加语语义用法,该用法是笔语写作中十分正式的书面语用法,且应基于真实的语料分析结果来指导教学。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语的认识,为学习者在写作中提供多样的句式示例,而且也对英语教学设计和语法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限定小句论文参考文献
[1].何伟,仲伟.英汉非限定小句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
[2].张希希.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何伟,仲伟.汉语非限定小句之功能研究[J].语文研究.2018
[4].仲伟,何伟.汉语非限定小句的语篇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高宏岩.非限定小句作为后置修饰语的英语名词词组的功能句法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
[6].方秀才.CIA框架下的多因素解释模型——以学习者“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特征解释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
[7].方秀才.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8].何清顺.语篇隐喻的非限定小句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丁建新,秦勇.英语-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图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10].刘国强.英语非限定小句之功能文体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