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流变阻尼器,Bingham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
模型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祝世兴,郝新琛[1](2019)在《基于Bingham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模型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能够实现阻尼可控,作为半控制的智能器件应用在众多领域。在实验基础上,基于Bingham力学模型,建立了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力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得到对应的方程。由于多项式的非线性模型,容易产生Runge振荡现象,而不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得到合适阶数,所以采用傅立叶级数建立非线性模型。分别对线性和非线性模型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在有加载电流下,低速时不能准确表达阻尼器的实际特性,基于傅立叶级数的非线性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响应,曲线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为磁流变阻尼器动力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7期)
刘继新,保其长,潘鹏,王涛,赵刚[2](2019)在《壁式黏弹性阻尼器的Bilinear-Viscous力学模型及其减震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黏弹性阻尼器的传统Kelvin力学模型仅考虑其频率相关性,但拟静力试验发现在大应变幅值下,黏弹性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存在显着的位移相关性。提出Bilinear-Viscous(BV)模型可同时表征壁式黏弹性阻尼器的频率相关性和位移相关性。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普适性。以某10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从屈服模式、变形和耗能多个方面对比了BV模型和传统Kelvin模型对于减震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V模型的减震框架地震响应强于采用传统Kelvin模型的减震框架,说明BV模型可偏保守地估计结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7期)
师新虎,郑史雄,贾宏宇[3](2019)在《桩土模型及阻尼器参数对大跨度异型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阻尼器参数和桩土相互作用对大跨非对称异型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基于Sap2000软件平台,建立考虑不同桩土作用模拟方法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利用人工合成的地震波,分析不同桩土作用参数和不同阻尼器参数对悬索桥的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桩相互作用后,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主塔参与影响的振型增加;与桩土嵌固模型相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减小约52%,而主梁纵向位移响应增大约120%,桥塔位移响应减小约15%,并使桥塔内力响应的减震率增大约10倍,非线性阻尼器作用更明显,减震效果更显着;对于不同的地震响应指标,不同的阻尼参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减震率有明显的差异,减震率最大相差70%。(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桂峰,马玉宏,付康,谢鹏[4](2019)在《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作用机理与恢复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阻尼器响应放大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介绍该装置的构造及作用机理,推导该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给出理论恢复力模型以及位移、速度、力等响应放大的计算公式;推导串联黏滞阻尼器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恢复力计算公式,进行伪静力试验与理论公式的对比。结果表明:装置凸轮式往复运动的特点能够保证串联阻尼器的位移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均不会失效;所具备的响应放大效应能够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可以通过组合使用小吨位阻尼器达到直接安装大吨位阻尼器相同的耗能效果,从而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桥梁等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崔颖,李婷,江齐,王永亮[5](2019)在《基于两相流模型的挤压油膜阻尼器空化流场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中的Mixture模型和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采用动网格技术建立了两端开口中心槽供油型挤压油膜阻尼器叁维非定常空化流场求解模型。数值模拟表明:随着阻尼器内环进动,考虑两相流动的油膜低压区在中心槽的两侧产生两道对称的条状负压带,条状带内具有较高的气相体积分数;阻尼器低压区的压力和气相体积分数对进油孔位置十分敏感,阻尼器油膜力和流场气穴比的变化频率与进油孔数密切相关。内环同心进动半径、进动频率对阻尼器空化流场影响的数值计算表明,进动半径和频率的增大均会使得流场内的空化现象加剧,同时气穴比的相位滞后现象愈加显着。(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偲严,李宏男,李超[6](2019)在《装配式剪力墙高效阻尼器耗能连接的简化模型研究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等效现浇的连接方式,采用耗能连接的预制剪力墙不仅能够提高现场装配率,同时可使结构整体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针对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提出一种高效的变形放大耗能阻尼器。为研究该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及减振效果,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这种阻尼器连接装置的简化分析模型。通过与该连接装置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简化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这种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减震作用,以某24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为例,分别建立采用等同现浇连接与阻尼器连接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阻尼器连接装置可显着提高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同时验证了结合阻尼器耗能连接变形特点提出的简化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欧阳青,胡红生,宋玉来,郑佳佳,王炅[7](2019)在《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转矩模型参数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Herschel-Bulkley模型参数值通常随试验条件而变化,存在无法构建确定的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一种Herschel-Bulkley模型全局参数辨识的方法。针对所设计的多级圆筒式磁流变阻尼器,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建立了阻尼器的转矩力学模型并搭建扭矩测试系统以确定模型参数,通过1stOpt优化分析软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和通用全局优化算法对转矩力学模型进行参数辨识,确定模型中液体流动行为参数k和n分别为49.88及0.576。参数辨识后的Herschel-Bulkley扭矩模型在不同磁场条件下基本满足扭矩预测效果,可为后续对于器件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8](2019)在《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制作了4个试件,进行了快速动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基于对试件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并考虑加载动力效应,提出了试验试件的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破坏可分成开裂、屈服、极限、破坏4个阶段。试件从屈服阶段开始,随着加载的进行产生了明显的加载和卸载刚度退化及卸载残余变形;提出了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并采用所提出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滞回曲线,将其变化趋势与试验滞回曲线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相似度,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李刚,刘前结,胡国良[9](2019)在《磁流变阻尼器参数化力学模型的修正改进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MR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智能装置,其力学模型的准确建立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任务之一。对目前已有的各种MRD参数模型的修正改进型进行了详细综述,分析了各种参数模型建模方式的特点,可参照不同的设计与控制需求以采用所需的建模方案,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讨论了MRD建模研究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认为还需要对磁流变液的微观机制和行为描述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智能特性的MRD非参数模型在半主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1期)
王宝顺,闫维明,何浩祥,许维炳[10](2019)在《考虑摩擦效应的颗粒阻尼器力学模型研究及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阻尼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影响因素复杂,在土木工程减振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处于简单理论探究与实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可靠的理论对实际设计和应用进行指导。在阻尼颗粒未发生堆积时,考虑阻尼颗粒与阻尼器腔体之间的碰撞过程和摩擦效应,构建一种颗粒阻尼器-单自由度结构系统力学模型,并求得该力学模型在简谐激励下位移响应的解析解。该模型能够充分反映颗粒阻尼器的碰撞和非碰撞过程,其相轨迹可以体现颗粒阻尼器的复杂非线性特征。通过单层钢框架在简谐激励下的电磁振台试验对颗粒阻尼器的理论及运动特性进行验证,证明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解析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对颗粒阻尼器进行颗粒质量、激振幅值、激振频率和阻尼颗粒运动间隙的参数分析,并与已有冲击阻尼器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力学模型能更加合理地评价颗粒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模型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弹性阻尼器的传统Kelvin力学模型仅考虑其频率相关性,但拟静力试验发现在大应变幅值下,黏弹性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存在显着的位移相关性。提出Bilinear-Viscous(BV)模型可同时表征壁式黏弹性阻尼器的频率相关性和位移相关性。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普适性。以某10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从屈服模式、变形和耗能多个方面对比了BV模型和传统Kelvin模型对于减震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V模型的减震框架地震响应强于采用传统Kelvin模型的减震框架,说明BV模型可偏保守地估计结构地震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祝世兴,郝新琛.基于Bingham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模型改进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9
[2].刘继新,保其长,潘鹏,王涛,赵刚.壁式黏弹性阻尼器的Bilinear-Viscous力学模型及其减震效能分析[J].建筑结构.2019
[3].师新虎,郑史雄,贾宏宇.桩土模型及阻尼器参数对大跨度异型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4].赵桂峰,马玉宏,付康,谢鹏.新型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作用机理与恢复力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9
[5].崔颖,李婷,江齐,王永亮.基于两相流模型的挤压油膜阻尼器空化流场特性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9
[6].张偲严,李宏男,李超.装配式剪力墙高效阻尼器耗能连接的简化模型研究与数值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9
[7].欧阳青,胡红生,宋玉来,郑佳佳,王炅.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转矩模型参数辨识[J].传感技术学报.2019
[8].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9].李刚,刘前结,胡国良.磁流变阻尼器参数化力学模型的修正改进型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19
[10].王宝顺,闫维明,何浩祥,许维炳.考虑摩擦效应的颗粒阻尼器力学模型研究及参数分析[J].工程力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