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竞技表现,竞技能力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萨[1](2019)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成因与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赛过程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水平决定了最终运动成绩。集体项目是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的重点发展项目,其专项特征和彰显集体协同精神的竞技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现实训练水平向目标竞技水平的转移过程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成为一种常态现象。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稳定发挥率较低,不同程度的负变异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对这一现象实施科学控制,实现训练过程与参赛过程的有效衔接,将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国家艺术体操队及各省市集体队伍教练员和运动员迫切期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完善艺术体操专项参赛理论、促进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稳步发展的迫切需求。鉴于此,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德尔菲法、录像观察法、实地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多种研究方法,以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为依托,依据多学科相关理论,探索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评价方式并运用于参赛实践,归纳出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态势,据此探讨变异现象的多学科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竞技表现”特指参赛过程中,五名运动员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协同配合所表现出的成套难度技术稳定水平、技术完成规格与艺术呈现效果;“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特指在训练与竞赛两种不同时空条件下,由于多重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五名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成套难度技术稳定水平、技术完成规格与艺术呈现效果的现象。(2)依据变异性质,可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分为正变异、负变异和零变异;依据变异内容,可分为技战能变异、体能变异和心智能变异;依据变异程度,可分为大变异、中变异和小变异;依据变异对象,可分为个体变异和集体变异。参赛过程中各种变异类型间相互组合,形成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变异现象,最终外显为主导竞技能力的变异。(3)对于国家队集体项目运动员而言,赛事级别越高竞技表现变异的程度略大。5圈和3球2绳中发生变异的难度类型均为协作类难度,身体难度和舞步组合类难度表现稳定,两个项目中5圈的变异频率显着大于3球2绳,完成(E)部分的变异频率整体高于难度(D)部分,全能决赛和单项决赛的变异频率大于资格赛,变异性质以零变异为主,正变异的比率较小。国家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态势为:同场赛事赛前赛中技术发挥的稳定水平不一致;2018年度赛事间赛前赛中技术发挥稳定水平的提升幅度与时间不一致;不同性质及程度的变异现象在5圈和3球2绳中出现的频率不尽相同;全国赛与世锦赛的变异态势基本一致。(4)对于我国12支省队集体项目运动员而言,赛前训练表现越稳定竞技表现变异频率越低。我国各省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总体态势为: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水平普遍低于赛前二周平均训练水平;运动员3球2绳竞技表现的稳定程度低于5圈;竞技表现正变异的比率较小,零变异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多数队伍之中;同场赛事中,资格赛的变异程度和变异频率高于全能决赛和单项决赛,全能决赛的表现相对稳定;年度叁场全国赛间,赛前训练表现的稳定水平逐渐提高,竞技表现稳定水平呈现前低后高的“V”型态势。我国不同水平省队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态势为:高水平队伍(综合排名前叁位)竞技表现变异的频率低于一般水平队伍(综合排名最后叁位);一般水平队伍竞技表现变异性质、程度及频率的可预测程度显着高于高水平队伍;不同性质及程度的变异现象间,一般水平队伍出现的比率比较均衡,高水平队伍则存有差异。(5)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成因为训练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运动员赛前技术的熟练性与稳定性以及赛中是否能够专注于比赛过程,是引发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因素。运动员赛前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及技术发挥的稳定程度、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状况、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为主要训练因素;参赛形势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及竞争强度、赛前热身状态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状态、赛前准备的充分程度、裁判员的执裁能力与道德水平为主要参赛因素;运动员的专注力、自信水平、状态焦虑程度及注意方式为主要心理因素;教练员与队员间人际关系、队员间人际关系、团队内部合作行为及冲突调和结果为主要社会因素,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影响力相对较小。(6)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主要控制内容包括训练控制、参赛控制和心理控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强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五名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提高能力与培养状态有机结合。赛前训练时,需全面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并发展运动员的团队参赛能力,教练员通过训练控制使五名队员均保持相对稳定的赛前状态,重视实战练习和赛间训练的合理安排,降低损伤发生率;赛前设置参赛目标和制定参赛方案时,需考虑到每名队员的实际情况,重视目标与方案的可操作性与目标的激励作用,参赛过程中,将程序化参赛方案落到实处,适时调整每名队员的赛前热身状态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状态;重点培养运动员的赛中自控能力,将每名队员的自信程度调整到最佳水平,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心理策略运用能力,根据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竞技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段小敏,屈桃[2](2018)在《陕西省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有相关医学检查及FMS功能性筛查相结合对陕西省艺术体操集体项目13名优秀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特点分析常见运动创伤好发部位以及导致伤病的原因,并从加强相关关节灵活性、稳定性训练、训练前相关肌群的激活和训练后放松整理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15期)
李新华[3](2015)在《国家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比赛期心率特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SUUNTO心率测试系统,对国家艺术体操队集体6名优秀运动员在模拟比赛和训练中的整体心率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全面了解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在模拟比赛和训练中(成套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的心率特征,进而探讨分析实际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训练中的运动强度和模拟比赛的运动强度。结论:1、模拟比赛中运动员的最高心率达到185.4±4.7次/min,平均心率达到170.6±4.9次/min,表明在整个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率处于较高水平,且比前人研究的结果要高。2、成套圈的最高心率比成套棒的要高,但不具有显着性,这主要取决于不同项目间动作编排上的差异,其他心率指标对比中未表现出差异性,表明不同成套间的运动强度差异性不大。3、模拟比赛中,极大负荷强度心率区间(≥180次/min)占总比赛时间的30.4±26.8%,大强度心率区间(160-179次/min)占总比赛时间的48.9±26.8%,说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对体能要求较高,且以极大负荷强度心率(≥180次/min)和以大强度心率(160-179次/min)的波动区间为主要依赖的心率。4、要加强成套技术训练的运动强度,选择接近比赛时间的间歇训练更适合项目需要,间歇训练2和600m间歇跑的训练方法符合模拟比赛的负荷强度,而800m间歇跑和跳绳组合的训练,可以作为大强度的负荷训练穿插于艺术体操训练之中。5、在成套技术训练或是体能训练中心率恢复到120~130次/min后,马上进行下一组训练的刺激,符合艺术体操项目的实战需要。(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5-05-12)
蒋颖妍[4](2014)在《国内外优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转体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是艺术体操成套动作身体难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成套动作完成情况及难度价值的主要难度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情况的分析,探讨影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提升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技术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外优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相比,我国选手在转体类难度动作方面存在数量少、转体类型单一、身体难度动作结合器械技术结合情况差及完成质量差等差距。(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4年13期)
盛宁宁,刘莹[5](2012)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艺术体操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40~50年代逐渐流行到全世界。作为一项新型的女子竞技体育项目,艺术体操凭借其独特的身体技术与器械技术相结合的项目特点,充分展现女性高雅、柔美的性别魅力,现已成为奥运会、亚运会比赛项目之一。(本文来源于《新课程(教育学术)》期刊2012年01期)
汪敏,高静[6](2008)在《感、知觉能力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等研究方法,从感、知觉角度出发,结合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特点论述了部分感、知觉能力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完成的影响,从中找出感、知觉与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关系,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08年06期)
于玲玲[7](2008)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作为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之一,它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影响学习效果和运动成绩。因此,了解注意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掌握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利用或减少这些影响,有利于提高科学的教学水平和训练水平。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共五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其成套动作技巧复杂,一套动作的整体关联性较高。在比赛过程中要队形变换、器械交换、相互配合,由于艺术体操运动自身的特点和规则的限制,注意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心理保障,运动心理学家马腾斯(Marterns,1987)将注意视作一种心理技能,要求运动员通过训练掌握和提高这一技能的观点,证明了注意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2007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沈阳)集体项目前五名的成年运动员(包括国家队)和少年运动员(共47名)与25名普通女生的注意品质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的注意品质与普通学生注意品质间的差异,找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的注意品质特征,为艺术体操运动训练与选材提供理论基础依据,研究表明: (1)艺术体操运动员注意广度能力、注意集中稳定能力、注意转移能力显着比普通学生强。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注意集中稳定能力高于一般水平运动员,注意转移,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指数与一般运动员没有显着差异。(2)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年龄与注意分配和注意稳定性呈现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与注意转移呈现非常显着的负相关,而与注意广度没有呈现出显着的线性相关。(3)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注意分配和注意稳定性呈现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与注意转移呈现非常显着的负相关。(4)注意集中稳定和注意的分配是艺术体操集体运动项目有效的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指标;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是艺术体操集体运动项目有效的心理选材目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3-01)
王雨霏[8](2008)在《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合作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关系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减少失误和得分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文献综述的方法。以规则为标准表明运动员合作的必要性,找出解决的方法:辨证看待竞争与合作;教练员的情感投入;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2008北京奥运会夺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08年02期)
龙小敏,胡雪[9](2003)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8名在运动员之间合作技术的差距与分析——2002年中国联通怀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员之间的合作,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主题和充分体现。文章采用比赛现场与录像观察、文献研究、访问调查等方法,对25届世锦赛集体前8名及2002年中国联通杯艺术体操比赛集体项目中有关运动员之间的合作的相关数据做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运动员之间的合作方面,得分偏低;类型偏少;动作价值不高;完成质量不稳定,失误比率偏高。这说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运动员之间合作的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03年02期)
夏桂娟[10](2003)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2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团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团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具体影响因素,为今后指导比赛,调节心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现有相关医学检查及FMS功能性筛查相结合对陕西省艺术体操集体项目13名优秀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特点分析常见运动创伤好发部位以及导致伤病的原因,并从加强相关关节灵活性、稳定性训练、训练前相关肌群的激活和训练后放松整理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丽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现象的成因与控制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19
[2].段小敏,屈桃.陕西省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3].李新华.国家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比赛期心率特征分析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4].蒋颖妍.国内外优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转体类型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
[5].盛宁宁,刘莹.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对比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
[6].汪敏,高静.感、知觉能力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
[7].于玲玲.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8].王雨霏.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合作关系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
[9].龙小敏,胡雪.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8名在运动员之间合作技术的差距与分析——2002年中国联通怀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J].湖北体育科技.2003
[10].夏桂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