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班氏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班氏家族,丝绸之路,交流,影响
班氏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17)在《论班氏家族及其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班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班彪、班固及班超、班勇祖孙叁代名传千古。班氏祖孙叁代都致力于丝绸之路建设,或出使西域或治理西域或平定西域,为西域与中华民族的融合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李举纲[2](2014)在《新见《田沼妻班氏墓志》略考——对“扶风班氏”家族的几点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扶风班氏为汉代史学大家班彪、班固之后,两唐书中班氏一族唯一有传者即户部尚书班宏。新出土的《田沼妻班氏墓志》志主班氏乃班宏侄女,志文内容充实了对这一家族的研究资料,对探讨中古时期的家族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4年04期)
王啸晨[3](2014)在《汉代班氏家族诗、赋、文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不仅在史传、辞赋、乐府、政论等文学领域有所开拓,还生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横跨两汉的班氏家族以一门叁杰编纂汉史最为盛名,但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局限于史传文学,在诗赋、散文等方面也颇有贡献。以往学者多将研究视角集中于班固一身,而从班氏家族的视域下去分析其成员,乃至整个家族的文学创作则罕见,所以本文选取了班氏家族主要成员的诗、赋、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欲以社会和家族的文化交织来审视班氏家族创作的同一性,用其成员创作的不同风貌来反观他们人生际遇同文学活动的关系。鉴于《汉书》的博大精深,且前人研究甚多,本文将其从散文类中排除在外,不视为研究内容。本文正文部分从以下叁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简单叙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研究目标和方法。第二章:从班氏家族诗、赋、文创作的整体出发,论述其家族成员创作的共同特点。首先梳理班氏成员诗、赋、文创作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各种散文的分类;其次,纵观所有班氏成员的诗、赋、文创作,从儒家思想、浪漫主义、摹拟与创新和家国观念四个方面分析其同一性的表现;最后阐释这种同一性形成的内外因。第叁章:从班氏家族成员个体着眼,分别阐述各成员诗、赋、文创作的特点。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细分为五节:班婕妤——宫廷幽怨的理性表达;班彪——乱世硕儒的伤乱思政;班固——正统文人的高歌低吟;班昭——宫廷女师的颂德劝善;班超和班勇——绝域英雄的款款真情。(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邓桂姣[4](2014)在《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风班氏家族是汉代文名鼎盛、人才辈出、文溉千秋且武功卓着的家族。自楚国灭亡以来至于东汉末年,班氏家族先后经历了多种历程。数百年间,班氏家族产生了许多着名的儒学、史学、文学及武功人物,其中尤以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班超、班勇等闻名古今。因此班氏家族人物向来都是学界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把他们作为一种家族现象来研究的则比较少,至于以文学家族和家族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者则更少。鉴于此,本文从家族的角度,勾勒班氏文学与家族、社会背景之种种关系。本文的整体思路是:在考订班氏代表人物生平、辑考班氏亡佚作品、制作班氏家族合谱、为班氏部分作品系年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班氏文学家族的形成演变过程和班氏家风家学的情况、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及其思想倾向,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从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探讨家族、家风、学术、文学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社会背景与家族、家风、学术、文学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重心是班氏家族的文学和文学与诸外在因素间的关系(外在因素主要指家族、家风、学术、社会背景等)。班氏文学(文化)研究部分,则以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文学中的思想倾向及班氏家风为主;而对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的研究,亦主要在大文章的概念下,从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切入。在具体研究中本文探索了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围绕在上述的两组问题之中,为研究目的服务。本文结构由绪论和五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等内容。第一章论汉代班氏作为文学家族的形成演变与家风家学。首先动态地再现班氏作为文学家族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亡国徙民、北方豪族、官宦世家、文化世家、武功世家、退出历史前台等。其次,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概括班氏家族的家风:事功之志与文德之愿并存、英豪之气与礼法之谨共存、忠诚耿直与明哲自保兼具、经史文艺与文武政务兼修。其叁,宏观综论班氏家学之经、史、文、小学的成就,揭示班氏为学不守师法家法、具有通达广博的特点,并试图探索其成因与学术意义。同时还着力探讨了班氏何以自西汉后期以来阖门好史、阖门擅长于史,班氏文学何以兴盛,以及班氏汉初既已富裕何以数代无文等问题。第二章论述班氏之谱系,对汉代班氏家族代表人物的生平予以考订、对班氏亡佚作品予以考辑。首先对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班伯、班斿、班穉、班婕妤等人的生卒年予以考订:在兄妹四人中班伯排行第一,生于元帝初元二年(前47)、卒于成帝元延叁年(前10),享年38(实际37周岁),曾于元延元年(前12)任侍中水衡都尉;班婕妤次之,生于元帝初元叁年(前46),至少活到王莽新朝的中期(天凤年间),享年62岁以上;班斿又次之,与王莽同岁而月份稍大些,生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卒于哀帝(前6—前1)执政的前期,享年40岁出头(不超过虚岁45岁);班穉最小,生年与班斿相近而稍小一两岁左右(约前44、前43年),活到王莽新朝的中后期(约天凤、地皇年间),享年60余岁。其次,纠正了《汉书补注》班斿举贤良方正于建始叁年(前30)说的错误,并推定出最有可能的时间是河平四年(前25)。其叁,考班斿受赐的皇室秘书副本的时间,应在成帝阳朔叁年(前22)秋八月大将军王凤死后、至鸿嘉叁年(前18)祝诅事件之前;且最有可能的是在阳朔四年(前21)秋九月东平思王死后、至鸿嘉元年(前20)成帝迷恋微行、酒色等荒淫行为之前。其四,辑考班氏亡佚作品。其五,汉代班氏家族谱系简表、制作汉代班氏家族生平合谱及作品系年表、班氏作品存佚情况汇总表等,因结构关系,缀于文末附录中。第叁章论汉代班氏家族代表人物文学较突出的风貌特征。本章对重要问题予以专题挖掘,并将班氏人物与其家族内外相关作家作品予以横向比较。首先论述班氏两位女作家文学的突出风貌(班婕好文学中凸显出妇人特有的依附性,班昭文学展现出女子笔下的须眉气),然后具体对比她们作品风貌的异同。其次,讨论班彪文学彰显的智者之谋士气。其叁,辨正班固文学留给世人的“媚世”形象,分析促成“媚世”形象形成的诸种因素。最后深入分析班固文学特征及其成因。第四章着重班氏家族作品的整体研究,从家族的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论述班氏家族文学中的思想倾向。班氏家族的文学主要存在儒道两家思想、且以儒家思想为显性思想,一般都以儒学修身,把儒学做为为人处世乃至创作的准则。班氏大部分人都兼具儒道思想,尤其普遍地具有儒道融合而形成的谦恭退让、明哲自保的思想。但具体情形却又因人而异,即使信守同一思想,各自于作品中的侧重点、表露方式等也不尽相同,譬如奉儒者在是否以儒育后、是否刻意使用儒学思想、是否兼具儒家所倡导的美刺之义等问题上,和好道者在是否以道学为自己的主要思想、是否形成了荡然肆志的性格、是否借用道家养生论等方面,都是自有个性的。第五章为结论性论述,以班氏家族为中心,着重从文学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影响的角度,综合论述家族与家风、家学(文学、学术)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背景与家族、家风、家学(文学、学术)间的关系。通过考察班氏家族在两汉漫长历史中的兴衰与家风、家学的发展、演变,我们发现这些因素都是考察班氏家族文学的重要的切入点,它们内部之间及与班氏家族文学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家族培育了文学、学术、文化,而文学、学术、文化也助益了家族及其个人的发展,家族兴衰既很大程度上系之于家风、家学的优劣,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家风、家学的性质、内容、面貌;而班氏家风的内容、性质、面貌往往能决定其家族学术、文学的兴衰与风貌,反之亦然,班氏的学术、文化的兴衰与风格也是扭转班氏家风、促成班氏家道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术与文学本是两种相近却异质的东西,但是班氏以其独特的家风与独特的学术特征,使得班氏的文学与学术同生同衰、互促互进,从而大异于汉代经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发展的一般共性。社会背景,既像总指挥棒一样,从宏观上为家族的走向、个人的追求、文化的发展规定了最主要的方向,又如雨润万物一般,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渗透到每一个家族与个人的思想、文化、风格的各个细节之中。因此从这个层面看,社会与时代对个人、家族及家风、家学而言,常常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家风、文学、学术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社会与时代对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即使接受了它的影响,也还存在不完全同步的情况。可见如果不从社会背景、家族、家道、家风、家学等外部因素入手的话,则难以把握班氏文学在大文章概念下的历史真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4-01)
殷晴[5](2012)在《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在西域奋斗了叁十一年的班超(32~102年)终于获得了朝廷的恩准,回到洛阳,遂了他晚年的夙愿:"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当初,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42岁时,以假司马的身份,随奉车都尉窦固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境),出击匈奴,正当盛年,燕颌虎颈,体格健壮,而现在,他已年过七十,满头白发,"素有匈胁疾",病痛缠身,"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以这样衰病之身,经万里跋涉,风(本文来源于《龟兹学研究(第五辑)》期刊2012-03-01)
徐美莉[6](2011)在《楼烦、泥阳、安陵与班氏家族的行迹》一文中研究指出秦两汉时期班氏家族在北方的生活史,大致经历了自晋、代之间迁至楼烦,再迁长安,然后迁至安陵这样一个轨迹。楚国灭亡后班固祖先迁徙到今山西省北部至河北省蔚县的晋、代之间。秦末,班固七世祖班壹迁到今山西省宁武、原平一带的楼烦经营牧业。西汉成帝时,班固叁世祖班况着籍长安。在东汉建武十二年之后,班固父亲班彪择地右扶风安陵县。班况曾任北地郡农都尉,今甘肃省宁县附近有班氏祖庙,很可能与班况有关。(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王芹[7](2010)在《东汉安陵班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安陵班氏家族是当时有名的学术大家。他们在文学、史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东汉文学、史学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班氏家族中的班彪、班固、班昭,文史成就显赫,对后世文学、史学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0年15期)
殷晴[8](2009)在《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系列研究之一:家世兴衰与社会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统一西域,拓展丝路,掀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热潮。在为此奋斗的无数先民中,起家于大西北的班氏是个值得探究彰显的文化家族。公元前3世纪班姓崛起于我国北方牧区,在西汉后期特别在东汉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仅有班超、班勇这样亲履西陲、历尽艰险而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注重西域写出过不朽着作的着名学者班彪、班固等。而助成上述伟业的还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具有匈奴血统的班母、"博学高才"的班昭等等。本文为此系列研究的开篇综述,有关围绕主旨的专题研究将陆续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李云朵[9](2009)在《班氏家族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百叁家集题辞注·班兰台集》的题词中说:“孟坚文章领着作,仲升武节威西域。天下之奇,在其一门,汉世无比。”确实如此,在整个汉代,没有哪个家族能够出其右。班氏家族既是簪缨世家,又是书香门第;既有文臣策士,又有骁勇军功;既有史学巨着,又有文坛奇葩。涌现出如班婕妤、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班勇等杰出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军事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汉代班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班氏成员的各种文体创作,论述其创作的具体情况及成就,并以此窥探整个家族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正文分四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并梳理研究现状。第二章:追本溯源,介绍班氏家族的家世渊源及在汉代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史料了解班氏家族形成的家族精神;分析班氏家族生存的时代背景。第叁章:分别从辞赋、诗歌、散文、文学理论等方面具体分析班氏家族成员的各种文体创作。第四章:分析班氏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成就及整体风貌。主要从其回归文学抒情言志之路及题材的大胆创新方面探讨其成就;从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潜藏的道家思想暗流、典雅含蓄的语言风格、夺胎换骨的摹拟之风四个方面分析班氏家族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陈叁平[10](2009)在《从《汉书》作者班氏家族的匈奴血统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扶风班氏扶风班氏,无疑是两汉时代最多才多艺的一个家族。更重要的是这个家族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政治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与伦比。(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09年06期)
班氏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扶风班氏为汉代史学大家班彪、班固之后,两唐书中班氏一族唯一有传者即户部尚书班宏。新出土的《田沼妻班氏墓志》志主班氏乃班宏侄女,志文内容充实了对这一家族的研究资料,对探讨中古时期的家族开拓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班氏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论班氏家族及其对丝绸之路的贡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李举纲.新见《田沼妻班氏墓志》略考——对“扶风班氏”家族的几点补充[J].文博.2014
[3].王啸晨.汉代班氏家族诗、赋、文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邓桂姣.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5].殷晴.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C].龟兹学研究(第五辑).2012
[6].徐美莉.楼烦、泥阳、安陵与班氏家族的行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王芹.东汉安陵班氏家族的文学成就[J].黑龙江史志.2010
[8].殷晴.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系列研究之一:家世兴衰与社会背景[J].西域研究.2009
[9].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
[10].陈叁平.从《汉书》作者班氏家族的匈奴血统谈起[J].文史知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