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变“解决问题”之我见

“应用题”变“解决问题”之我见

洛阳市西工区白马小学谢双双

【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本文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效果三方面来谈谈二者的区别与变化,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关系,从而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应用题;解决问题;变化

【中图分类号】G68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55-01

两年前,在一次数学教师培训会上,我第一次从教研室张老师那里听到了“应用题”变成“解决问题”这一名称的变化,当时在张老师细致深入地分析下,我茅塞顿开。因为我也是迎着“应用题”的春风走上教师岗位,并在“解决问题”改革实践中成长,在我近10年的教学中亲身践行着这一变化,对此变化也有一点点自已的思考和见解。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也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题”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更重视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使呈现的形式更加灵活。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相比主要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教材的变化

1、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变化。以前的“应用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而且以纯文字的内容呈现,如:一个编筐专业户28天编了242个筐,比原计划多编了18个筐,原计划每天编多少个筐?这样的题目先不说如何解答,就选题内容上就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那时的应用题选材大多是小学生们不熟悉的内容,如编筐、架桥、修路、养殖、工人加工零件等等,学生欠缺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应用题的情境是人为编造。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而“解决问题”的教材编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设计贴近生活,引入生活题材,新教材强势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浏览新教材“解决问题”板块内容,不难发现信息丰富的“主题图”、富有童趣的“情境图”充斥其间,成为教材呈现信息、孕伏问题的主要载体。如:在进行小数教学时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大多是商品的标签、购物的发票(小数加减法)、电费水费发票(小数乘法)、图书的标价(全套六册共112。6元小数除法)等,为学生提供身边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我认为,这样的编排,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有意观察能力、信息搜寻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2、结构编排上的变化。“解决问题”教材也不像过去“应用题”教材那样单独设立单元予以编排,而将其细化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内容板块中融合穿插,结合“数的运算”帮助学生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有效扩展了“解决问题”板块内容的应用特性。

二、学生的变化

在过去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的中心就是训练学生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如相遇、归一、归总、工程、植树、鸡兔同笼、和差、和倍、正反比例、求平均数等问题。由于人为分类过细,教学不得法,养成了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有的学生甚至用找关键词来代替分析数量关系(如见“还剩”就“减”,见“一共”便是“加”,见“倍”就“乘”,见“平均”就要“除”),题目稍一变化,便不知所措。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而现在的“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2011年新出版的《课准》还提出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已被纳入新课程目标的既定范畴,那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部分,而应成为“解决问题”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应该也是“解决问题”课程目标较之“应用题”教学目标的亮点之一。

所以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从教材提供的情境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成了引导者,最多对解题策略与方法上给予指导。于是在平时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变化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因为二者的内容编排,学生的学生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那么随之教学效果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1、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之以前更浓。以前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最大感觉就枯燥、无味,学习就是为了做题,学生每天作业繁重,搞题海战术机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因为“解决问题”的内容选材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都是源于实际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较浓。

2、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根据问题解决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要求科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注意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如现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我有不同看法”,“我的解法和他的不一样”,“我这样做更简便”这些富有个性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应用意识增强是因为解决问题的素材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扩展数学视野,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超市买东西时算账、找钱问题,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不只是表述名称的更换,而是对过去应用题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只有在准确把握它们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恰当教学评价,才能顺利落实数学新课程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教学水平,有效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标签:;  ;  ;  

“应用题”变“解决问题”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