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体转移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放式磁共振成像,光学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转移瘤
椎体转移瘤论文文献综述
金光鑫,代孟君,仇晓霞,丁敏,潘磊[1](2019)在《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孙建业,伦俊杰,胡效坤,赵俊玲,吴文亮[2](2019)在《椎体成形术联合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38例接受PVP联合IMRT(PVP+IMRT组),38例接受单纯PVP(PVP组),30例接受单纯IMRT(IMRT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3组患者疼痛、脊柱稳定性和功能状态,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局部进展情况,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状况分析,Cox模型评估各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6个月3组局部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90,P=0.061);治疗后1、3、6、12个月,3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PVP+IMRT组疼痛较IMRT组改善明显(P<0.016 7),各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PVP+IMRT组及PVP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KP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33),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1、3个月3组间SINS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VP+IMRT组与PV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3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脑或内脏转移、KPS、内科治疗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PVP+IMRT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好缓解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改善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11期)
程根熙,杨火发,王瑞波,汪乾坤[3](2019)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4例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前、术后1周比较患者的椎体恢复情况,包括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椎体压缩改善率。手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术后椎体改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周,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矢状面Cobb角明显小于手术前,椎体压缩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弥散系数均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影响因素。术后6个月,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生理机能(PF)、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VAS、ODI、RMDQ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迅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椎体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术前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弥散系数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6期)
崔云鹏,潘元星,米川,王冰,林云飞[4](2019)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全身并发症以及局部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106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VAS评分3.0(2.0~5.0)分,下降了5.0(3.0~7.0)分,70例患者接受巴氏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其中10例患者术后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46例患者同术前。患者术中均无骨水泥相关全身并发症发生。接受治疗的160节后壁缺失的椎体中39节(24.4%)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7节(4.4%)为椎管内渗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王纯,陈健,王修,李玉权[5](2019)在《椎体转移瘤临床治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以脊柱骨、颅骨、骨盆及肋骨等不规则股骨多见,其中以椎体转移的发生率最高[1]。疼痛是椎体转移发生最早及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于95%的椎体转移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浸润神经,使其受损或压破、牵拉所致,其神经性疼痛持久,程度重,普通镇痛药物缓解较难。肿瘤细胞破坏正常骨组织,使正常椎体骨结构破坏,引起椎体塌陷和病理性骨折等椎体形态改变,以致椎体力学稳定性改变而引起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骨破坏释放前列腺素、乳酸,(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赵选尚,楚向东,刘向伟[6](2019)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间岐山县医院收治的48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脊髓神经功能、体力状况、Cobb角、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全部完成手术,未出现截瘫、脊髓神经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各随访时点患者均未出现疼痛加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体力评分和Cobb角各随访时点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92节椎体均顺利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胸椎49节,注入量为(2. 67±0. 55) ml;腰椎32节,注入量为(3. 14±0. 65) ml,骶椎11节,注入量为(3. 32±0. 62) ml。复查后显效4例(8. 3%),有效42例(87. 5%),无效2例(4. 2%),总有效率为95. 8%(46例)。术后行X线复查,46例患者肿瘤累计椎体基本被骨水泥填充,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和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 2例患者有骨水泥渗漏,再次治疗后复查未见渗漏,均无神经根损伤及脊髓压迫。结论 PKP对脊柱转移瘤引发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用于多个病灶处理,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9年06期)
刘鹤飞,田庆华,易飞,王涛,何煜[7](2019)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病情严重椎体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的椎体转移瘤患者,手术通过经椎弓根或椎旁途径在病变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内建立穿刺通道,随后向椎体及椎间盘内注入骨水泥,将2个或多个病变椎体融合形成一个整体,手术部位包括46个椎体,24个椎间盘,术后使用椎体骨水泥覆盖率评价骨水泥病灶填充情况,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椎体骨水泥灌注量为3~5 mL,平均(4.39±0.61) mL,椎间盘骨水泥灌注量为2~4 mL,平均(2.63±0.58) mL。部分患者水泥渗漏至椎体前缘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术后椎体水泥覆盖率评级为优的手术椎体44个(95.7%),评级为良的手术椎体2个(4.4%),评级为不足的手术椎体0个。术前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7.23±0.81,75.15±4.88。术后3 d,术后1、3和6个月的VAS及ODI指数分别为:4.77±1.02、2.86±0.71、2.50±0.51、2.59±0.80和57.88±12.78、38.59±7.84、35.35±7.78、35.86±10.09。所有患者术后相关评价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例(9.9%)患者随访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但较术前均有一定改善。术前与术后评价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无法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病情严重患者,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病灶骨水泥覆盖率,恢复患者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鲁追,唐江龙[8](2019)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间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组(48例)和开放性椎体成形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分级、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截瘫、肺栓塞或围手术期死亡事件。开放性椎体成形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疼痛得到缓解,PKP组患者术后3天疼痛基本缓解。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PKP组患者ECOG分级在术后1周明显下降,开放性手术组患者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1天和术后2天,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PKP组患者下降迅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随访6个月期间,PKP组患者有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开放性手术组患者有2例出现输尿管损伤,3例出现手术切口不愈合,1例出现切口脊液,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因出现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PKP能快速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联合其他治疗肿瘤手段,临床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9年05期)
赵俊涛,王亚飞,郑成胜,王博[9](2019)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5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PV+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日常生活能力(ODI)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72.55%(37/51)较对照组50.98%(26/51)高,病死率27.45%(14/51)较对照组49.02%(25/51)低(P<0.05)。结论: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还可显着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本文来源于《药品评价》期刊2019年09期)
田晓娟[10](2019)在《第叁代双源双能CT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显示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叁代双源双能CT显示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最佳单能量水平及虚拟去钙骨髓成像技术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8例恶性肿瘤患者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和(或)腹部双源CT双能成像,并同期行~(99)T_C~m-MDP全身骨显像检查,以组织病理活检或临床随访为诊断标准,确诊椎体存在成骨性骨转移瘤,排除有创伤、手术或其他病理性骨骼病变的患者。首先,CT扫描获得Mixed 0.5线性融合图像(简称“融合图像”)和40~140KeV单能量图像(间隔10KeV),由两名CT影像科医师(评阅者1和2)采用双盲法独立选择融合图像上椎体的高密度病灶。以两评阅者漏诊的所有高密度病变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融合图像和各单能量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融合图像与各单能量以及各单能量图像之间的SNR、CNR;根据以上结果,由同两名医师评阅40KeV、60KeV图像,并再次评阅线性融合图像上椎体的所有高密度病灶(每次评阅间隔3周),做相应评分(评分标准:0分为肯定非成骨性转移,1分为怀疑成骨性转移可能,2分为成骨性转移可能性大,3分为确诊成骨性骨转移),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两评阅者在不同能量图像上高密度病灶的检出率;使用加权Kappa分析检验在40KeV、60KeV图像及Mixed 0.5线性融合图像上两位评阅者间对椎体的成骨性骨转移瘤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其次,选择骨髓程序获得虚拟去钙(virtual noncalcium,VNCa)骨髓成像图,由另外两名CT影像科医师(评阅者3和4)进行盲法阅片,同时由两名核医学科医师对全身骨显像图像进行独立判断,以双源双能CT扫描范围内的所有椎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常规CT(即Mixed0.5线性融合图像)与骨髓成像叁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X~2检验分析,比较这叁种不同检查方法对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效能;同时,在VNCa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使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使用ROC曲线分析检验骨髓CT值和主观评分。所有统计结果均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KeV、50KeV、60KeV、70KeV单能量图像的SNR高于融合图像,其中60KeV单能量图像SNR最高,与其他各能量图像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0KeV次之,与70KeV能量图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能量图之间的SNR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KeV、50KeV、60KeV单能量图像的CNR高于融合图像,其中60KeV单能量图像CNR最高,与50KeV单能量图像及融合图像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40KeV单能量图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同一能量图上,两评阅者对高密度病灶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能量图像两评阅者自身病灶检出率,60KeV单能量图像病灶检出率均高于融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一致性分析:两评阅者对融合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差(Kappa=0.13),对40KeV图像主观评分一致较好(Kappa=0.73),对60KeV图像主观评分一致很好(Kappa=0.80)。3、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发现高密度病灶椎体168个,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127个,常规CT诊断119个,骨髓成像诊断129个。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HU vs(-55.03±75.62)HU,(P<0.01)。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9,截断点为-119.6HU。结论:1、与Mixed0.5融合图像对比,60KeV单能量图像提高了图像质量及病灶显示对比度;在60KeV单能量图像上椎体高密度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且临床经验相差较大的两评阅者对60KeV单能量图像的主观评分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60KeV为最佳单能量水平。2、第叁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有助于提高CT对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1)
椎体转移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38例接受PVP联合IMRT(PVP+IMRT组),38例接受单纯PVP(PVP组),30例接受单纯IMRT(IMRT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3组患者疼痛、脊柱稳定性和功能状态,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局部进展情况,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状况分析,Cox模型评估各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6个月3组局部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90,P=0.061);治疗后1、3、6、12个月,3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PVP+IMRT组疼痛较IMRT组改善明显(P<0.016 7),各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PVP+IMRT组及PVP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KP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33),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1、3个月3组间SINS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VP+IMRT组与PV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3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脑或内脏转移、KPS、内科治疗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PVP+IMRT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好缓解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改善功能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体转移瘤论文参考文献
[1].金光鑫,代孟君,仇晓霞,丁敏,潘磊.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2].孙建业,伦俊杰,胡效坤,赵俊玲,吴文亮.椎体成形术联合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
[3].程根熙,杨火发,王瑞波,汪乾坤.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19
[4].崔云鹏,潘元星,米川,王冰,林云飞.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肿瘤防治研究.2019
[5].王纯,陈健,王修,李玉权.椎体转移瘤临床治疗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6].赵选尚,楚向东,刘向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
[7].刘鹤飞,田庆华,易飞,王涛,何煜.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8].鲁追,唐江龙.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
[9].赵俊涛,王亚飞,郑成胜,王博.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5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J].药品评价.2019
[10].田晓娟.第叁代双源双能CT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显示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