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腐蚀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化学方法,盐雾试验,腐蚀效应
腐蚀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颜双九,汪笑鹤,朱辉,张寒[1](2019)在《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盐雾试验腐蚀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两种典型铝合金材料经过GJB盐雾试验若干周期后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确定其腐蚀电位及腐蚀电流,并结合材料腐蚀形貌,为评价其盐雾试验结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期刊2019年Z1期)
王艳春,王永岩,李剑光[2](2019)在《化学腐蚀效应下页岩蠕变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化学腐蚀对页岩蠕变机理,开展化学-蠕变耦合试验,并以COMSOL软件作为平台进行化学-蠕变耦合页岩溶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或者碱性越强,离子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间越短,温度扩散越容易,产生较高温度梯度应力,影响岩石的蠕变特性;酸性溶液对页岩腐蚀程度比碱性溶液剧烈,对温度梯度变化程度影响也较大,影响页岩蠕变特性。数值模拟与蠕变试验得出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张新生,吕品品[3](2019)在《考虑随机效应的腐蚀管道贝叶斯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管道腐蚀退化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加强管道安全性管理,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贝叶斯理论考虑随机效应的逆高斯(IG)过程退化分析方法。根据系统退化随机效应信息,并结合直接处理在线预测数据集的方法,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一个简单的IG模型和随机漂移(RD)、随机波动(RV)、随机漂移-波动(RDV)等3个随机效应IG模型。基于相关模型参数产生的后验样本,通过贝叶斯χ2优度检验得到的概率分别为简单IG模型为0. 981 3; RD-IG模型为1. 00; RV-IG模型为0. 925; RDV-IG模型为0. 994 7。案例结果表明:RD-IG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贝叶斯分析方法在实时监测场景下进行退化预测灵活性强;考虑随机效应的退化分析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文迪,张浩,吴文捷[4](2019)在《基于波浪能和塞贝克效应的外加电流船舶防腐蚀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有着丰富的波浪能,但目前对波浪能的利用较为单一,大多利用波浪能发电,且设备大部分都在海岸线附近,在广阔海平面上的利用较少。船舶燃油存在巨大热损,且此部分能量损失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设计了一种基于波浪能和塞贝克效应的外加电流船舶防腐蚀系统,将能源转化为电能,利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对船舶的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加强了对船体的保护。(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胡华胜,孙杰,宋晓峰,叶志坚,黎宇[5](2019)在《基于磁致伸缩效应低频导波在高温工业管道腐蚀检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频导波检测技术在针对工业管道腐蚀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中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低频导波检测技术的各自特点,介绍了导波检测的基本原理,采用美国西南研究院MsSR3030R磁致伸缩导波检测系统,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高温工业管道进行了低频超声导波检测,结果表明:与传统压电式低频超声导波检测方法不同,磁致伸缩效应导波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出高温工业管道腐蚀缺陷,并通过观察特征信号表可实现对缺陷的准确定位;同时,磁致伸缩效应超声导波检测也存在一定范围的盲区。(本文来源于《无损探伤》期刊2019年03期)
孙旭朋,白桦,阳辉,钟征宇,底桐[6](2019)在《连接器和继电器自然暴露和盐雾试验腐蚀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带海洋气候环境自然暴露试验站开展了连接器、继电器自然暴露棚下试验,同时实验室开展了模拟盐雾试验,获得了电连接器、继电器腐蚀效应试验结果。通过自然暴露试验与模拟试验的元器件腐蚀生成物形貌、成分和腐蚀机理对比分析,得出了自然暴露试验和模拟环境试验在腐蚀形貌和机理上的不同,为后续实验室模拟试验条件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器件的防腐蚀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环境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敏[7](2019)在《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广为接受的点蚀萌生机制:“氯离子吸附”、“钝化膜破裂”、“氯离子迁移”和亚稳点蚀过程对应的氯离子与铝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模型为出发点,解析并建立合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模型,计算了氯对单层氧化膜破坏、对再钝化的抑制、对氧化铝膜的破坏、对亚稳点蚀发展等关键场景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特征。此外,还构建了铝合金中常见若干第二相粒子的原子模型并计算了第二相粒子不同晶面、原子终端的功函数,利用功函数、Volta电势差、腐蚀电位之间的关系式阐明了不同粒子表面相对于铝基体的微电偶效应演变的本质,并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微电偶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氧原子能在表面形成“O-Al3”结构的单层氧化膜,氯离子在该表面吸附对该钝化膜产生纵向形变作用,氯吸附使得铝层间结合能从-1.22eV降至-0.35eV,表明氯离子竞争性吸附使得钝化膜结构被破坏。(2)当氯离子和氧分子同时吸附在裸铝表面,两者竞争作用随着数量增加而增加,Al和O的杂化峰逐渐被Al和Cl的杂化峰所替代并生成“O-Al-C12”亚结构,从而抑制铝表面再钝化过程。(3)通过热力学计算证实,氯离子更倾向于停留在氧化铝中的氧空位而非铝空位;且氯离子在相邻氧空位间迁移能量可行,需跨越能垒~2eV;氯的引入造成氧化铝和铝基体功函数降低。随氧化铝厚度增加,带隙随之增加,氯迁移所需能垒也增大;预嵌入氯能降低第二个氯的迁移能垒,根据Arrhenius方程可计算得到迁移速率随之增加。(4)当氯浓度较低时,氯和铝表面原子杂化峰较弱;当覆盖度超过2/3ML后,铝表面活性溶解生成AlCl3和AJ2Cl5等复合物并脱离表面,表明亚稳点蚀坑内的氯覆盖度超过临界值才能造成表面活性溶解,使点蚀得以发展,证明了高氯浓度(所谓的“盐膜”)是亚稳点蚀演变成稳定点蚀的必要条件之一。(5)计算所得到的功函数能够较好的重现测量所得到的Volta电势。此外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晶面取向以及终端原子迥异的功函数,是造成实验测量数据分散性大的主要原因;证实了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是由于低功函数的表面-终端易于优先溶解,从而暴露出功函数较高的表面-终端。仅在两相液接电势差可忽略的情况下,才能通过两相表面电势差推测溶液中两相腐蚀顺序。(6)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扫描开尔文探针研究了纯水分子层对第二相粒子表面电势的影响规律,模拟和实验都观察到第二相粒子极性转变的现象;在水分子环境中引入氯以后,随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Mg2Si-Si和Al2Cu相对于铝基体的阴极性随之下降,并随覆盖度增加到1ML而最终呈阳极性。Mg2Si-Mg则随着吸附物质覆盖度增加保持为阳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艾华[8](2019)在《高温熔盐腐蚀的异质效应和离子价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熔盐具有优异的高热导率、高比热和高温稳定性,在核裂变/聚变反应堆、高温蓄热系统、高温制氢、燃料电池、核燃料后处理等能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温熔盐的应用也对结构合金的耐蚀性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熔盐环境中会使用多种材料,出现如石墨和合金等异质材料共存的情况,由于不同材料的电负性差异,在熔盐中会形成电偶对从而加速合金的腐蚀。其次熔盐作为传蓄热介质使用时本身化学性质稳定,但原料中常含有部分腐蚀性杂质会加速材料的腐蚀,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离子、含氧酸根等,且杂质无法通过净化提纯工艺而完全去除。研究熔盐体系异质材料与合金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杂质离子对合金耐腐蚀性影响,可以有效地进行材料的腐蚀预测和腐蚀控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高温熔盐中合金的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异质材料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高温熔盐中合金的腐蚀主要是活性组分Cr,腐蚀后合金中会形成一定厚度的贫Cr层。合金和石墨共存于熔盐中时,不同的接触状态对合金的腐蚀行为有较大影响。在两者电绝缘情况下,700℃时GH3535合金在FLiNaK熔盐中浸泡100h后的单位面积失重值为0.41mg/cm~2,合金表面的贫Cr层深度约为20μm,其腐蚀机理主要为非电迁移效应,合金中的Cr扩散到合金表面,与熔盐中的氧化性杂质反应后以Cr~(2+)离子形式溶解进入熔盐中,并在石墨表面发生歧化反应3Cr~(2+)?2Cr~(3+)+Cr~0,生成的Cr~0会与石墨形成Cr_7C_3。当合金-石墨进行电化学接触时,合金试样的单位面积腐蚀失重值为2.73mg/cm~2,合金表面的贫Cr层深度约为30μm,腐蚀程度明显大于两者绝缘状态。这是由于合金和石墨在电位差的作用下形成电偶腐蚀,此时合金作为阳极发生Cr的氧化反应,而石墨作为阴极表面发生离子的还原,在大阴极小阳极作用下导致合金的腐蚀加剧。GH3535合金在熔盐中的腐蚀可以分为快速腐蚀和稳定腐蚀两个阶段。快速腐蚀阶段主要是熔盐中氧化性杂质的驱动,合金中的Cr被氧化生成离子态而进入熔盐,随着熔盐中氧化性杂质消耗殆尽,合金的腐蚀速率逐渐下降最后在200-400hr趋于平衡,此时合金的腐蚀速率主要受控于Cr元素在合金内部的扩散。当合金与石墨绝缘,腐蚀趋于稳定状态下(400h)合金的年腐蚀深度为8μm/year;在合金与石墨两者电化学接触时,合金的年腐蚀深度为75μm/year;对腐蚀动力学曲线进行数据拟合,两种情况下合金的腐蚀失重值和浸泡时间之间均满足幂函数关系。(2)进行了熔盐中杂质离子对合金腐蚀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熔盐中影响合金腐蚀行为的杂质包括总氧、含氧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等。其中氧化性杂质如SO_4~(2-)的存在会造成合金的晶间腐蚀开裂,需严格控制含量;而存在非氧化性杂质O~(2-)的熔盐体系中,相比LiF-NaF-KF(FLiNaK)熔盐中的316合金腐蚀电流密度下降约80%,电荷转移电阻值增大约10倍,通过SEM-EDS、XRD、拉曼结果研究发现O~(2-)通过参与腐蚀反应,使316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发生由Cr_2O_3和Fe_3O_4向Fe_2O_3和LiCrO_2的转变,LiCrO_2作为屏蔽层从而有效延缓了合金的腐蚀。(3)进行了熔盐中铁的价态和电化学行为研究。Fe离子是影响合金腐蚀的常见氧化性杂质,首先采用电化学方法明确了Fe在熔盐中的存在价态,结果显示Fe(Ⅱ)和Fe(Ⅲ)均可稳定存在于FLiNaK熔盐中。Fe(Ⅱ)在熔盐中一步得到两个电子而还原为Fe,Fe(Ⅱ)的扩散系数为3.8×10~(-5) cm~2 s~(-1);Fe(Ⅲ)的还原过程分为两步,分别对应Fe(Ⅲ)/Fe(Ⅱ)(-0.15V)及Fe(Ⅱ)/Fe(-0.58V)。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当熔盐中添加Fe~(2+)时,合金腐蚀的阴极反应为:0)~(2+)+2e~-→Fe,腐蚀过程主要受阴极区的Fe~(2+)浓度扩散控制。静态浸泡腐蚀的结果发现,熔盐中存在的Fe~(2+)离子可与合金组分Cr会发生置换反应Fe~(2+)+Cr→Cr~(2+)+Fe,生成的Fe沉积在合金表面,并在浓度梯度的作用逐渐向合金内部扩散,合金组元Cr则通过反应生成Cr~(2+)进入熔盐。因此,合金试样质量的变化包括组元Cr的溶解析出及Fe的沉积扩散,通过SEM-EDS研究得到晶界是Cr/Fe两元素的主要扩散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赵亚宇,周建庭,夏润川,何沁,张泽宇[9](2019)在《基于磁记忆弱漏磁效应的钢绞线腐蚀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拉索腐蚀一直是桥梁工程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钢绞线腐蚀已成为影响拉索健康运行的关键因素.为有效检测钢绞线拉索腐蚀,将磁记忆无损检测技术引入到钢绞线拉索腐蚀检测中,通过试验分析钢绞线腐蚀磁记忆漏磁信号分布变化特征,构建基于磁记忆信号特征的钢绞线腐蚀度判别准则.结果表明,钢绞线试件发生腐蚀后,漏磁信号发生明显突变,在腐蚀中间区域漏磁信号切向分量出现极小值,且极值与试件腐蚀程度之间呈Boltzmann分布;随着磁测传感器提离值的增大,钢绞线试件腐蚀漏磁信号急剧下降,提离值的轻微差异,可造成漏磁信号切向分量极值产生较大波动.(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静[10](2019)在《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腐蚀加工及其SERS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纳米颗粒形状、结构、组成对性能有重要影响,因而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结构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能。具有复杂纳米结构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可能会有区别于简单结构的性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加工手段,氧化腐蚀可以对贵金属纳米的形貌、结构以及组成进行有效调控。由于贵金属颗粒可以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衬底从而实现痕量检测。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利用氧化腐蚀的加工方法,制备两个体系的贵金属纳米结构,并用作SERS检测的衬底,获得了高SERS活性、高稳定性、低检测限的衬底。取得的创新性的结果如下:(1)高SERS稳定性的金银合金空心纳米颗粒将高温还原多元醇制备的尺寸均匀的银立方体颗粒分散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的水溶液中,与氯金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备金银合金空心多孔纳米颗粒。我们研究了氯金酸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同时随着样品结构的改变,样品的吸收峰从可见光区域移动到近红外区域。这类金银合金空心多孔纳米颗粒,尤其是金银原子比较低的纳米颗粒,在拉曼测试的过程中表现出比纯银颗粒更好的长期稳定性。(2)高SERS活性、高稳定性的金银合金空心截角立方体引入金后,样品在SERS检测过程中的环境稳定性得到改善,但是相比于银颗粒,SERS活性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氯金酸腐蚀银颗粒的过程中加入抗坏血酸。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一方面可以把氯金酸中的Au(Ⅱ)还原为Au(Ⅰ),利用金银原子比为1:1的反应代替不加抗坏血酸时1:3的反应;另一方面可以把Au(Ⅲ)还原为金原子,碰撞团聚形成金颗粒,沉积在模板表面,使其变得更粗糙。拉曼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优于银立方体颗粒的SERS活性。(3)基于氧化亚铜原位转化的银纳米片组装的空心微/纳分级结构利用水热法制备的氧化亚铜为模板,与含有柠檬酸钠、硝酸银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反应,获得表面被纵横交错的银纳米片包覆的颗粒。我们讨论了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利用该结构作为SERS衬底进行检测时,对4-氨基苯硫酚表现出高SERS活性和低检测极限。但是,由于硅衬底表面光滑,颗粒尺寸较大,导致颗粒在测试过程中从衬底表面剥落,影响测试过程和应用价值。(4)基于原位转化的银微/纳结构阵列鉴于(3)的样品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该结构转移到硅纳米锥阵列表面,获得均匀稳定的结构。以PS球阵列为掩膜,利用反应离子刻蚀制备硅纳米锥阵列并作为模板,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获得由银纳米片组装的具有高密度边缘和纳米间隙的微/纳结构有序阵列。以4-氨基苯硫酚作为检测分子进行测试,该结构具有高SERS活性、低检测限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8)
腐蚀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化学腐蚀对页岩蠕变机理,开展化学-蠕变耦合试验,并以COMSOL软件作为平台进行化学-蠕变耦合页岩溶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或者碱性越强,离子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间越短,温度扩散越容易,产生较高温度梯度应力,影响岩石的蠕变特性;酸性溶液对页岩腐蚀程度比碱性溶液剧烈,对温度梯度变化程度影响也较大,影响页岩蠕变特性。数值模拟与蠕变试验得出结果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蚀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颜双九,汪笑鹤,朱辉,张寒.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盐雾试验腐蚀效应分析[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
[2].王艳春,王永岩,李剑光.化学腐蚀效应下页岩蠕变机理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张新生,吕品品.考虑随机效应的腐蚀管道贝叶斯退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
[4].杨文迪,张浩,吴文捷.基于波浪能和塞贝克效应的外加电流船舶防腐蚀系统[J].科技与创新.2019
[5].胡华胜,孙杰,宋晓峰,叶志坚,黎宇.基于磁致伸缩效应低频导波在高温工业管道腐蚀检测的应用[J].无损探伤.2019
[6].孙旭朋,白桦,阳辉,钟征宇,底桐.连接器和继电器自然暴露和盐雾试验腐蚀效应分析[J].环境技术.2019
[7].刘敏.环境介质及微电偶效应对铝局部腐蚀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北京科技大学.2019
[8].艾华.高温熔盐腐蚀的异质效应和离子价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
[9].赵亚宇,周建庭,夏润川,何沁,张泽宇.基于磁记忆弱漏磁效应的钢绞线腐蚀检测[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10].郭静.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腐蚀加工及其SERS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