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药性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长管蚜,杀虫剂,抗药性
抗药性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武银玉,曹亚萍,赵飞,邢鲲[1](2019)在《临汾麦区麦长管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临汾市麦区麦长管蚜的抗药性现状,田间采集临汾市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3个小麦主产区麦长管蚜种群,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6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临汾麦区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已经产生高抗,抗性倍数为65.67~101.17,以尧都区抗性倍数最高;对毒死蜱产生中抗,抗性倍数为12.41~21.87,襄汾种群抗性水平最高;对吡虫啉处于相对敏感水平或者已经产生低抗,抗性倍数为1.56~5.08,尚处于抗性发展阶段;3个种群对啶虫脒、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均比较敏感或无抗性。建议在该地区禁用抗蚜威和毒死蜱,交替使用吡虫啉,延缓麦蚜抗药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东磊,辛文静,杨莹,卢飞,效雪梅[2](2019)在《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本文研究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旨在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稻瘟病菌敏感菌株S-1菌碟接种于含有最低抑制浓度咪鲜胺的PDA平板上,抗药性驯化培养20 d,测定抗药性变异频率及突变体的适合度,包括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以及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生长特征。[结果]驯化培养获得30个抗药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所有突变体均属低抗水平,并且其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咪鲜胺抗药性突变体对氟环唑、戊唑醇和己唑醇表现不完全交互抗性,而对嘧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抗药性突变体进行适合度测定,发现40%的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显着降低,而60%的抗药性突变体无显着变化;所有抗药性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抗药性突变体对15℃低温或30℃高温更加敏感,线性生长速率显着下降。接种离体大麦叶片,1/3的突变体完全丧失了致病力,其余2/3的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也显着下降。[结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抗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付璐,付涵,张星哲,张笛,张奥[3](2018)在《黄瓜霜霉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氟吗啉具有高效环保、对作物及人畜安全、农用成本低等优点,在生产中广泛使用。为明确黄瓜霜霉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采用离体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我国广东省、湖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北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8个省份13个黄瓜主产区69个黄瓜霜霉病菌株对氟吗啉的敏感性及抗性水平。结果表明:黄瓜霜霉菌对氟吗啉的EC_(50)为0.217 2~2.464 3μg·mL~(-1),EC_(50)平均值为0.728 2μg·mL~(-1)。供试的69个菌株中有2个敏感菌株、60个低抗菌株和7个中抗菌株,无高抗菌株。除山东省的供试菌株对氟吗啉的抗性风险较高以外,其余省份对氟吗啉抗性风险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黄瓜霜霉菌对氟吗啉尚处于低抗阶段。(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4期)
刘刚[4](2018)在《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存在潜在抗药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变化,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9~2014年从广东省15个县/市菜心产区分离获得105个菜心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EC50值,并比较了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不同年份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1期)
王帅[5](2018)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物源杀菌剂的室内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黑腐皮壳属真菌(Valsa mali)侵染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枝干病害,严重威胁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病菌侵染途径多,潜伏性强,且致病机理复杂,导致该病防治非常困难。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腐烂病。然而,化学药剂的大量重复使用,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评估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风险,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替代生物源杀菌剂,对于制定和实施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控措施及生产上科学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测定苹果树腐烂病菌对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的敏感性,室内诱导获得吡唑醚菌酯的抗性菌株,分析抗性菌株的生物适合度及交互抗药性,系统评估了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风险。同时,通过测定不同生物源杀菌剂对腐烂病菌的毒力及其对接种腐烂病菌离体枝条的保护作用,评价了6种生物源杀菌剂的室内活性,为生产上合理用药及苹果树腐烂病的安全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测定了采自于辽宁、山东、甘肃、山西、陕西、新疆6个省份的120株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均有极高的敏感性,EC_(50)值分布范围在0.00137-0.0240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00909±0.00552μg/mL,可作为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不同菌株间EC_(50)值差异较小,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17.5倍。不同地区间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最敏感的是新疆菌株,最不敏感的是辽宁菌株,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腐烂病菌亚群体。2.随机选取14株苹果树腐烂病菌野生菌株,在含吡唑醚菌酯的培养基上驯化诱导,获得了3株能够稳定遗传的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其抗性倍数分别是野生亲本菌株的41.0,56.8和22.0倍。生物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抗性菌株产繁殖体数量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菌落生长直径、菌丝干重和致病力显着降低。与亲本菌株相比,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对水杨肟酸(SHAM)和NaCl更敏感。交互抗药性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抑霉唑和甲基硫菌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以上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存在中低水平的抗药性风险。3.评价了6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腐烂病菌的室内活性。结果显示,6种供试药剂对腐烂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除3%中生菌素WP外,其它5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优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其中,300亿/克解淀粉芽孢杆菌WP和10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WP的室内毒力最强,对菌丝生长的EC_(50)分别为0.69μg/mL和0.89μg/m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_(50)分别为0.19μg/mL和0.039μg/mL。其次为3%中生菌素WP、0.5%小檗碱AS和0.4%蛇床子素SL 3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EC_(50)为26.06-290.7μg/mL,分生孢子萌发的EC_(50)为8.29-65.22μg/mL。而2%农抗120 AS对菌丝生长的EC_(50)高于5000μg/mL,毒力最差。离体枝条保护试验结果显示,300亿/克解淀粉芽孢杆菌WP和10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WP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强,其室内防效分别为92.7%和86.7%,而2%农抗120 AS保护作用最差,这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300亿/克解淀粉芽孢杆菌WP和10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WP可作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替代生物源杀菌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余露[6](2017)在《稻田杂草猖獗 专家呼吁警惕高抗药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日前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与杂草防控研讨会上获悉,草害已成为与病害、虫害并列的对农业生产叁大危害之一,杂草危害导致每年全球农业产值损失高达13.2%,每年粮食产量损失更相当于约10亿人一年的口粮。与会专家呼吁,警惕我国水稻生产中愈演愈烈的杂草高抗药性风险。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梁帝允透露,根据2009~2013年全国调查结果,目前我国稻田杂草143种,其中禾本科23种,莎草科26种,年发(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17期)
祁之秋,魏松红,纪明山,谷祖敏,张杨[7](2017)在《辽宁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监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田间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变化及杀菌剂抗性风险,对科学合理用药、治理抗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咪鲜胺防治稻瘟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连续应用多年,为明确生产上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主产稻区2013~2015年分离的277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结果表明:2013年和2014年采集的169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均为敏感菌株;2015年,大连、抚顺、铁岭、开原和沈阳地区已监测到低抗菌株,抗药性频率分别为7.14%、13.04%、15.38%、10.52%和8.33%。对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低抗菌株和田间低抗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室内诱导菌株和1株田间菌株经过9代转代,由低抗变为敏感,FS13菌株抗性倍数虽高于5,但已接近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生长速率显着低于敏感菌株的7.67mm·d-1,其中室内诱导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低,分别为5.99 mm·d-1和6.10 mm·d-1,也显着低于田间抗性菌株;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无显着差异;TL18-1、TL18-2和TL13产孢量分别为4.26×104个·m L~(-1)、3.91×104个·m L~(-1)和4.35×104个·m L~(-1),显着低于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病情指数小于敏感菌株,TL18-2菌株致病力显着低于敏感菌株,这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属低抗药性风险;咪鲜胺与嘧菌酯及稻瘟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和治理抗药性菌株。(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瞿剑[8](2017)在《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杭州6月8日电 (瞿剑)从正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与杂草防控研讨会获悉,草害目前是与病虫害并列的对农业生产叁大危害之一,杂草危害导致每年全球农业产值损失高达13.2%,每年粮食产量损失更相当于约10亿人一年的口粮。与会专家呼吁,警惕我(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6-09)
韩絮[9](2017)在《玉米小斑病病菌(Bipolaris maydis)对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潜在抗药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小斑病是极具破坏性世界重要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害已经对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等作物的产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病原菌是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有性态:异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玉米小斑病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生产中常用杀菌剂种类并不多样且施用次数过多,所以很容易产生玉米小斑病对这些杀菌剂的抗性,从而防效下降,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90年代,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问世,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果蔬灰霉病防效优异。在我国,咯菌腈主要采用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喷雾方式,进行病害防控。近年来,发现我国田间灰葡萄孢菌对咯菌腈产生了抗药性,其分子机制为菌体Ⅲ型组氨酸激酶HAMP重复结构域和HATPase_c内发生突变。在我国,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杀菌剂匮乏。本文旨在研究玉米小斑病病菌对咯菌腈抗药性风险评估,为该病科学防控奠定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玉米小斑病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100株玉米小斑病菌株对咯菌腈的平均 EC50 值为 0.044 ± 0.022 μg mL-1,EC50 变化范围 0.013~0.16 μg 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2)评估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获得了 5株咯菌腈驯化抗药性突变体,经10次转接,其抗药性性状稳定,抗性倍数(RF)均大于100;与野生菌株相比,咯菌腈抗性突变体的产孢能力、致病力均显着下降,但菌丝生长速率上升,而且对不同胁迫因子敏感性表现不同特点:(ⅰ)咯菌腈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胁迫敏感性明显高于其敏感菌株;(ⅱ)咯菌腈抗性突变体对细胞壁胁迫更敏感;(ⅲ)咯菌腈抗性突变体对细胞膜胁迫表现出不同敏感程度;5株咯菌精抗药性突变体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存在正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啶胺不存在交互抗性;经1.0 MNaCl处理,咯菌腈抗性突变体胞内甘油含量远高于都其亲本敏感菌株;在所获得的5株抗药性突变体中,仅2株在菌体Ⅲ型组氨酸激酶Bmos1检测到突变,即(i)抗性突变体R27-5的Bmos1发生了点突变(Z1125K),(ii)抗性突变体R104在Bmos1密码子1125~1236之间有34-bp的片段缺失,不仅导致11个氨基酸(DNAVNQKLAVR)的缺失,而且导致移码突变和提前终止编码;其他3个咯菌腈抗性突变体(R27-1,R27-2和R32)Bmos1 没有突变,因此,推测玉米小斑病菌对咯菌腈抗药性可能存在其他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强[10](2017)在《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及对丙硫菌唑的抗药性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叁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和产量仅低于小麦、水稻,它不但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农作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改变、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品种更新和跨地调种频繁等原因,导致玉米病害发生与危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小斑病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以分离获得的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室内生测试验在11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杀菌剂中挑选出对玉米小斑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3种药剂,分析比较安徽不同生态区玉米小斑病菌对供试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再根据杀菌剂的田间防效,分析3种药剂对安徽省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在此基础上,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定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了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抗药风险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采集于安徽省合肥、明光、金寨、宿州、涡阳、砀山、濉溪7个玉米产区的玉米小斑病典型病叶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获得201个菌株,经过形态特征鉴定所有菌株均为玉米小斑病菌。2.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11种比较有应用价值的单剂对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挑选3种对玉米小斑病菌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氟硅唑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突出,抑制中浓度为0.0227μg/m L,丙硫菌唑和嘧菌酯对菌丝生长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选择氟硅唑、丙硫菌唑和嘧菌酯进行后续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药剂的敏感基线建立的试验。3.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将分离到的玉米小斑病菌划分在3个生态区内,比较不同生态区之间玉米小斑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基线差异。其中合肥和明光为淮河以南玉米非主产区,宿州、涡阳、濉溪、砀山为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金寨为大别山玉米零星种植区。经过敏感性检测,共得到3个生态区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9个敏感基线和安徽省所有供试菌株对3种供试单剂的3个敏感基线。试验结果表明:安徽各个地区供试菌株对3种供试单剂的敏感性从强到弱依次均为大别山区域>淮河以南区域>淮河以北区域。安徽供试菌株对氟硅唑的敏感度最高,敏感基线最小;丙硫菌唑次之;嘧菌酯敏感性最差,但3种单剂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且从敏感基线来看,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都处于较低的水平。4.让玉米小斑病菌在玉米产孢CM培养基上生长,待其大量产孢后,得到分生孢子,用显微镜镜检,制成浓度约为1×105个/m L的悬浮液。在接种孢子悬浮液前两天和接种后两天对玉米植株施一定量的药剂,并以等量的水为对照,接种后7天调查田间玉米小斑病发生情况。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氟硅唑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表现最佳,且治疗效果明显强于预防效果,预防效果为74.17%,治疗效果为81.16%;丙硫菌唑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效果次之,预防效果为61.30%,治疗效果为68.89%,治疗效果也强于预防效果;嘧菌酯的防效在叁者中最差,预防效果为52.74%,治疗效果为51.13%,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相当。5.本研究以合肥地区分离的玉米小斑病菌敏感菌株HF1为试验菌株,丙硫菌唑为供试药剂,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选择两种诱导方式分别诱得1个和4个抗药突变体,紫外诱导的突变频率为1.25×10-8,药剂选择的突变频率0.011,获得中抗性菌株2个,低抗性菌株3个,未获得高抗性菌株。分别从抗性水平,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四个方面对5个抗药突变体进行了相关试验检测,同时与对应的母本菌株做对比,分析其理化性质上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菌株在后代稳定性、菌落生长、抗药水平、致病力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综合抗药突变体的发生频率,判断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硫菌唑是低抗药风险。为田间科学用药以及抗药性控制方法提出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抗药性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本文研究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旨在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稻瘟病菌敏感菌株S-1菌碟接种于含有最低抑制浓度咪鲜胺的PDA平板上,抗药性驯化培养20 d,测定抗药性变异频率及突变体的适合度,包括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以及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生长特征。[结果]驯化培养获得30个抗药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所有突变体均属低抗水平,并且其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咪鲜胺抗药性突变体对氟环唑、戊唑醇和己唑醇表现不完全交互抗性,而对嘧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抗药性突变体进行适合度测定,发现40%的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显着降低,而60%的抗药性突变体无显着变化;所有抗药性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抗药性突变体对15℃低温或30℃高温更加敏感,线性生长速率显着下降。接种离体大麦叶片,1/3的突变体完全丧失了致病力,其余2/3的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也显着下降。[结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抗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药性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1].武银玉,曹亚萍,赵飞,邢鲲.临汾麦区麦长管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风险[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赵东磊,辛文静,杨莹,卢飞,效雪梅.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3].付璐,付涵,张星哲,张笛,张奥.黄瓜霜霉菌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风险研究[J].北方园艺.2018
[4].刘刚.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存在潜在抗药性风险[J].农药市场信息.2018
[5].王帅.苹果树腐烂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物源杀菌剂的室内活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余露.稻田杂草猖獗专家呼吁警惕高抗药性风险[J].农药市场信息.2017
[7].祁之秋,魏松红,纪明山,谷祖敏,张杨.辽宁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监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
[8].瞿剑.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N].科技日报.2017
[9].韩絮.玉米小斑病病菌(Bipolarismaydis)对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潜在抗药性风险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17
[10].张强.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及对丙硫菌唑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