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下交叉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津地铁,接收控制,施工方案,于宝林
上下交叉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岳付玉,张磊[1](2017)在《8条隧道上下重迭交叉缠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岳付玉 张磊 )昨天,天津地铁5、6号线文化中心1标8条隧道全部贯通,这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麻花状地铁隧道群。这一隧道群由5、6号线同台换乘的肿瘤医院站及相邻的4个区间、8条盾构隧道组成,是天津地铁5、6号线交汇并行段。“地铁隧道(本文来源于《天津日报》期刊2017-05-28)
陈建刚[2](2017)在《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交通路网正不断完善,且新建交通路线时遇到既有隧道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大,而且相遇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新建隧道不可避免的会近接既有隧道进行施工。而新建隧道的施工必定会引起既有隧道周围岩土体的再次扰动,从而引起既有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状态的改变,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这将会对既有隧道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以福州绕城高速东南段浦口公路隧道上穿杭深线(温福段)既有鸡面山高铁隧道为工程背景,对既有隧道在不同隧道间距、交叉夹角以及不同新建隧道洞径条件下的变形和受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并结合鸡面山隧道的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为后续施工设计提供指导。文中首先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近接隧道工程中在不同的施工方法,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如:不同隧道间距、夹角与新建隧道洞径等的条件下的既有隧道所受不利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场理论,交叉隧道影响因素中两隧道间距、交叉角度、新建隧道洞径对既有隧道的作用机理,以及在近接隧道工程中为了保证既有隧道结构与运营安全的变形与受力的控制标准,和近接工程中近接程度的划分,为文中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通过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在不同交叉隧道间距、不同交叉角度以及不同新建隧道洞径条件下,新建隧道的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和受力的影响。得出了上下交叉断面处以及新建隧道对称面处既有隧道拱顶、拱脚、墙角以及底板因开挖产生的变形、附加拉应力及附加压应力随各因素的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确定了最大附加拉、压应力值及其作用位置;并统计超过容许最大附加应力的范围,从而判断其稳定性。最后,提取鸡面山隧道典型断面处的拱顶沉降时程曲线与在轴线上拱顶沉降两组监测数据,并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及鸡面山隧道变形与受力规律的可靠性。本课题所研究对象为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近接交叉隧道工程中新建公路隧道上穿既有高铁工程,得出的相关结果不仅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可为隧道的动态施工、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3-21)
于建新,陈卫忠,杨建平,杨帆,李明[3](2014)在《上下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钻爆法是隧道开挖中一种主要的施工方法,爆破开挖不可避免会对围岩产生扰动。以新建走马岗隧道上穿东深供水走马岗引水隧洞工程为背景,开展上下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选取与交叉段岩性一致的爆破施工开挖区域进行爆破振动监测,得到了现场爆破施工方案条件下走马岗隧道爆破振动规律。对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出走马岗地区爆破质点峰值振动速度(PPV)的Sadovsk公式,反演得到控制爆破振动的最大掏槽药量及安全距离,制定出交叉段施工的安全控制范围以及相应的爆破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并付于交叉段现场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提出的振速控制标准及爆破方案符合安全要求,保证了在建隧道的顺利开挖以及既有隧道的安全运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爆破开挖及振动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S2期)
郭鹏[4](2013)在《上下交叉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沙市营盘路过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交叉隧道开挖引起的沉降和应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营盘路隧道南、北主隧道与C、D匝道相互交叉,其中C、D匝道间距较小,南、北主隧道从其下方穿过,此处受力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采用MIDAS/GT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四条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范围,并且与实际监控量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际量测数据较吻合。通过简化交叉隧道的地质情况和交叉形式,进一步研究近接隧道施工时,间距和围岩条件变化对隧道结构影响的规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地下工程的开挖会对围岩产生影响。两并行近接隧道,间距范围过小时,水平位移趋向于整体性;间距较大时,水平位移则呈现个体性。2.一定条件下,两两交叉隧道“先下后上”施工时,上部隧道围岩的受力方向并非都是向下的,存在少部分向上。上部隧道的支护结构在交叉段受局部拉应力,而下部隧道衬砌不受拉。3.“先上后下”施工时,地表沉降随隧道的不断推进大体呈线性关系,当开挖到中部时沉降会略微加速。隧道浅埋时,地表沉降随隧道间距的增加而增加。但间距达到一定值后,地表沉降趋于平缓。4.“先上后下”施工时,下部隧道施工主要影响上部隧道支护结构的沉降速度和受力。间距越近,开挖到隧道中段时上部既有隧道沉降速率越大,弯矩越大,对上部隧道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围岩条件不好时,规律性越明显。(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刘明高,马杰,张德华[5](2012)在《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铁路、公路等)建设的发展,大量地出现了在既有线(如铁路或公路等)旁修建新线等工程现象,且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近。这势必造成新建结构物与既有结构物邻近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产生对既有结构物的不利影响。这种近距离接触施工被称为近接施工。其中上下交叉隧道作为近接施工的一种,国内出现了多个新建隧道上跨或下穿既有铁路、公路隧道的成功案例,并对相关工程技术开展了颇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采用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D-GTS对明挖、暗挖隧道进行叁维数值模拟分析,重点研究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通过对明、暗挖方案下围岩(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9)
李金聚[6](2011)在《铁路隧道上下交叉跨越施工技术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铁路隧道工程中,上下交叉跨越施工是常见的一种施工现象,其涉及的施工技术也是隧道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文章以工程实例为分析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的方法,基于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上下交叉跨越施工技术推进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该施工技术的缺陷予以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1年36期)
何伟奇,何亚伯,王玉泽[7](2011)在《道/隧上下交叉段隧道支护分析和加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郴宁公路万华岩右幅隧道(在建)浅埋段受地表水泥厂石灰石长胶带输送廊道交叉跨越施工影响,研究分析在初期支护条件下隧道掌子面发生早期坍塌的原因,后期状况下通过钢架支护试验类比和支撑近似分析两种方法得到冒顶最终发生的原因;从经济技术和风险方面对后期隧道加固方案进行探讨;最后针对隐藏风险,提出合理避险,减少损失。研究结论:对于上下近临(接)施工,必须遵照有关建设程序报批;同期施工双方在本文情况下,应遵循先下后上、先重后轻的施工顺序;对初期支护状态下的濒临冒顶的全~强风化围岩、大跨浅埋隧道应优先采用地表注浆方案,以确保人员安全和方案最终实施。(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钟冬望,高秀岩,吴亮,余刚[8](2009)在《上下交叉隧道掘进爆破对既有隧道的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在建的贵昆线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二线扒挪块隧道开挖工程,采用动力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叁维模型,并对贵昆线狮子口隧道混凝土衬砌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考察范围内,拱顶和底板单元的主要拉伸应力为水平方向,说明垂直振速不能完全代表围岩的受力状况。在实际工程中,不仅要控制好爆破振动速度,而且对围岩的受力状况也要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苗增润[9](2008)在《小净距上下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效应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改建铁路六盘水至沾益段新建扒挪块隧道以17.5°交角跨越营业线贵昆铁路狮子口隧道的小净距控爆施工,通过对新建隧道施工时产生的爆破振动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计算得到既有隧道质点振动速度以及混凝土衬砌的应力分布,参考实际爆破振动速度,反算得到爆破控制参数,确保了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营。(本文来源于《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郭宏博[10](2008)在《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大量的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近接施工问题涌现出来。目前很多近接施工研究多基于经验和个案研究,系统性研究较少。从现行国内设计规范来看,主要基于弹性解的无影响范围和经验值,或仅限于个别类型的相关规定,缺乏必要而充分的理论分析。因此有必要对理论进行新的发展,为规范和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以云南省盐津县白水江叁级电站引水隧洞下穿内昆铁路手扒岩隧道实际工程为依托,运用数值分析、现场测试方法,对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对铁路隧道有影响的引水隧道施工范围与其掘进方向有关。铁路隧道交叉点处沉降随引水隧道开挖进尺的不断推进而递增,靠近铁路隧道侧2D和远离铁路隧道侧4.5D范围内,开挖对影响既有铁路隧道沉降最为显着;2、在引水隧洞下穿铁路隧道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横断面将产生不均匀沉降。铁路隧道受下穿引水隧洞施工影响将产生类似扭转的变形;3、通过对监控量测结果的分析,监测的铁路隧道底板沉降数据得出的沉降规律与数值计算相吻合,监测结果应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4、根据近接影响度和影响分区理论,运用统计力学方法,基于结构强度准则对近接影响度表达式中的几何近接度影响修正系数α_(0ij),埋深影响的修正系数α_(4ij)和综合系数K_(ij)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基于埋深比(H/D)—几何近接度A的近接影响分区。(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上下交叉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交通路网正不断完善,且新建交通路线时遇到既有隧道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大,而且相遇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新建隧道不可避免的会近接既有隧道进行施工。而新建隧道的施工必定会引起既有隧道周围岩土体的再次扰动,从而引起既有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状态的改变,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这将会对既有隧道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以福州绕城高速东南段浦口公路隧道上穿杭深线(温福段)既有鸡面山高铁隧道为工程背景,对既有隧道在不同隧道间距、交叉夹角以及不同新建隧道洞径条件下的变形和受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并结合鸡面山隧道的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为后续施工设计提供指导。文中首先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近接隧道工程中在不同的施工方法,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如:不同隧道间距、夹角与新建隧道洞径等的条件下的既有隧道所受不利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场理论,交叉隧道影响因素中两隧道间距、交叉角度、新建隧道洞径对既有隧道的作用机理,以及在近接隧道工程中为了保证既有隧道结构与运营安全的变形与受力的控制标准,和近接工程中近接程度的划分,为文中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通过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在不同交叉隧道间距、不同交叉角度以及不同新建隧道洞径条件下,新建隧道的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和受力的影响。得出了上下交叉断面处以及新建隧道对称面处既有隧道拱顶、拱脚、墙角以及底板因开挖产生的变形、附加拉应力及附加压应力随各因素的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确定了最大附加拉、压应力值及其作用位置;并统计超过容许最大附加应力的范围,从而判断其稳定性。最后,提取鸡面山隧道典型断面处的拱顶沉降时程曲线与在轴线上拱顶沉降两组监测数据,并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及鸡面山隧道变形与受力规律的可靠性。本课题所研究对象为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近接交叉隧道工程中新建公路隧道上穿既有高铁工程,得出的相关结果不仅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可为隧道的动态施工、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下交叉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岳付玉,张磊.8条隧道上下重迭交叉缠绕[N].天津日报.2017
[2].陈建刚.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于建新,陈卫忠,杨建平,杨帆,李明.上下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14
[4].郭鹏.上下交叉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5].刘明高,马杰,张德华.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数值模拟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6].李金聚.铁路隧道上下交叉跨越施工技术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7].何伟奇,何亚伯,王玉泽.道/隧上下交叉段隧道支护分析和加固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1
[8].钟冬望,高秀岩,吴亮,余刚.上下交叉隧道掘进爆破对既有隧道的动力响应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
[9].苗增润.小净距上下交叉隧道爆破振动效应数值模拟[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
[10].郭宏博.上下交叉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