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行为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行为动词,偏误分析,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
视觉行为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黄娜[1](2019)在《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习得偏误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汉语学习者往往对“看”“看见”“见”“见面”“看望”“望”“参观”“游览”等视觉行为动词的语义分辨不清,经常出现误代、错序等偏误,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初级《发展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视觉行为动词的分布情况,同时参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选取了教材中出现较多的8个视觉行为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语义、句法、语用叁个角度对易混淆的视觉动词进行了辨析,然后以此为依据设定了测试卷,对35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以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并将留学生的习得偏误类型归纳为四类,分别是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并得出留学生在使用视觉行为动词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可能与学生自身方面受到语言水平的限制、学习策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有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视觉行为动词的差别和初级阶段留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和学习建议,如借助语境、图示辨析语义,从表达方式、语用习惯等方面加强语用教学,使用对比、练习等方法来加强句法教学,以期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并能恰当使用视觉行为动词,为视觉行为动词的教学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齐芳溪,姜宏[2](2018)在《汉俄视觉行为动词的话语标记对比分析——以“看/смотреть”和“见/видет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过程或结果进行描述的动词。汉俄语视觉行为动词均可与其他词搭配构成话语标记,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丰富的交际功能。受人类认知方式、语言自身特点、中俄不同民族性格以及两国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俄语由视觉行为动词构成的话语标记在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方面均存在异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齐芳溪,姜宏[3](2018)在《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结构及语义类型——基于俄汉语对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过程以及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具有视觉性、控制性、施事主体是人等语义特征。这类动词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使用率颇高,受人类思维方式、俄汉语言各自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俄汉语中具有不尽相同的结构类型和形式表现,从而形成不同的语义类型。(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邢星[4](2017)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觉行为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类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词类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拓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选择视觉行为动词这一动词小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视觉行为动词的基本理论、语义进行分析,对对外汉语综合教材、词汇大纲等进行考察分析,归纳总结出40个典型的视觉行为动词。此外,本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在作文使用这40个视觉行为动词时产生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偏误原因,为对外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9)
赵艳霞[5](201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视觉行为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和动物感知外界事物,获取对自身机体重要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视觉行为。早在1967年,特瑞东拉(法)就经过研究发现,人类83%的外部信息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如此重要的一类行为,在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系统中,也有着它自己的一类族群,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视觉行为动词。从词汇学角度来看,视觉行为动词是根据词的意义特征而划分出来的一个小类,汉语学界对这种小类族群词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的成果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恰恰是这种小类族群词的研究,也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笔者在大量搜集文献资料中发现,虽然视觉行为动词应用广泛,但对此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本文在对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较详细的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视觉行为动词的分布情况,并且针对一些留学生使用视觉行为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偏误产生的原因,为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教学对策。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任务和主要的研究理论及方法。接下来的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分析总结了对于这一小类动词的界定和语法语义方面的研究。第二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视觉行为动词的分析:主要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以《汉语教程》为例的汉语精读教材中的视觉行为动词做了统计分析。第叁章为外国留学生习得视觉行为动词的偏误分析:本章节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一些视觉行为动词的偏误样本,通过对这些偏误的总结,分析偏误的类型和原因。第四章是针对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分析,从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和教学策略。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针对论文所采用的研究理论、方法和结论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之,论文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一个总结,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视觉行为动词的教学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9)
孙红娟[6](2014)在《《围城》中视觉行为动词的英译研究——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城》作为钱钟书的长篇小说,1947年开始在上海出版,受到了大家的推崇,成为中国名着。之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翻译此作品,在西方文艺界引起轰动,并且好评如潮。该文将以他们二人的译本为研究语料,从汉语视觉行为动词出发,首先对其作出解释和相关的定义,然后从物理视觉和心理视觉层面进行案例探讨,通过列举多个例子,对一些生活中常见动词的英译做出分析,从而总结出视觉行为动词英译的普遍性经验。(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03期)
武文杰,徐艳[7](2012)在《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看""见""望""相"四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语义特征方面的不同,它们在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武文杰[8](2008)在《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行为动词是按照意义特征划分出来的一个动词小类,是对视觉行为进行语言描述的主要方式。现代汉语动词小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有必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本文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从静态和动态、共时和历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的意义有:1、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各种属性有了充分掌握。2、为汉语其他小类动词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帮助。3、为计算机对视觉行为动词的自动识别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相应的语言学支持。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为本文绪论,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现状、研究难点和意义,最后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视觉行为与视觉行为动词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指出二者是联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视觉行为与视觉行为动词之间的关系是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存在的意义,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受到了词语自身特点的限制。不同语言对视觉行为的描述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对视觉行为的描述也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在对二者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本章给视觉行为动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提出了界定的原则和标准。第叁章内容包括叁个主要方面:一、通过前一章所提出的词语界定的原则和标准,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共确定了210个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使研究范围具有可控性。并且对部分非视觉行为动词与视觉行为动词的区别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廓清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同时也是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的初步阐释。二、从构词、及物性和语义特征角度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进行分类。其中,重点通过义素分析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基本意义特征和附属意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义属性信息表》,并对语义特征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叁、分析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静态语义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部分语义特征之间相容度的计算,考察了这些特征之间相容性的显着程度,并且通过计算结果与人们认知直觉的比较,揭示了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存在着“相容”和“相斥”的关系;而且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相关程度与我们的认知直觉之间并不完全一致。第四章使用自建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相关分词检索软件,对210个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使用频度情况进行了封闭测查。在词频统计时,不仅考察该动词在语料库中的出现次数,而且考察它的视觉义项、非视觉义项、视觉用法、非视觉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数据汇总成《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降频表》,为下一步的研究作好了充分的数据准备。通过逐词分析,建立了《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功能表》,并且结合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对其语法功能的特点,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阐释。语法特征分布状态表明,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特殊性会对动词语法功能产生影响。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视觉行为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上述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上,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频与部分功能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通过相容性的计算,对这些功能之间的相容程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功能与词频之间普遍呈现正相关,在相关性的显着程度上则存在一定差异。第五章研究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历时变化,包括:一、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与《说文解字》视觉行为动词比较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方法上主要以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与《说文》中出现的视觉行为动词相比较,对它们在数量和语义类型上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二、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演变。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原有视觉要素的消亡和新的视觉要素的出现,前者包括视觉行为动词的消亡和词语的视觉行为意义的消亡,后者主要指新的视觉行为动词出现,包括新的词语形式的出现、旧词语获得视觉行为意义。另外,还对核心视觉行为动词的历时替换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叁、对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义引申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喻是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表现为词义由表示物理视觉意义向表示心理视觉意义的转化,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隐喻基础是视觉行为与人类心理行为的相似性以及行为过程的共现性。语法化是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结果,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多样性,本章对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几个动词进行了考察分析。从语法化过程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视觉意义与其他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法化规律的作用下完成了词义由实到虚的转变。结语部分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结论进行总括说明,并且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几个主要统计表是本文研究成果的主要方面,由于所占篇幅较大,所以未在正文中出现,全部放到文后的附录之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10)
视觉行为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过程或结果进行描述的动词。汉俄语视觉行为动词均可与其他词搭配构成话语标记,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丰富的交际功能。受人类认知方式、语言自身特点、中俄不同民族性格以及两国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俄语由视觉行为动词构成的话语标记在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方面均存在异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行为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黄娜.初级阶段留学生视觉行为动词习得偏误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齐芳溪,姜宏.汉俄视觉行为动词的话语标记对比分析——以“看/смотреть”和“见/видеть”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
[3].齐芳溪,姜宏.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结构及语义类型——基于俄汉语对比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8
[4].邢星.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5].赵艳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孙红娟.《围城》中视觉行为动词的英译研究——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4
[7].武文杰,徐艳.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