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刘得清,刘岚钰,马倩,李招招,安丹

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刘得清,刘岚钰,马倩,李招招,安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壳,水解液,光合细菌,固废能源化

产氢光合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得清,刘岚钰,马倩,李招招,安丹[1](2019)在《一株新分离的光合细菌的产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壳水解液转化为氢气的一个瓶颈问题为制氢菌种产氢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以花生壳水解液为碳源,从西安医学院湖中分离获得一株以花生壳水解液为碳源产氢性能高的光合细菌,经16S rRNA鉴定菌属后,发现其与Rhodobacter sphaeroides相似度高达99%,将其命名为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对影响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产氢的碳源种类、氮源种类、产氢液初始pH、产氢液初始氯化钠浓度及磷酸盐用量进行优化研究。获得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的最优产氢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L-谷氨酸为氮源,产氢液初始pH为8.0,盐度为0.5g/L及磷酸盐用量为20mL/L。在此最优的产氢条件下,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的产氢量为4829.05±30.29 mL/L。此外,对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在上述最优条件下降解花生壳水解液制氢性能进行测试,发现产氢液中花生壳水解液提供的还原糖为6.0 g/L时,产氢量达到最大值为2765.43±19.19 mL/L。该结果说明分离获得的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LDQ10可以高效将花生壳水解液中还原糖转化为氢气,使得花生壳这类纤维素类生物质在资源化的同时实现能源化,可为后续花生壳降解制氢提高优良的菌种及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9-08-23)

刘会亮[2](2018)在《磷酸盐和碳酸盐对光合细菌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性资源枯竭和能源不合理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加剧,氢能作为理想的替代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光合生物制氢可以有机地结合太阳能利用、氢能开发和有机废弃物处理,以其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能源生产技术而更具有开发潜力。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的初始pH条件下,分别研究磷酸盐和碳酸盐对光合细菌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以获取最佳的产氢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产氢能力以及降低制氢成本提供进一步的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磷酸盐对光合细菌的产氢有显着影响,磷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光合细菌产氢,过高或者过低的浓度对产氢都有抑制作用。在初始pH值为6、7和8的条件下,最大的氢气产率均在磷酸盐浓度为4 mmol/L时得到,分别为63.09±0.38、62.23±0.84和58.97±0.68mL/g TS,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5.94%、20.46%和24.83%(P<0.05)。磷酸盐能够有效缓冲反应体系的pH值,添加磷酸盐的终pH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反应体系的终pH值都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适宜浓度的磷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和最大产氢速率,缩短产氢延迟时间。碳酸盐对光合细菌的产氢有显着影响,碳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光合细菌产氢,过高或者过低的浓度对产氢都有抑制作用。在初始pH值分别为6、7和8的条件下,最大的氢气产率分别在碳酸盐浓度为6、4和4 mmo/L时得到,分别为62.36±2.26、67.20±0.72和62.15±0.49 mL/g TS,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4.25%、30.08%和31.56%(P<0.05)。碳酸盐能够有效缓冲反应体系的pH值,添加碳酸盐的终pH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反应体系的终pH值都随着碳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初始pH值为6和7时,适宜浓度的碳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和最大产氢速率,缩短产氢延迟时间;而初始pH值为8时,适宜浓度的碳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但是却会降低最大产氢速率,延长产氢延迟时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文星,秦芳玲[3](2018)在《光合细菌利用废水分批产氢的影响因子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使得寻找清洁能源迫在眉睫,而氢能近来备受关注。文章重点研究了光合细菌利用废水分批生物制氢过程中氮源种类、氮源浓度、碳源浓度对产氢的影响。通过改变氮源种类、氮源浓度、碳源浓度来测定产氢量,最终来确定最佳的产氢条件。实验表明:不同氮源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谷氨酸钠对光合细菌产氢量提供了最佳氮源,且当谷氨酸钠的浓度为2 g/L时,最佳产氢累积量为300 mL;碳源浓度越大,产氢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期刊2018年03期)

秦芳玲,王啸熠,文星,刘文辉[4](2018)在《光合细菌利用有机废水连续产氢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光合细菌连续性生物制氢过程中碳源浓度、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连续运行稳定性能和制氢量的影响,通过改变碳源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来测定产氢量以及产氢率,确定最佳的连续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利用含糖废水为基质进行连续性生物制氢过程中,在最佳温度为30℃、最佳光照强度为3 000 Lux的情况下,且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 g/L,水力停留时间为72 h时,产氢效率最高,连续产氢速率达45 m L/h。(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8年02期)

张桂芝,江澜,景佳佳[5](2018)在《一株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平板划线法从猪粪废水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产氢光合细菌PSB-ZF1,对其菌体进行染色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活细胞吸收光谱的测定,初步鉴定菌属于红螺菌科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光合细菌;对菌培养过程中的营养条件实验分析后获得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乙酸钠2.0 g,氯化铵1.0 g,碳酸氢钠0.5 g,氯化钠1.0 g,磷酸二氢钾0.2 g,六水氯化镁0.2 g,T.M储液1 m L,酵母膏0.8 g,蒸馏水1 000 m L;考察环境因素对菌种生长的影响,发现光合细菌PSB-ZF1在搅拌状态下,接种量为10%,光照强度为3 000lux,溶解氧量为2.02 mg/L,初始pH为7.0时生长状态最佳;获得高浓度的PSB-ZF1菌液有利于后续产氢实验。(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张桂芝,邵承斌,王星敏,景佳佳[6](2017)在《序批式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底物的消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和蛋白胨为底物,采用光合细菌PSB-ZF1进行了序批式产氢实验。通过对静态产氢底物的分析,研究了细菌的生长及产气过程中底物与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对数生长期在接种12 h后出现,氢的产生与PSB-ZF1的生长是偶联的,最大产氢量为475 mL/L底物。底物中TOC、TN含量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产氢末期底物中TOC和TN浓度分别降至初始浓度的27.6%和33.8%。而IC浓度和pH值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120 h时pH值达到最低值5.7。在底物中检测到甲酸、乙酸、丁酸和戊酸等4种低分子有机酸,未检测到丙酸。产氢初始阶段,底物中的甲酸、乙酸、丁酸浓度变化不大,光合细菌代谢产戊酸而不产丙酸,戊酸浓度在96 h达到最大值3.013 mmol/L。产气末期戊酸和丁酸被细菌代谢消耗掉,甲酸浓度上升至2.813 mmol/L,整个产气过程,乙酸的浓度维持在1.10~1.83 mmol/L之间。(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李奕杉[7](2017)在《基于可见光分频利用载体的光合细菌生物膜产氢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作为我国“十叁五”规划中的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燃烧产物只有水、具有多种利用方式等优点。光发酵生物制氢由于产氢纯度高、可利用光谱范围宽和底物来源广泛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生物制氢方式之一。其中,将生物膜技术与光发酵生物制氢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制氢技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生物膜技术具有较高的单位容积生物持有量、较短的光传输路径;并且研究表明,生物膜中的光合细菌细胞对环境中的抑制因子具有更强的抗性。光和温度是影响光发酵制氢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生物膜制氢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面临着光衰减严重、传热过程复杂(传统温度控制方式存在热量从环境传向反应器,再传向培养基,最后再传向载体及生物膜的传热过程,并未将热量直接作用于生物膜区)、能耗大以及生物膜成膜困难等问题。因此,研究一种既能提高光合细菌细胞吸附与成膜速率又能直接调控生物膜载体表面光强与温度的生物支撑材料,并利用该支撑材料构建高效生物膜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强化光热传递与利用,提高光生物反应器产氢性能,以及推动光合细菌生物膜制氢技术向工程化运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光发酵生物膜制氢技术为背景,首先针对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内光衰减现象严重的问题,利用纳米导光板作为导光介质和生物膜载体,构建了具有均匀光分布特性的导光板生物膜式光生物反应器,有效地改善了支撑载体表面光分布特性。其次,针对传统反应器内温度控制方式过程复杂,传统生物膜载体难以实现光热转换,及难以实现光分频利用的问题,采用六硼化镧(La B_6)纳米材料制备了一种光热转换材料,该材料在可见光光谱下具有良好光热转换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内光、热传递及强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光分频利用原理,研制了能够直接调控生物膜载体表面光分布和温度分布的二氧化锗-二氧化硅-壳聚糖-培养基-六硼化镧(GSCML)生物膜载体,并利用GSCML载体构建了光生物膜反应器,GSCML载体有效地强化了反应器内光热传递与利用效率,提高了生物膜生长速率,生物膜活性及反应器产氢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改善生物膜载体表面的发光强度和发光均匀性,本文首先利用导光板设计并构建了导光板式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在此基础上,用二氧化硅-壳聚糖-培养基生物材料(SCM)修饰了导光板表面以提高支撑载体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及粗糙度。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导光板式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的表面发光强度和平均产氢速率分别是10.1 W/m2,8.9 mmol/h/m2,是有机玻璃板式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的3.7和1.6倍;而表面经SCM生物材料修饰的导光板式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的表面发光强度和平均产氢速率分别是7.8 W/m2,11.6 mmol/h/m2,是有机玻璃板式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的2.7和2.1倍。上述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生物膜载体表面发光强度、表面形貌及成分可以改良生物膜生长特性与反应器产氢性能。(2)为了优化传统反应器内温度控制方式、简化传热过程、提高光能与热能利用效率,及实现由生物膜载体直接将热能传递给生物膜微生物细胞,本文采用六硼化镧(LaB_6)纳米颗粒与壳聚糖制备了一种光热转换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六硼化镧颗粒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的吸光特性和光热转换能力。研究发现,该材料能够有效的透过510-650 nm光谱范围内的光束,该透射光谱能用于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同时该材料能够利用其它波段的可见光,并由La B_6纳米颗粒转化为热辐射,为生物膜细胞生长代谢提供热能,使其生物膜微生物细胞在生长代谢过程中维持在适宜温度范围。此外,研究发现,La B_6纳米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受其纳米颗粒尺寸及形状影响显着。当LaB_6颗粒平均水力直径为295 nm时,在12分钟内的温升速率为0.41℃/min,是普通载波片的5.4倍。上述研究表明,LaB_6与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热转换能力和光分频利用特性,可用于为光合细菌生物膜细胞生长代谢提供光能和热能。(3)为了优化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内光、热传递过程与光能利用效率,同时改善光合细菌吸附性能和生物膜活性,本文在(1)和(2)的研究基础之上,将GSCM生物涂敷材料与LaB_6光热转换材料耦合,制备了能够直接调控生物膜载体表面光分布和温度分布的二氧化锗-二氧化硅-壳聚糖-培养基-六硼化镧(GSCML)生物膜载体,并利用GSCML载体构建了光生物膜反应器。实验研究了GSCML载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载体表面特性对反应器中生物膜生长与产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入射光源光强和LaB_6涂覆密度可以实现对GSCML载体表面的光照强度及载体表面温度进行调控;GSCML材料在光照10分钟内的温升速率为0.4℃/min,而透过GSCML材料的光强为6.45 W/m2,占总入射光强的44.3%;反应器内的生物膜平均生长速率为0.05 mg/cm2/day,平均产氢速率为2.92 mmol/h/m2,分别是普通载玻片生物膜式光生物反应器的4.4倍和5.1倍。基于GSCML生物膜载体材料构建的光生物反应器呈现出高的产氢性能,其原因在于生物膜载体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光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粗糙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GSCML光致发光发热生物膜载体具有均匀可控的表面发光强度、高效的光热转换能力以及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GSCML生物膜载体构建的光生物反应器,强化了光热传递及利用,提高了反应器产氢性能。该生物膜载体材料可广泛地应用于细菌固定及生物膜制氢与废水处理等领域。(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邓春浩,苟维超,孙良昱,陈坤明[8](2016)在《不产氧光合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产氢菌株的快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产氢不产氧光合菌株的快速筛选方法,从采自陕西、河南、安徽3个省8份不同水样中分离出的不产氧光合细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细菌特征峰及16SrDNA鉴定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获得不产氧光合细菌,同时利用自制的产氢菌株快速筛选系统对其产氢能力进行检测,并分析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31株光合细菌,其中18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5株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4株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和2株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 azotoformans),此外还有2株菌与Rhodobacter sp.TCRI 14相似。这些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3株产氢性能较高,2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1株为球形红细菌。通过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能力对比,发现产氢较高的菌株其菌液的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也明显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孙明星[9](2016)在《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B-Z产氢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能源之一。光合细菌生物制氢技术能够将有机废水的处理和氢气制备有效地结合起来,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可持续制氢方法。然而,要实现工业化生物制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制氢的效率。本文以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B-Z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的部分代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搅拌能促进光合细菌的生长和产氢,不同的搅拌速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几乎相同,但对产氢的影响很大。在240 rpm搅拌的条件下,产氢培养液中的氢气泡能较快地逸出到气相中,使产氢培养液中的氢分压减小,促使光合细菌产氢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2)光波长对光合细菌PB-Z生长的影响较小,其中红光最有利于光合细菌PB-Z的生长,白炽灯和黄光略优于绿光和蓝光。在搅拌和不搅拌的条件下,光波长对光合细菌产氢的影响不同:在不搅拌时,白光>黄光>绿光>蓝光>红光;在搅拌条件下,白光>黄光≥蓝光≥红光>绿光。(3)光合细菌PB-Z最佳的生长温度和产氢温度都是35.0℃。在35.0℃、240 rpm的条件下,其最大产氢速率和产氢总量分别是78.7 ml/L/h和1728.1 ml H2/L。(4)一定浓度的Fe~(2+)或Ca~(2+)会引起光合细菌PB-Z出现絮凝现象。在不搅拌的条件下,Fe~(2+)或Ca~(2+)引起的絮凝作用对光合细菌产氢能力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而在搅拌条件下,则无明显的促进作用。(5)以葡糖糖为碳源时,所产气体中H2和CO_2含量分别为55%和45%左右,而以丙酮酸为碳源时,所产气体中H2含量只有4.1%,而CO_2的含量高达95.9%,并且以葡萄糖为碳源进行产氢时,光合细菌细胞内丙酮酸的浓度与光合细菌所产气体中CO_2的浓度密切相关,呈线性关系,说明光合细菌所产的CO_2有可能直接来源于丙酮酸的代谢。(6)在产氢过程中缺乏NH_4~+-N时,光合细菌PB-Z会将一部分尿素转化为NH_4~+-N,以满足生长代谢对NH_4~+-N的需求。(7)利用柱型环式光反应器进行产氢实验时,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比小型反应器略有下降,可能与该反应器的搅拌动力不足和培养基深度增大导致气体逸出的难度增大有关。(8)在缺乏维生素时,光合细菌PB-Z无法利用小分子酸产氢。而且光合细菌PB-Z不能利用谷氨酸生长和产氢,能够利用尿素和氯化铵为氮源进行生长和产氢,但是硫酸铵中的NH_4~+会抑制光合细菌PB-Z的产氢活性。(9)碳源浓度、氮源浓度和C/N对光合细菌PB-Z产氢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在尿素浓度较高的条件下(N含量为0.02 mol/L),C/N=3.5时,光合细菌的产氢活性较大,C/N增大至10.5时光合细菌就失去产氢活性;而在尿素浓度较低的条件下(N含量为0.003 mol/L),C/N=10时,光合细菌的产氢活性最大,而且具有连续产氢的潜力。综上所述,该菌具有优良的产氢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乐,吕永康,刘玉香,孙明星[10](2016)在《响应曲面法优化光合细菌PB-Z的产氢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光合细菌PB-Z产氢的最适产氢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镁离子浓度、p H、反应时间为实验因素,以光合细菌PB-Z产氢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及分析,建立了产氢量与3个自变量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镁离子浓度、p H值、反应时间与产氢量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确定光合细菌PB-Z的最佳产氢条件为:镁离子浓度4.77 mmol/L,初始p H 7.05,反应时间77.5 h。在此实验条件下,产氢量为689.3 m L/L-培养基,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仅4.8%。说明响应曲面法优化光合细菌PB-Z的产氢条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性资源枯竭和能源不合理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加剧,氢能作为理想的替代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光合生物制氢可以有机地结合太阳能利用、氢能开发和有机废弃物处理,以其低成本、低能耗的绿色能源生产技术而更具有开发潜力。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的初始pH条件下,分别研究磷酸盐和碳酸盐对光合细菌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以获取最佳的产氢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产氢能力以及降低制氢成本提供进一步的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磷酸盐对光合细菌的产氢有显着影响,磷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光合细菌产氢,过高或者过低的浓度对产氢都有抑制作用。在初始pH值为6、7和8的条件下,最大的氢气产率均在磷酸盐浓度为4 mmol/L时得到,分别为63.09±0.38、62.23±0.84和58.97±0.68mL/g TS,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5.94%、20.46%和24.83%(P<0.05)。磷酸盐能够有效缓冲反应体系的pH值,添加磷酸盐的终pH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反应体系的终pH值都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适宜浓度的磷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和最大产氢速率,缩短产氢延迟时间。碳酸盐对光合细菌的产氢有显着影响,碳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光合细菌产氢,过高或者过低的浓度对产氢都有抑制作用。在初始pH值分别为6、7和8的条件下,最大的氢气产率分别在碳酸盐浓度为6、4和4 mmo/L时得到,分别为62.36±2.26、67.20±0.72和62.15±0.49 mL/g TS,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4.25%、30.08%和31.56%(P<0.05)。碳酸盐能够有效缓冲反应体系的pH值,添加碳酸盐的终pH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反应体系的终pH值都随着碳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初始pH值为6和7时,适宜浓度的碳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和最大产氢速率,缩短产氢延迟时间;而初始pH值为8时,适宜浓度的碳酸盐能够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潜能,但是却会降低最大产氢速率,延长产氢延迟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得清,刘岚钰,马倩,李招招,安丹.一株新分离的光合细菌的产氢特性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9

[2].刘会亮.磷酸盐和碳酸盐对光合细菌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3].文星,秦芳玲.光合细菌利用废水分批产氢的影响因子实验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18

[4].秦芳玲,王啸熠,文星,刘文辉.光合细菌利用有机废水连续产氢的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8

[5].张桂芝,江澜,景佳佳.一株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张桂芝,邵承斌,王星敏,景佳佳.序批式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底物的消耗特征[J].应用化工.2017

[7].李奕杉.基于可见光分频利用载体的光合细菌生物膜产氢强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7

[8].邓春浩,苟维超,孙良昱,陈坤明.不产氧光合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产氢菌株的快速筛选[J].西北农业学报.2016

[9].孙明星.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PB-Z产氢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0].张乐,吕永康,刘玉香,孙明星.响应曲面法优化光合细菌PB-Z的产氢条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

标签:;  ;  ;  ;  

产氢光合细菌论文-刘得清,刘岚钰,马倩,李招招,安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