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煤矿区论文-孙翔,王锋文,郭天锋,王浩琪,郭志刚

废弃煤矿区论文-孙翔,王锋文,郭天锋,王浩琪,郭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废弃煤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弃煤矿,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源解析

废弃煤矿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翔,王锋文,郭天锋,王浩琪,郭志刚[1](2019)在《重庆废弃煤矿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行业的萧条,废弃煤矿逐渐增加。为有效管理和改善矿区废弃地环境生态系统,采集废弃22年的重庆中梁山马家沟煤矿区内18个表层土壤样品和1个煤矸石样品,以及矿区之外的2个背景土壤样品,分析样品中多环芳烃(USEPA16 PAHs)、正构烷烃(n-alkanes)、汞(Hg)和有机质(OM)含量水平。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的平均含量为170. 3 ng/g,低于我国正在运行的煤矿区土壤PAHs含量水平,高于山区背景土壤PAHs含量水平。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煤燃烧释放和原煤残渣分别贡献78. 3%和17. 6%,是表层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PAHs与n-alkanes的相关系数r=0. 83(P<0. 01),表明土壤中两者具有类似的输入途径和富集行为。PAHs与Hg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煤矿长期废弃后,这两种与矿区活动释放有关的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有显着差异。PAHs和OM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与煤矿相关的有机质来源已经被植物、微生物的分泌物质及其残体的有机质替代,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AHs含量水平相对安全。值得注意的是,Hg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因此,政府对矿区旧址的土地利用应当基于多污染参数的迭加结果,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评价与诊断。(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罗园园,郝鲜俊,张铠珏[2](2019)在《接种AM真菌对煤矿区废弃土壤不同磷素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筛选出优质AM真菌,来提高矿区土壤肥力与磷素有效性。【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山西省介休市金山坡煤矿矿区复垦土壤中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与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No inoculati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NAMF)对矿区废弃土壤中玉米侵染效应、Olsen-P含量及Hedley磷形态的影响。【结果】接种G.m显着提高了根系丛枝丰富度、侵染率和侵染密度,促进菌丝结构与孢子的形成与生长。同时接种G.m显着提高了土壤Olsen-P、H_2O-P、NaHCO_3-P、NaOH-P含量;可见,接种G.m促进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形成,土壤养分活化,提高了土壤的磷素利用率。HCl-P与残渣磷结构稳定,接种AMF对较不接菌处理无明显差异。结合菌根侵染与土壤中有效磷,Hedley磷形态中各组分磷含量,得出在煤矿区废弃土壤中,接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对玉米侵染效应与Hedley磷形态中各组分含量的贡献各不相同,接种G.m对玉米侵染效应和Hedley磷形态各组分的贡献最大。【结论】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侵染效应及Olsen-P含量具有显着影响,且接种G.m处理H_2O-Po、NaHCO_3-P、NaOH-P较不接种处理(N.i)差异显着,4个处理对H_2O-Pi无显着差异,而HCl-P与残渣磷不接种处理(N.i)较接种G.m处理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云,魏志贺,刘方宁,崔永清[3](2018)在《鹤岗市煤矿区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鹤岗市煤矿区废弃地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鹤岗市煤矿区废弃地的数量和分布、土地损毁程度、城市涵养绿地受影响状况、稳沉区域分布。提出了次生湿地涵养与绿色空间网络两种活化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的模式,以及注重工业建筑功能置换与煤矿遗迹保护、发展延伸性产业与现代工业、合理开发建设等鹤岗市煤矿区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策略,以期为提高鹤岗市煤矿区土地利用率、缓解煤矿区土地压力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王悦竹,张瑞雪,吴攀,夏雨,宋传孝[4](2018)在《酸性煤矿排水中硫的迁移转化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以贵州织金废弃煤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盐是酸性煤矿排水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排到环境中会产生一系列污染及环境效应。本文选取贵州省织金县珠藏镇酸性煤矿排水相对集中的小流域为对象,采集了水体与沉积物样品,研究硫酸盐在喀斯特地区酸性煤矿排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酸化明显,水中溶解态硫主要以SO_4~(2-)形式存在,且SO_4~(2-)随水的迁移过程有明显的衰减,亚稳态硫含量较少;可交换态硫酸盐(ExS)是沉积物中硫的主要存在形态,约占总硫(TS)的65%,还原态硫在这种强氧化环境中含量很少,各还原态硫含量的大小顺序是元素硫(E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铬还原态硫化物(CRS);水体中SO_4~(2-)和Fe(Ⅲ)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O_4~(2-)与Fe(Ⅲ)相结合共沉淀到沉积物中是SO_4~(2-)衰减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楠,汪桂生,张震[5](2018)在《高分遥感影像下的大通废弃煤矿区生态修复林淹水胁迫灾情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是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地表沉陷导致的淹水胁迫会对修复区域内的植被正常生长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矿区的生态恢复效果。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利用World View-3高分辨率影像、GPS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提取了大通废弃矿区内地表渗水面积和生态修复林地受淹水胁迫的灾情信息。根据灾情信息提取结果,矿区内受灾植被总面积为31 570 m2。其中,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的树种是响叶杨,其受灾面积为11 930 m2,占受灾总面积的37.8%。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煤矿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恢复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官方毓,李锦馨[6](2018)在《废弃煤矿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解放以来由于对煤矿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以及在开采过程中采用了不适当开采方式,导致部分煤矿区资源枯竭、地面塌陷严重,矿区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形成了大量废弃煤矿区。废弃煤矿区在未经整改的情况下很难再次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为促进煤矿废弃地再利用,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对废弃煤矿区现状及景观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念、方法、成果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提出一条可行之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陈博杰[7](2018)在《五种造林模式对滕州市煤矿区废弃地土壤的修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滕州市煤矿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杨树(Populus L)、女贞(Ligustrum lucidum)、女贞杨树混交(Populus L×Ligustrum lucidum)、杜仲(Eucommia ulmoides)、桃树(Amygdalus persica L)等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性质和重金属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表明,试验的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p H值集中在7.49-8.13之间,均小于荒草裸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和有效氮含量影响均存在差异。桃树林恢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最高,女贞林恢复模式为最低,各模式间差异较显着。植被恢复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其中桃树林模式土壤电导率最大,不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各模式间差异较显着。杨树林恢复模式下有效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恢复模式,女贞林有效氮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恢复模式。(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表明,5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含量影响均存在差异,有明显改良效果。女贞杨树混交林模式下土壤脲酶含量最高为1.65mg/g,女贞林最低为0.82mg/g,杨树林为1.03mg/g,说明混交林对土壤脲酶活性有很好的提高效果。杜仲林恢复模式下土壤蔗糖酶含量最高,桃树蔗糖酶含量最低,杜仲林蔗糖酶含量为桃树的2倍。杜仲林恢复模式在过氧化氢酶含量也是最高,桃树林次之,女贞林恢复模式为最低。杨树林土壤蛋白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样地,其余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蛋白酶含量与对照样地差异不显着。(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分析表明,5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铅含量和重金属铬含量影响均存在差异,5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改良作用。杜仲林恢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铅含量最高,杨树林恢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铅含量最低,女贞林次之,都有显着的改良效果。女贞杨树混交林恢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铬含量较高,女贞林模式下土壤重金属铬含量最低,杨树林次之。总体而言,杨树林和女贞林恢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对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化学性、养分、酶活性以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女贞杨树混交林模式和杨树林恢复模式在测试的10个指标中,恢复效果较为明显,表现出较好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风达[8](2018)在《关闭(废弃)煤矿(区)转型升级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当前煤矿退出背景的分析,梳理了7个关闭(废弃)煤矿(区)转型升级案例,分析了关闭(废弃)煤矿(区)主要的开发利用途径,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关闭(废弃)煤矿(区)、资源开采不经济型关闭(废弃)煤矿(区)和局部关闭(废弃)煤矿(区)3种转型升级模式,为关闭(废弃)煤矿(区)开发利用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又丹[9](2016)在《不同磷水平与AMF对煤矿区废弃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煤矿区废弃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磷水平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对矿区废弃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合该土壤的磷高效AMF菌种。试验结果如下:(1)各接种处理对玉米的侵染效应不同,双接种幼套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GE+GM)处理时玉米根系侵染密度和丛枝丰度最高;单独接种幼套球囊霉(GE)处理时土壤孢子密度最高。磷水平对玉米侵染效应有显着影响,侵染密度和丛枝丰度在25mg/kg磷水平时最高,为66.06%和25.22%;土壤孢子密度在50mg/kg磷水平时最高,为1285.67个/10g土。(2)整体来看,随着磷水平的提高,玉米各项形态指标及地上部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接种AMF也有效促进了玉米生长。在50和100mg/kg磷水平时,GE+GM双接种处理的玉米株高最大,叁种菌(3G)混合接种处理时玉米茎粗、干重及地上部磷含量最大。(3)接种AMF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显着影响,GE单独接种处理时,土壤有效磷和总量有机酸含量最高;3G混合接种处理时,对土壤有机质和pH值影响最显着;GE+GM双接种处理时,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最高。磷水平对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着影响(除球囊霉素外),在100mg/kg磷水平时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为14.48mg/kg;在50 mg/kg磷水平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4.47mg/kg;在25 mg/kg磷水平时土壤pH值最低为7.74;不施磷时,土壤总量有机酸含量最高,为0.15 cmol/kgo(4)接种AMF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有显着影响,双接种幼套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GE+GI)处理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双接种GE+GM处理时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单独接种GE处理时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同时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也最多。磷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也有影响,在50mg/kg磷水平时脲酶(277.78mg/g)、蔗糖酶(6.79mg/g)活性及放线菌数量(5.21×104CFU/g)最高。综合各接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是最适合该土壤的菌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华娟[10](2014)在《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煤矿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煤矿整合力度,然而由于对煤矿废弃地缺乏必要的环境修复措施,使区域内大量土地因重金属污染而弃耕抛荒,严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吉林省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黄花草木樨斯列金1号(Melilotussuaveol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花叁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材料,以吉林省九台市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区,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废弃地和经简单复土的两类土壤特性、叁种豆科植物营养器官中重金属分配规律、废弃地适宜植物以及生态景观等,对研究区废弃地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植物界面间的再分配关系及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分配规律和富集过程;筛选出适宜研究区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的技术方法与规划设计思路,旨在为吉林省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两种土壤中复垦土综合肥力指数属于3级,土壤肥力中等,但水解性氮、有机质含量较低,镉污染极严重;矸石土肥力4级,接近贫瘠土壤,且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很低,重金属镉的污染极强。(2)两种土壤在种植叁种豆科植物后,肥力综合指数明显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减轻,复垦土上紫花苜蓿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中度污染,矸石土上黄花草木樨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轻度污染,综合肥力指数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污染强度则与其成反比,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界面间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渐向植物界面转化,建议将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均作为研究区废弃地修复草种,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3)植物不同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对重金属富集转化特征不同。黄花草木樨营养器官富集转换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根>叶;紫花苜蓿营养器官富集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叶>根。(4)两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富集特异性不同,同一重金属在同一植物的不同营养器官的分配规律不同。黄花草木樨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对Zn、Pb、Ni元素富集,而在矸石土几乎对五种元素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了Zn、Ni两个元素,在矸石土上主要富集Cu、Zn、Cd、Ni四个元素,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叁个元素,矸石土上主要富集Pb、Ni两个元素;紫花苜蓿的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Zn两个元素,矸石土上对五个元素几乎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只富集Zn一个元素,在矸石土对五种元素富集富集能力均强,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Ni,在矸石土上对五种元素富集能力均强。(5)通过对两种牧草的营养器官茎、叶的富集重金属(Zn、Pb、Cd、Cu、Ni)进行风险分析可知,两种牧草的茎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重金属富集量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能作为饲料使用,叶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中Cd的单项污染指数均超过1.0,重金属富集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污染严重,不能作为饲料使用。(6)在对研究区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畜牧规划进行植物筛选,确定了研究区最佳修复模式,即生态农业综合模式和生态景观模式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生态农业综合模式以种植玉米、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为主,由此可以形成一个以种植-养殖为生物链的综合基地,而生态景观模式则在研究区现有环境条件下将其分为叁部分:一是北部坡度较大的地带种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Bung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等植物,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二是厂区部分土地,主要选择了耐贫瘠、美观的乔、灌、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银中杨(Populus alba'Berolinensis' L.)、垂柳(Salix babylonica)、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 Hance)、抗寒月季(Sect. Chinenses DC.)、翠菊(Callistephuschiensis)、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alis)、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蜀葵(Althaea rosea)等进行绿化,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美化厂区环境;叁是由于D区土地畜牧利用的特殊性,需在其边界设定防护隔离带,在本次研究中选用油松、垂柳、玫瑰(Rosa rugosa)为隔离带主要树种,此叁个树种据资料介绍其杀菌效果良好,且树体较大,用于牧区隔离带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12-01)

废弃煤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筛选出优质AM真菌,来提高矿区土壤肥力与磷素有效性。【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山西省介休市金山坡煤矿矿区复垦土壤中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与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No inoculati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NAMF)对矿区废弃土壤中玉米侵染效应、Olsen-P含量及Hedley磷形态的影响。【结果】接种G.m显着提高了根系丛枝丰富度、侵染率和侵染密度,促进菌丝结构与孢子的形成与生长。同时接种G.m显着提高了土壤Olsen-P、H_2O-P、NaHCO_3-P、NaOH-P含量;可见,接种G.m促进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形成,土壤养分活化,提高了土壤的磷素利用率。HCl-P与残渣磷结构稳定,接种AMF对较不接菌处理无明显差异。结合菌根侵染与土壤中有效磷,Hedley磷形态中各组分磷含量,得出在煤矿区废弃土壤中,接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对玉米侵染效应与Hedley磷形态中各组分含量的贡献各不相同,接种G.m对玉米侵染效应和Hedley磷形态各组分的贡献最大。【结论】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侵染效应及Olsen-P含量具有显着影响,且接种G.m处理H_2O-Po、NaHCO_3-P、NaOH-P较不接种处理(N.i)差异显着,4个处理对H_2O-Pi无显着差异,而HCl-P与残渣磷不接种处理(N.i)较接种G.m处理差异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废弃煤矿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翔,王锋文,郭天锋,王浩琪,郭志刚.重庆废弃煤矿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9

[2].罗园园,郝鲜俊,张铠珏.接种AM真菌对煤矿区废弃土壤不同磷素形态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姜云,魏志贺,刘方宁,崔永清.鹤岗市煤矿区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4].王悦竹,张瑞雪,吴攀,夏雨,宋传孝.酸性煤矿排水中硫的迁移转化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以贵州织金废弃煤矿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8

[5].王楠,汪桂生,张震.高分遥感影像下的大通废弃煤矿区生态修复林淹水胁迫灾情信息提取[J].测绘通报.2018

[6].官方毓,李锦馨.废弃煤矿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7].陈博杰.五种造林模式对滕州市煤矿区废弃地土壤的修复效果[D].山东农业大学.2018

[8].张风达.关闭(废弃)煤矿(区)转型升级案例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8

[9].张又丹.不同磷水平与AMF对煤矿区废弃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

[10].李华娟.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

标签:;  ;  ;  ;  

废弃煤矿区论文-孙翔,王锋文,郭天锋,王浩琪,郭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