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步行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减重步行训练,运动功能,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步行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1](2019)在《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cm·s-1。在造模后35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俊杰,王坤善,侯铁东[2](2019)在《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脊髓损伤(SCI)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SCI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呼吸功能(MIP、PIF值)、ASIA评分、6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肌力分级情况。结果:治疗2、4周,观察组MIP和PIF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ASIA运动、粗触觉、针刺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肌力分级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肌力和步行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3期)
朱勤贤,周湘明[3](2019)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障碍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1期)
蒋杰[4](2019)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的临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特点,选择核心肌群训练方法,治疗8周后追踪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80例对象均患有脑卒中偏瘫疾病,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2,以随机法分组,研究组、对照组例数分别为40例、40例。评定患者平衡能力,以BBS—即Berg平衡量表实现,10米内患者的最大步速,需要以MWS。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能力无差异性(t=1.471,P=0.073),实施8周治疗以后,平衡能力评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2组对比差异显着(t=2.309,P=0.012);施治前,10米内步行最大速无差异(t=0.574,P=0.284),施治8周,十米最大步速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较大(t=2.069,P=0.021)。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训练,具有"改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优势,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王瑞平,陈卓,冯晓东[5](2019)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下肢痉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 ESW)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下肢痉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老年脑卒中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因子疗法和运动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患侧下肢r ESW治疗,每周1次,连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叁维步态分析仪评估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过6周治疗,2组的MAS、FMA及叁维步态参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MAS、FMA及叁维步态参数(除摆动相及髋屈曲最大角外)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r ESW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早期老年脑卒中病人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丁轶,张荣[6](2019)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进行早期联合强化步行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巴氏(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 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 89%(P <0. 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S100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且试验组降幅更大(P <0. 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试验组变化幅度较大(P <0. 05)。结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丁苯酞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更有效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1期)
李真岚,庄洁,王天,介堃成,江岩[7](2019)在《帕友操训练对社区帕金森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叁杀手"。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步态异常是较为常见的运动症状之一,有21%-27%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出现冻结步态,到了疾病晚期可上升至80%,极易造成行走时的突然摔倒,严重影响帕金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冻结步态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运动治疗和康复治疗,可取得一定改善症状的效果。但是,帕金森病是一种低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长期借助于医疗机构干预会加重患者的经济成本,如何让帕金森患者采取一种低成本,不受场地设备限制的治疗方法来延缓症状的发展,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本研究探讨通过以健身气功为基础编制的帕友操训练对帕金森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患者来源均来自本市各个社区,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特发性帕金森病,根据英国脑库标准;(2)Hoehn&Yahr分期在1-3期:(3)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大于24;(4)无助行器下可行走5分钟。排除标准:(1)近期有练健身气功的习惯;(2)近两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肾炎等);(3)有严重听力语言障碍,不能理解指令和表达需求;(4)无规律服帕金森药;(5)做过脑深部刺激手术(DBS)。本研究最终选取患者48例,其中男27名,女21名,年龄范围在50-80岁,平均年龄66.75±5.60岁,病程在5.38±3.89年。采取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帕友操组(24名)和五禽戏组(24名)。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方法:帕友操训练组:以国家气功管理中心编制的健身气功为基础,并根据帕金森患者功能障碍特点,编制成十二式帕友操,动作涉及上下肢伸展、下肢重心前后移动、姿势转换、单侧下肢平衡控制、手眼协调性的等训练。五禽戏训练组:动作内容为:第一式:虎举;第二式:虎扑;第叁式:鹿抵;第四式:鹿奔;第五式:熊运;第六式:熊晃;第七式:猿提;第八式:猿摘;第九式:鸟伸;第十式:鸟飞。两组在服用帕金森药物的基础上,在一位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训练。第1-2周为学习阶段,第3-12周为练习阶段,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锻炼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动作的高低来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锻炼结束后进行10分钟的放松活动。训练中穿戴Polarteam心率监测设备测量心率以调整运动强度。在训练期间,要求所有患者写锻炼日志,记录每日锻炼情况。评定方法:(1)步态评定采用由PKMAS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步态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长(cm),步频(step/min),跨步时间(stride/sec)等;(2)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III)。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帕友操组的步长(100.04±21.81,105.85±20.06)、步速(97.28±25.29,102.30±24.42)在训练后有提高,UPDRS-Ⅲ(14.50±9.76,11.46±9.71)明显下降(P<0.05),其余步态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五禽戏组的步频(110.07±12.03,115.22±13.29)及跨步长(4.95±2.04,7.55±4.01)的变异性较训练后有提高(P<0.05),跨步时间(1.10±0.13,1.05±0.12)有所下降(P<0.05),其余步态参数无显着差异,UPDRS-Ⅲ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训练前后比较,跨步时间和跨步长的变异性有显着性差异(P<0.05),UPDRS-Ⅲ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2周有针对性的帕友操训练能助于提高帕金森患者的步长和步行速度,增加跨步时间和降低跨步长的变异性,改善步行功能,预防跌倒的发生,增加行走的安全性。此外,帕友操训练还可提高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可作为帕金森患者进行社区运动锻炼一种训练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宏亮[8](2019)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的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结果干预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Sheikh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调节平衡功能、躯干控制力及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0期)
张亚男,陈伟,刘鹏,巩尊科,张明[9](2019)在《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88)、叁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0期)
王全中[10](2019)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8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比较两组BBS评分、MWS及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采用Barthel量表在训练后3个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经过康复训练后,BB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MWS评分均显着降低(P<0. 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观察组患者训练后BB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升高更加明显,MW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P<0. 05)。观察组生活完全自理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中度障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显着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高,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步行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脊髓损伤(SCI)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SCI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呼吸功能(MIP、PIF值)、ASIA评分、6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肌力分级情况。结果:治疗2、4周,观察组MIP和PIF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ASIA运动、粗触觉、针刺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肌力分级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肌力和步行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步行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黄俊杰,王坤善,侯铁东.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9
[3].朱勤贤,周湘明.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2019
[4].蒋杰.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的临床影响[J].名医.2019
[5].王瑞平,陈卓,冯晓东.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下肢痉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
[6].丁轶,张荣.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药业.2019
[7].李真岚,庄洁,王天,介堃成,江岩.帕友操训练对社区帕金森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李宏亮.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
[9].张亚男,陈伟,刘鹏,巩尊科,张明.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
[10].王全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9
标签:脊髓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 运动功能; 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