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硝态氮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规灌溉,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土壤盐分,土壤硝态氮
硝态氮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樊丽琴,吴霞,李磊,朱丹[1](2019)在《水肥管理对土壤盐分、硝态氮分布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盐碱地番茄一垄双行种植条件下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改善番茄品质,以当地习惯灌水施肥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减量对土壤盐氮分布、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水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略高;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水量交替灌溉方式下,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常规灌溉,而4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则低于常规灌溉。与对照相比,常规沟灌方式下,中水高肥和中水中肥处理下的番茄产量最高,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2.53%和2.02%,低灌水量下的番茄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大于30%,但产量下降了9.60%以上;不同水量交替沟灌方式下,高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高肥处理下的番茄产量最高,番茄产量增加了1.5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23.97%,而中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中肥处理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36.80%,而产量并没有降低,该处理下番茄品质也有了明显改善。对一垄双行番茄田种植方式而言,采用中水低水交替灌溉配施中肥的水肥管理模式是一种可行的节水提质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万文亮,郭鹏飞,胡语妍,张筱茜,张坤[2](2018)在《调亏灌溉对新疆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和2018年在北疆滴灌春小麦栽培中,额定施氮量为纯氮300kg/hm2,设置3个调亏灌水量(水分不调亏E1:100%ET0;水分中度调亏E2:80%ET0;水分重度调亏E3:60%ET0)和2个小麦品种(水分敏感型X1:新春22;水分不敏感型X2:新春44),灌溉频率为7天1次。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重度调亏(E3)可以缓解0—40cm土壤水分和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流失,减少作物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新春22和新春44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指标上无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小麦品种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小。(3)在水分中度调亏(E2)处理下,新春44(X2)能在节约大量灌水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持最适的氮素营养指数(NNI),进而使产量得到了显着的补偿,而新春22(X1)通过中度和重度调亏不能使产量得到有效的补偿。(4)在同一灌溉频率、施氮量水平下,品种对滴灌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调亏灌溉水平对滴灌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水分不敏感型品种新春44(X2)更适合在北疆地区采用调亏灌溉模式生产,综合考虑氮素营养指数(NNI)、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其最适的调亏灌溉水平为E2。(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少民,白灯莎,刘盛林,周广威,冯固[3](2018)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地开垦年限对土壤盐分、养分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盐渍土植棉的可持续性。【方法】以时空转换的方法,选择不同开垦年限地块:0(盐碱荒地)、2、4、5、6和15年,分析土壤剖面盐分、pH和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土壤盐分随开垦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地开垦利用前4年为土壤盐分快速下降阶段,1 m剖面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幅度达75.8%,5~15年为土壤盐分的稳定阶段,0~40 cm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72 ms/cm,而土壤pH较高,维持在9.0左右;土地开垦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土地开垦6年后,有机质、无机氮和速效磷含量大幅增加;膜下滴灌下土地开垦后1 m剖面硝态氮含量大幅上升,开垦4年后硝态氮已迁移到80~100 cm。【结论】覆膜滴灌下开垦盐碱荒地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土地开垦4年后,土壤盐分已不是棉花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可能是土壤较高的pH,且硝态氮有向1 m以下土层淋洗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董玉云,贾丽华,费良军[4](2018)在《拔节期追肥及灌水对膜孔灌玉米农田硝态氮分布及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外小区试验,分析了拔节期追肥和灌水对膜孔灌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施肥量越大,土壤硝态氮浓度峰分布越宽;施肥量增加,硝态氮淋洗效应增强,并且这种影响在距离膜孔中心较近时明显。拔节期追施肥料后灌水,对后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仅在灌水定额较高时表现出较大的影响。适当的增加施肥量,对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较小。灌水量越大,下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越大,距膜孔中心水平距离越近累积作用越明显。在试验条件下,建议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约为112 kg/hm2,灌水定额不大于525 m3/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1期)
郭鹏飞,张筱茜,韩文,张坤,刁明[5](2018)在《滴灌频率和施氮量对温室西葫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和2017年在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栽培中,灌溉定额为269.87mm,设置2个滴灌频率(低频W1:7天1次,高频W2:2天1次)和2个氮素水平(适氮N1:375kg/hm~2,高氮N2:565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温室西葫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西葫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频(W2)滴灌提高了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减少了水分的深层下渗。(2)高氮(N2)施肥各土层硝态氮含量较高,适氮处理配合高频次滴灌根区0—40cm硝态氮含量维持在相对适宜水平,4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提高滴灌频率可降低氮素向深层淋失的风险。(3)在适氮(N1)水平下,西葫芦产量对于滴灌频率敏感,而对于高氮(N2)水平,提高滴灌频率,产量增加不显着。(4)在定额滴灌量下,滴灌频率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肥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W2N1处理更有利于西葫芦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推荐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施氮量为375kg/hm~2,灌溉频率为2天1次。(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谷晓博,李援农,黄鹏,杜娅丹,陈朋朋[6](2018)在《水氮互作对冬油菜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西北地区冬油菜蕾薹期干旱频发,农民大量灌溉和施氮导致的环境问题,探究西北地区冬油菜蕾薹期适宜的灌溉量和施氮量。【方法】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分析蕾薹期不同灌溉量(不灌溉(I0)、灌60 mm(I1)和灌120 mm(I2))和施氮量(不施氮(N0)、施氮80 kg·hm-2(N1)和施氮160 kg·hm-2(N2))下,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分配、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其中全生育期不施氮(不基施、不追施)和不灌溉为对照处理(CK)。【结果】蕾薹期灌溉或施氮能显着提高冬油菜的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产油量和氮素吸收量。土壤硝态氮峰值所在的土层深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下移,且峰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表现出明显的淋洗趋势。I1N1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I0N0处理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与I2N2相比,却显着降低41.9 kg·hm-2。I0、I1和I2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40—80和80—160 cm。2个冬油菜生长季,I2N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均最大,平均为3 385和1 429 kg·hm-2;CK最小,平均为1 391和585 kg·hm-2。与I2N1相比,2012—2013年(干旱年)I1N1处理的籽粒产量显着降低,但产油量无显着差异;2013—2014年(平水年)二者的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均不存在显着差异。2年I1N1处理平均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分别为3 264和1 358 kg·hm-2,仅比I2N1降低3.6%和4.7%。I1N1处理的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比I2N1降低7.2%。【结论】为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减轻土壤硝态氮的下移趋势和下移量,I1N1处理(灌溉60 mm,施氮80 kg·hm-2)为较优的灌溉施氮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朱忠锐,范永申,段福义,陈震[7](2018)在《喷灌条件下灌水与施肥对河西走廊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当地畦灌模式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在河西走廊(甘肃省永昌县)地区进行了大田喷灌试验,试验设置了灌水量(I高、I中、I低:3 300、2 550、1 800 m~3/hm~2)与施肥量(F高、F中、F低:337.5、225、187.5 kg/hm~2)两个因素,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灌溉施肥处理、生育期下0~80 cm土层硝态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喷灌灌水后硝态氮含量在0~60 cm土层处于较高水平;施肥量是引起同一土层硝态氮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抽穗期与收获后的硝态氮差值分析结果表明,高灌水水平时硝态氮有明显淋失,大水漫灌时部分硝态氮被淋移至80 cm土层下;喷灌灌水技术对提高河西走廊地区水肥利用率有利。(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03期)
梁慧雅,王仕琴,魏守才[8](2017)在《华北山前平原典型厚包气带硝态氮分布累积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气带是连接大气层和含水层水分和养分转换的纽带,也是农田NO_3~–-N分布和累积的重要场所和向含水层淋失的通道,因此研究包气带土壤中NO_3~–-N的分布累积规律对防止地下水NO_3~–-N污染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典型的厚包气带为对象,在无施肥处理(N0)和施氮肥600 kg/(hm~2·a)(N600)两种处理的多年试验田中,利用Geoprobe获取0~10.5 m深度土壤样品,研究厚包气带NO_3~–-N垂向分布、累积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0中NO_3~–-N基本保持不变,长年施氮肥600 kg/(hm~2·a)使得NO_3~–-N淋溶至10.5 m,并在深层包气带中形成累积,累积的峰值由土壤的质地和含水量决定;NO_3~–-N的分布和累积主要受水分运移、土壤质地和反硝化作用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7年06期)
张嫚,周苏玫,杨习文,周燕,杨蕊[9](2017)在《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过量施氮的现象,研究了适量减氮在不同土壤墒情下硝态氮分布以及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处理,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和3个施氮量处理(不施氮,N1;减氮施肥,N2:195 kg·hm~(-2);常规高量氮肥,N3:270 kg·hm~(-2)),测定了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量和籽粒产量。【结果】0—60 cm土层硝态氮(NO_3-N)的分布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随土壤墒情的增大而减少;>60 cm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尤其是足墒(W3)加大了NO_3-N的淋溶,N2、N3水平下80—100 cm土层W3平均比W1高出了3.8 mg·kg~(-1)和4.2 mg·kg~(-1);减氮处理(N2)促进了NO_3-N吸收,成熟期0—20 cm土层NO_3-N比开花期平均降幅为2.3 mg·kg~(-1),高氮处理(N3)收获后土层中NO_3-N却有较多的富集。减氮适墒处理(W2N2)显着增加了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P<0.05),并促进氮素向籽粒的有效转运,尤其表现在叶片中;花前氮素转移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达最大,籽粒产量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5.4%、27.3%,从而极显着提高了氮素吸收率和生产效率(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95 kg·hm~(-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是兼顾产量、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的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0期)
高玉红,牛俊义,吴兵,剡斌[10](2017)在《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胡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胡麻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和主产区农民创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也是保健品与休闲食品的重要原料,大多种植在肥力较差的土壤上。西北胡麻主产区土壤贫瘠、旱害和枯萎病频发,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提高,严重制约着胡麻生产的发展。开展胡麻抗逆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提高胡麻稳产性,实现胡麻节本、提质、增产、增效是目前胡麻生产研究的重点。【材料与方法】为了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覆盖种植胡麻田土壤硝态氮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在2015和2016年生长季,以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了3种覆盖方式(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和秸秆覆盖条播)对胡麻籽粒产量和关键生育时期农田硝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与分析】与CK相比较,覆盖处理的胡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6.11%(2015)和22.66%(2016),且均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随着胡麻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两年试验中,覆盖处理下胡麻现蕾期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3.05%~18.61%(2015)和5.05%~16.42%(2016),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增幅最大。2015年,胡麻盛花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18%~22.20%和8.55%~21.42%,特别是在降雨较多的成熟期,覆盖处理可以减缓硝态氮向下层的迁移,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40~100 cm土层显着高出3.27%~4.92%;2016年,生育后期的高温干旱对胡麻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覆盖处理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硝态氮,胡麻成熟期覆盖处理0~1 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较CK处理显着低6.64%~17.98%。相关分析表明,胡麻关键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籽粒产量之间有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关系。【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模式有利于增加胡麻植株对土壤中硝态氮的吸收与利用,可以有效增加胡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是最适宜于半干旱推广应用的胡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硝态氮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和2018年在北疆滴灌春小麦栽培中,额定施氮量为纯氮300kg/hm2,设置3个调亏灌水量(水分不调亏E1:100%ET0;水分中度调亏E2:80%ET0;水分重度调亏E3:60%ET0)和2个小麦品种(水分敏感型X1:新春22;水分不敏感型X2:新春44),灌溉频率为7天1次。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重度调亏(E3)可以缓解0—40cm土壤水分和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流失,减少作物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新春22和新春44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指标上无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小麦品种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小。(3)在水分中度调亏(E2)处理下,新春44(X2)能在节约大量灌水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持最适的氮素营养指数(NNI),进而使产量得到了显着的补偿,而新春22(X1)通过中度和重度调亏不能使产量得到有效的补偿。(4)在同一灌溉频率、施氮量水平下,品种对滴灌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调亏灌溉水平对滴灌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水分不敏感型品种新春44(X2)更适合在北疆地区采用调亏灌溉模式生产,综合考虑氮素营养指数(NNI)、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其最适的调亏灌溉水平为E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硝态氮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樊丽琴,吴霞,李磊,朱丹.水肥管理对土壤盐分、硝态氮分布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万文亮,郭鹏飞,胡语妍,张筱茜,张坤.调亏灌溉对新疆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3].张少民,白灯莎,刘盛林,周广威,冯固.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地开垦年限对土壤盐分、养分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4].董玉云,贾丽华,费良军.拔节期追肥及灌水对膜孔灌玉米农田硝态氮分布及累积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5].郭鹏飞,张筱茜,韩文,张坤,刁明.滴灌频率和施氮量对温室西葫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谷晓博,李援农,黄鹏,杜娅丹,陈朋朋.水氮互作对冬油菜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7].朱忠锐,范永申,段福义,陈震.喷灌条件下灌水与施肥对河西走廊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硝态氮分布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8
[8].梁慧雅,王仕琴,魏守才.华北山前平原典型厚包气带硝态氮分布累积规律[J].土壤.2017
[9].张嫚,周苏玫,杨习文,周燕,杨蕊.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
[10].高玉红,牛俊义,吴兵,剡斌.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胡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