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贾林,杨二龙,董驰

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贾林,杨二龙,董驰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驱,高含水,液流转向

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文献综述

贾林,杨二龙,董驰[1](2019)在《深部液流转向剂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注水开发导致我国油田的非均质性问题日益加剧,极大地影响油田生产采收率的提高。针对高含水期油藏在长期水驱冲刷下存在的油藏非均质性和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问题,而且新探明的储量大多存在于低渗透甚至超低渗透储层。因此需要一种可以长期大剂量处理地层且能够缓解地层深部的层内、层间矛盾的技术。在论述了现有的调剖技术的不足之处以及深部液流转向剂的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针对于油田废料二次利用、转向剂地下成胶、抗剪切性能、抗压性能、海上油田转向剂应用及复合转向剂应用等问题的深部液流转向剂的种类和应用实例,幵提出当前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迚一步改迚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张丽梅,张世东,刘向斌,李国,周泉[2](2018)在《新型深部定位液流转向调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部分井区存在高渗透条带,油层动用程度较低,连通油井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深部定位液流转向调剖剂,该体系可通过粒径可调的柔性微球和成胶时间可控的凝胶体系组合注入达到油藏定位投放的目的,最大发挥调剖剂作用,进一步动用中低渗透层,从而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11期)

潘赫[3](2018)在《无机地质聚合海上油田深部液流转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渤海油田Cr~(3+)聚合物凝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是目前渤海油田主要调剖调驱技术。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随着油田长期开发,导致部分储层高渗透条带或大孔道发育日趋严重,造成注入液沿高渗优势通道窜进,导致注入液无效或低效循环。因此,现有调剖调驱技术油藏适应性变差,难以适应现阶段渤海储层条件。本文从渤海油藏开发实际需求出发,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渤海主要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工程依据,开展了无机复合地质聚合物液流转向研究和工业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对层内窜逸通道即大孔道实施封堵时,若储层内低渗透层渗透率低于2000×10~(-3)μm~2,它对其渗透率影响程度小于12%,低于1000×10~(-3)μm~2时小于9%,低于500×10~(-3)μm~2时小于7%。无论是填砂管还是人造岩心钻孔填砂模型,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率高于90%,说明它对大孔道或特高渗透层具有良好封堵作用。当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高渗透层后,低渗透层分流率从水驱结束1.0%增加到后续水驱结束时20.4%,采收率增幅可以达到18.2%。采用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窜逸通道时,随封堵距离增加,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和高渗透层基质部分驱油剂和水返回窜逸通道时间延后,波及区域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推荐各井组封堵剂段塞组合:Cr~(3+)聚合物凝胶+“淀粉-丙烯酰胺”凝胶+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采用推荐方案实施堵水施工后,预计C05井组、D17井组和C21井组增油量为11564.44m~3、7474.78m~3和6032.51m~3,在油价为35美元/桶条件下“产出/投入”比为5.73、4.51和5.32。(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9)

莫爱国[4](2018)在《大庆油田N区块葡Ⅰ组聚驱后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预计到“十叁五”末,聚驱后续水驱区块地质储量将达到8.9亿吨,目前后续水驱区块综合含水为97.5%,已接近经济开采界限。聚驱后后续水驱由于长期开采,优势渗流通道发育,有效开采难度大,纵向上厚度比例只有12.8%,但吸水比例高达60.9%,平面上大面积分布,所占井组比例达到87.5%,聚驱后高渗透带的存在,造成后续水驱“短路”,吨油耗水量大幅度增加,影响水淹段驱油效率,无效注水浪费巨大。但目前还存在高水淹优势通道的识别与量化描述方法尚不成熟,常规识别方法还存在识别符合率偏低、无法实现定量描述、识别周期长等缺点;凝胶调堵剂初粘高(>30mPa·s)、成胶时间短,无法实现油层深部定点封堵;体膨颗粒类初膨快,易剪切破碎,深调距离有限,有效期较短的问题。针对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及调堵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3DSL数值模拟软件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给出注水井和采油井的注采关系、注水井的注入走向及在邻近生产井的分布比例、流体在油藏中的流线(强弱及方向)、泄油体积和油井分配因子等重要信息。模拟结果可与常规优势通道识别方法、油水井动静态资料等对比验证符合率,判别方法更加有快速、准确,规模化应用优势明显,投入成本低,更有利于经济、快速、定量的识别油藏优势渗流通道,从而为油田确定调剖、调驱等措施提供定量依据。室内自主研发了CYFD-1凝胶调堵剂体系,本文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光散射仪,明确了凝胶调堵剂低初始粘度、超长延缓成胶时间、长期热稳定的作用原理,体系中加入了一种多氨基环形分子,通过氢键与-COOH链接,使聚合物分子链构象变为卷曲,从而降低体系的初始粘度;利用pH缓冲体系,通过氢键束缚-COOH电离,控制交联离子的电离速度,采用强螯合配位体,螯合交联剂离子,控制交联离子的释放速度,达到了控制成胶时间的目的;凝胶体系中HPAM的侧链所带-COOH与表活剂胶束通过氢键作用链接,在体系内形成双网络互穿结构,增强调堵剂终粘、提高稳定性。室内实验结果表明CYFD-1凝胶调堵剂体系初始粘度低于10mPa·s,低粘度((27)300mPa·s)周期最长达40天,终粘2500mPa·s以上(清水体系),成胶时间30-70天可控,可实现油层深部不同位置定点封堵。通过室内分子结构设计,采用嵌段聚合方法将高极性单体和疏水单体进行聚合,双酰胺基物质为支化点,辅以丙烯酸等高吸水单体及pH值调节剂,先按设定的比例进行主链聚合,再加入疏水基团和双酯类增强剂,经过辐射(钴60)引发自由基合成,利用疏水基团的斥水性,激活颗粒的“阀门”作用,来增加颗粒网格空间的疏水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设计的疏水和亲水基团已经成功参与反应形成颗粒体系。室内实验结果表明FZ-1颗粒调堵剂体系,具有初膨倍数低,缓膨时间长的特点,在矿化度为8000mg/L的污水条件下,初膨6倍/10天,终膨时间约55天,终膨倍数约32倍。在清水中,初膨6倍/10天,55天后,FZ-1颗粒调堵剂膨胀倍数为35倍。开展了CYFD-1凝胶调堵剂体系叁层岩心物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YFD-1凝胶调堵剂沿水窜通道窜流,不污染中、低渗透层,注入凝胶后高渗透层得到有效封堵。封堵后高渗层分流率由72.7%降为0.7%,低渗层分流率为14.3%,中渗透层分流率85%,中、低渗透层改善效果明显提升;凝胶后续水驱驱替时压力由聚驱后续水驱压力0.008MPa升至0.087MPa;表明对中低渗透层污染小、高渗层封堵性能好。建立了10m胶结长岩心凝胶动态成胶实验方法,首次观察到了凝胶调堵剂在岩心深部动态成胶现象,CYFD-1凝胶调堵剂体系可在10m长岩心中“动态成胶”;凝胶驱阶段压力“锯齿状”上升,凝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抗剪切吸附性”、“封堵性”;从电镜扫描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驱替距离体系均有成胶显示。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展了优势渗流通道封堵现场试验。Z281-SP42井组现场试验过程中实现低压注入,初期注入压力8.0MPa与注水压力7.8MPa相当,注入井调堵后平均压力上升1.4MPa,调堵过程中及调堵后4次连续剖面测试结果表明高渗层吸液比例由70.1%降到32.1%。示踪剂测试表明调堵后优势渗流通道得到有效封堵,主要见剂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平面矛盾得到调整,调堵措施后最大日含水下降0.96个百分点,最高日增油7.69t。Z80-P026井组调堵后6口注入井注入压力相比调前平均上升2.5MPa,剖面改变明显;措施后有9口油井见到较好效果,井组含水下降1.76个百分点,最高日增油11.46t。(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6)

孙学法,卢祥国,孙哲,赵春燕[5](2016)在《弱碱叁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以大庆萨北油田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庆油区采用弱碱叁元复合体系替代强碱叁元复合体系,不仅克服了采油系统结垢问题,而且采收率增幅有所提高。与强碱叁元复合体系相比,弱碱叁元复合体系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攻关的技术难题。为此,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技术为手段,以大庆萨北油田油藏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以渗流阻力、分流率和采收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开展弱碱叁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及其对增油降水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分数和碳酸盐颗粒数量是影响弱碱叁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在粘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界面张力的降低,弱碱叁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降低;在界面张力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粘度的增加,弱碱叁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增强;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可从不同方面评价弱碱叁元复合体系性能,当二者与储层性质实现合理匹配时,弱碱叁元复合驱才能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6年05期)

刘凤霞,王秀平,陈维余,吴清辉[6](2016)在《秦皇岛32-6油田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平面非均质性强,油水黏度比高,注入水突进现象严重的问题,通过开展室内系列体系研究,研发了一套深部液流转向体系SB-ZXT。同时结合高渗调、堵,低渗解、驱的工艺思路对C21井实施了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措施后压降明显变缓,充满度和PI90大幅提高,且对应油水井增油降水效果显着,截止2014年4月,井组累增油11 746 m3,累降水17 494 m3,有效期长达641 d。(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4期)

熊春明,刘玉章,黄伟,魏发林,唐孝芬[7](2016)在《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驱仍是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即"双高"油田的主要开采方式。分析了近年来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强化针对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油藏基础理论研究,攻关水流优势通道分布定量描述技术,实现对高含水后期存在水流优势通道油藏渗流规律的合理描述。另一方面,从工艺、材料等诸方面着力解决堵剂的"有效深部放置"问题。此外,加快试验应用在线注入设备,满足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规模化、同步化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6年04期)

黄晓东[8](2015)在《渤海海上油田深部液流转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是一个多油水系统稠油底水油藏,储层物性好,长期注水开发,造成油藏平面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降低,注入水突进现象严重,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加剧,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传统的调剖只能封堵近井地带高渗条带,处理半径太小,储层不能得到有效开发。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是以深部调剖为主,驱油效果为辅,将"调"和"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开发出简捷、快速、准确、可靠的深部液流转向决策技术,为选井选层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根据孔道发育情况,研发出适应性强的深部转向剂封堵高渗透条带和挖潜中低渗透层剩余油;通过采用多段塞交替注入工艺实现了高渗调、堵,低渗解、驱、洗油的效果,达到了高效波及控制,提高了原油采收率的目的。通过该技术在秦皇岛32-6油田的应用,有效解决注入水突进和中、低渗剩余油挖潜困难的技术难题;证明该技术是可行的,增加了油井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今后渤海海上其他稠油油田的增产、挖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5年05期)

李承龙,吴文祥[9](2015)在《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深部液流转向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随着区块采出程度的日益提高,剩余油高度分散,水淹普遍,层间矛盾较为突出,水驱效果变差。目前,常规的化学调剖方法还很不完善,不能够对高渗层或大孔道深部进行封堵。以北叁区西部SⅡ1+2b层为例,对深部液流转向技术进行研究,并且提出封堵水窜通道,增加中低渗透层利用率,改善水驱效果的新技术,为高含水油田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5年01期)

王洪关,何顺利,冯爱丽,程中疆,白胤杰[10](2014)在《插层聚合物凝胶深部液流转向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出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性能的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剂,利用现代插层复合技术,对目前调剖调驱中常用的聚丙烯酰胺进行聚合物合成改性,采用原位聚合合成方法,研制了一种新型插层聚合物凝胶转向剂,其插层聚合物、交联剂和助剂的浓度分别为0.15%~0.35%、0.15%~0.22%、0.005%~0.220%,其成胶时间为6~100 h可调。实验研究表明,该插层聚合物凝胶转向剂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与油田水的配伍性、热稳定性及封堵性能,可满足油田条件下的深部调驱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需要。其与现有的常规聚合物体系相比成本可降低10%~15%,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部分井区存在高渗透条带,油层动用程度较低,连通油井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深部定位液流转向调剖剂,该体系可通过粒径可调的柔性微球和成胶时间可控的凝胶体系组合注入达到油藏定位投放的目的,最大发挥调剖剂作用,进一步动用中低渗透层,从而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参考文献

[1].贾林,杨二龙,董驰.深部液流转向剂与发展趋势[J].当代化工.2019

[2].张丽梅,张世东,刘向斌,李国,周泉.新型深部定位液流转向调剖剂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3].潘赫.无机地质聚合海上油田深部液流转向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4].莫爱国.大庆油田N区块葡Ⅰ组聚驱后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5].孙学法,卢祥国,孙哲,赵春燕.弱碱叁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以大庆萨北油田储层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

[6].刘凤霞,王秀平,陈维余,吴清辉.秦皇岛32-6油田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7].熊春明,刘玉章,黄伟,魏发林,唐孝芬.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现状与对策[J].石油钻采工艺.2016

[8].黄晓东.渤海海上油田深部液流转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J].非常规油气.2015

[9].李承龙,吴文祥.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深部液流转向试验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5

[10].王洪关,何顺利,冯爱丽,程中疆,白胤杰.插层聚合物凝胶深部液流转向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J].石油学报.2014

标签:;  ;  ;  

深部液流转向剂论文-贾林,杨二龙,董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