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动物论文-孙革,梁飞,杨涛,吴文昊,董枝明

伴生动物论文-孙革,梁飞,杨涛,吴文昊,董枝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伴生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白垩世,植物群,恐龙灭绝,黑龙江嘉荫

伴生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革,梁飞,杨涛,吴文昊,董枝明[1](2015)在《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植物群及其伴生恐龙动物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嘉荫以最早(1902)在我国发现"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等恐龙及盛产晚白垩世中-晚期生物化石而闻名中外。由于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在这里有连续沉积且化石丰富,嘉荫地区也成为研究陆相K-Pg界线的理想地点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刘海彬[2](2015)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伴生动物的尿液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大熊猫的六种伴生动物金钱豹、云豹、豺、梅花鹿、水鹿、岩羊的尿液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尿液中都含有烷烃、脂类、酸类、酚类、醇等化合物,但肉食动物尿液中普遍含有C_(24)H_(50)S_2,而食草动物普遍缺失这种物质。本文利用0.4%、0.6%、0.8%叁种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进行行为测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探究行为时间的影响:大熊猫对C_(24)H_(50)S_2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均显着多于空白对照组。大熊猫暴露在叁种不同浓度的C_(24)H_(50)S_2气味的情况下下探究行为时间有着显着差异。其中,大熊猫对0.6%浓度的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要显着高于0.4%浓度的气味(P<0.01)。同样,对0.6%浓度的气味的探究时间也显着高于0.8%浓度的气味(P<0.01)。0.4%浓度的气味探究时间与0.8%浓度的探究时间差异性不显着(P=0.534)。2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弗雷曼行为频次的影响:大熊猫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弗雷曼行为频次均显着多于空白对照组。大熊猫对0.6%浓度的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要显着高于0.4%浓度的气味(P<0.01),对0.6%浓度的气味的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也显着高于0.8%浓度的气味(P<0.05)。0.4%浓度的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与0.8%浓度的气味差异不显着(P=0.521)。3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警惕行为频次和逃避行为的影响:对照组大熊猫没有表现出任何警惕行为,并且警惕行为在每个组出现的次数都比较少.有6只大熊猫刚接触到C_(24)H_(50)S_2气味时出现了逃避行为,大熊猫对0.6%浓度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警惕行为多于0.4%和0.8%浓度C_(24)H_(50)S_2气味。4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雌雄个体之间的影响:雌雄个体间对C_(24)H_(50)S_2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存在显着差异;雌雄个体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存在显着差异,两种行为均为雄性多于雌性;大熊猫雌雄个体之间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警惕行为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_(24)H_(50)S_2是捕食者尿液中导致大熊猫恐惧等行为反应的有效物质,并且大熊猫能够分辨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并在行为表现出差异,同时圈养大熊猫的逃避行为有一定的退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罗永[3](2015)在《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伴生动物声音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识别是动物在野外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它能使动物分辨天敌,从而有效躲避提高生存率。研究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圈养繁殖的个体)对野生环境中伴生动物声音的识别能力,可以为我们解释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存在几百万年的部分秘密,也能为大熊猫研究及野外放归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资料和指导。大熊猫的伴生动物主要是指:在野外坏境中与大熊猫在生态位上存在重迭的大中型兽类。由于这类动物能对大熊猫的生命构成威胁或者与之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因此伴生动物被分成两大类:天敌动物与竞食动物。其中天敌动物主要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nebulosa)、豺(Cuonal pinus)、黄喉貂(Martesf lavigula)、金猫(Catopumate mminckii)等,竞食动物主要有野猪(Suss crof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竹鼠(Rhizo myidae)、水鹿(Rusau unicolor)、山羊(Capra aegagrus)等。本试验是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进行,使用金钱豹、云豹、豺、野猪、山羊和水鹿的录音对10只成年圈养繁殖大熊猫进行种间识别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伴生动物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大熊猫在天敌动物组声音作用下表现出的警觉行为时间极显着多于竞食动物组和空白对照组,大熊猫在竞食动物组声音作用下表现出的警觉行为时间多于空白对照组,但不显着。2.雌雄大熊猫对伴生动物声音的行为反应差异:在天敌动物声音作用下,雄性大熊猫的警觉行为时间多于雌性,但它们之间差异性不显着。在竞食动物声音作用下,雄性大熊猫的警觉行为时间多于雌性,但差异性也不显着。3.不同天敌动物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大熊猫在金钱豹、云豹、豺这叁组声音刺激下警觉行为时间差异行性极显着。在金钱豹声音刺激下表现出的警觉行为时间极显着多于云豹,也极显着多于豺。而,在云豹声音刺激下表现出的警觉行为时间多于豺,但它们之间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竞食动物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叁种竞食动物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有显着影响。野猪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极显着多于水鹿声音,山羊与水鹿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差异不显着,野猪与山羊声音对大熊猫警觉行为时间的影响差异也不显着。5.在所有受试大熊猫中仅有两只大熊猫表现出了逃避行为,且逃避行为的频次也仅有叁次。以上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具有识别天敌动物和竞食动物声音的先天认知能力;大熊猫的性别对这种识别能力没有影响;大熊猫能分辨出不同的天敌动物和竞食动物,并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圈养大熊猫的逃避行为已经在长期圈养过程中退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宁智刚,袁朝晖,王军岗[4](2012)在《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种群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大熊猫及其主要伴生动物种群动态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水平,采用固定线路、同一监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红外相机技术等综合方法,基本掌握了关键物种种群变化情况,建立了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网络。结果表明大熊猫、黑熊、林麝、野猪、红腹角雉、血雉这六种动物的种群变化波动较小,处于种群恢复时期;羚牛、金丝猴、鬣羚、斑羚、金鸡种群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鬣羚、斑羚受极端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导致死亡。(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赵凌霞,张立召,张福松,吴新智[5](2011)在《根据步氏巨猿与伴生动物牙釉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探讨其食性及栖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研究了湖北建始龙骨洞和广西柳城巨猿洞8枚巨猿牙齿及9种伴生哺乳动物24枚牙齿的釉质稳定碳同位素比例,δ13C值(PDB)为-18.8‰~-14.1‰,其中建始4个巨猿牙齿的釉质δ13C值为-18.2‰~-14.2‰,柳城4个巨猿牙齿釉质的δ13C值为-17.5‰~-16.8‰.数据结果表明巨猿及伴生动物群的食性均为纯C3食性.依据C3植物的分布规律、相关地区植被的C3/C4植物组成、巨猿动物群和古植物孢粉等综合分析,推测巨猿生活于C3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环境,应该是森林环境,而非开阔环境.巨猿的绝灭可能与栖息环境退缩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35期)

张洪峰,封托,孔飞,朱云,蔡琼[6](2011)在《108国道秦岭生物走廊带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2010年,作者利用红外感应照相机对108国道秦岭生物走廊带废弃公路两侧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进行了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45架次,计843个照相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12种。该区域遇见次数相对较多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总计遇见38次;其次是野猪(Sus scrofa)32次,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22次,平均遇见率分别为(24.50±1.93)%、(20.08±1.43)%和(13.95±1.91)%。金猫(Profelis temmincki)、青鼬(Martes flavigul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遇见次数相对较少,仅为5次、4次、2次,平均遇见率分别为(3.15±1.52)%、(2.44±0.97)%、(1.25±0.72)%,不同物种遇见次数频率差异极显着(χ2=112.472,df=11,P<0.01),遇见率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物种相对数量的多少,而海拔高度不同是影响走廊带内大熊猫伴生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1年07期)

李晓鸿[7](2008)在《大熊猫与伴生动物竹林活动踪迹辨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如何辨别大熊猫与伴生动物竹林活动踪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科学教研)》期刊2008年15期)

李晓晨,薛祥煦[8](2004)在《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伴生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 4目、11科、2 4种 ,它们是 :Canisvariabilis,Hyaenidaegen .etsp .indet.,Homotheriumsp .,Megantereonsp .,Lynxcf.shansius,Pantherapardus,Elephantidaegen .etsp .indet.,Equusqingyangensis,Hesperotheriumsinense,Ancylotheri umsp .,Megatapirusaugustus,Rhinocerotidae gen .etsp .indet.,Dicerorhinuslantianensis,Sussp .,Moschusmoschiferus,Cervusunicolor,Cervussp .1,Cervussp .2 ,Hydropotessp .,Capreolussp .,Strepsicerosannectens,Lepto bossp .,Bubalussp .和Budorcas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 ,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 :Se laginellasp .,Pinaceaegen .etsp .indet.,Piceasp .,Cotinuscoggygria ,Juglansregia ,Quercussp .,Myricarubra ,Meliaceaegen .etsp .indet.,Celtissp .,Oleaceae (Syringasp .?) gen .etsp .indet.,Chenopodiaceaegen .etsp .in det .,Kobresiasp .,Scrophulariaceaegen .etsp .indet.,Humulussp .,Gramineaegen .etsp .indet.,Ranunculaceaegen .etsp .indet.,Sparganiumsp .,Celastraceaegen .etsp .indet.,Elaeagnaceaegen .etsp .indet.,Comp(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冉江洪,刘少英,孙治宇,刘世昌,王鸿加[9](2002)在《四川青川县大熊猫栖息地主要伴生哺乳动物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10月25日~11月15日,在四川省青川县对大熊猫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的同时,对主要的伴生哺乳动物也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样线遇见率最高的是牛羚,其次为野猪、黑熊、竹鼠等,其遇见率分别为60.8%、16.7%、14.1%、10.1%。动物种类及种群数量分布最多的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牛羚和野猪已在唐家河周边社区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危害。全县大熊猫栖息地内,除唐家河保护区保护较好外,其余地方的野生动物保护不容乐观,栖息地质量和动物多样性都在下降。(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2年01期)

郭建崴,王原,杨学安[10](2000)在《湖北丹江口早始新世梳趾鼠类一新属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始新世化石点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梳趾鼠类一新属种:林氏汉南鼠(新属、新种)Hannanomys lini gen. et sp. nov.。根据林氏汉南鼠与其他梳趾鼠类性状对比及该地点动物群组合特点推测其时代为早始新世晚期,与产于玉皇顶组中段的王家营大尖地方动物群的时代相当。该化石点是李官桥盆地中汉江南岸早始新世化石地点的首次发现,它的认定对在此地区寻找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伴生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大熊猫的六种伴生动物金钱豹、云豹、豺、梅花鹿、水鹿、岩羊的尿液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尿液中都含有烷烃、脂类、酸类、酚类、醇等化合物,但肉食动物尿液中普遍含有C_(24)H_(50)S_2,而食草动物普遍缺失这种物质。本文利用0.4%、0.6%、0.8%叁种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进行行为测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探究行为时间的影响:大熊猫对C_(24)H_(50)S_2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均显着多于空白对照组。大熊猫暴露在叁种不同浓度的C_(24)H_(50)S_2气味的情况下下探究行为时间有着显着差异。其中,大熊猫对0.6%浓度的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要显着高于0.4%浓度的气味(P<0.01)。同样,对0.6%浓度的气味的探究时间也显着高于0.8%浓度的气味(P<0.01)。0.4%浓度的气味探究时间与0.8%浓度的探究时间差异性不显着(P=0.534)。2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弗雷曼行为频次的影响:大熊猫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弗雷曼行为频次均显着多于空白对照组。大熊猫对0.6%浓度的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要显着高于0.4%浓度的气味(P<0.01),对0.6%浓度的气味的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也显着高于0.8%浓度的气味(P<0.05)。0.4%浓度的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与0.8%浓度的气味差异不显着(P=0.521)。3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警惕行为频次和逃避行为的影响:对照组大熊猫没有表现出任何警惕行为,并且警惕行为在每个组出现的次数都比较少.有6只大熊猫刚接触到C_(24)H_(50)S_2气味时出现了逃避行为,大熊猫对0.6%浓度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警惕行为多于0.4%和0.8%浓度C_(24)H_(50)S_2气味。4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对大熊猫雌雄个体之间的影响:雌雄个体间对C_(24)H_(50)S_2气味的探究行为时间存在显着差异;雌雄个体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弗雷曼行为频次存在显着差异,两种行为均为雄性多于雌性;大熊猫雌雄个体之间对C_(24)H_(50)S_2气味表现出的警惕行为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_(24)H_(50)S_2是捕食者尿液中导致大熊猫恐惧等行为反应的有效物质,并且大熊猫能够分辨不同浓度C_(24)H_(50)S_2气味,并在行为表现出差异,同时圈养大熊猫的逃避行为有一定的退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伴生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革,梁飞,杨涛,吴文昊,董枝明.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植物群及其伴生恐龙动物群研究进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2].刘海彬.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伴生动物的尿液挥发性成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

[3].罗永.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对伴生动物声音的识别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4].宁智刚,袁朝晖,王军岗.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种群动态监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赵凌霞,张立召,张福松,吴新智.根据步氏巨猿与伴生动物牙釉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探讨其食性及栖息环境[J].科学通报.2011

[6].张洪峰,封托,孔飞,朱云,蔡琼.108国道秦岭生物走廊带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调查[J].生物学通报.2011

[7].李晓鸿.大熊猫与伴生动物竹林活动踪迹辨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8].李晓晨,薛祥煦.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伴生植物[J].古生物学报.2004

[9].冉江洪,刘少英,孙治宇,刘世昌,王鸿加.四川青川县大熊猫栖息地主要伴生哺乳动物调查[J].四川动物.2002

[10].郭建崴,王原,杨学安.湖北丹江口早始新世梳趾鼠类一新属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0

标签:;  ;  ;  ;  

伴生动物论文-孙革,梁飞,杨涛,吴文昊,董枝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