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间作论文-陈李林,陈平,王优,马旭,林金科

茶园间作论文-陈李林,陈平,王优,马旭,林金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茶园间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作,绿肥,生境管理,茶小绿叶蝉

茶园间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李林,陈平,王优,马旭,林金科[1](2019)在《茶园间作功能植物对茶小绿叶蝉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间作功能植物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茶园间作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 L.、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 Gaertn.、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以自然留养杂草茶园为对照,用网捕法采集茶小绿叶蝉并于室内计数,镜检剥查法调查其茶梢着卵量。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生境管理茶园网捕茶小绿叶蝉总个体数及每月个体数均无显着差异;茶小绿叶蝉个体数分别在2017年8月与2018年6月达到高峰。茶梢各节间着卵量不同,主要产卵在顶芽之下第2~5节间,以第4节着卵量最多。间作金盏菊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第1节着卵量显着高于间作白叁叶和金花菜茶园。不同生境管理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第4节着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间作金盏菊(8.13)、间作金花菜(7.50)、自然留养杂草(7.17)和间作白叁叶茶园(6.57)。不同时间段4种不同生境管理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各节之间的着卵量存在差异,且均在9月上中旬着卵量达到高峰。在茶园间作功能植物,短期内未见其显着降低茶小绿叶蝉网捕量和茶梢着卵量的效应。(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洪,张孟婷,王福楷,任梦星,青游[2](2019)在《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着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艳春,林忠宁,陆烝,刘明香[3](2019)在《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茶菌间作模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间作灵芝茶园与单作茶园之间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结果】与单作茶园(CK)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显着提高,速效钾含量和pH显着降低,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不显着。间作灵芝茶园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单作茶园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与单作茶园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提高21.18%,而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15.09%和53.52%,其他细菌门类变化不显着。在属水平上,间作灵芝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戴氏菌属Dyella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对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结论】茶园间作灵芝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田洪敏,罗美玲,杨雪梅,王玮,杨彬[4](2019)在《茶树-核桃树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着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着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桂萍,曹红妹,石旭平,邓真华,杜贤明[5](2019)在《间作植被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油菜、圆叶决明和樱花分别间作茶园对土壤养分、茶园生物多样性以及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茶园间作油菜、圆叶决明和樱花后,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20.27,21.57,22.81 mg/kg,与对照相比无差异;土壤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1.15,2.02,1.58 mg/kg,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土壤全P含量均值分别为83.27,71.98,109.63 mg/kg,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土壤全K含量均值分别为:101.89,72.21,80.16 mg/kg,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茶园间作油菜和樱花后茶园内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益害比显着提高,分别为1.584和1.815,2.2∶1和3.1∶1;茶园间作圆叶决明后多样性指数和益害比指数降低,为0.799,1.6∶1。圆叶决明间作茶园和油菜间作茶园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248和0.108,低于对照;樱花间作茶园物种均匀度为0.279,高于对照。樱花间作茶园与对照茶园的昆虫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95。圆叶决明间作茶园茶叶产量最高,为1 753.08 g/m~2,显着高于对照;樱花间作茶园和油菜间作茶园茶叶产量分别为:1 280 g/m~2和1 097.16 g/m~2,均低于对照。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叶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为正相关性,与茶园生物多样性存在负相关。可以得出:圆叶决明间作茶园可以显着提升茶园土壤全氮含量,樱花间作茶园可以提高土壤中全磷含量,油菜间作茶园可提高土壤中全钾含量;茶园间作樱花可提高茶园益害比;茶园间作圆叶决明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茶叶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毛宇骁,黄海涛,敖存,崔宏春,郑旭霞[6](2018)在《不同白叁叶间作方式对成龄茶园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白叁叶在茶园间作后茶园杂草抑制率、土壤理化成分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茶园间作白叁叶能显着降低杂草种类及数量,种植密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各处理和对照之间pH值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疏松度、孔隙度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差异。根据不同播种量、翻耕模式及不同播种时间进行茶园间作白叁叶试验,结果显示白叁叶的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25日左右,建议采用播种量6g/m、不翻耕直接回田的方式对白叁叶进行栽培管理。(本文来源于《杭州农业与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黄晓德,王壮伟,万青,朱羽尧,陈斌[7](2018)在《4种土壤调理剂对茶与枇杷间作茶园土壤改良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施肥实验研究了钙镁型、硅钙型、微生物型和生物炭型土壤调理剂对茶果间作茶园酸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镁型、硅钙型和生物炭型土壤调理剂,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p H,微生物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 H的影响不明显;生物炭型及含生物炭的复合配方可使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并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土壤调剂的施用提高了枇杷的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8年05期)

周许端[8](2018)在《茶园间作技术的抗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园间作技术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创造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以江南茶区为例着重于探究茶园间作技术与抗旱性能间的关系,分析该茶区在夏暑季节出现大面积持续旱热灾害成因,并提出间作技术的改良办法,为预防此类灾害的复发和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蚕桑茶叶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陈森,贾楠,许铭宇,黄丽,陈平[9](2018)在《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茶园杂草生态防控和土壤培肥问题,初步研究了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调查发现,茶园原有杂草26科46种,主要恶性杂草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 (L.) Cronq.)、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 (Michx.) Scribn.)、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通过茶园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蚕豆(Vicia faba L.)、豌豆(Pisum sativum)和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形式,探讨对茶园杂草防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结果表明,覆盖与间作处理都能够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但是覆盖比间作更能提高茶园土壤的含水量;覆盖与间作都能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但两者差异不显着;覆盖与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土壤的pH,其中间作蚕豆对pH的影响较大,能够显着降低土壤的pH值.覆盖与间作方式能有效的防控茶园杂草与培肥土壤,覆盖木屑+间作多花黑麦草对杂草的防控效果最好,间作蚕豆与豌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间作多花黑麦草、蚕豆、豌豆又能提高茶园的覆盖率,创造简单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优化茶园环境.(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海滨,李中林,徐泽,邓敏,盛忠雷[10](2018)在《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着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7期)

茶园间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着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园间作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李林,陈平,王优,马旭,林金科.茶园间作功能植物对茶小绿叶蝉的调控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张洪,张孟婷,王福楷,任梦星,青游.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9

[3].李艳春,林忠宁,陆烝,刘明香.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9

[4].田洪敏,罗美玲,杨雪梅,王玮,杨彬.茶树-核桃树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5].胡桂萍,曹红妹,石旭平,邓真华,杜贤明.间作植被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6].毛宇骁,黄海涛,敖存,崔宏春,郑旭霞.不同白叁叶间作方式对成龄茶园的影响初探[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8

[7].黄晓德,王壮伟,万青,朱羽尧,陈斌.4种土壤调理剂对茶与枇杷间作茶园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

[8].周许端.茶园间作技术的抗旱性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18

[9].陈森,贾楠,许铭宇,黄丽,陈平.茶园覆盖木屑与间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效应[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10].杨海滨,李中林,徐泽,邓敏,盛忠雷.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

标签:;  ;  ;  ;  

茶园间作论文-陈李林,陈平,王优,马旭,林金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