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物分子,共平面,碳碳双键,复习指导
平面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洪兹田,陈女婷[1](2019)在《“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复习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近5年全国卷中有关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的考查情况(见表1),发现近5年每年都有涉及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的考查,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给出的有机物来看,绝大多数为陌生有机物(一般为小分子或苯环加上一些小分子)。从考查题型来看,除了2015年为填空题(涉及选考题)外,其余年份均为选择题(涉及必考题)。从考查的选项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叁种表达:(1)所有原子是否可能共平面;(2)所有碳原子是否可能共平面;(3)最多多少个原子共平面。从命题的特点来看,试题以教材基本模型(甲烷型、乙烯型、乙炔型、苯型)为基础,注意化学与数学的组合,考查运用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及灵活的组合方式,解(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高中版)》期刊2019年11期)
姚远,石小倩,杨旭东[2](2019)在《甲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讲述有机分子中原子共线、共平面等空间结构时主要是围绕下面几个有机分子等基本结构展开(见表1)。■既然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那么甲酸分子呢?能否由表1中后两者推测甲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呢?二、甲酸分子的稳定结构X-射线衍射对甲酸分子中键长和键角的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2期)
赵雪锋[3](2019)在《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分子的理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铍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号元素,电子层结构为1s~22s~2,是原子和离子半径最小的金属原子。同时,铍是典型的缺电子元素,更容易与其它元素形成非经典离域多中心键,而不是经典两中心两电子定域键。然而,由于含铍化合物的毒性很大,人们对其研究较少,尤其是实验研究更少,这严重阻碍了铍化学的发展。本论文利用铍易形成多中心键和原子尺寸小的特点理论设计了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1.692~1.895?)的结构。我们希望这些来自量子化学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能为实验工作者提供可行的研究目标,从而降低实验探索的时间以及暴露于有毒铍基化合物的几率,进而促进铍化学的进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铍基平面四配位碳纳米尺寸分子的设计量子化学计算表明D_(2h) C_2(BeH)_4是含有双ptC的分子。芳香性和CC核与外围四个Be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稳定ptC结构。虽然D_(2h) C_2(BeH)_4不是势能面上的全局极小结构,但其动力学稳定性良好,而且由于铍的缺电子性,该分子中的BeH基团可以通过分子间氢桥键将多个D_(2h) C_2(BeH)_4单元组装成链状、平面片状和管状纳米分子。而且,形成一个氢桥键释放的能量大于30.0 kcal/mol,那么形成这些纳米分子将是大量放热的过程,这意味着实验上很有可能合成这些纳米分子。2.铍基平面五配位碳结构的理论设计以CAl_4Be,CAl_3Be_2~–,CA1_2Be_3~(2–)和CAlBe_4~(3–)为母体分子,通过加入不同H原子个数设计了9个新的含ppC和准ppC的分子CAl_nBe_mH_x~q(n+m=5;q=0,±1;x=q+m–1)。这些含ppC和准ppC分子具有σ和π双芳香性。与母体分子相比,新设计的分子其电子结构更稳定,这可以通过结构中更有利的负-正-负电荷排布方式和外围占据轨道弥散程度得到印证。值得注意的是,9个分子中有4个是动力学稳定的全局极小结构,包括CA1_3Be_2H,CA1_2B_3H~–,CA1_2B_3H_2和CA1Be_4H_4~+。它们均是有希望在实验上合成的含ppC的结构。3.含超短Be-Be距离结构的设计和性质研究理论设计和表征了一系列含超短Be-Be距离(1.728~1.866?)的分子。这些分子的结构环境不同,包括菱形Be_2X_2核(X=C,N)、叁维星状分子中垂直的Be-Be轴和由氮杂环卡宾基团(NHC)支撑的水平Be-Be轴。超短的Be-Be距离是通过Be原子与其桥位原子之间的静电或共价相互作用实现的。在这些分子中,有六个全局极小结构和一个双铍络合物,它们为实验合成提供了潜在的目标。4.含超短Be-Be距离的超碱金属阳离子和超卤素阴离子利用Be_2H_3是一个强Lewis酸的特性,分别使用中性的L配体(L=NH_3,PH_3,Ne,Ar,Kr和Xe)和负1价的X作为Lewis碱(X=CH_3,Cl,Br)设计了超碱金属阳离子[L→Be_2H_3←L]~+和超卤素阴离子[X-Be_2H_3-X]~–。AdNDP分析发现,在H原子的协助下Be-Be之间形成了叁个Be-H-Be 3c-2eσ键,这是结构中实现超短Be-Be间距(1.692~1.826?)的主要原因。其中[Ne→Be_2H_3←Ne]~+是第一个主族金属-金属距离在1.700?以下的具有动力学上可行的全局极小结构。[L→Be_2H_3←L]~+(L=NH_3,PH_3,稀有气体原子Ar~Xe)和[X-Be_2H_3-X]~–(X=CH_3,Cl,Br)是热力学和动力学均稳定的结构,它们是适合气相实验的合成与表征具有超短主族金属-金属距离的超碱金属阳离子和超卤素阴离子的例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陆杭军,盛将,李伟健[4](2018)在《温度对石墨平面吸附水环境中甲烷分子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对甲烷分子在水-石墨界面上吸附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多层石墨平面对水环境中甲烷分子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石墨平面片层吸附甲烷分子时呈现出特定的吸附位点,甲烷分子沿这些吸附位点呈六边形状态聚集,且吸附在石墨平面上的甲烷分子有序分层,第1层吸附饱和后将在吸附位点附近继续第2层吸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等容体系中,石墨平面吸附甲烷量与温度呈近似线性关系,且温度越高吸附总量反而越大.这些研究结果对理解疏水固体表面吸附水环境中气体分子的微观机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郑天龙,左香华[5](2018)在《解析苯乙烯分子中的原子共平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方法和实验不能得到苯乙烯分子中共平面原子的确切数目。借助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 09和Multiwfn 3. 5,分别从键参数、总能量、键级、势能面扫描、过渡态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转动能垒,多角度探讨了苯乙烯分子中原子共平面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室温下苯乙烯转动能垒仅为12. 00 kJ/mol,同时发现,不论是接近苯乙烯凝固点-30. 65℃,还是沸点145. 00℃时的转动能垒均远小于阈值84. 00 kJ/mol,故室温下该键能绕键轴"自由"旋转,室温下苯乙烯实际上是多种构象的平衡混合物,因此所有原子并非一定在共平面上。(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8年10期)
雷红伟,陈建军,谭佐军,张志国,李永舫[6](2018)在《新型小分子阴极缓冲层在平面p-i-n型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效率高、成本低而受到广泛专注,短短数年之间,效率已经从2009年首次报道的3.8%提高到了大于22%的光电转换效率。对于平面结构的p-i-n型钙钛矿电池而言,电子传输层PCBM和阴极金属电极A1或者Ag之间通常存在着较大的接触势垒,会影响电池的界面传输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了简单的叁步合成法合成了新型的小分子阴极缓冲层C3,C3的引入降低了阴极金属电极的功函数,进而减(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届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6-23)
韩硕[7](2018)在《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分子的反渗透/纳滤膜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高渗透通量的反渗透膜/纳滤膜对于提高膜分离效率以及降低过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PIM-1(Polymer of Intrinsic Microporosity-1)是一种典型的固有微孔聚合物,它具有的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导致分子链无法紧密堆积,形成了大量的微孔和高自由体积,从而具有良好的小分子渗透性能。迄今为止,以PIM-1为关键材料制备的膜主要应用在气体分离和有机溶剂分离领域,在水处理领域鲜有报道。基于PIM-1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所赋予的良好小分子渗透能力,本论文提出将该结构引入到反渗透/纳滤膜中以提高渗透通量的设想。为了实现界面聚合法将PIM-1的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引入反渗透/纳滤膜的目的,首先通过降低PIM-1的分子量,并进行水溶性改性,将所得水溶性固有孔小分子(a-LPIM-1)添加到界面聚合水相溶剂中制备得到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分子的反渗透膜;在此基础上,选用螺环结构单体TTSBI(5,5',6,6'-四羟基-3,3,3 ',3 '-四甲基-1,1'-螺旋双茚满)与线性二元酰氯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出聚酯纳滤膜,并探究了酰氯种类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溶性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a-LPIM-1的制备:为了将PIM-1的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通过界面聚合方式引入到反渗透膜中,采用筛选合成单体比例和水解改性方法制备出了水溶性a-LPIM-1(PIM-1 with amide groups)小分子。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凝胶渗透色谱以及理论计算估算了其分子量大小;随后通过水溶性测试、溶度参数计算以及与TMC的freestanding界面聚合反应验证了 a-LPIM-1进入分离层的可行性。(2)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的反渗透膜制备与表征:将不同比例的a-LPIM-1和2wt%间苯二胺(MPD)溶解在水相中,与油相中均苯叁甲酰氯(TMC)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出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的反渗透膜;采用红外光谱、接触角、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添加a-LPIM-1后对膜分离层化学结构、亲水性和表面结构产生的影响;测试了反渗透膜对2000ppmNaCl水溶液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添加a-LPIM-1的反渗透膜通量增加了一倍,同时截留率略有下降。(3)以TTSBI为单体的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的纳滤膜制备:水相单体TTSBI和油相单体戊二酰氯(GC)以界面聚合法制备了 GC-TTSBI聚酯纳滤膜,探究了单体浓度、单体与NaOH比例、界面聚合时间以及后处理温度等因素对成膜性的影响,优化了界面聚合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zeta电位等对分离层的化学结构、表面形态以及性质进行表征;测试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聚酯纳滤膜对50ppm刚果红-2000ppmNaCl溶液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分离膜渗透性能远远高于传统纳滤膜,通量达到了 402.4L/m2.h,对刚果红的截留率为95.4%,NaCl的截留率为8.3%;(4)不同酰氯单体制备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的分离膜:为了考察酰氯单体结构对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膜的影响,分别采用含苯环的TMC、短链二元酰氯GC、长链二元酰氯(癸二酰氯,SDC)为油相单体,制备了 TMC-TTSBI、GC-TTSBI、SDC-TTSBI叁种分离膜,测试了其对50ppm刚果红-2000ppmNaCl混合溶液以及刚果红、日落黄、甲基橙水溶液的分离性能,叁种膜通量的顺序为F(TMC-TTSBI)>F(GC-TTSBI)>F(SDC-TTSBI),对溶质截留率顺序为R(SDC-TTSBI)>R(GC-TTSBI)>R(TMC-TTSBI),这是由于随着酰氯柔性的增加,分离层中分子链间的堆积致密,分离膜的渗透性减小,选择性增大。综上所述,通过将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分子引入到反渗透/纳滤膜分离层中,可以增加分离层的孔道数量和自由体积,有效提高膜的渗透通量;此外,分离层中分子链柔性增加会使得自由体积和孔径减小,导致膜的渗透性能下降,选择性提高。因此,通过改变反渗透/纳滤膜分离层中聚合物分子链的堆迭和柔性可以调节分离膜的分离性能,为改善反渗透/纳滤膜分离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尹航[8](2018)在《非平面型苝酰亚胺分子作为有机光伏受体材料的理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异质结有机光伏电池的器件性能不断优化、效率快速提升、关注度也不断增加,但是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定差距。其中给受体材料是关键,它们的设计、合成和相互匹配一直在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光伏受体材料被广泛研究,但是由于其吸收光谱范围较窄、摩尔消光系数小、化学修饰单一、不易制备纯化等原因,极大的限制了有机光伏器件效率的提升,也成为异质结有机光伏电池发展的瓶颈。非富勒烯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电子接受性能、光谱和能级易于调节、合成途径简单等优势,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成为富勒烯受体材料的潜在替代者。其中,苝酰亚胺(PDIs)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优良的吸光特性、较好的空气稳定性、可调节的能级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光伏受体材料中。但是,由于这类分子具有极大的平面性,在制作共混异质结器件时容易聚集、结晶,不利于接受电子和传输载流子,影响了器件效率。而PDI桥联非平面二聚体不但能够有效减弱分子间的聚集,还能保持分子原有的优势,成为PDI分子设计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论文着手于PDI类小分子材料的现状,通过量子化学手段,设计了一系列非平面型PDI类衍生物作为有机光伏受体材料,为合成新型、高效的PDI小分子受体材料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以平面PDI为单元的桥联非平面二聚体设计。由于PDI单体材料高度的平面性和自聚能力,构建扭曲的二聚体结构成为了减弱PDI分子自聚集行为并获得高性能PDI基电子受体材料的重要设计思路。结合已有的实验工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设计并对比了一系列在1-1'位置(bay-bay)桥联的PDI二聚体与1-2'位置(bay-ortho)桥联的PDI二聚体的几何结构和光谱性质等。同时在桥联位置分别加入功能不同的桥联基团成为连接器,避免两PDI平面之间过大的扭转破坏了其分子内优良的电荷传输性能。通过理论计算和表征数据,系统地研究了该系列PDI二聚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开路电压、激子分离驱动力、光谱性质以及界面电子转移速率,理论预测了设计的1-2'桥联PDI二聚体分子作为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巨大潜力。2.以碗状N稠环PDI为单元的桥联非平面二聚体设计。分子骨架的几何结构极大的影响了分子光电性质,这也是影响器件光伏性能的主要因素。最近,杂稠环的引入极大改善了 PDI受体材料的性能。由于碗状结构优良的电荷传输性能,因此在单边N稠环构筑的PDI二聚体基础上,理性设计了一系列双边N稠环碗状PDI二聚体。同时,为了避免两个PDI单元之间过大的扭转,在PDI二聚体的中间引入共轭桥(平面、叁维结构)推电子桥(平面、叁维结构),分析了不同维度不同推电子能力的芳香基团作为PDI连接器对受体分子整体光伏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一系列含N稠环的PDI二聚体的构型、轨道能量、开路电压、吸收光谱、界面性能和传输速率等,证明了碗状N稠环PDI二聚体能够成为高效光伏电池受体材料的潜力,同时在保证原有碗状PDI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螺旋双芴基团作为3D连接器,极大的增强了该类PDI二聚体材料的电荷分离能力,减小了电荷的重组。3.以星型基团为核心的非平面PDI受体分子设计。在上一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证明N稠环PDI单元的优越性,同时发挥以叁苯胺为核的星型分子的设计优势,我们理论优化并对比了叁苯胺外围分别连接PDI单元和N稠环PDI单元的“星”型3D空间几何结构。同时,考虑到不同活性位点可能会对受体分子的空间构型、能级结构、光伏性能等产生影响,分别在PDI的bay-position、ortho-position进行修饰,理论设计了一系列星型PDI受体材料。结合目前多篇文献报道,星型PDI分子具有有利的相分离、阻碍聚集、各向同性传输等优势,对N环PDI星型材料存在的巨大潜力做出了十分有依据的理论预测。目前,该部分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30)
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9](2017)在《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从π共轭碗状分子到平面、曲面及手性稠环芳烃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族素馨烯在氧化剂Oxone条件下表现为侧翼苯环开环反应,基于这种开环反应的产物,可以在外围区域稠和不同环系的脒基,形成五、六、七元环脒基稠和的衍生物。在分子工程上形成[7-5-6]-、[7-6-6]-、[7-7-6]稠和的多环芳烃,这叁种系统在分子几何构型、堆积方式及光电性能上都各不相同。[7-5-6]-稠和的分子采取平面构型,表现出强溶液荧光,其量子产率可以达到52.3%,经历双光子吸收过程。[7-6-6]-稠和的分子以曲面构型存在,表现出几何翻转,形成紧密的曲面π堆积,具有p型半导体的性能,其空穴迁移率为4.4×10~(-3)cm~2V~(-1)s~(-1)。[7-7-6]-稠和的分子拥有高度扭曲的构型,表现出稳定的手性,具有较强的固态红色荧光发射。通过对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来实现不同功能化衍生物的合成是一种很有希望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6)
孙辉[10](2017)在《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拥有环保、高效、洁净等优势的氢能源,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探索得到的最有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能源,但是由于大部分存在于水等其他化合物中,因此各国科学家就如何以价廉易得的方式进行氢元素的提取展开了全面的研究,而这也是近代新能源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伴随着由日本两位学者率先发现TiO2电极在太阳光照射下有氢气放出的现象,从而使得如何借助太阳光进行光解水产氢的研究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诱人的课题之一。因此,伴随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一直以来通过光催化的形式进行水分解产氢成为最难攻克的课题。氢化酶是在厌氧型微生物体内可以同时实现质子还原与氢气氧化的生物酶,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FeFe]氢化酶。由于生物酶具有特殊催化活性位点与空腔微环境,使得拥有传统催化剂无法相比的优势,如特异性好、催化效率高等。而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造成的雾霾等恶劣环境问题的频繁爆发。因此,为了在不消耗化石能源的基础上而得到氢能源,科学家根据生物酶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的模拟酶研究,提出金属-有机环状超分子由于具有一定的限域空间和金属催化活性位点,是一类具有优良前景的功能性产氢催化剂。本工作中首先利用氨基硫脲衍生物具有的NS双齿螯合位点与镍、钯金属离子进行自组装得到了多例单核催化剂,由于NS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使得该类超分子含有合适且多重氧化还原态。利用上述的超分子为产氢催化剂、电子供体为叁乙胺、荧光素为吸光单元而构建的叁元光解水产氢体系,其中贵金属Pd-L1光致产氢的催化转化数为1399.7。同时,为了提高由单核催化剂所构建的叁元体系内光致电子传递效率,利用4,4’-联苯二甲醛为刚性骨架,与氨基硫脲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两臂双齿有机配体H2L3,与Ni2+进行配位自组装得到了具有一定限域空间的模拟酶平面四配位环状超分子(Ni-L3)。通过以此自组装的方式得到的正方形空腔大小与荧光素分子尺寸相匹配,从而能够实现主客体包合,进而在催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子回传几率,其催化转化数可以达到1600。同时利用ATP分子作为产氢抑制剂,可以有效的学习酶催化机理,进而为拓展新型光解水催化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31)
平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问题的提出讲述有机分子中原子共线、共平面等空间结构时主要是围绕下面几个有机分子等基本结构展开(见表1)。■既然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那么甲酸分子呢?能否由表1中后两者推测甲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呢?二、甲酸分子的稳定结构X-射线衍射对甲酸分子中键长和键角的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面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洪兹田,陈女婷.“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复习指导[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
[2].姚远,石小倩,杨旭东.甲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吗[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
[3].赵雪锋.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分子的理论设计[D].山西大学.2019
[4].陆杭军,盛将,李伟健.温度对石墨平面吸附水环境中甲烷分子过程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郑天龙,左香华.解析苯乙烯分子中的原子共平面[J].化学教学.2018
[6].雷红伟,陈建军,谭佐军,张志国,李永舫.新型小分子阴极缓冲层在平面p-i-n型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研究[C].2018第二届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7].韩硕.含非平面扭曲折迭结构分子的反渗透/纳滤膜制备[D].浙江大学.2018
[8].尹航.非平面型苝酰亚胺分子作为有机光伏受体材料的理性设计[D].延边大学.2018
[9].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从π共轭碗状分子到平面、曲面及手性稠环芳烃的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10].孙辉.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