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叶清华,刘林敏,邱娜娜,谢倩,王威

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叶清华,刘林敏,邱娜娜,谢倩,王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橄榄,果核,心室,胚

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叶清华,刘林敏,邱娜娜,谢倩,王威[1](2019)在《橄榄(Canarium album)种子形态结构与数量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主栽的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uesch.)品种‘长营’种子为材料,观察其成熟种子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结构,对数量性状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并运用概率分级建立形态指标的正态分布分级标准。结果显示,橄榄种子表型性状和形态结构变异较大,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77%~19.0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橄榄种子心室类型有12种,其中叁心室占比最高(97.80%);胚数量0~4个不等;经K-S检验,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依据各性状可划分为5级分级标准。本研究为橄榄种质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方面的新内容,可为橄榄资源描述的标准化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菁[2](2016)在《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自然界生物种群间表型分化的遗传机制是生物进化学研究中的基本目的之一。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间存在形态学性状分化的现象,且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在各自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相互独立的分化出了类似的形态学性状,因此可以作为生态进化学研究中的新兴模式生物,探索物种适应性进化中表型分化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选取芬诺斯堪底亚九刺鱼的一个海洋性群体(HEL群体)和叁个淡水性群体(RYT、PYO和BYN群体)为实验对象,共获得876尾九刺鱼F2代个体,利用RAD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低密度和高密度连锁图谱的联合运用,对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QTL定位研究,并对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间主要形态学(体型、线性指标性状及侧板数目)变化的遗传机制和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二章);此外,鉴于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间相互独立的进化出类似形态学分化的现象,本研究利用RAD高通量测序和QTL两步定位法分析技术,对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间的类似体型分化(第叁章)、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第四章)以及腹刺结构分化(第五章)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为研究物种在不同或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基础遗传机制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支持。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形态变化及QTL定位研究九刺鱼野生HEL群体和RYT群体的体型、10种候选线性指标性状和侧板数目存在明显的差异。HEL和RYT杂交F2群体的体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叁个主成分解释了九刺鱼61.3%的体型分化,主要包括体长、体宽和尾柄长度的变化。该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8691个SNP标记,通过高密度连锁图谱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12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和嘴长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侧板数目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6.3%到15.3%不等,有2个QTL标记可能同时与多个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没有定位与形态学变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60%),表明这些性状均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实验从基因型水平证明了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在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嘴长和侧板数目等性状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探索定向选择中QTL标记的遗传动力学作用提供了研究机会;同时,本研究为大多数检测到的QTL标记成功筛选到了相应的候选基因,但每个候选基因是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参与形态学性状分化的过程中仍需进行深一步的研究。(2)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体型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3060个snp标记,通过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50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5.1%到14.1%不等,有5个qtl标记同时与多个体型标记矢量值的变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该f2群体没有定位与体型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hel和pyo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研究还证实了九刺鱼不同群体间的体型分化现象与异速生长率大小无关。尽管ryt群体和pyo群体与hel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都为多基因控制模式,但由于与ryt群体和pyo群体同一位置体型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到了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引起ryt群体和pyo群体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并不相同,这两个种群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现象。(3)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共定位到38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3.0%到22.9%不等,其中有5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hel和byn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9832个snp标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0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1.7%到7.5%不等,其中有2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ryt、pyo和byn群体中均没有定位到与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这叁个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机制可能均为多基因遗传模式。除此之外,引起这叁个淡水群体中大多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标记被定位在了不同的染色体上,表明这叁个淡水群体中这些类似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4)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翼骨退化现象研究九刺鱼ryt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定位到1个与九刺鱼左右侧腹刺和左右侧盆带骨结构退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平均变异解释率为70.2%。该标记位于7号染色体的一端,pitx1基因是引起这些性状发生退化的候选基因,表明ryt群体腹刺和盆带骨结构退化受单一主效基因(pitx1)控制。九刺鱼byn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九刺鱼腹刺、盆带骨、盆骨延伸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定位到了6个、6个、4个和2个qtl标记,这些qtl标记中有4个为具有大效应的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10%),但无主效qtl标记,且均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表明byn群体的基翼骨退化现象不受单一主效基因控制,与pitx1基因无关,其遗传现象可能受多基因遗传模式控制。除此之外,九刺鱼RYT群体和BYN群体的互补测验结果显示,腹刺结构完全退化的亲本杂交后,F1代群体中仍有腹刺发育的个体存在,表明控制这两个群体腹刺结构退化的等位基因不是同一个等位基因,具有互补效应,进一步证明了这两个淡水性群体类似的腹刺退化现象受不同分子遗传路径控制,属于趋同进化现象,为九刺鱼淡水性群体腹刺退化的趋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褚云霞,邓姗,黄志城,顾晓君,李寿国[3](2015)在《非洲菊新品种DUS测试数量性状分级及形态性状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洲菊品种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级研究,利用54个形态性状对22个非洲菊品种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数量性状可进行5个或者7个连续分布的分级,分别建立3~7或者2~8的不完整尺度;54个形态性状在22个非洲菊品种中检测到16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3.0个,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目为2.0209(1.0000~3.9672);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578(0~1.4650)。22个非洲菊品种相似系数分布在0.67~0.86,当相似系数为0.70时,22个非洲菊品种可分为3类。花序类型为单瓣的品种和外轮舌状小花上表面颜色数量为2种的品种能和其他品种有效的区分。(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军[4](2013)在《鲢鳙相关形态性状数量性状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家鱼的两个重要成员,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及对于鲢鳙鱼不完善的遗传管理方法和使用方法等原因,使得这两种鱼的生长表现、抗病抗逆和遗传多样性都明显降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采用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式选育性状优良品种,是保持鲢鳙养殖业健康发展与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鲢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鲢鳙全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图谱,并首次对鲢鳙杂交子代相关的11个形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为推动鲢鳙分子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鲢鳙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本研究采用拟测交策略,以捕捞自长江流域的野生鳙鱼(♀)和野生鲢鱼(♂)为父母本,通过人工授精产生的176个F1个体作为作图群体。采用包括实验室开发的各种来源的微卫星引物共882对,在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得到297个多态性标记,用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构建鲢鳙性别平均连锁图谱,鲢雄性连锁图谱以及鳙雌性连锁图谱。鲢鳙性别平均连锁图谱共定位247个微卫星标记(其中15个标记为实验室自己开发的,但在之前研究中未定位到鲢鱼连锁图谱上的标记),这些标记分布于25个连锁群(包括2个叁联体和2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1010.4cM,图谱覆盖率达81.0%。233个座位间最大间隔24.8cM,平均间隔4.4cM,连锁群长度1.2cM到67.5cM,平均每个连锁群长度40.4cM。每个连锁群标记数2到19个,平均每个连锁群上标记数为9.9个。鳙雌性连锁图谱共定位180个微卫星标记,分布于30个连锁群中(4个叁联体9个连锁对)。图谱长度960.0cM,图谱覆盖率68.4%。148个座位间最大间隔为29.5cM,平均间隔6.4cM。各连锁群长度在1.2-108.1cM之间,平均连锁群长度为32.0cM。每个连锁去标记数从2-平均每个连锁群标记数为6.0个。鲢雄性连锁图谱共定位167个微卫星标记,分布于32个连锁群(5个叁联体9个连锁对)。图谱长度为803.1cM,图谱覆盖率为66.4%。133个座位间最大间隔为30.6cM,平均间隔为5.9cM。各连锁群长度在2.3cM-99.9cM之间,连锁群平均长度25.1cM。每个连锁群标记数为2-11个,平均每个连锁群标记数为5.2个。2.鲢鳙相关形态性状的QTLs定位初步研究利用已经构建的鲢鳙性别平均连锁图谱,采用MapQTL5.0软件对,对鲢鳙杂种的体重、体长、体宽、体厚、头长、头高、腹棱长、胸鳍长、腹鳍长、尾鳍长和胸鳍到腹鳍之间的距离总共11个重要的形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这11个表型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01),Person相关系数从0.950到0.996。该11个形态性状QTLs被定位到鲢鳙性别平均连锁图谱的总共6个连锁群上,每个形态性状定位QTL数目在1-6个之间,单个QTL的可释方差在9.1%到23.8%之间。研究发现许多性状QTL被定位到同一连锁群的同一位置,以连锁群19为例,11个形态性状的QTL都被在标记Hym435和Hym145之间区域内。另外如连锁群10和连锁群17,也各自定位了8个形态性状,而连锁群4、5、9,各自定位的性状数目为2-4。(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28)

张雅芝,欧晓红,赵猛,葛宏杰,熊忠平[5](2009)在《短翅蝗虫定位采样及其形态数量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滇西北定位采样,并对10种短翅蝗虫的6个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体长和复眼性状因海拔而有变化;后足股节长度与生境相关;翅形状和大小则同时受到海拔和生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9-25)

于龙凤,李富恒,安福全,裴雪[6](2009)在《茄果类蔬菜作物叶片形态解剖学数量性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茄果类蔬菜作物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番茄、辣椒、茄子解剖结构与节位有关。不同节位的上下表皮细胞密度和气孔密度均是随着节位上升呈增加趋势,细胞直径及气孔器大小均是随着节位上升呈减少趋势。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随着节位上升呈增加趋势;番茄、辣椒、茄子栅栏组织细胞为1层,海绵组织细胞番茄、茄子为4层,辣椒为5层。叶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显着相关,相关系数番茄为0.985,辣椒为0.977,茄子为0.953。(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9年12期)

于龙凤,李富恒,安福全,谭大海,张达[7](2009)在《西葫芦不同节位叶片的形态解剖学数量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对西葫芦幼苗不同节位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位由上至下,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密度及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表皮细胞及气孔大小呈上升趋势,上部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与下部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在0.84~0.88之间。不同节位之间西葫芦单叶重、叶长及叶面积之间具有极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9年05期)

周艺彪,赵根明,彭文祥,韦建国,姜庆五[8](2006)在《湖北钉螺数量性状研究Ⅲ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24(95%CI:2.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3.15(95%CI: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95%CI:1.33~2.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86(95%CI:2.56~3.23);11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24(95%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P<0.05)。27个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与其地理距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为0.2791;这种显着的相关性在指名亚种和肋壳钉螺种群中仍然存在(P<0.01),但在滇川亚种和光壳钉螺种群中却未发现(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r为0.2655(P<0.01),不包括时r为0.256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r为0.3121(P<0.01)。结论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周艺彪,姜庆五,赵根明,韦建国[9](2006)在《湖北钉螺数量性状研究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朱冬琴,谢恩,顾建忠,陈国强,张瑞忠[10](2003)在《不同日龄昆明小鼠外部形态数量性状与肥满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抽取我国不同地区6个群体28、56和112日龄的昆明小鼠,称其体重,并对其全长、头长、体长和尾长进行测量,计算肥满度。发现KM小鼠外部形态数量性状随生长发育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其中28和56日龄增长最快。头长和体重在性别上的差异出现较早(28日龄),而体长和尾长出现较晚(112日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体长对肥满度皆呈负性作用,全长和体重呈正性作用;对肥满度协同作用最大的数量性状雌性为头长和体重,雄性为体重和体长。提示在优化我国昆明小鼠时可因性别差异选择不同的外部形态数量性状参数。(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索自然界生物种群间表型分化的遗传机制是生物进化学研究中的基本目的之一。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间存在形态学性状分化的现象,且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在各自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相互独立的分化出了类似的形态学性状,因此可以作为生态进化学研究中的新兴模式生物,探索物种适应性进化中表型分化的遗传学机制。本研究选取芬诺斯堪底亚九刺鱼的一个海洋性群体(HEL群体)和叁个淡水性群体(RYT、PYO和BYN群体)为实验对象,共获得876尾九刺鱼F2代个体,利用RAD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低密度和高密度连锁图谱的联合运用,对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QTL定位研究,并对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间主要形态学(体型、线性指标性状及侧板数目)变化的遗传机制和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二章);此外,鉴于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间相互独立的进化出类似形态学分化的现象,本研究利用RAD高通量测序和QTL两步定位法分析技术,对不同九刺鱼淡水性群体间的类似体型分化(第叁章)、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第四章)以及腹刺结构分化(第五章)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为研究物种在不同或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基础遗传机制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支持。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九刺鱼海洋性群体和淡水性群体形态变化及QTL定位研究九刺鱼野生HEL群体和RYT群体的体型、10种候选线性指标性状和侧板数目存在明显的差异。HEL和RYT杂交F2群体的体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叁个主成分解释了九刺鱼61.3%的体型分化,主要包括体长、体宽和尾柄长度的变化。该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8691个SNP标记,通过高密度连锁图谱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12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和嘴长变化相关的QTL标记;4个与侧板数目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6.3%到15.3%不等,有2个QTL标记可能同时与多个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没有定位与形态学变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60%),表明这些性状均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实验从基因型水平证明了九刺鱼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在尾柄长度、下唇长度、体宽、嘴长和侧板数目等性状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探索定向选择中QTL标记的遗传动力学作用提供了研究机会;同时,本研究为大多数检测到的QTL标记成功筛选到了相应的候选基因,但每个候选基因是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参与形态学性状分化的过程中仍需进行深一步的研究。(2)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体型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13060个snp标记,通过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50个与体型标记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5.1%到14.1%不等,有5个qtl标记同时与多个体型标记矢量值的变化相关,表明这些qtl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此外,该f2群体没有定位与体型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hel和pyo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为多基因遗传机制。本研究还证实了九刺鱼不同群体间的体型分化现象与异速生长率大小无关。尽管ryt群体和pyo群体与hel群体体型分化的遗传机制都为多基因控制模式,但由于与ryt群体和pyo群体同一位置体型矢量值变化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到了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引起ryt群体和pyo群体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的分子遗传路径并不相同,这两个种群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类似的体型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现象。(3)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九刺鱼hel和pyo杂交f2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共定位到38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3.0%到22.9%不等,其中有5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hel和byn杂交f2群体的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9832个snp标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0个与被检测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各qtl标记的变异解释率从1.7%到7.5%不等,其中有2个qtl标记与多个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相关,表明这些标记具有基因多效性。九刺鱼ryt、pyo和byn群体中均没有定位到与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表明这叁个淡水性群体和海洋性群体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遗传机制可能均为多基因遗传模式。除此之外,引起这叁个淡水群体中大多数线性指标性状分化的qtl标记被定位在了不同的染色体上,表明这叁个淡水群体中这些类似线性指标性状的分化现象可能属于趋同进化。(4)九刺鱼不同淡水性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翼骨退化现象研究九刺鱼ryt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定位到1个与九刺鱼左右侧腹刺和左右侧盆带骨结构退化相关的主效qtl标记,平均变异解释率为70.2%。该标记位于7号染色体的一端,pitx1基因是引起这些性状发生退化的候选基因,表明ryt群体腹刺和盆带骨结构退化受单一主效基因(pitx1)控制。九刺鱼byn群体基翼骨退化的qtl定位分析中,九刺鱼腹刺、盆带骨、盆骨延伸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定位到了6个、6个、4个和2个qtl标记,这些qtl标记中有4个为具有大效应的qtl标记(变异解释率大于10%),但无主效qtl标记,且均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表明byn群体的基翼骨退化现象不受单一主效基因控制,与pitx1基因无关,其遗传现象可能受多基因遗传模式控制。除此之外,九刺鱼RYT群体和BYN群体的互补测验结果显示,腹刺结构完全退化的亲本杂交后,F1代群体中仍有腹刺发育的个体存在,表明控制这两个群体腹刺结构退化的等位基因不是同一个等位基因,具有互补效应,进一步证明了这两个淡水性群体类似的腹刺退化现象受不同分子遗传路径控制,属于趋同进化现象,为九刺鱼淡水性群体腹刺退化的趋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叶清华,刘林敏,邱娜娜,谢倩,王威.橄榄(Canariumalbum)种子形态结构与数量性状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杨菁.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褚云霞,邓姗,黄志城,顾晓君,李寿国.非洲菊新品种DUS测试数量性状分级及形态性状多样性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

[4].王军.鲢鳙相关形态性状数量性状定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张雅芝,欧晓红,赵猛,葛宏杰,熊忠平.短翅蝗虫定位采样及其形态数量性状分析[C].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

[6].于龙凤,李富恒,安福全,裴雪.茄果类蔬菜作物叶片形态解剖学数量性状的研究[J].长江蔬菜.2009

[7].于龙凤,李富恒,安福全,谭大海,张达.西葫芦不同节位叶片的形态解剖学数量性状研究[J].北方园艺.2009

[8].周艺彪,赵根明,彭文祥,韦建国,姜庆五.湖北钉螺数量性状研究Ⅲ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

[9].周艺彪,姜庆五,赵根明,韦建国.湖北钉螺数量性状研究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

[10].朱冬琴,谢恩,顾建忠,陈国强,张瑞忠.不同日龄昆明小鼠外部形态数量性状与肥满度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

标签:;  ;  ;  ;  

形态与数量性状论文-叶清华,刘林敏,邱娜娜,谢倩,王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