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环境设施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绿色化
公共环境设施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1](2019)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化的提出是对我国"新四化"概念的提升,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发展等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绿色化的相关要求和内涵,文章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角度切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规律,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性、社会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四个角度出发,研究其绿色化的设计路径与方向,并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在规划、营建及后续使用的全过程中绿色化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10期)
汤海英[2](2019)在《新媒体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教学实践——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不仅是新时期文化的有力载体,还是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公共艺术源于城市,服务于城市,从诞生到发展有赖于城市的推动。一座城市倘若没有文化,便将失去灵魂。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犹如繁星点点,而对这些城市进行区分的最有效方式即是(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07期)
申志慧[3](2018)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分析和研究——以福州叁坊七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福州叁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的标志、服务、景观小品、道路、休息等设施的颜色、材料、形状、尺度等现状的分析,指出历史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应充分合理应用区域性、文化性、统一性原则,以进一步体现街区的特点,增强街区的生命力,保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建材》期刊2018年12期)
严俊峰[4](2018)在《基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情感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能体现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彰显该城市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的延续人们的城市环境行为。因为长时间以来政府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忽视,从而导致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缺乏合理性,在使用过程中,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城市公共设施如何进行情感设计提出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8年09期)
任东改[5](2018)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情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空间整体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城市的"心灵之窗",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质。当下不少的设计者都在通过情感设计来延伸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精神功能,希望其使用者的情绪借此得到调整,变得积极而快乐、向上而奋进,生发参与体验、嬉戏、感恩的意愿等,获得人性关怀。通过对国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优秀设计案例在情感层面出彩设计的考察,发现实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情感设计的实现路径为:以造型的趣味性使受众获得愉悦情感,以可参与的场景组合实现人与设施的情感互动,以围合形式营造出安全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体验式情感。设计师在设计公共环境设施时,应将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人、设施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宋婷婷[6](2018)在《兰州黄河风情线公共环境设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恶化等诸多问题不断暴露。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城市建设者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诸如城市空间美化、城市广场建设、城市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等。很明显,城市的发展正逐步从单纯的对“量”的渴望转向对“质”的追求。在城市发展与空间美化的过程中,作为“城市配件”的公共环境设施对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对它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共同享受和使用的设施,如何进一步探索它在城市中可发挥的作用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及发展中,存在传统文化特色缺失以及空间形态的趋同性问题,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兰州黄河风情线周边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文化表现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通过对兰州地域性文化的深入研究及结合兰州市民对黄河风情线公共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及建议,提出相应的公共环境设施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章煜婕[7](2018)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等功能于一体,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是中国目前内地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功能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端,于2013年正式封关运营,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尝试寻求升级发展的新模式和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雏形,直至谋求在中国中部地区建立自贸试验区这一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基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产业基础及环境条件的特点,以及产业升级带来综合保税区整个环境品质提升的需要,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二期实施规划于2017年5月完成,其后即展开综合保税区各专项规划。将公共环境设施导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进行布局规划与造型设计无疑成为此次专项规划的亮点,本文作者在设计院专业实习期间,即参与了该项规划工作并负责完成其公共环境设施的专项规划及设计任务。就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而言,它是一座城市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名片。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公共环境设施中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因素,而文化因素的融入则是尚需探究的课题。本文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综合保税区规划及环境设计理论阐述入手,对设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综合保税区公共环境设施布局规划与造型设计特色创造进行探索。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设计创作内容的整体概述,包括设计创作来源与背景、目的与意义、内容、方法、框架、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发展历程来认知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综合保税区,提炼出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综合保税区的环境特色要点,给予环境设施设计在高新区的设计应用中解析,剖析国内外综合保税区实践案例,进行切实有效的革新,归纳总结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要点。第叁部分:根据前面的总结和分析,对高新技术开发区背景下的武汉综合保税区的公共环境设施提出营造策略,结合现状进行设计创作实践的探索。第四部分: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果,提出后续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展望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背景下的东湖综合保税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许义文[8](2018)在《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各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历史文化古街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精神与人文生活脉络的重要方式。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历史文化古街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上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古街地域性文化特点以及人文精神内涵对于街区的风貌建设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印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今中国,各地历史文化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历史文化古街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大多只关满足物质与功能方面的需求,对于实用性、整体性、文化导向性、情感互动性等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原则并未考虑与重视。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古街公共环境设施传统的设计手法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于历史文化古街互动性体验需求,而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并能传承、传播历史文化古街文化精神和人文生活脉络的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则成为历史文化古街未来规划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以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为案例,在对重庆、山西、江西、云南等多地历史文化古街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州市“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对其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应用实践后完成写作。以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为着眼点,首先阐述了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再通过对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的相关概念、原则与价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设计普遍存在均质性,缺乏人文关怀以及文化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后根据这些不足结合对于“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的应用实践提出在设计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对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的方法。最后结合对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的实践论证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城市居民人文生活的丰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都有着长远意义。对于历史文化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需要以当地居民自发性保护参与为基础,政府各部门充分协作结合适当商业资本注入的合作模式逐步规划与发展。希望本文能以此抛砖引玉,对各地政府、居民、设计团队以及施工团队等有所参考,为将来历史文化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的发展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8-03-05)
高海涛[9](2017)在《应对农村老龄化:基于农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局势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增速快、比重高、地区差异大等特点,这使得我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目前,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很深入也很具有指导性,但鲜有针对老龄化的农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应对老龄化的农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第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财力支持体系,保障农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第二,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社区养老功能;第叁,加强农村老年人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有效发挥精神养老功能;第四,贯彻人性化设计原则,逐步实现公共环境设施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孙学伟[10](2017)在《和谐理念下乌鲁木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城市之间相互竞争、攀比、模仿,使得我国城市趋同化现象严重。公共环境设施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为一体的城市家具。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满足人们需求、方便人们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城市细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环境设施随处可见,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公共设施是人们感知城市的最直接触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除了满足人们需求的使用功能外,同时应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融合、协调,从而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城市个性、居民审美情趣,具备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需要以地域文化作基础,通过设计的方式将之延续传承,从抽象到具象,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人——物——环境”动态平衡的发展。本文选取具有丰富文化特色的城市乌鲁木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公共环境设施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乌鲁木齐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现存问题,总结出人们对于设施的需求,同时通过查阅与研究相关文献,总结与和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构建出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提出实现乌鲁木齐公共环境设施和谐化的相关策略。文章首先对现阶段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带来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和谐理念对对当今设计的影响,同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层次分析等方法来佐证文章观点。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文化特征因素,包括人文精神、民俗文化、伊斯兰建筑等,结合现有的公共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兼容并包、适需而生、中和协调的设计原则,实现和谐的乌鲁木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与策略,主要有四项设计原则,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梳理设施与环境的和谐、设施与人的和谐、设施与设施间的和谐的设计策略,用中观文脉的传承作为设计策略的把控条件,重建乌鲁木齐城市形象,将城市从动态与静态双向和谐稳定平衡发展。希望通过系统性研究为乌鲁木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提供相关策略和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和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提出系统的设计策略,为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动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应用价值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公共环境设施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不仅是新时期文化的有力载体,还是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公共艺术源于城市,服务于城市,从诞生到发展有赖于城市的推动。一座城市倘若没有文化,便将失去灵魂。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犹如繁星点点,而对这些城市进行区分的最有效方式即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环境设施设论文参考文献
[1].刘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2].汤海英.新媒体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教学实践——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J].高教探索.2019
[3].申志慧.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分析和研究——以福州叁坊七巷为例[J].福建建材.2018
[4].严俊峰.基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情感设计分析[J].天工.2018
[5].任东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情感设计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宋婷婷.兰州黄河风情线公共环境设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7].章煜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应用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8].许义文.福州“上下杭”古街公共环境设施文化性设计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8
[9].高海涛.应对农村老龄化:基于农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
[10].孙学伟.和谐理念下乌鲁木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