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增氧设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

航空增氧设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

一、航空供氧装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邱岳[1](2020)在《智能主动供氧系统的软件仿真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供氧系统是保障飞行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设备,高机动性、高过载飞行对供氧系统的流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由于全身一体化代偿服氧气面罩的气密性较相比于传统的氧气面罩具有更良好的气密性,呼吸的因素会对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对控制飞行员佩戴的氧气面罩内的压强带来了新的挑战。主动供氧系统可以根据面罩内压强变化调节供氧活门的流量输出,是现在供氧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航空供氧生理学需求,对飞机供氧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主动供氧系统的仿真模型,结合硬件通讯设备进行半实物仿真。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分析了航空供氧生理学要求后建立了主动供氧系统的仿真模型,模型主要包括供氧活门流量模型,呼吸面罩各部分结构模型,模拟肺模型,音圈电机模型及供氧系统的整体模型。模拟肺的结构被等效为胸腔、腹腔和肺部三部分,通过受力分析完成建模;分析呼吸面罩内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即可得到面罩内的压力和密度变化;供氧活门选用线性度更好的双锥形活门。在设计活门结构时先用定流量系数确定活门的几何参数,之后利用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流动区域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不同入口压强下的流量,应用这些数据绘制流量特性曲线从而修正活门的流量系数。完成活门的设计之后,用实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合的方法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用C语言为以上数学模型编写仿真软件进行半实物仿真。仿真硬件选用NI公司的数据电压采集卡实现仿真多通道的数据输入与输出,完成了10 k Hz的半实物仿真。输入参数包括飞行高度、呼吸强度、氧源压力等参数,输出参数包括氧气面罩内压力,呼吸阻力等参数。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讨论了氧源压力等仿真参数对呼吸阻力的影响和活门的控制效果。本文对主动供氧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宁[2](2020)在《航空供氧面罩呼气活门动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航空供氧面罩呼气活门为研究对象,结合航空生理学知识,采用Fluent动网格和AMESIM仿真技术完成了呼气活门动态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呼气活门在地面小流量情况和爆炸减压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工作内容如下:⑴对呼气活门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文献推导了座舱爆炸减压过程中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对呼气活门和橡胶膜片的结构和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活门受力方程。⑵完成了呼气活门地面小流量工况动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采用Fluent动网格和UDF技术完成了活门在地面小流量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研究;对流阻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呼气膜片刚度、活门座直径是主要影响因素;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⑶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和AMESIM仿真模拟的方法,完成了爆炸减压峰值影响因素研究。分别对座舱、氧气面罩、呼气活门进行了建模与动态模拟计算,以UDF嵌入Fluent的形式来模拟座舱压力、人体肺内压力、活门板的运动,完成了呼气活门在不同爆炸减压工况下的动态性能计算;搭建了呼气活门爆炸减压工况下AMESIM仿真模型,通过计算对比验证了AMESIM仿真模型的搭建和参数设置的正确性;通过对减压峰值影响因素的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得出活门座直径、排气管直径、呼气膜片的有效面积对爆炸减压峰值影响较大,呼气膜片刚度和弹性部件预压缩力对爆炸减压峰值影响稍大,而系统阻尼系数、运动体质量则对爆炸减压峰值影响较小;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孙昊[3](2016)在《氧气面罩的内部压强控制以及供氧浓度控制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行员驾驶当代先进的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经常面临超高空、超低压、超高速、高过载和高低温等多种恶劣环境因素的威胁。尤其是由于飞行器在高空飞行时气压的剧烈下降,飞行员在高空飞行过程中的缺氧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这就需要采用完善的供氧设备和供氧技术为驾驶飞行器的飞行员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空供氧服务。近年来,随着机载分子筛制氧、低总压供氧和全身一体化带偿服装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飞行员飞行供氧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如今最先进战机由于飞行速度极快,在完成各种战术动作过程中飞行高度变化快且变化不规则,这对供氧设备的氧气浓度控制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由于全身一体化带偿服氧气面罩的气密性较传统的氧气面罩更好,呼吸因素对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对飞行中飞行员佩戴的氧气面罩内的压强控制问题带来了新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飞机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和可靠的供氧问题,本文开展了飞行器的氧气调节器的供气活门开度控制问题和氧气面罩内部压强的控制问题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在分析航空供氧生理学要求以及氧气调节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氧气调节器的活门开度与飞机飞行高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模糊控制器来对供氧调节器的氧气和空气活门开度进行控制;应用MATLAB软件平台的Simulink模块对模糊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所给出的模糊控制规则合理,能够使得氧气调节器为飞行员提供符合含氧浓度要求的混合气体。其次,针对全身一体化带偿服氧气面罩内部的压强容易受到飞行员呼吸的频率和深浅、氧气调节器供气以及面罩内部排气等因素的干扰问题,本文在对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建立了航空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通过控制氧气调节器的进气阀门的开度来控制面罩内部压强的PID控制器;最后使用EASY5仿真软件,设计了航空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问题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对氧气调节器的进气阀门开度的PID控制来调节氧气面罩内部压强的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调整优化,可以使飞行员在只产生轻度呼吸阻力感的情况下保证其顺畅呼吸。最后,根据仿真实验所得到的优化结构参数,设计和搭建了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的实验平台,并在平台上进行了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系统的试验和数据采集。经过与仿真试验的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证明了论文所提出的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刘晓鹏,肖华军,臧斌,顾昭,王桂友,施维茹,于立华[4](2014)在《飞行员双人高空供氧方案实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评价飞行员双人高空供氧方案的供氧防护性能。假人穿个体防护装备,采用新型供氧方案,先后在低压舱内完成4项试验:1分子筛产氧供氧性能实验;2气氧供混合氧性能实验;3气氧供纯氧性能实验;4加压供氧性能实验。结果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0.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6.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578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1.8 km高度以上)。说明该高空供氧方案满足地面约18.0 km高度两名飞行员供氧防护要求。

陈建章,肖华军[5](2014)在《战斗机飞行员生化防护生理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化武器具有毒性作用强、中毒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及突发性强等特点[1],主要以气溶胶、蒸气态等战斗状态发挥杀伤作用,危害极大。生化武器的战斗状态决定了其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3种途径对人体产生损伤,因此其预防主要是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使人体避免沾染毒剂。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面临的生化威胁主要来自呼吸道及皮肤染毒,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流涕、咳嗽、支气管痉挛和长时间的喘息呼吸等;皮肤染毒则有可能出现肌颤、出汗、溃

刘国辉,肖华军,王桂友,毕得[6](2014)在《电子脉冲式供氧装备供氧防护性能实验评价》文中提出运用环境模拟方法,了解和掌握新型供氧装备的防护性能。通过低压舱模拟不同的高空环境,机械肺模拟人体呼吸。其间利用脉冲式供氧装备对机械肺进行供氧。实验过程中,采集面罩内氧分压和氧浓度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脉冲式供氧装备在供氧过程中,受高度和通气量影响较大。在较高高度上,供氧装备适应高度自动调整供氧量的性能,难以满足生理学要求。供氧装备操作繁琐,应在满足人体呼吸需求的基础上,予以简化。

刘晓鹏,肖华军,施维茹,顾昭,王桂友,臧斌,于立华[7](2013)在《提高侧管式代偿背心使用高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提高侧管式代偿背心使用高度的可行性。方法 6名健康志愿者戴保护头盔、供氧面罩,穿侧管式代偿背心、抗荷裤(不加压),进行供氧总压分别为110 mm Hg(1 mm Hg=0。133 kPa)、115 mm Hg、120 mm Hg和125 mm Hg的地面加压呼吸试验。观察受试者使用侧管式代偿背心对不同供氧总压的防护效果,记录受试者的心率、Ⅱ导联T波(TⅡ)、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每搏心输出量和每分心输出量的变化情况。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不同供氧总压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内不同加压时间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与加压前相比,加压后受试者心率(F=36.02056.659,P<0.0、TⅡ(F=9.36514.104,P<0.05)、血氧饱和度(F=31.1 43127.011,P<0.01)、平均动脉压(F=42.611152.643,P<0.01)和每搏心输出量(F=25.066132.315,P<0.01)均有显着性变化。受试者在110 mm Hg和125 mm Hg供氧总压时加压后每分输出量与加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F=2.11 5、1.563,P>0.05);115 mm Hg和120 mm Hg供氧总压时受试者加压后每分输出世与加压前相比有所上升(F=4.010、5.002,P<0.05)。110 mm Hg和11 5 mm Hg供氧总压时受试者耐受加压呼吸3 min;120 mm Hg供氧总压时受试者耐受加压呼吸2 min;1 2 mm Hg供氧总压时受试者耐受加压呼吸1 min。结论采用总压115 mm Hg的供氧制度,使用侧管式代偿背心配合保护头盔、供氧面罩和抗荷裤(不充压)等装备,可以满足人体在18.0 km高度上应急加压供氧1 min。

陈振辉[8](2013)在《氧气面罩上氧调器的流场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航空供氧是飞行员在高空低压缺氧环境下确保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氧调器是供氧装备防护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结合航空供氧生理学要求,对氧气面罩氧调器进行了研究,在建立氧调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氧调器的流场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并最终得到了氧调器的流场特性。在数值模拟的过程中,首先对氧调器吸气活门进行了简化,建立了吸气活门的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其次阐述了数值模拟的方法,选取了流场计算的区域,设定了计算区域的边界条件,并运用ICEM软件对计算区域进行了网格划分;最后选取了相应的湍流模型,运用FLUENT对流场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吸气周期内,流量变化的曲线近似呈正弦变化,活门开度较小时,流量变化梯度较大,当活门开度达到一定的值后,流量不再随活门开度的增大而变化;在活门进口和出口处,流场压力变化较大,氧调器的吸气阻力部分是在此处形成的,要想减小氧调器的吸气阻力,除了改变肺式机构的结构外,还可以改变此处的结构,使其有利于气体流动。本文的研究为氧调器性能和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叶方博[9](2013)在《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为了满足高性能战机的要求和充分利用计算机对供氧设备进行控制,电控供氧技术成为航空供氧防护的研究发展新方向。电子式供氧调节器作为其执行元件,其在国内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了航空供氧生理防护和座舱压力制度的要求,对电控供氧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根据氧气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使用现状,由传统的机械气动式和数字式供氧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得出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优越性。根据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控制原理,选取了平板活门作为供氧活门,并对活门尺寸和供氧调节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利用CFD软件对供氧调节器的流场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利用CATIA建立供氧调节器流体域的几何模型,并在ICEMCFD中对所建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最后用FLUENT计算。本文应用压力基的耦合算法,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进行了三维计算,获得了不同出口压力和不同活门开度状态点的流量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流量和活门开度、出口压力之间的关系。还利用动网格技术研究分析了活门运动时活门的流场变化和流量特性,进行了活门在动态变化的受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供氧调节器能满足正常飞行供氧流量要求和最大瞬时流量要求。将动态模拟结果与静态模拟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活门开度变化时流量变化相吻合,对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供氧调节器具有参考意义。

刘晓鹏,肖华军,臧斌,顾昭,王桂友,施维茹,石立勇,薛利豪,付丽珊,陈娟[10](2012)在《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方法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新型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地面~10.0 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3.0~17.0kin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7.0 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 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15.0 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15.0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结果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0 kPa(在12.0km高度以下)和17.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627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7.4 kPa。结论新型氧气系统可以满足地面~17.0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二、航空供氧装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供氧装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主动供氧系统的软件仿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的发展
        1.1.2 航空供氧的意义
        1.1.3 仿真技术的意义
        1.1.4 机载氧源的类型
    1.2 供氧系统的发展
        1.2.1 国外供氧系统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供氧系统发展及现状
    1.3 氧气面罩的发展
        1.3.1 氧气面罩的种类
        1.3.2 氧气面罩国内外发展
    1.4 本文研究对象
    1.5 本文所作的工作
第二章 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生理学要求
    2.1 高空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2 正常飞行供氧要求
        2.2.1 正常飞行供氧
        2.2.2 应急供氧
        2.2.3 供氧浓度要求
        2.2.4 供氧流量要求
    2.3 高空座舱环境
    2.4 呼吸阻力的来源及对生理的影响
第三章 供氧活门设计与建模
    3.1 供氧活结构设计及建模
    3.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3.2.1 控制方程
        3.2.2 湍流模型介绍
        3.2.3 湍流雷诺方程
    3.3 网格划分
    3.4 求解模型及边界条件
    3.5 活门流量系数修正计算
        3.5.1 单流道计算结果
        3.5.2 双流道计算结果
        3.5.3 曲线拟合修正流量系数
    3.6 锥形活门流量特性实验与数值计算验证
        3.6.1 锥形活门流量特性实验
        3.6.2 锥形活门的数值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建模及结果分析
    4.1 供氧系统的结构
    4.2 模拟肺建模
    4.3 音圈电机建模
    4.4 呼吸面罩整体建模
    4.5 仿真硬件简介
    4.6 模型的初步仿真
    4.7 系统参数对仿真系统结果的影响分析
        4.7.1 呼吸剧烈程度对呼吸阻力的影响
        4.7.2 氧源压力对呼吸阻力的影响
        4.7.3 飞行高度对呼吸阻力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航空供氧面罩呼气活门动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述
        1.1.2 人体对爆炸减压的耐受限度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座舱爆炸减压过程及呼气活门结构分析
    2.1 高空大气环境
    2.2 座舱压力制度及要求
    2.3 爆炸减压过程座舱压力变化分析
    2.4 爆炸减压过程肺内压升高机理
    2.5 呼气活门结构分析
    2.6 呼气膜片受力分析
    2.7 呼气活门受力分析
        2.7.1 呼气活门平衡状态时受力分析
        2.7.2 呼气活门运动状态时受力分析
    2.8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呼气活门地面小流量工况呼气阻力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动网格UDF方法
        3.1.1 控制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1.3 动网格方法
        3.1.4 守恒型动网格计算方程
        3.1.5 动网格更新方法
    3.2 二维动网格算例测试
    3.3 呼气活门地面小流量呼气阻力计算
        3.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结构网格划分方法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及湍流模型的选取
        3.3.4 计算条件的设置
        3.3.5 活门A不同气体流量计算结果
        3.3.6 活门B地面呼气阻力计算结果
    3.4 地面小流量工况呼气阻力试验简介
        3.4.1 试验条件
        3.4.2 试验管路连接
        3.4.3 试验步骤
        3.4.4 试验结果及对比
    3.5 流阻影响因素分析
        3.5.1 活门A流阻分析
        3.5.2 活门B流阻分析
        3.5.3 流阻影响因素计算设置
        3.5.4 阻尼系数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5.5 膜片刚度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5.6 运动体质量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5.7 弹性部件预压缩力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5.8 排气管直径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5.9 活门座直径对呼气阻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呼气活门爆炸减压工况数值模拟研究
    4.1 座舱爆炸减压数值计算模型的确定
        4.1.1 模拟座舱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4.1.2 模拟座舱数值模拟计算
    4.2 氧气面罩呼气阻力数值模拟计算
        4.2.1 氧气面罩网格无关性验证
        4.2.2 不同流量下氧气面罩数值计算
        4.2.3 氧气面罩与呼气活门整体动态特性计算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爆炸减压工况下呼气活门动态特性研究
        4.3.1 计算流程及计算条件的设置
        4.3.2 计算工况
        4.3.3 活门A爆炸减压计算结果
        4.3.4 活门B爆炸减压计算结果
    4.4 爆炸减压工况试验简介
        4.4.1 试验管路连接与试验步骤
        4.4.2 试验结果及对比
    4.5 爆炸减压峰值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4.5.1 减压高度及平衡时间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2 系统阻尼系数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3 膜片刚度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4 运动体质量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5 弹性部件的预压缩力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6 排气管直径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5.7 活门座直径对爆炸减压峰值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呼气活门爆炸减压工况AMESIM仿真研究
    5.1 呼气活门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1.1 呼气活门仿真模型块的搭建
        5.1.2 呼气活门仿真模型块的验证
    5.2 爆炸减压峰值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进行的研究工作

(3)氧气面罩的内部压强控制以及供氧浓度控制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航空供氧问题
        1.1.2 氧气调节器的供氧浓度控制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1.1.3 氧气面罩的内部压强控制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1.2 航空供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航空供氧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供氧浓度控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组织结构介绍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框架
第二章 航空氧气调节器的供氧浓度控制的仿真研究
    2.1 航空供氧生理学要求
        2.1.1 高空环境压强
        2.1.2 高空供氧生理要求与氧气调节器供氧浓度要求
    2.2 氧气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参数设计
        2.2.1 氧气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2.2.2 氧气调节器的工作方式
        2.2.3 氧气调节器的参数设计
    2.3 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
        2.4.1 输入模糊化
        2.4.2 模糊控制规则
        2.4.3 解模糊
    2.5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以及仿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ASY5的航空氧气面罩内部压强控制问的仿真研究
    3.1 Easy5流体动力学软件
    3.2 航空供氧面罩内压强控制的理论要求
        3.2.1 面罩内部压强控制
        3.2.2 呼吸阻力
    3.3 氧气面罩的工作原理
        3.3.1 航空氧气面罩的工作原理
        3.3.2 航空氧气面罩的气路结构
    3.4 问题的数学模型以及仿真模型的设计
        3.4.1 面罩内部空间模块
        3.4.2 单项阀门模块设计
        3.4.3 管路模块设计
        3.4.4 呼吸模块设计
        3.4.5 总体设计
    3.5 仿真实验结果以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实验
    4.1 航空氧气面罩供气压强控制实验平台的搭建
    4.2 供气压强控制实验与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飞行员双人高空供氧方案实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设备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分子筛产氧供氧性能实验
        1.2.2 气氧供混合氧性能实验
        1.2.3 气氧供纯氧性能实验
        1.2.4 加压供氧性能实验
    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分子筛产氧供氧性能实验
        2.1.1 系统吸气阻力变化情况
        2.1.2 系统供氧浓度变化情况
        2.1.3 安全余压
    2.2 气氧供混合氧性能实验
    2.3 气氧供纯氧性能实验
    2.4 加压供氧性能实验
3 讨论
4 结论

(5)战斗机飞行员生化防护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一体化个体防护装备方案相当缜密
    1.2 各类飞机飞行员防生化装备研究相当完善
    1.3 防生化装备系统交联生理问题研究相当复杂
2 启迪

(6)电子脉冲式供氧装备供氧防护性能实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与装备性能
    1. 1 实验方法
    1. 2 装备性能介绍
2 结果与讨论
    2. 1 影响各模式面罩内氧分压的因素
    2. 2 供氧各模式自适应高度的调整变化
    2. 3 供氧各模式的等效高度效应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8)氧气面罩上氧调器的流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航空供氧装备概述
    1.2 飞机的氧气系统
        1.2.1 机载氧源
        1.2.2 供氧调节器
        1.2.3 个体防护装备
    1.3 氧气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3.1 国外氧气系统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氧气系统的发展现状
        1.3.3 氧气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供氧生理学基础及氧调器建模
    2.1 供氧生理学要求
        2.1.1 高空座舱环境
        2.1.2 高空低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2.1.3 正常飞行供氧要求
        2.1.4 高空座舱压力制度
    2.2 氧调器结构及建模
        2.2.1 氧调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氧调器肺式机构建模
        2.2.3 氧调器吸气活门建模
    2.3 吸气活门理论计算及数学模型
        2.3.1 活门流量
        2.3.2 活门流通面积
        2.3.3 活门开度
        2.3.4 活门流量理论公式
    2.4 求解方法
第三章 数值模拟方法
    3.1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1.3 近壁区的处理
    3.2 有限体积法离散
        3.2.1 空间域的离散
        3.2.2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3.2.3 离散格式
    3.3 压力修正的 SIMPLE 算法
第四章 吸气活门流场的静态模拟
    4.1 计算区域的离散
        4.1.1 计算区域
        4.1.2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
    4.2 边界条件设置
        4.2.1 各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4.2.2 FLUENT 求解器设置
    4.3 静态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流量特性及分析
        4.3.2 流场特性及分析
第五章 吸气活门流场的动态模拟
    5.1 动网格技术及应用
        5.1.1 动网格模型
        5.1.2 动网格守恒方程
        5.1.3 动网格算法
    5.2 活门动态模拟的过程
        5.2.1 活门运动的边界函数
        5.2.2 活门 PROFILE 文件导入
        5.2.3 动网格参数设置
        5.2.4 动网格区域设置
        5.2.5 时间步长
    5.3 动态模拟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氧气系统发展及现状
    1.3 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介绍
        1.3.1 ICEM CFD
        1.3.2 FLUENT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航空供氧生理学基础及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设计
    2.1 高空环境
    2.2 座舱压力制度
    2.3 航空供氧的生理要求及电控供氧原理
        2.3.1 航空供氧的生理防护要求
        2.3.2 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控制原理
    2.4 供氧调节器的结构设计
        2.4.1 供氧活门的设计
        2.4.2 供氧调节器的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湍流模型
    3.1 CFD 数值模拟的流程
    3.2 基本控制方程
    3.3 湍流理论
        3.3.1 湍流雷诺方程
        3.3.2 湍流粘性系数法
        3.3.3 k-e 两方程模型
        3.3.4 壁面函数
    3.4 方程的离散方法
        3.4.1 有限容积法
        3.4.2 对流项的离散
    3.5 CFD 软件的求解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流场静态模拟
    4.1 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
        4.1.1 几何模型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2 边界条件的设定
    4.3 求解器的设置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流量特性分析
        4.4.2 流场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门运动的动态模拟
    5.1 动网格技术基础
    5.2 活门的动态模拟过程
        5.2.1 活门运动规律的定义
        5.2.2 动网格的设定
        5.2.3 动网格区域的设定
        5.2.4 时间步长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航空供氧装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主动供氧系统的软件仿真验证[D]. 邱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航空供氧面罩呼气活门动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王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氧气面罩的内部压强控制以及供氧浓度控制的仿真研究[D]. 孙昊. 天津理工大学, 2016(04)
  • [4]飞行员双人高空供氧方案实验评价[J]. 刘晓鹏,肖华军,臧斌,顾昭,王桂友,施维茹,于立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21)
  • [5]战斗机飞行员生化防护生理学研究进展[J]. 陈建章,肖华军. 空军医学杂志, 2014(02)
  • [6]电子脉冲式供氧装备供氧防护性能实验评价[J]. 刘国辉,肖华军,王桂友,毕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04)
  • [7]提高侧管式代偿背心使用高度的研究[J]. 刘晓鹏,肖华军,施维茹,顾昭,王桂友,臧斌,于立华.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3)
  • [8]氧气面罩上氧调器的流场分析研究[D]. 陈振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2)
  • [9]电子式供氧调节器的数值模拟[D]. 叶方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2)
  • [10]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J]. 刘晓鹏,肖华军,臧斌,顾昭,王桂友,施维茹,石立勇,薛利豪,付丽珊,陈娟.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02)

标签:;  ;  

航空增氧设备防护生理学百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