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张向龙,杨新军,王俊,刘文兆,张潇

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张向龙,杨新军,王俊,刘文兆,张潇

导读:本文包含了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适应性循环,榆中县北部山区

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龙,杨新军,王俊,刘文兆,张潇[1](2013)在《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测度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探索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的适应性循环演化过程和机制。通过对研究区域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建立起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恢复力的计算模型,分析系统的适应性循环过程与机制。1985—2009年间,系统恢复力的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呈现了从增高到走低、再增高的过程,系统相应地经历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这样一个适应性循环过程。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由干旱胁迫压力和系统对干旱的敏感程度所决定,政策影响、技术创新和干旱扰动则是影响榆中县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马晓倩[2](2013)在《基于农户收入多样性分析干旱恢复力——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从收入多样性角度分析了农户干旱恢复力,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干旱恢复力的差异。研究表明,导致农户干旱恢复力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多样性差异,还有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农户旱灾意识、防旱措施等多种原因;收入多样性差异导致兼业型农户干旱恢复力最高,其次是非农业类型,最后为纯农业类型。研究结果对其他干旱地区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张向龙,杨新军[3](2012)在《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频繁发生的干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最主要的干扰因子,当地面临着应对干旱影响、提高抵御和适应能力,进而保持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运行和生态系统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为理解干扰因子扰动下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动态变化及交互作用机理,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理论框架,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实证研究,通过可操作性较强的恢复力定量化研究模式,明晰半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适应循环演化动态及作用机制。研究区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区域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荒漠山区,共包括8个乡镇,总面积1677km2,海拔高度为2100~2450m,年平均降水量为328.1mm,蒸发量高达1450mm,年均气温6.2℃。该地区农业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特征十分典型:降水少且年际变化大,水土流失严重,林地资源不足,草地退化严重。社会经济方面,经济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只有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长期外出务工,导致本地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缓慢。为定量测度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探索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的适应性循环演化过程和机制,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域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建立起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恢复力的计算模型,对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恢复力在1985-2009年间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高—走低—增高的趋势,系统相应地经历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这样一个适应性循环过程。研究发现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由干旱胁迫压力和系统对干旱的敏感程度所决定,影响榆中县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变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响应、干旱影响和技术革新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杨新军,王俊[4](2009)在《情景分析及其在社会-生态系统(SES)中的应用——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恢复力是描述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属性之一,指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结构、功能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由于在运行过程当中不断受到外部干扰和内部组织的两种作用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容易发生稳态转变(regimeshift)。目前,学术界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现状评价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演变进行解读的有效方法和对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测算的模型方法。因此,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亟待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17)

张向龙[5](2009)在《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具有自组织、非线性和阈值效应等多种特征。恢复力是描述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属性之一,指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结构、功能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由于在运行过程当中不断受到外部干扰和内部组织的两种作用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容易发生稳态转变(regime shift)。目前,学术界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现状评价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演变进行解读的有效方法和对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测算的模型方法。因此,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亟待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适应性循环等理论为基础,将情景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的未来评价研究,首先对其概念、步骤及应用案例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选取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叁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起恢复力定量测度模型,计算了榆中县北部山区在1982至2006年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值,并对系统的适应性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应用情景分析确定了情景逻辑空间,基于交叉影响分析展开了榆中县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2020年的叁个发展情景,并在情景框架下对系统未来适应性循环阶段进行了探索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榆中县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值在1982-2006年间的变化从总体上呈现增高—走低—增高的趋势,1995年出现峰值。恢复力值的变化轨迹反映了系统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过程:1982-1988年间系统处在开发阶段,1989-1995年间进入保护阶段,1996-2001年间转向释放阶段,2002-2006年间进入更新阶段。在这个适应性循环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机制有政策响应、干旱影响和技术革新。(2)情景分析得出,系统向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驱动力是干旱程度和决策影响,这两个关键驱动力构成了情景逻辑空间。而基于交叉影响分析的所得出的3个概率最高的情景符合情景逻辑空间。由于在逻辑空间中所处位置不同,所展开的3个情景有着内涵上的区别。(3)榆中县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未来10年适应性循环发展的驱动力为政策响应、干旱影响和技术革新;2020年,情景S_1代表系统处于适应性循环的保护阶段;情景S_2和情景S_3则代表系统仍处于适应性循环的更新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刘文兆,汪兴玉[6](2009)在《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利益主体情景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干旱扰动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情景主题,通过系统驱动力分析确定了情景逻辑空间,选取了表征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事件,运用交叉影响分析计算出由关键事件组合的情景概率。结果表明,概率最大的3种情景内涵从属于关键驱动力所确定的情景逻辑空间,并由此展开了榆中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2020年的3个发展情景,提出了系统向理想情景发展的决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赵淑琴,李有斌,金胜利,张雷,方向文[7](200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以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以"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对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3、1993和2003年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7.69×107元/a、13.32×107元/a和15.98×107元/a。1983—2003年的20年间,增加了8.28×107元/a,增长了1.08倍。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由人工林地植被和天然草地植被提供,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系统的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张光全[8](2006)在《榆中县北部山区天然降水合理利用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的半干旱山地雨养农业区,采取挖建集流水窖、合理补灌、扩大秋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等措施,将工程设施集水与农艺措施节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的增加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06年10期)

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从收入多样性角度分析了农户干旱恢复力,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干旱恢复力的差异。研究表明,导致农户干旱恢复力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多样性差异,还有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农户旱灾意识、防旱措施等多种原因;收入多样性差异导致兼业型农户干旱恢复力最高,其次是非农业类型,最后为纯农业类型。研究结果对其他干旱地区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有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龙,杨新军,王俊,刘文兆,张潇.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马晓倩.基于农户收入多样性分析干旱恢复力——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

[3].张向龙,杨新军.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4].杨新军,王俊.情景分析及其在社会-生态系统(SES)中的应用——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2009

[5].张向龙.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

[6].王俊,张向龙,杨新军,刘文兆,汪兴玉.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9

[7].赵淑琴,李有斌,金胜利,张雷,方向文.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以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山区为例[J].草业科学.2009

[8].张光全.榆中县北部山区天然降水合理利用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

标签:;  ;  ;  ;  

榆中县北部山区论文-张向龙,杨新军,王俊,刘文兆,张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