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再生论文-王勇生,刘延金

间接再生论文-王勇生,刘延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再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泥冷再生混合料,颗粒流理论,数值试验,间接抗拉强度

间接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生,刘延金[1](2019)在《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对水泥冷再生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PFC2D)对水泥冷再生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开展模拟试验研究。为了对数值试验中细观力学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并分析模拟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对水泥冷再生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开展室内试验,得出宏观力学参数值。然后确定混合料中颗粒的接触本构模型,建立数值试件。进行模拟加载,不断调整细观力学参数值,直到最终模拟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相吻合,得出最终细观力学参数值。利用得出的细观力学参数,对不同颗粒级配条件下的试件进行模拟试验,通过与室内试验对比,验证模拟试验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拟试验中应力增长曲线与室内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数值试验中3组试件的间接抗拉强度值与室内试验实测值得平均误差仅为2.14%;所确定的接触模型和细观力学参数值是准确的,可在相关研究中用模拟试验代替室内试验,提高研究效率;模拟试验真实地展现了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内部颗粒的运移情况,揭示了材料强度形成机理和细观力学特征。(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袁合涛,陈兴平[2](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康革命老区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户为调研对象,分析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机理,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效能的计算方法及其集成利用系统矩阵。结果表明,脱贫户基本达到了生计维持目标,但与可持续生计目标还有差距;可再生能源具有经济效能、环境效能和社会效能,尤其是持续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能够补偿脱贫户因远离土地而失去的可持续生计保障。(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青维[3](2017)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沥青混合料属于组分复杂的非连续介质材料,其宏观性能与细观结构息息相关,但当前关于再生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特性的研究较少。从细观角度阐释破损过程,剖析再生沥青混合料损伤规律,实现细观结构力学响应与宏观表象的统一,不仅使得细观力学模拟方法成为传统室内试验的有效补充,而且还能理论指导室内试验方法的选择。因此运用离散单元法构建再生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模型,实现宏细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损伤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论文通过采用化学染色剂预处理新集料,成型不同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简称RAP)掺配率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标准试件进行室内间接拉伸试验,测试劈裂强度。借助数码相机拍照获取试件横切面图,应用图像均衡、图像锐化、边缘检测和图像分割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图像细节凸显和各颗粒边缘清晰可辨等目的,并完成集料图像粒径分类。然后利用体视学方法完成横切面图像从二维实体向叁维实体转换,计算图像颗粒的均匀性系数。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合理确定二维离散元数字试件级配,在二维颗粒流程序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数字重构再生沥青混合料细观模型,使用实际边界信息并合理进行材料细观参数比选,运用伺服机制控制荷载施加,实现间接拉伸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0%、10%、20%和40%RAP掺配率下的劈裂强度分别为1.57MPa、1.43MPa、1.38MPa和1.33MPa,劈裂强度随掺配率增加呈下降趋势,对于新拌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而言,10%、20%和40%RAP掺配比例的试件强度下降率分别为8.9%、12.1%和15.3%;(2)利用体视学方法修正集料图像级配,得到骨料修正系数=π/4,=0.86,使得集料图像级配与设计级配基本吻合;(3)集料均匀性系数达到0.9左右,表明其横向分布均匀,新旧料空间分布的卡方拟合趋势图呈直线关系,证明新旧集料空间分布达到均匀状态;(4)通过细观参数校准后建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数字试件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值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可从细观角度阐释再生沥青混合料速度矢量图及力链发育规律,证明了再生沥青混合料力学试验虚拟化模拟室内试验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08)

赵喜亭,蒋丽微,王苗,朱玉婷,张文芳[4](2016)在《怀黄菊间接体胚受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CmTGA1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受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是对植物进行转基因操作时至关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以菊花优良种质怀黄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v.‘Huaihuang’)为试材,探讨胚状体诱导所需的最佳培养基及芽分化和根生长的最适抗生素选择压。在此基础上,将抗病基因Cm TGA1通过同源转化的方法转入怀黄菊,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在附加1.5 mg·L-1IAA、0.5 mg·L-1 6-BA和1.0 mg·L-1 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培养15天后,再去除2,4-D进行分生培养,并进一步诱导芽再生,最终86%的供试外植体通过胚状体途径获得再生芽;在芽分化时所需潮霉素选择压为5.0 mg·L-1,生根时潮霉素选择压为4.5 mg·L-1。对转化植株进行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结果表明,Cm TGA1基因成功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从而建立了怀黄菊间接体细胞胚途径转基因受体再生体系。该技术的建立为通过转基因手段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怀黄菊病害感染严重和种质退化等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胡晓龙,丁桑岚[5](2016)在《再生水间接饮用中膜分离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脱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再生水补充饮用水严格的水质标准,膜分离技术被广泛采用。本文总结了当前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膜分离技术对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和二甲基亚硝胺(NDMA)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脱除特性,发现膜分离对PPCPs的脱除率高,大部分PPCPs在经过反渗透处理之后未检出,EDCs和NDMA脱除率的范围很宽泛,分别为1.9%-99.7%和10%-86%,脱除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的运行参数条件。建议今后系统研究影响膜分离技术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共同作用下对污染物脱除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王兆兴[6](2014)在《再生水作为间接饮用水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水利用已成为促进节约用水和推进水污染治理的紧迫要求。作为再生水应用的新兴领域,再生水作为间接饮用水目前世界上已在探索实践中,对解决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保障健康安全是再生水作为间接饮用水的关键。其水质常规指标需关注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水质标准以保障其安全性和公众健康。(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27)

吕经娟,李淑斌,周宁宁,蹇洪英,王其刚[7](2014)在《‘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无菌苗的顶生幼嫩小叶为外植体,探讨了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NAA能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由NAA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TDZ的MS培养基上,先暗培养再进行光照培养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NAA浓度是7.0 mg/L、暗培养时间为10 d,而最佳分化培养基是MS+5.0 mg/L TDZ+30 g/L葡萄糖+2.5 g/L GEL,分化率达18.34%。以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侵染受体,初步建立了‘光叶蔷薇’GUS基因转化体系。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5、侵染30 min、共培养2 d、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50μmol/L是‘光叶蔷薇’愈伤组织转基因的最优条件。(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吴乾元,邵一如,王超,孙艳,胡洪营[8](2014)在《再生水无计划间接补充饮用水的雌激素健康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再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其在无计划间接补充饮用水过程中存在潜在健康风险.针对再生水经河流补给湖库型水源地的典型场景,研究了再生水中雌酮、雌二醇、17α-乙炔基雌二醇、双酚A、壬基酚和辛基酚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评价了雌激素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再生水(二级出水)中雌激素类物质的质量浓度多分布在0.1~100 ng·L-1水平;双酚A和壬基酚的浓度较高,可达到1~10μg·L-1水平.再生水间接补充饮用水过程中,雌激素的浓度受到上游来水稀释、河道湖库自然降解和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等作用的影响.雌酮、雌二醇、双酚A、壬基酚和辛基酚的非致癌风险较小,都低于规定值1.当湖库型水源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大于30 d时,再生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值大多小于1;当停留时间小于10 d且再生水占饮用水比例达50%以上时,16%~47%样品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非致癌风险值大于1,其健康风险需优先关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吴乾元,邵一如,孙艳,胡洪营[9](2013)在《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的再生水间接补充饮用水雌激素标准制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水间接补充饮用水是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的潜在重要途径,但国内外缺乏相关水质标准及其指定方法。本文针对再生水经河流补给湖库型水源地的典型场景,基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雌激素的剂量效应关系、雌激素在水体、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规律以及再生水占水源水比例,建立了再生水雌激素标准限值的制定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安全与生态学基准/标准国际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二)》期刊2013-06-29)

张启香,胡恒康,王正加,袁佳,万俊丽[10](2011)在《山核桃间接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自然授粉后10周的幼胚为外植体,对影响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发生的主导因子(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影响体胚萌发的脱水处理时间进行了比较;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幼胚脱分化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幼胚胚轴和子叶接种在基本培养基1/2MS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达45.3%。接种于基本培养基DW中的幼胚体细胞胚诱导率显着高于其它培养基处理,达16.7%。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培养基添加1.0mg.L-16-BA和0.01mg.L-1picloram(氨氯吡啶酸)组合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48.6%;而1.0mg.L-16-BA与0.001mg.L-1picloram组合,体胚诱导率最高,为23.6%。体细胞胚发生方式属于间接体胚发生。用饱和Ca(NO3)2.4H2O对体胚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处理3d后萌发率为39.03%,显着高于对照及其余处理。将脱水处理后的体胚接种至WPM基本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培养,10周后可长成具3~4片真叶的完整植株。(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间接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安康革命老区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户为调研对象,分析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机理,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效能的计算方法及其集成利用系统矩阵。结果表明,脱贫户基本达到了生计维持目标,但与可持续生计目标还有差距;可再生能源具有经济效能、环境效能和社会效能,尤其是持续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能够补偿脱贫户因远离土地而失去的可持续生计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生,刘延金.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对水泥冷再生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模拟[J].硅酸盐学报.2019

[2].袁合涛,陈兴平.乡村振兴视域下可再生能源间接可持续生计保障效能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青维.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赵喜亭,蒋丽微,王苗,朱玉婷,张文芳.怀黄菊间接体胚受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CmTGA1的遗传转化[J].植物学报.2016

[5].胡晓龙,丁桑岚.再生水间接饮用中膜分离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脱除[J].四川化工.2016

[6].王兆兴.再生水作为间接饮用水的探讨[C].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7].吕经娟,李淑斌,周宁宁,蹇洪英,王其刚.‘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4

[8].吴乾元,邵一如,王超,孙艳,胡洪营.再生水无计划间接补充饮用水的雌激素健康风险[J].环境科学.2014

[9].吴乾元,邵一如,孙艳,胡洪营.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的再生水间接补充饮用水雌激素标准制定方法[C].环境安全与生态学基准/标准国际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二).2013

[10].张启香,胡恒康,王正加,袁佳,万俊丽.山核桃间接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11

标签:;  ;  ;  ;  

间接再生论文-王勇生,刘延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