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

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胡敏酸,富里酸,腐殖质

石灰性紫色土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1](2019)在《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腐殖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碱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林地、旱地、水田和撂荒地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并探讨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含量均为林地最高,其次为旱地、水田、撂荒地.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林地、水田、旱地表层(L1)土壤腐殖质含量中等,撂荒地含量偏低;(2)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和亚表层(L2)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素碳相对数量最高,除水田亚表层土壤胡敏酸碳含量高于富里酸碳含量外,其他叁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富里酸碳的相对数量均高于胡敏酸碳相对数量;(3)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H/F值均小于1,表明川中丘陵区碱性紫色土为富里酸型土壤.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腐殖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林地>水田>撂荒地.同种利用方式下,旱地、撂荒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无显着差异.水田、林地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高于亚表层;(4)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 899、0. 790、0. 682、0. 909,呈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伟烨,王智慧,曹彦强,刘天琳,罗红燕[2](2018)在《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及硝化微生物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发生的硝化作用是对p H高度敏感的典型过程。本文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结合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研究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以及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的丰度与群落结构对不同氮源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均刺激土壤硝化作用的发生,CO(NH2)2处理下的净硝化速率最大,约是CK处理的4.76倍,(NH_4)2SO4和NH_4Cl处理下的净硝化速率分别为N 3.88和3.34 mg kg-1d-1。相比于(NH_4)2SO4和CO(NH2)2处理,NH_4Cl处理降低了硝态氮的累积量,抑制了铵态氮的减少量。AOB amo A基因拷贝数在28 d培养过程中变化显着(p<0.05),在(NH_4)2SO4和CO(NH2)2处理中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在NH_4Cl处理中呈持续增长趋势;而AOA amo A基因拷贝数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是AOB,而不是AOA。在28 d培养过程中,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占总微生物的比例高于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意味着石灰性紫色土中可能存在全程氨氧化微生物(Comammox)。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石灰性紫色土中AOB的优势种群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 Cluster 3,AOA的优势种群是土壤古菌Group 1.1b,NOB的优势种群是硝化螺菌Nitrospira。(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蓥燕,卢圣鄂,李跃飞,涂仕华,张小平[3](2017)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不同土壤深度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对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bacteria,AAOB)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深入认识不同施肥处理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微生物调控机制,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化学分析、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理化性质、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理化性质结果显示,相对于无肥处理(CK),氮(N)、氮磷钾肥(NPK)及氮磷钾配施农家肥(NPKM)均会降低土壤p H和硝态氮含量,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 H增加,全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q PCR结果显示,就土壤层次而言,厌氧氨氧化细菌在0—20 cm层的丰度最高,20—40 cm层最低;就施肥处理而言,氮肥(N)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的丰度促进最为明显。T-RFLP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在0—20 cm土层群落组成最为丰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寡氮肥下其群落组成最为简单,无肥处理下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厌氧氨氧化细菌优势种群属于Candidatus Brocadia。冗余梯度分析(RDA)显示,p H影响是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本研究显示寡氮处理会降低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但促进其丰度。表层土(0—20 cm)是厌氧氨氧化细菌分布的主要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6期)

林婉嫔,夏建国,李璐娟,熊冰瑶,肖欣娟[4](2017)在《不同浓度柠檬酸溶液中石灰性紫色土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解吸特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铅(Pb~(2+))因溶解度较小,易在土壤中长期滞留,从而造成严重的土壤铅污染。柠檬酸(Citric Acid)作为植物根系分泌的典型天然有机酸,含有大量羧基功能团和活性点位,影响着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和解吸。为深入了解柠檬酸输入土壤后,Pb~(2+)在土壤中的积累与迁移规律,以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柠檬酸、HCl解吸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溶液中石灰性紫色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柠檬酸溶液中,石灰性紫色土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随其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加,各粒径间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 mm)>2~0.25 mm>全土>0.053~0.002 mm>0.25 mm~0.053 mm;柠檬酸浓度在0~1 mmol·L~(-1)范围内,石灰性紫色土全土及各粒径微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上升,1~100 mmol·L~(-1)范围内吸附量下降,低浓度的柠檬酸能够有效促进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高浓度柠檬酸则起抑制作用,降低土壤对Pb~(2+)的吸附量;Freundlich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达到极显着水平(R2=0.985-0.999),全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为不均匀表面的多层吸附;易解吸率随初始Pb~(2+)质量浓度上升而不断增大,难解吸率不断下降,加入柠檬酸后,易解吸率进一步上升,且随柠檬酸浓度升高而增大。研究柠檬酸溶液中石灰性紫色土对Pb~(2+)的吸附-解吸特性,能够有效预测石灰性紫色土区域重金属的环境效应,对农业环境安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王蓥燕[5](2017)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nirS和nosZ基因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及其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水稻田生态系统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氮素循环之间的关系,是深入评价农田土壤质量与功能的新切入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是四川乃至全国都至关重要的农业土壤,为保护该类土壤,四川省于20世纪80年代在遂宁市船山区建立了“NPK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依托该平台,结合化学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系统发育分析、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还有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等分子分析技术,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的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S)和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sZ)的群落结构、丰度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反硝化细菌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特点及在其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而认识石灰性紫色水稻土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为在该类土壤上建立合理氮肥施用制度、保护土壤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无肥处理,施肥会降低石灰性紫色水稻土 pH和硝态氮含量,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氨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增加,全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氨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根据硝态氮剩余量法测定反硝化酶活,结果显示:0-20 cm层土壤的反硝化酶活明显高于其他层次;其中氮磷肥施肥制度对反硝化酶活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反硝化酶活与pH值极显着负相关(r=-0.46,p<0.01),而与硝态氮极显着正相关(r = 0.785,p<0.01);而它与nosZ和nirS基因拷贝数无明显相关性。反硝化酶活与nosZ基因群落结构显着相关(p<0.05由蒙特卡罗指数分析),而与nirS基因的群落结构无明显相关性。(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16S rRNA和nirS、nosZ基因拷贝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0-20 cm层土壤,nirS和nosZ基因拷贝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层次。施肥制度对叁种基因的拷贝数均有促进作用,但无机肥配施农家肥处理对16S rRNA和nosZ基因的拷贝数促进作用更明显;而nirS基因拷贝数对施肥制度的变化并不敏感。根据两个功能基因所占16SrRNA比例,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丰度更高。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nirS和nosZ基因拷贝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3)利用DGGE对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0-20 cm层,无机肥配施有机肥的施肥制度下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高于无机肥施肥制度,但其他层次间的差异不明显。就土壤层次而言,在60-90 cm层,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最小。根据切胶回收条带测序,共得到9条序列。3条序列未找到可培养菌株,剩余6条序列均属于变形菌门。其中,大部分属于β-变形菌门。(4)利用T-RFLP对nirS和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irS基因各土壤层次的T-RFs片段的丰富度变化不明显;而nosZ基因在0-20 cm层土壤中丰富度最高。在0-20cm层土壤中明显表现出无机混合肥配施农家肥制度下nirS和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更为复杂;而深层土壤中施肥制度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nirS基因各土壤层次中的优势片段为75 bp、80 bp和115 bp;而nosZ基因4个层次不存在共有的优势片段。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片段115bp属于Magnetospirillum(AB937700),片段75bp属于Pseudomonas stutzeri(CP011854);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中,0-20 cm 和 20-40 cm层土壤中的优势片段90 bp和355bp属于Azospirillum(Rhodospirillales)。而40-60 cm 和 60-90 cm 中的优势片段 300 bp 属于 Bradyrhizobium(Rhizobiales)。根据nosZ基因克隆产物的酶切图谱,对酶切类型不同的克隆产物进行测序。克隆序列比对相似的可培养菌株菌均属于变形菌门,且α-变形门细菌占主导地位。(5)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或冗余分析对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p<0.05)和NH4+-N(p<0.05)是影响石灰性紫色水稻土nir 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质、总氮还有pH值是影响石灰性紫色水稻土nosZ基因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总体而言,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反硝化酶活和功能(nirS和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不同。无机肥更促进反硝化酶活。表层土(0-20cm)是nirS和nosZ基因主要存在层次,且群落结构表现出与其他层次明显地差异。无机肥配施农家肥明显提高nosZ基因拷贝数和群落结构的复杂度,而施肥制度对nirS基因的拷贝数影响较小。nirS基因反硝化细菌均属于变形菌门,且β-变形菌门占主导地位;nosZ基因反硝化细菌均属于变形菌门,但α-变形菌门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影响两个功能基因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pH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周志强[6](2017)在《生物炭对磺胺类抗生素在石灰性紫色土中迁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土是西南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而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在土壤污染物控制方面应用广泛。本文以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实验、柱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施用(投加量0、39.75 t/hm2(1%BC)和198.75 t/hm2(5%BC))及田间老化作用(夏季干湿交替)对叁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基嘧啶(SM2)及磺胺甲恶唑(SMZ))在紫色土中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处理中,叁种磺胺类抗生素吸附强弱的顺序都表现为SD>SMZ>SM2;与对照土对叁种磺胺抗生素的吸附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增加土壤对叁种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其中SM2的吸附显着增加(P<0.05),但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老化过程后有所减弱。在解吸过程中,叁种抗生素的Freundlich常数沿大小顺序为SD>SMZ>SM2,表明SD在土壤中吸附容量最大且不易解吸,其次是SMZ和SM2;相应的迟滞系数H大小顺序为SD<SMZ<SM2,与Freundlich常数n值趋势一致,表明紫色土对SD亲和力最强,解吸最难,而SM2则解吸最易,可逆性最强。(2)对照土柱和1%BC 土柱中都存在大孔隙,对照土柱大孔隙比1%BC的土柱更发达;污染物会通过大孔隙以优先流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环境,生物炭的添加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减少了大孔隙,降低了优先流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3)土壤中淋出的溶解性有机物(DOM)浓度与土壤孔隙水中离子浓度随淋溶时间呈反比。生物炭会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浸出液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种类,生物炭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中DOM的溶出,这在保持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不同炭处理方式下地表径流中叁种磺胺抗生素的迁移有着不同的变化:未施生物炭小区中大量磺胺抗生素在降雨初期就随地表径流流出,这是因为紫色土坡耕地抗降雨冲击能力较差;耕作层面施1%生物炭小区中,强降雨初期叁种磺胺抗生素流出减少且效果明显,污染物随着降雨事件进行逐渐释放;5%生物炭地埂和地沟小区对地表径流中叁种磺胺抗生素的截留效果最好,浓度远低于对照小区和面施1%生物炭小区。(5)坡耕地决定污染物更容易从坡上部迁移到下部,因而在整个降雨事件中,叁种磺胺抗生素在土壤各深度的浓度并不一定直接下降,可能会先增加后降低,这一现象在耕作层面施1%生物炭的小区比对照小区更明显。5%生物炭地埂小区,叁种磺胺抗生素随雨水迁移到一定深度后,水平迁移使其绕过生物炭地埂,并通过溶质扩散和土壤毛细管作用向上迁移。(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袁铖铭[7](2016)在《镧、铈对石灰性紫色土尿素水解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元素(REE)是指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ⅢB族,原子序数为57-71,由15种镧(La)系元素及钪(Sc)和钇(Y)共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诸多研究表明,适量施用稀土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均有明显提升。但近年来,随稀土微量肥料的推广应用,稀土进入农业生态系统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引起关注,探讨外源稀土对土壤中营养元素转化和利用的影响是稀土农用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尿素作为主要的氮肥,占世界氮肥施用量80%以上,以尿素为主的氮肥过量施用是导致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部分氮素还以温室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造成温室效应。但目前,关于外源稀土对土壤氮素转化的研究多着重于稀土对土壤本身N素转化利用的影响,关于施加稀土对外源氮肥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及效应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土培实验,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100 mg·kg-1、200 mg·kg-1、400 mg·kg-1、600 mg·kg-1、800 mg·kg-1)镧(La)和铈(Ce)与等量尿素(200 mg·kg-1)共施处理下,石灰性紫色土尿素水解、转化产物NH4+-N、NO3--N、和有效氮含量以及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土壤pH值在各浓度镧和铈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均低于单施尿素处理,当处理浓度为200 mg·kg-1时,差异达显着水平;随着镧和铈处理浓度的增加以及培养时间的延长pH值逐渐降低;稀土元素镧和铈与尿素共施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差异未达显着水平。(2)各浓度镧处理对土壤中尿素水解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NH4+-N含量均显着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0.05),而且随着镧处理浓度的增加,NH4+-N含量显着下降,尿素水解受到的抑制逐步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稀土元素镧处理与尿素共施下,NH4+-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是尿素水解受到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稀土元素铈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NH4+-N含量变化与镧与尿素共施处理相似,但是相同浓度铈处理整体上对土壤中尿素水解的抑制作用高于镧处理。(3)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NO3--N含量均显着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0.05),而且随着镧处理浓度的增加,NO3--N呈现降低趋势,表明稀土元素镧对土壤中尿素水解产物NH4+-N向NO3--N转化过程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镧对土壤中NH4+-N向NO3--N转化的抑制作用逐步减弱,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NO3--N含量逐渐升高。稀土元素铈整体上对土壤中尿素水解产物NH4+-N向NO3--N转化过程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4)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均显着低于单施尿素处理,而且随着镧处理浓度的增加,有效氮呈现出降低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稀土元素铈与尿素共施处理对土壤中有效氮含量的影响与镧与尿素共施处理基本一致,整体上铈处理下更低。(5)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受到明显抑制,培养1天在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均显着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0.05),而且随着镧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100 mg·kg-1镧与尿素处理下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镧处理浓度>100 mg·kg-1下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天达最低值且显着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浓度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在100mg·kg-11镧与尿素共施处理下,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在培养第3和5天高于单施尿素处理,表现出促进作用。稀土元素铈处理对土壤中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与镧处理相似,但是相同浓度铈对酶的抑制作用更强。(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H与NH4+-N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NO3--N表现为负相关关系。NH4+-N与NO3--N表现为正相关关系,NH4+-N与有效氮、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NO3--N、有效氮、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两两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卢圣鄂,王蓥燕,陈勇,涂仕华,张小平[8](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土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可以深入认识不同施肥制度下的石灰性紫色水稻土氮素循环特征及微生物驱动机制,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理化性质和AOA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无肥处理,施肥会降低石灰性紫色水稻土pH和硝氮含量,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氨氮含量。伴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增加,全氮和硝氮含量降低,氨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施肥制度在不同土壤深度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AOA群落结构产生不同的胁迫效应,不同施肥制度下的AOA群落结构在0—20 cm处差异不明显;土壤深度增加,不同施肥制度下的AOA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CK和N肥处理下的AOA群落结构较简单。AOA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石灰性紫色水稻土AOA与来自不同土壤和水体环境的AOA具有明显相似性。冗余梯度分析(RDA)显示pH(P=0.012)是造成石灰性紫色水稻土AOA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揭示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的AOA群落结构受施肥制度明显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21期)

陈益,王正银,唐静,张晓玲,杨东[9](2015)在《磷肥用量对石灰性紫色土壤油麦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磷含量石灰性紫色菜园土不同磷(0,45,90,135,180,270 kg/hm2)施肥水平对油麦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施用磷肥均能显着提高油麦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9.5%~26.7%和8.1%~21.3%,均以P4(180 kg P2O5/hm2)最高,且施用磷肥对油麦菜的增产效果以试验点1(含湖村)优于试验点2(含金村)。磷肥施用量与油麦菜产量存在极显着的二次回归关系,试验点1油麦菜最高产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磷量为219和215 kg/hm2,试验点2为195和191 kg/hm2。试验点1各处理维生素C、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以P2降幅最大(达15.8%,27.8%和14.0%),而硝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点2各处理油麦菜维生素C含量呈上升趋势,以P4、P5增幅较大(为6.3%和20.4%),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以P4降幅最大(为35.0%和8.3%),硝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以P2降幅最大(6.9%)。两个试验点油麦菜全氮磷含量均以P4最高,氮磷钾养分形态均分别以蛋白氮、非蛋白磷、非蛋白钾为主。各养分以钾素与油麦菜品质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试验点1油麦菜全钾含量与维生素C、氨基酸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而试验点2油麦菜蛋白钾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两个试验点油麦菜磷素利用率均以P1最高(8.14%和9.38%),P4次之(4.64%和7.42%)。综合油麦菜各指标效应认为,在本研究区域有效磷(30~60 mg/kg)缺乏的石灰性紫色菜园土壤环境条件下,推荐施磷量为180 kg P2O5/hm2。(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蓥燕,辜运富[10](2015)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淹水植稻期反硝化基因(nirS和nosZ)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石灰性紫色水稻土淹水植稻期反硝化过程关键功能基因(nirS和nosZ)的多样性和丰度特征,以期明确相关功能基因在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的分布特点,揭示反硝化作用在该类土壤中的发生机制,为水稻土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有效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于淹水植稻期进行土样分层采集,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T-RFLP)、以及定量PCR等技术综合分析农家肥(M)、氮肥+农家肥(NM)、氮磷肥+农家肥(NPM)、氮磷钾肥+农家肥(NPKM)、无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等不同施肥制度对nirS和nosZ种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结果】T-RFLP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nosZ基因T-RFs片段的丰富度变化规律为:农家肥配施化肥(NM,NPM,NPKM)>农家肥(M)>化肥(N,NP,NPK)>CK,农家肥配施化肥制度下的nosZ特异性T-RFs片段更多;nosZ基因多样性随土壤层次增加而降低,nirS多样性指数随土壤层次变化不明显;在不同施肥制下,nirS基因T-RFs片段的丰富度变化不及nosZ基因明显。系统发育树显示nosZ基因群落主要属于α-变形菌门的Bradyrhizobiacene和Rhodospirillacene,其次为β-变形菌门。其中,Bradyrhizobiaceae受施肥制度产生的变异更大。qPCR结果显示:每克干土中nosZ基因拷贝数为1.14×10~5-1.99×10~6,而nirS的拷贝数为7.3×10~2-9.6×10~5;与16S基因拷贝数相比,nirS基因百分比:0.002-0.06%;noaZ基因百分比:0.1-0.4%。土壤0-20 cm层的nirS和nosZ基因的拷贝数远远高于其他层次,农家肥配施化肥制度的土壤nirS和nosZ基因的拷贝数高于化肥和农家肥制度,土壤深度增加,nirS和nosZ基因拷贝数降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osZ基因拷贝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r=0.734,P<0.01);nirS基因拷贝数与土壤全氮呈显着正相关(r=0.623,P<0.01)。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nosZ基因群落与土壤中的理化性质pH值(p<0.01)和土壤有机质(p<0.02)显着相关。除此之外,土壤0-20 cm层的nosZ基因群落与其它层次明显相异,而40-60 cm与60-90cm层nosZ基因群落相近。施肥制度下的nosZ基因群落,农家肥配施化肥与无肥明显相异。冗余分析(RDA)显示:nirS基因群落与土壤pH值(p<0.02)和NH_4-N(p<0.05)显着正相关。土壤0-20cm层nirS基因群落结构与其它层次存在明显差异。NPK施肥制度下,土壤层次nirS的群落结构相似(除了0-20 cm层)。N施肥制度下的40-60 cm和60-90 cm层中,nirS的群落结构与对照一样。【结论】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反硝化相关基因nirS和nosZ对不同施肥制度表现出不同响应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叁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6)

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中发生的硝化作用是对p H高度敏感的典型过程。本文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结合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研究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以及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的丰度与群落结构对不同氮源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均刺激土壤硝化作用的发生,CO(NH2)2处理下的净硝化速率最大,约是CK处理的4.76倍,(NH_4)2SO4和NH_4Cl处理下的净硝化速率分别为N 3.88和3.34 mg kg-1d-1。相比于(NH_4)2SO4和CO(NH2)2处理,NH_4Cl处理降低了硝态氮的累积量,抑制了铵态氮的减少量。AOB amo A基因拷贝数在28 d培养过程中变化显着(p<0.05),在(NH_4)2SO4和CO(NH2)2处理中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在NH_4Cl处理中呈持续增长趋势;而AOA amo A基因拷贝数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是AOB,而不是AOA。在28 d培养过程中,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占总微生物的比例高于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意味着石灰性紫色土中可能存在全程氨氧化微生物(Comammox)。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石灰性紫色土中AOB的优势种群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 Cluster 3,AOA的优势种群是土壤古菌Group 1.1b,NOB的优势种群是硝化螺菌Nitrospir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腐殖质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赵伟烨,王智慧,曹彦强,刘天琳,罗红燕.石灰性紫色土硝化作用及硝化微生物对不同氮源的响应[J].土壤学报.2018

[3].王蓥燕,卢圣鄂,李跃飞,涂仕华,张小平.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不同土壤深度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对施肥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7

[4].林婉嫔,夏建国,李璐娟,熊冰瑶,肖欣娟.不同浓度柠檬酸溶液中石灰性紫色土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解吸特性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7

[5].王蓥燕.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nirS和nosZ基因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及其垂直分布[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周志强.生物炭对磺胺类抗生素在石灰性紫色土中迁移行为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袁铖铭.镧、铈对石灰性紫色土尿素水解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8].卢圣鄂,王蓥燕,陈勇,涂仕华,张小平.不同施肥制度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9].陈益,王正银,唐静,张晓玲,杨东.磷肥用量对石灰性紫色土壤油麦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形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

[10].王蓥燕,辜运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淹水植稻期反硝化基因(nirS和nosZ)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C].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叁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标签:;  ;  ;  ;  

石灰性紫色土论文-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