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汤全全

论文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认知、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四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和深化道德认识。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渗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以培养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儿童为根本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做人。因此,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情感教育是本课程的教育目标。那么,怎样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积极升华呢?

一、注重体验,激活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生成的情感教育话题是以儿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项活动目标。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角色”实践中唤起心中的情感,积累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

例如:在“同学之间”一课中,我出示了学校开运动会时,班级拍摄的照片,在同学们回味运动会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回忆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当你要上场时,你的衣物是谁帮你照看的?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是谁在为你加油的?当你受伤时,是谁陪你去保健室的?唤醒学生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时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壮壮踢球时撞到了同伴乐乐,两人差点打起来,后来经同学们劝阻,球赛继续玩下去,玩得很高兴。通过表演,让学生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处理有情境感,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明白如果我们互相体谅了,小矛盾就没有了。情境表演可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而不是将结论停留在口头的空话。

二、树立榜样,激发情感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典型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要学习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还要让学生记住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令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领袖英雄的伟大,从而对其产生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对社会公德、道德品质的正义感等。如教学《杰出的智者》一课时,先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教育家孔子、军事家孙武、科学家祖冲之等的兴趣,再播放电视片断,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志爱科学、学本领的情感。

2.教师。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比言教能起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激发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

3.同龄伙伴。用与学生年龄相似的先进人物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有说服力,特别是学生中发生的那些平凡小事,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产生感染力。

三、联系实际,体验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知、情、意、行”得以表现、发展及检验的,而“行”是思品教学的最高层面。这方面的培养往往要结合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体会的道德情感在实际中得到体验。教师须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及家庭情况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实施教学。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爷爷、奶奶好》一文,针对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对长辈缺乏正确认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等实际情况,学文后可鼓励他们谈自己如何敬爱长辈,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把实际情况与感受说一说、比一比、辨一辨,寓理于情中,理中透情,情理交融,更好地把道德知识转化到学生心灵中去,达到知行统一。

四、巧设佳境,深化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其情感、认识相统一。思品教材中很多课文情感性强,教学时应抓住文中表达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灵,创设不同的情境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并掀起其情感的波澜。别看只是一幕画面、一段音乐、一个镜头、一幅图画、一段旁白……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观其形、听其声、动其情、悟其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我们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巧设最佳的情境。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这课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资料,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看到的家乡景物和人们生活的情况表现出来。再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独特的地方文化等,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种种风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建设家乡的意识。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一课,可让学生分别模仿盲人、瘸子、聋哑人等残疾人处理生活事务。学生有口不能说、有耳不能听、有眼不能看、有腿不能走,焦虑和不安随着体验涌上心间,学生的内心被强烈地触动了,他们切身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懂得了残疾人的生活很不容易,从而产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强烈愿望,增进了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五、有机结合,升华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与各科教学、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养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为明理、激情、导行服务。

学科教学中隐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因素与契机,用心挖掘并自觉加以运用,就能立生“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时,可结合语文课《李时珍》《数星星的孩子》,让学生懂得成功来自勤奋,激励学生从小奋发图强。同样,教学六年级下册《做一名地球卫士》时,与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也可很好地结合,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激发学生爱护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巩固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能力。如教完六年级上册《品格的试金石》后,可引导学生选择“与诚信签约”这一内容参加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或举行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很重要,从而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养成自觉诚实守信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对学生良好情感的生成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以情引情,以情生情,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教学理念,实现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情感教学实践中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案例[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良敏.情感教学的实例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6(12).

[3]陈青.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3).

标签:;  ;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