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制度论文-李航

旌表制度论文-李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旌表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旌表制度

旌表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航[1](2018)在《新世纪以来明代旌表制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项激励政策。在明代,旌表制度是政府激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明代历史密切相关。目前,学界对明代旌表制度的对象、方式、程序以及效果与影响等方面都已出现较具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概念辨析不清、相关史料发掘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明代旌表制度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范佳[2](2018)在《明清女性旌表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女性的现象,自秦汉时就已出现,历经数朝,日趋成熟,并发展为女性旌表制度,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该制度。明初女性旌表的资格仅限于“委巷妇女”,随后,命妇不旌和已殁不旌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因女性旌表程序较为繁琐,官吏谎报等弊端层出不穷。地方士绅积极编写方志“列女传”。根据明清两朝宜荆方志的记载,一共有9725位女性载入方志“列女传”,其中有7580位加以正式旌表,有2145位只是载入方志。朝廷对符合要求的女性进行旌表,赐予其建坊、进入节孝祠的荣誉,地方官员多是采取颁发匾额的方式进行表彰。同时家族也将这部分女性记入族谱中,以示赞扬。由于朝廷和地方官的推动,家族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等原因,明清宜荆地区女性旌表人数大增。明清两朝宜荆地区的女性旌表人数变化巨大。明朝人数平稳增长,清朝则成倍增长。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乱,宜荆地区的旌表女性人数在咸丰、同治时期达到高峰。清朝宜荆地区方志“列女传”记载的人数是明朝的44倍多,节妇的数量是明代的48倍多。另外,宜荆地区明朝节烈之比约为8比1,清朝节烈之比约为2比1。明清宜荆女性旌表方式以个人旌表居多,也有多人旌表。道光时集体旌表兴起,特别是旌恤成为了旌表太平天国运动中殉难人员的主要方式。明清宜荆女性旌表的对象主要是平民,官宦家庭受旌表的比重不断降低。女性旌表的等级受到夫家或娘家阶级以及旌表类型的双重影响,明朝对于烈妇(女)授予的旌表等级更高,清朝则重视孝妇(女),节妇作为旌表中的大多数,反而被忽略。明清宜荆的女性旌表是江南地区旌表制度的缩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迎合了统治者对女性旌表制度的设想。但细究明清两朝主导的女性旌表政策,又各有不同:明代旌表女性人数众多,贞节文化盛行;清朝初期通过旌表女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太平天国运动后,旌表女性的权力逐渐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总之,明清两朝是通过放宽资格和突破限制,才使得旌表的女性人数大增。(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葛志娇[3](2016)在《辽朝旌表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制度是古代统治者弘扬忠、孝、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道德运行机制,有效地弥补了古代政治、法律等制度规定的不足,实现了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使民众不自觉地纳入统治者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中。具有美化社会风气、教化民众、维系统治的重要作用,自汉代以来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辽朝自立国以来,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随着与中原交往的不断深入,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旌表成为其推行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辽朝旌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辽朝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从而把握辽朝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窥探其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辽朝旌表制度形成、旌表对象、旌表方式、旌表制度的特点与作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从辽朝旌表制度研究意义、学术回顾、古代旌表制度发展及辽朝旌表制度范围界定叁方面进行概括,为正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以时间为线索,对旌表制度在辽朝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指出辽朝旌表制度形成的脉络及阶段特征。太祖至景宗皇帝时期是辽朝旌表制度的形成阶段,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等特征,并未形成长久机制;圣宗至兴宗皇帝时期是辽朝旌表制度完善阶段,具有旌表方式多样性及发挥了其在民间的话语权等特征;道宗至天祚皇帝时期是辽朝旌表制度的成熟阶段,具有数量多,范围广等特征。第叁章按照中原旌表核心内容及辽朝旌表情况,将类型分为忠义、孝悌、节烈叁部分展开。辽朝忠义分为赫赫功劳者、身负忠节者及恪尽职守叁类,指明辽朝对符合忠义之人的旌表;在孝悌旌表方面主要旌奖高年、累世同居及践行孝道者;在妇女节烈方面,辽朝旌表的主要类型有出嫁从夫者、夫死殉夫者、宁死不为贼侮者及贤良淑德者。第四章是以旌表对象为基础,分析辽朝主要旌表方式,主要有拜官赐号、赐执手、酒宴、赐诗、树碑立祠、编入国史、实物奖赐、免徭役等方式。第五章总结了辽朝旌表制度的特征及作用。分析辽朝旌表制度具有方式多样性、未显强力的控制力及阶段性特征明显等特征。在促进辽朝儒学的社会化方面及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宇文思理[4](2016)在《明代旌表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明代旌表的制度规定和该制度的实施情况。就规定而言,明廷制定了何种善行才能得到旌表的规则,制定了相关政府官员在对待善行时的处理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禁止性规定。在落实规定时,又形成了旌表的申报、查勘、批准和执行的四个程序。就实施情况而言,主要针对忠、孝、节、义等善行,采取一些蠲免、赏赐、树碑、恩荫等奖励措施来予以旌表,产生了激励人心、维持稳定等良好效果。其中与旌表性质相同的旌异又被赋予了以表彰贤官为主要对象的新的功能。对它的研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当然,在旌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并因此产生了造假、腐败、脱离群众等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3-31)

杨治玉[5](2014)在《试述明代的旌表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宣传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同时旌表制度也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有效手段。旌表制度还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它透视着中国古代社会最根本的道德精神。旌表制度在先秦时期开始萌芽,汉朝时形成,隋唐时期得以完善,集大成于两宋,旌表制度在明朝曾经一度发展到巅峰阶段。通过旌表制度,明朝统治者可以很好的宣传封建礼教,继而可以使民众更为容易地去接受统治者所提倡的封建道德,并内化为自发的作为。如此,便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风尚及封建统治等重要作用。明代的旌表制度上承于宋,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了对臣民的控制,尤其是思想控制,明朝时期旌表对象范围扩大,门槛不断降低,忠臣,功臣,孝子顺孙,节妇烈女,义夫义民都在旌表的范围之内,旌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奖励,比如赏赐金银、实物,也有精神方面的奖励,比如加官进爵、赐谥号、树立匾额、牌坊、石碑、图像等等。旌表制度贯穿明王朝的始终。通过这一奖励机制机制,明朝封建统治者可以有效的宣传封建道德,推行礼仪教化,进而使统治者所宣扬的封建道德能更加容易得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如此,便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风尚及封建统治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6)

张丽萍[6](2014)在《元代旌表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传播和弘扬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道德导向的风向标,几乎贯穿着整个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此外,旌表制度作为一项除行政、法律手段之外的道德维存力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代社会在行政、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形成了有效的互补。这就实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对基层民间平和而有效的渗透,使得民众在追求旌表的过程中,自觉自愿的接受统治者所宣扬的价值标准并内化为践行道德要求的行动,从而起到安定民心、引导风俗、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的重大作用。在旌表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元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上承唐宋,下起明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旌表制度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有了一套较为系统、固定的申请、审核、发放程序,奖惩兼顾,为此后明清旌表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试图通过对元代相关历史文献的研读发掘,借助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探讨元代旌表制度的主要对象、方式、主体、程序等问题,以期对元代旌表制度的特点、功能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由此既能揭示元代旌表制度在中国古代旌表发展史中的地位,又为重新解读元代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28)

王善军,徐召霞[7](2013)在《宋代旌表制度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作为中国古代政府对民间的奖励方式,一直为统治者用作美化社会习俗、维护地方秩序的有效手段。宋代旌表制度与前代相比更加完善,旌表范围更加广泛,皇帝屡次下诏并督促地方政府对不同阶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旌表。通过精神、物质以及政治身份等多方面的奖励,对于宋代社会习俗的养成、人们文化心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项制度也存在着弊病,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期刊2013年00期)

王善军,徐召霞[8](2013)在《宋代旌表制度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旌表作为中国古代政府对民间的奖励方式,一直为统治者用作美化社会习俗、维护地方秩序的有效手段。宋代旌表制度与前代相比更加完善,旌表范围更加广泛,皇帝屡次下诏并督促地方政府对不同阶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旌表。通过精神、物质以及政治身份等多方面的奖励,对于宋代社会习俗的养成、人们文化心理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项制度也存在着弊病,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 第14辑》期刊2013-12-01)

潘世东,董武,郭顺峰[9](2013)在《中国传统旌表制度视野下的农村十星文明建设——汉水流域竹山县十星文化之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肇始于湖北省竹山县的农村十星文明创建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巨大创新,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更是悠久古老传统文明和旌表制度在当代的深远回响。无论是在文化思想基础、程序手段与方式方法,还是在旌表对象与标准、社会功能与价值等方面,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十星文明都有着内在深远的联系。时值全国新农村建设高潮的迅疾到来,理性科学地厘清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十星文明内蕴的宝贵经验和文化智慧,具有重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政治经济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资源基础价值。(本文来源于《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倩倩[10](2013)在《唐代旌表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旌表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秩序、对民众实施教化的一种方式。历代王朝对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等都极为重视并进行旌表。先秦时期,旌表就已萌芽并发挥作用,但旌表作为一种制度始于汉代,汉代“以孝治天下”,旌表的对象以孝子为主。魏晋隋朝时旌表制度进一步发展,唐代是旌表制度的转折期,宋元时期旌表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开始发挥强大的教化功能,到明清时旌表制度达到顶峰并随之走向僵化,明清侧重于旌表节孝,主要用于约束女性。旌表制度从产生之初就伴随着制度的异化。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唐代旌表制度。唐代旌表制度上承两汉魏晋隋,下启两宋元明清,是整个旌表制度由旌善和教化风俗向道德约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代旌表制度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忠臣、孝子、列女、累世同居、义门等为主要旌表对象,旌表方式以“旌表门闾”等荣誉型旌表方式为主,以赐布帛、免赋役等功利型旌表方式为辅。在唐代,旌表制度发挥了应有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以及补充法律等功能,也出现了制度的异化现象。唐代旌表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旌表对象侧重于忠义和孝友。虽然儒学在唐代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唐代旌表制度的社会思想基础仍是扎根于儒学的传播和民众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7)

旌表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旌表女性的现象,自秦汉时就已出现,历经数朝,日趋成熟,并发展为女性旌表制度,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该制度。明初女性旌表的资格仅限于“委巷妇女”,随后,命妇不旌和已殁不旌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因女性旌表程序较为繁琐,官吏谎报等弊端层出不穷。地方士绅积极编写方志“列女传”。根据明清两朝宜荆方志的记载,一共有9725位女性载入方志“列女传”,其中有7580位加以正式旌表,有2145位只是载入方志。朝廷对符合要求的女性进行旌表,赐予其建坊、进入节孝祠的荣誉,地方官员多是采取颁发匾额的方式进行表彰。同时家族也将这部分女性记入族谱中,以示赞扬。由于朝廷和地方官的推动,家族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等原因,明清宜荆地区女性旌表人数大增。明清两朝宜荆地区的女性旌表人数变化巨大。明朝人数平稳增长,清朝则成倍增长。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乱,宜荆地区的旌表女性人数在咸丰、同治时期达到高峰。清朝宜荆地区方志“列女传”记载的人数是明朝的44倍多,节妇的数量是明代的48倍多。另外,宜荆地区明朝节烈之比约为8比1,清朝节烈之比约为2比1。明清宜荆女性旌表方式以个人旌表居多,也有多人旌表。道光时集体旌表兴起,特别是旌恤成为了旌表太平天国运动中殉难人员的主要方式。明清宜荆女性旌表的对象主要是平民,官宦家庭受旌表的比重不断降低。女性旌表的等级受到夫家或娘家阶级以及旌表类型的双重影响,明朝对于烈妇(女)授予的旌表等级更高,清朝则重视孝妇(女),节妇作为旌表中的大多数,反而被忽略。明清宜荆的女性旌表是江南地区旌表制度的缩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迎合了统治者对女性旌表制度的设想。但细究明清两朝主导的女性旌表政策,又各有不同:明代旌表女性人数众多,贞节文化盛行;清朝初期通过旌表女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太平天国运动后,旌表女性的权力逐渐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总之,明清两朝是通过放宽资格和突破限制,才使得旌表的女性人数大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旌表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航.新世纪以来明代旌表制度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2].范佳.明清女性旌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葛志娇.辽朝旌表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宇文思理.明代旌表制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5].杨治玉.试述明代的旌表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张丽萍.元代旌表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7].王善军,徐召霞.宋代旌表制度述略[J].宋史研究论丛.2013

[8].王善军,徐召霞.宋代旌表制度述略[C].宋史研究论丛第14辑.2013

[9].潘世东,董武,郭顺峰.中国传统旌表制度视野下的农村十星文明建设——汉水流域竹山县十星文化之个案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10].王倩倩.唐代旌表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旌表制度论文-李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