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祭祀论文-张东赞

宗教祭祀论文-张东赞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祭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祭祀,生态龛,虚神实祖,文化记忆

宗教祭祀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赞[1](2019)在《祭祀活动:宗教和理性之间的调节剂——祭祀在华夏文化生态龛中的多维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型于农耕社会的华夏文明,其文化之根的信仰和伦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祭祀活动根源于、归结于、检验于社会生活,且以农耕时代人—人、人—天关系之体验为基础,带着虚神实祖的文化内核进入到文化这种群体免疫系统和身份认同系统。并通过循环机制促使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祭祀仪式的重复性则为文化意义的循环和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外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赵益[2](2019)在《明清“乡村祭祀剧”与通俗文学的传化及宗教生活的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世纪开始渐次兴盛的通俗文学,通过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建构、抟合和传化,在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俗文学虽然是书写文本,但可以被融入各种表演艺术从而实现对广大庶民的传化。"乡村祭祀剧"即是这些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典型之一,作为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仪式部分,它承载着通俗文学的核心价值,实施着通俗文学深入传化的功能,并由此发挥了通俗文学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反向建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志锋[3](2019)在《傣族勐神祭祀仪式探析——一个宗教心理学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祭勐神是傣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一个宗教活动,主要用来祭祀本勐的保护神以保佑勐的安定。祭勐神仪式上对于外来宗教和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妇女和土司的各种禁忌,反映出明显的原始宗教特征。从弗洛伊德的宗教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祭勐神仪式里包含的原始宗教典型表现,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祭勐神的宗教行为进行解释。(本文来源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魏树发,魏琬谕[4](2019)在《萨满祭祀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满舞俗称"跳神",舞蹈是萨满教祭礼中的主要内容,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通过歌舞达到请神以祈福佑的目的。萨满舞往往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以舞蹈的形式呈现萨满文化,凸显出独特的民族艺术与宗教元素,萨满舞在满族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萨满祭祀舞蹈为例,在概述萨满祭祀舞蹈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萨满祭祀舞蹈的宗教文化元素,探讨了萨满祭祀舞蹈中宗教文化的应用,旨在说明宗教文化在萨满祭祀舞蹈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切排,赵志浩[5](2019)在《敖包祭祀与文化复兴——基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济农敖包的宗教人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敖包祭祀仪式是蒙古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由于蒙古族文化被藏族文化涵化,其敖包祭祀仪式过程与藏族的插箭祭祀仪式非常相似。为了实现蒙古族文化的复兴,当地政府和文化精英极力重塑蒙古族文化因子。其中对济农敖包祭祀仪式的文化宣传集中彰显了这一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是蒙古族民族意识觉醒和身份认同的结果,而且是由时代特征、政治诉求、群体利益追求、个人需要以及文化传承等众多因素所促成。(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羽扬[6](2019)在《从宗教祭祀到吟游诗人——舞蹈戏剧在中世纪》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常常被世人定义为"发展中断的阶段",在戏剧方面亦是如此。其实则不然,这一段历史中,各种戏剧形式在夹缝中生存,其中舞蹈这一表现形式也以接受宗教禁欲主义同化、接受统治阶层控制的方式艰难生存,将自己藏于市井文化当中,亦使戏剧的延续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1期)

李爽[7](2019)在《中国古代的桑信仰和宗教祭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古代神话、信史为主要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扶桑太阳"神话中,探寻"桑"与"凤凰"(太阳鸟)"太阳"之间的关联,推演出桑的日神形象;在"帝女桑"神话中,通过分析"帝女"与"鸟"的共同特征,"鸟"与"雨"的同构关系及女性在祈雨仪式中的性别优势得出桑乃云雨女神的结论。桑的"太阳之神"和"云雨之神"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共同指向桑的生命力。从神话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桑的生殖力与原始宗教祭祀互渗:桑与"请子",桑与两性交媾的巫术机理多有联系,而它自身具有的生殖意味亦与土地崇拜、社林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凡[8](2019)在《“中国宗教”研究的反思与突破——评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天纲新着《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基于金泽小镇全面考察中国宗教的过往与现在。本文从李氏学术研究发展的角度出发,参照作者既往的研究成果,讨论其研究观念、路径的转变,并指出李氏对中国民间宗教、儒家宗教性认识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1-20)

王颂[9](2018)在《中国宗教与宗教研究的“道”与“术” 读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天纲教授《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书,田野勘察与文献征引相得益彰,由点及面,以江南桥乡小镇为舞台,展示了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在,妙趣横生而又时时发人深省,不禁令人难以释卷。以笔者陋见,作者创作的一个问题意识,在于揭示华人宗教自商周秦汉以来一以贯之的宗教祭祀传统,进而说明中国宗教的特质。而作者运用的方法,却是反向的"探源",由今天历尽劫难尚得以一见的小镇上的各(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8年08期)

朱宇翔[10](2018)在《宗教祭祀文化变迁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湘鄂西地区土家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从宗教祭祀文化变迁与土家族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和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8年07期)

宗教祭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六世纪开始渐次兴盛的通俗文学,通过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建构、抟合和传化,在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俗文学虽然是书写文本,但可以被融入各种表演艺术从而实现对广大庶民的传化。"乡村祭祀剧"即是这些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典型之一,作为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仪式部分,它承载着通俗文学的核心价值,实施着通俗文学深入传化的功能,并由此发挥了通俗文学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反向建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祭祀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赞.祭祀活动:宗教和理性之间的调节剂——祭祀在华夏文化生态龛中的多维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

[2].赵益.明清“乡村祭祀剧”与通俗文学的传化及宗教生活的展开[J].中国文学研究.2019

[3].张志锋.傣族勐神祭祀仪式探析——一个宗教心理学的解释[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4].魏树发,魏琬谕.萨满祭祀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研究[J].艺术教育.2019

[5].切排,赵志浩.敖包祭祀与文化复兴——基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济农敖包的宗教人类学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

[6].张羽扬.从宗教祭祀到吟游诗人——舞蹈戏剧在中世纪[J].戏剧之家.2019

[7].李爽.中国古代的桑信仰和宗教祭祀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9

[8].张凡.“中国宗教”研究的反思与突破——评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C].第二十七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9

[9].王颂.中国宗教与宗教研究的“道”与“术”读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有感[J].中国宗教.2018

[10].朱宇翔.宗教祭祀文化变迁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J].社会科学动态.2018

标签:;  ;  ;  ;  

宗教祭祀论文-张东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