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气损失论文-魏枫展

泵气损失论文-魏枫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泵气损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节气门汽油机,全可变气门机构,米勒循环,爆燃

泵气损失论文文献综述

魏枫展[1](2019)在《基于全可变液压气门的汽油机泵气损失及米勒循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FHVVS)机构可以实现气门最大升程,气门开启持续期,配气相位叁者连续可变,代替传统节气门式汽油机控制汽油机进气充量,实现汽油机的无节气门化。该机构采用进气门早关(EIVC)的方式可大幅度降低中小负荷的泵气损失(PMEP),提高汽油机的机械效率,改善汽油机的经济性能。通过GT-Power仿真发现Miller循环可减低压缩结束时的缸内温度与压力,提高抗爆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将FHVVS机构安装到BJ486EQ汽油机上,搭建试验台并采集数据。搭载FHVVS的试验样机在保证发动机缸盖不变的前提下,可实现汽油机的无节气门化。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发动机试验过程中的转速、缸压、进气量及油耗量等参数进行数据采集。(2)通过GT-Power搭建汽油机的一维仿真计算模型并标定。依据BJ486EQ汽油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汽油机的工质流动特性,热传递,热交换特性以及缸内燃烧特性等方面,搭建了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对比可知,其仿真值与试验值误差较小,满足发动机模型标定要求。(3)研究了汽油机在不同负荷控制方式下相同转速不同负荷下的泵气损失以及机械效率情况。发现了无节气门汽油机对泵气损失以及机械效率有很大的改善,且二者在小于等于50%负荷工况点改善比较明显,较节气门汽油机泵气损失改善了 77.1~81.1%,机械效率提高了 3.6~10.2%。(4)汽油机上使用Miller循环并匹配高增压高压缩比具有很大优势。大负荷工况下,Miller循环可以改善由于高压缩比所带来的汽油机爆燃倾向,降低汽油机压缩终点的温度与压力,并实现汽油机的高效率;部分小负荷工况下,不考虑爆燃影响,增大汽油机的几何压缩比,可以提高汽油机压缩终点的缸内温度和压力,实现汽油机的高效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4)

孙婷婷[2](2018)在《无节气门汽油机的泵气损失及燃油经济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泵气损失较大、热效率较低。究其根本,传统汽油机通过调整节气门开度的大小来满足汽油机的不同负荷,但这会导致其在换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较大,热效率不高,燃油经济性能比较差。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无节气门汽油机能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降低泵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进而提高燃油经济性。本文研究的无节气门汽油机是以北汽福田BJ486EQ汽油机机型为基础搭载全可变液压气门系统(FHVVS,Fully Hydraulic Variable Valve System)进行改装完成的。FHVVS由项目组自主研制,它可以保证气门最大升程(Maximum Valve Lift)、气门开启持续时间(Valve Opening Duration)和配气相位角叁者的连续变化。本文利用北汽福田汽车公司的BJ486EQ样机作为试验平台,对无节气门汽油机泵气损失和燃油经济性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探究了两种机构的时面值和凸轮型线对泵气损失的影响。文中分析了原凸轮和FHVVS两种机构的凸轮型线对气门升程和加速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确保气门开启的持续时间和最大升程固定不发生变化的时候,提高气门的时面值,能够使气体在通过进气门的过程中阻力变小,流通能力变大。第二,研究无节气门汽油机在不同运作工况时泵气损失的影响变化。通过对有无节气门两种控制方式的汽油机开展对比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相同转速不同负荷、相同负荷不同转速下对二者泵气损失的差异,得出取消节气门后的汽油机能够大幅降低泵气损失的结论。转速在2000 rpm和3000 rpm时,泵气损失的降低幅度大概在80%左右。第叁,比较分析了节气门和无节气门控制的两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恶化的原因。试验通过分析对比两种汽油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对比分析了两种汽油机的CA50、燃烧循环变动(COV)等燃烧特征参数。试验研究发现,在中低负荷下无节气门汽油机在燃烧的过程中存在CA50远离上止点、COV增大、燃烧速率降低等问题,阐述分析了取消节气门后的汽油机油耗率的理论值远高于实际值的原因。此外,提出了改善汽油机燃烧恶化、降低BSFC等的措施。第四,比较分析了节气门和无节气门控制下的两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试验通过测量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下的BSFC(Break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绘制形成了发动机的负荷特性曲线。试验证明,在发动机转速2000 rpm 和 3000 rpm 下,BSFC 能够降低 4.1%至11.2%。(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高莹,徐英健,门欣,谢天驰,徐明伟[3](2018)在《配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对Atkinson循环发动机泵气损失影响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Atkinson循环汽油机泵气功产生的能量损失,采用一台1.0L自然吸气Atkinson循环汽油机一维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依次分析了进排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EGR)对泵气损失的影响,在典型小负荷区,推迟进气晚关角(IVC)可以增加进气歧管内压力,降低泵气损失,但当进气早开角在上止点后推迟过大,导致活塞在封闭系统中膨胀负功逐渐增加,泵气损失反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推迟排气晚关角(EVC)来增加气门重迭期,减少活塞在封闭系统中做的膨胀负功;提前排气晚关角,利用活塞在封闭系统中压缩功抵消膨胀功,减少泵气负功。研究发现:当进气晚关角推迟到101°时,泵气损失压力降低到-64.7kPa;推迟排气晚关角到55°,泵气损失压力可以降低到-52.6kPa,同时提前排气晚关角到-45°,可以减少泵气损失压力到-30.4kPa。在保证稳定燃烧的前提下控制EGR阀来调节EGR率,在大负荷时,泵气损失减小收益来自于进气压力的增加和排气压力的降低,随EGR率的增加,泵气损失最多可减少18.8%;在小负荷时,泵气损失减小收益主要来自于进气压力的增加,随EGR率的增加,泵气损失最多可减少14.8%。(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冯浩,郑尊清,毛斌,官维,黄冠衍[4](2016)在《两级增压系统参数对泵气损失影响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两级增压系统热力学模型,分别分析了压比分配、级间中冷、增压器效率和排气温度等参数对泵气损失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参数下的最佳压比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低压级压气机入口温度和增压器效率均相同时,压比分配为1时可获得最低泵气损失;降低高压级压气机入口温度能明显降低泵气损失,最佳压比分配随高压级压气机入口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增压器总效率的提高能显着降低泵气损失,级间无中冷且增压器总效率一定的情况下,泵气损失随压气机效率的提高而减小;级间无中冷时,不同增压器效率对应的最佳压比分配存在突变,但此时泵气损失对压比分配变化不敏感;泵气损失随涡前温度的降低呈线性增加,这对新型燃烧方式的涡轮增压器设计和匹配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唐琦军,刘敬平,易鹏,袁志鹏[5](2016)在《增压汽油机泵气损失影响因素分解及共性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台先进车用增压直喷汽油机的性能对标试验数据,分析了泵气损失及其关键影响参数的共性规律,低速泵气损失随着负荷增高而减小,高速泵气损失随着负荷增高而增大。从气体流动损失角度分析可知,泵气损失主要由节气门的节流损失、进排气阀处的节流损失和涡后压力损失叁部分组成。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二次开发表明节气门节流损失只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相关,且可以通过简单关系式预测;气阀节流损失和涡后压力损失只与通过的气体的质量流量及有效流通面积相关,两者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叁项损失的算术合成与泵气损失的实测值吻合良好,验证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杨弢,杜爱民,万玉[6](2012)在《汽油机泵气损失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型号1.8L自然吸气汽油机的几何参数、试验数据和边界条件,建立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汽油机部分负荷的泵气损失特性、热效率特性和油耗特性,结果显示部分负荷时随着负荷的降低,节气门处压力损失增加,泵气损失增加,指示热效率降低,燃油经济性恶化,表明降低节气门处的压力损失对降低汽油机的泵气损失,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油经济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秦磊[7](2011)在《基于进气门早关的无节气门汽油机泵气损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通过改变节气门的开度调节发动机的负荷。汽油机小负荷工况下,节气门开度较小,换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较大,燃油经济性较差。为了改善车用汽油机在城市路况下即中小负荷的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国内外一直在研究可连续变化的全可变气门技术,实现发动机的无节气门控制,以减少泵气损失。全可变气门技术,在部分负荷时利用进气门早关或减小进气门升程的方法控制进入缸内的混合气,即可实现发动机的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减少泵气损失,改善汽油机燃油经济性。本文研究的全可变气门机构发动机是在K157FMI发动机的基础之上改装完成的。全可变气门机构由凸轮机构和液压控制机构两部分组成,利用液压控制结构控制流体的流动来实现气门运动最大升程和开启持续角的可变。本文以K157FMI发动机为样机,对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的发动机进气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试验样机上,对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内部液压系统的压力波动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液压压力波动对发动机最高运行转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在液压机构上安装压力传感器,测量发动机运行时的液压压力波动以及发动机的进气性能。通过改进使得FVVT发动机能有效工作在5600r/min的范围内。对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中的气门运动规律和各种工况下的发动机进气性能进行了实验测量。通过在配气机构中安装LVDT位置传感器的方法直接测量得到气门的位置信号,再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气门的运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本机构能够实现对气门运动规律的直接控制,可实现进气门升程0~7.5mm可变、进气门迟闭角260℃A范围内连续可调,实现了气门最大升程、开启持续角和配气相位的全可变。对试验样机进行倒拖实验,测量进气流量,并计算其充量系数。得到了不同气门运动规律下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从而验证了全可变气门机构发动机在整个工况下,可以通过控制气门运动规律来控制进入气缸的工质量以达到取消节气门的目的。第二,利用BOOST软件分别建立原发动机与FVVT样机的一维流动模型,对发动机的进气性能进行模拟计算。首先通过在进气管安装压力传感器,采集获得原机与FVVT样机各工况下进气管内的压力波动情况,通过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修正模型;其次利用修正的模型模拟计算发动机缸内压力,从而计算发动机的泵气损失。最后,整理实验数据和模拟计算的结果,分析原机与FVVT样机的进气性能。根据分析得出:FVVT机构可以取消节气门实现对发动机工况的调节,并大大降低发动机进气过程中进气系统以及缸内的真空度,从而减少泵气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10)

胡顺堂,谢辉,陈韬,赵华[8](2011)在《可变进气门升程对汽油机泵气损失的控制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汽油机部分负荷泵气损失,改善燃油经济性,在自主开发的进排气门升程和相位全可变的4VVAS(4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system)单缸汽油机上开展了可变进气门升程控制负荷的试验研究,研究了进气门升程对进气量和负荷的控制作用以及进气门升程控制对泵气损失以及燃烧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采用可变进气门升程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节气门全开,通过采用进气门升程调整的负荷控制方式,与节气门控制负荷方式相比,部分负荷的泵气损失可以降低20%~30%,指示燃油消耗率降低3%~12%,中低转速下机械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燃烧过程持续期会变长,影响了燃油经济性的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孔超,王岩,顾珂韬,刘春晖[9](2010)在《基于AVL-BOOST的无节气门发动机进气过程泵气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VL-BOOST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的倒拖计算模型,将模型与原机充气效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直接控制气门运动达到取消节气门的目的,通过计算无节气门发动机缸内压力,得出了进气过程泵气损失的变化;与传统节气门发动机对比,证实取消节气门能够有效地降低泵气损失。(本文来源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胡顺堂[10](2009)在《全可变气门机构汽油机泵气损失控制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泵气损失大、机械效率低是影响汽油机部分负荷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原因,基于全可变气门机构的无节气门控制负荷技术是改善传统汽油机燃油经济性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论文分析了泵气损失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采用全可变气门机构,通过提高进气过程缸内压力,缩短进气持续期来控制泵气损失。开发了全可变气门机构汽油机,研究了采用进气门升程控制、进气门相位调整以及内部EGR调整叁种控制模式对泵气损失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模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及节油效果。论文研究了进气门升程和相位对进气量的控制规律,根据电压输出波形特征,改进了热膜流量计输出算法,建立了进气量测量模型。论文研究了进气门升程控制负荷对泵气损失控制作用及其节油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进气门升程控制,泵气损失可以降低10%到30%,指示燃油消耗率可以降低2.5%到12.6%。同时气门升程减小,降低了气门机构的机械损失,可以提高机械效率,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中低转速有效燃油消耗率可以降低5.7%-22%,节油效果明显。怠速试验表明,采用进气门升程控制与节气门控制相比,指示燃油消耗率可以降低16%,HC排放降低17%,CO排放降低60%,NOx排放相当,因此采用进气门升程控制可以明显改善怠速性能。研究了进气门相位对泵气损失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门开启时刻对泵气损失有很大影响,进气门开得越晚,泵气损失增加越多,为了实现最优的节油效果,可以采用进气门早开早关的控制策略。进气门控制对燃烧过程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气门升程控制负荷,与节气门控制相比,燃烧速度降低,持续期变长,影响了燃油经济性的改善效果。利用PIV光学测量技术研究了气门升程与节气门控制负荷两种控制策略下缸内流场的特性。结果表明,气门升程控制负荷条件下缸内湍流脉动减弱是造成燃烧持续期长的主要原因。论文研究了排气门相位和升程对内部EGR控制作用,内部EGR率对泵气损失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内部EGR控制,可以实现泵气损失降低10%~25%,但燃烧过程恶化,燃烧持续期增加,在小EGR率情况下,油耗略有改善。EGR率增加,NOx和HC排放会降低,但指示油耗会有所上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12-01)

泵气损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泵气损失较大、热效率较低。究其根本,传统汽油机通过调整节气门开度的大小来满足汽油机的不同负荷,但这会导致其在换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较大,热效率不高,燃油经济性能比较差。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无节气门汽油机能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降低泵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进而提高燃油经济性。本文研究的无节气门汽油机是以北汽福田BJ486EQ汽油机机型为基础搭载全可变液压气门系统(FHVVS,Fully Hydraulic Variable Valve System)进行改装完成的。FHVVS由项目组自主研制,它可以保证气门最大升程(Maximum Valve Lift)、气门开启持续时间(Valve Opening Duration)和配气相位角叁者的连续变化。本文利用北汽福田汽车公司的BJ486EQ样机作为试验平台,对无节气门汽油机泵气损失和燃油经济性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探究了两种机构的时面值和凸轮型线对泵气损失的影响。文中分析了原凸轮和FHVVS两种机构的凸轮型线对气门升程和加速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确保气门开启的持续时间和最大升程固定不发生变化的时候,提高气门的时面值,能够使气体在通过进气门的过程中阻力变小,流通能力变大。第二,研究无节气门汽油机在不同运作工况时泵气损失的影响变化。通过对有无节气门两种控制方式的汽油机开展对比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相同转速不同负荷、相同负荷不同转速下对二者泵气损失的差异,得出取消节气门后的汽油机能够大幅降低泵气损失的结论。转速在2000 rpm和3000 rpm时,泵气损失的降低幅度大概在80%左右。第叁,比较分析了节气门和无节气门控制的两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恶化的原因。试验通过分析对比两种汽油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对比分析了两种汽油机的CA50、燃烧循环变动(COV)等燃烧特征参数。试验研究发现,在中低负荷下无节气门汽油机在燃烧的过程中存在CA50远离上止点、COV增大、燃烧速率降低等问题,阐述分析了取消节气门后的汽油机油耗率的理论值远高于实际值的原因。此外,提出了改善汽油机燃烧恶化、降低BSFC等的措施。第四,比较分析了节气门和无节气门控制下的两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试验通过测量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下的BSFC(Break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绘制形成了发动机的负荷特性曲线。试验证明,在发动机转速2000 rpm 和 3000 rpm 下,BSFC 能够降低 4.1%至1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泵气损失论文参考文献

[1].魏枫展.基于全可变液压气门的汽油机泵气损失及米勒循环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孙婷婷.无节气门汽油机的泵气损失及燃油经济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高莹,徐英健,门欣,谢天驰,徐明伟.配气相位和废气再循环对Atkinson循环发动机泵气损失影响及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

[4].冯浩,郑尊清,毛斌,官维,黄冠衍.两级增压系统参数对泵气损失影响的热力学分析[J].内燃机工程.2016

[5].唐琦军,刘敬平,易鹏,袁志鹏.增压汽油机泵气损失影响因素分解及共性规律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6

[6].杨弢,杜爱民,万玉.汽油机泵气损失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秦磊.基于进气门早关的无节气门汽油机泵气损失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胡顺堂,谢辉,陈韬,赵华.可变进气门升程对汽油机泵气损失的控制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

[9].孔超,王岩,顾珂韬,刘春晖.基于AVL-BOOST的无节气门发动机进气过程泵气损失[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胡顺堂.全可变气门机构汽油机泵气损失控制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9

标签:;  ;  ;  ;  

泵气损失论文-魏枫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