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密度,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砂槽模型
地下水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易磊,漆继红,许模,吴明亮,李潇[1](2019)在《基于砂槽模型研究不同水流密度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沉积盆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载体,为查明在水流自身密度改变条件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特征,需在变密度条件下对盆地地下水流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本文采用砂槽物理模型,在改变区域性水流密度条件下模拟研究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区域性水流密度的增加,区域水流系统的渗流速度和循环量均减少,且流线径流距离和径流深度也随之减小;而局部水流系统的渗流速度和循环量均增加。结果表明区域性水流密度的增加会抑制区域水流系统的发育,对局部水流系统有一定增强作用。本研究着重强调了区域性水流自身密度变化对盆地地下水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物理试验模拟得出在改变区域性水流密度条件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孙倩,邵景力,崔亚莉,王玉龙,薛俊环[2](2019)在《基于叁维随机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以西辽河平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文地质结构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可以运用随机模拟建立地下水位的预测模型。根据转移概率地质统计方法模拟多孔介质岩性分布,利用非线性规划的思路计算岩性与水文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对精确的随机水文地质参数场。将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场运用到MODFLOW中,得到不同的随机模拟结果。通过比较随机模型和确定模型的末流场拟合情况以及水位动态拟合图,发现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具有相似趋势,都能与实测流场拟合较好,但是随机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水文地质特征。对随机模型预测10年后的地下水水位做不确定性分析,得到水位平均变幅介于-5~5 m之间,且95%置信度水位变幅的平均上限线约为0.146 m。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周超,邵景力,崔亚莉,张秋兰[3](2018)在《基于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改进DRASTIC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作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一个重要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尝试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为改进的DRASTIC方法提供数据支持,并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例探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在高值区和低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在地下水水位计算、含水层介质和水力传导系数确定上较传统方法更具优势,如地下水位的计算上较传统方法更为客观地体现含水介质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且能够方便地获得模拟期内任意时间的流场数据;经由模型调试后的含水层参数数据,较传统方法更为准确。评价结果分区之间的变化较传统方法更为平滑,更符合水文地质条件渐变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魏忠成,杜新强,侯嘉维,黄勇[4](2017)在《大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多指标校正方法——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数值模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大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区为例,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叁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采用试错法调整水文地质参数并保持其在合理范围内。然后,从地下水位、泉流量、溢出带位置以及地下水均衡状态等四项指标,对模型的识别与验证效果进行评价,仅当全部校正指标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均有良好拟合表现时,方能通过模型校正。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识别期观测孔水位趋势拟合表现良好,水位拟合误差符合正态分布;模型计算的泉流量为2.2×108m~3/年,处于推测合理范围内;溢出带拟合与遥感图上的天然地下水溢出带位置基本一致;计算得区域地下水补给量为7.61×108m~3/年(其中河流入渗占99.58%),排泄量为7.07×108m~3/年(泉排泄和蒸发分别占31.28%和36.51%)。研究成果对描述区域地下水资源演化特征及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刘金星[5](2017)在《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及其替代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管理模型是用来解决在某些约束前提下,通过对模型决策变量的操控,使得地下水系统根据规定目标获得最优化的一种手段。在求解这种优化模型时,需要反复调用数值模拟模型,进而导致求解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时间大大增加,制约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发展与实际应用。替代模型可以在实现数值模拟模型功能的前提下,大大简化计算,从而推动地下水管理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汶上县地处鲁西平原和鲁中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是着名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盛产多种经济作物。在汶上县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资源占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城乡生活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因此,地下水资源对于汶上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汶上县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的增长,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也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地下水资源遭到过度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地质环境及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着汶上县的经济发展,进而也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收集汶上县的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方面的基础资料,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使用GMS模拟软件建立了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拟合实际流场以及长观孔,使得所构建的数值模型能够更逼近真实水文地质条件。使用蒙特卡罗抽样方法及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在汶上县中部十个乡镇地下水利用量的适宜范围内,分别抽样确定了200组及20组地下水开采方案。同时,以地下水流现状模型为基础,建立2015年到2030年的预测模型,计算在各组地下水开采方案下,研究区内地下水水位降深的平均值。根据蒙特卡罗方法和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确定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及其对应的地下水水位降深分别作为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使用BP神经网络及RBF神经网络构建了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替代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RBF神经网络模型得出的地下水水位降深与根据预测模型得出的降深基本接近。因此,两种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替代模型来使用,从而避免了在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反复运行数值模型,提高了管理模型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吴明亮[6](2017)在《基于砂槽模型的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流系统发育受控于地形、入渗强度和渗透性、介质场长深比和势汇等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和系统水动力特征方面做了诸多针对研究。在区域地下水流长途径的流动过程中,水-岩作用使得水流的浓度逐渐发生改变,介质的渗透性发生变化;水库蓄水抬升河谷区地表水水位,系统的势汇条件发生变化,造成深部区域性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动力特征发生改变。目前极少有学者从区域性水流其自身特有的浓度特征和工程中地表水水位变化角度下考虑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研究。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的影响因素、地质原型的分析,选择褶皱类型系统作为试验概化原型。通过概化地形、势汇这两个最为主要的控制因素,基于室内砂槽模型试验,对浓度和地表水水位变化过程进行物理模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分析系统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区域性水流浓度的升高,区域系统内的流线向下移动明显,浅层局部流线下移不明显,局部系统与区域系统的分界线处存在浓度梯度。区域系统内水质点的平均渗流速度降低,区域系统的循环流量减少。局部排泄点的排泄量由最初占比46.80%逐渐增加到63.80%,相应的区域排泄点的排泄量占比从53.20%下降到37.20%。(2)在试验Ⅰ-2模拟的水流系统中,共存在3个驻点,分别为在(0,0)和(100,0)位置的两个区域驻点和在(60.1,35.1)附近的局部驻点SP。(3)液体粘滞系数增加对渗流速度的影响大于密度的影响,密度流中水质点的渗流速度较淡水明显增大。单位重量液体在地表位置进入至最低位置时,水头损失?将会增大。(4)区域排泄河谷内地表水水位抬升,造成属于浅层局部和区域系统的流线向上偏移,属于深部区域系统的流线变化不明显。在排泄区附近,浅层区域系统和局部系统的流线变化特征相似。区域系统内1号流线上质点的平均渗流速度降低29.26%,局部系统L2中5号流线上质点平均渗流速度增加18.5%,局部系统L3中6号流线上质点平均渗流速度减小13.40%。区域排泄点的排泄量减少,局部排泄点的排泄量增加。(5)排泄点地表水水位抬升,对排泄点附近的地下水水位影响最为明显,其直接影响为水力梯度的减小,造成各水流系统的流量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勇,郑凡东,刘立才,宋献方[7](2016)在《基于Modflow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流耦合模型程序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前人地下水流模型与地面沉降模型基础上,考虑孔隙率与渗透系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地下水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通过改进国际上通用的Modflow源程序,实现两者之间耦合作用,并模拟这一过程.通过典型算例对改进的程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参数变化的沉降速率变化较快,其主要原因在于,抽取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造成土体压缩、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渗透率降低使得含水层产生了水力梯度和渗透力,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加速下沉.因此,非线性水力特性是流固耦合的交互作用基础,不应该被忽视.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改进的程序可以模拟耦合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流动耦合模拟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念清,杨一流,江思珉[8](2016)在《非结构网格化方法求解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边界不规则、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求解问题,采用基于控制体积有限差分非结构网格方法,介绍了地下水流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结合一个模型算例,用非结构网格模拟源汇项、地下水位和流场分布,并与结构网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结构网格比结构网格剖分网格单元数少,实现简便,且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量,对于有抽水井、河流等边界条件不规则的地下水模拟能提高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张院,寇文杰,王新绢,屈丽丽,孙颖[9](2015)在《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地下水数值模型集成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动态评价和预测的水资源评价管理系统,有利于模型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与水流模型的耦合思路是以信息系统程序调用过程及数值模拟软件数据接口为基础,找出耦合关键点。模型更新数据如动态类源汇项数据、输出数据等需要明确离散文件格式、输入输出数据格式,开发相应数据接口。以实例实现信息系统内地下水模型的更新并进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为政府部门更好地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郝静,贾仰文,张永祥,牛存稳,冉令坦[10](2015)在《应用正交试验法分析地下水流模型参数灵敏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水数值模拟中,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概念模型和相关拟合数据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数值模型和率定参数的随机性,从而降低模拟的精度。对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清随机模型中参数的主次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模拟精度。以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区,选取与地下水流场相关性较大的渗透系数k、给水度u及贮水率s叁种参数作为灵敏度分析因子,采用正交试验法中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分析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灵敏度值最大,给水度灵敏度次之,贮水率灵敏度最小。因此,在进行数值模拟时应重点提高含水层渗透系数的精度,以确保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5年09期)
地下水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水文地质结构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可以运用随机模拟建立地下水位的预测模型。根据转移概率地质统计方法模拟多孔介质岩性分布,利用非线性规划的思路计算岩性与水文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对精确的随机水文地质参数场。将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场运用到MODFLOW中,得到不同的随机模拟结果。通过比较随机模型和确定模型的末流场拟合情况以及水位动态拟合图,发现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具有相似趋势,都能与实测流场拟合较好,但是随机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水文地质特征。对随机模型预测10年后的地下水水位做不确定性分析,得到水位平均变幅介于-5~5 m之间,且95%置信度水位变幅的平均上限线约为0.146 m。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易磊,漆继红,许模,吴明亮,李潇.基于砂槽模型研究不同水流密度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孙倩,邵景力,崔亚莉,王玉龙,薛俊环.基于叁维随机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以西辽河平原为例[J].现代地质.2019
[3].周超,邵景力,崔亚莉,张秋兰.基于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改进DRASTIC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
[4].魏忠成,杜新强,侯嘉维,黄勇.大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多指标校正方法——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数值模型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7
[5].刘金星.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及其替代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吴明亮.基于砂槽模型的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7].杨勇,郑凡东,刘立才,宋献方.基于Modflow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流耦合模型程序实现[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6
[8].周念清,杨一流,江思珉.非结构网格化方法求解地下水流数值模型[J].勘察科学技术.2016
[9].张院,寇文杰,王新绢,屈丽丽,孙颖.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耦合研究[J].城市地质.2015
[10].郝静,贾仰文,张永祥,牛存稳,冉令坦.应用正交试验法分析地下水流模型参数灵敏度[J].人民黄河.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