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张华,赵天慧,方梦园,赵晓丽,汤智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张华,赵天慧,方梦园,赵晓丽,汤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腐植酸,吸附行为,悬浮,沉降行为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赵天慧,方梦园,赵晓丽,汤智[1](2019)在《不同来源腐植酸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聚凝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来源腐植酸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 nanoparticles, TiO_2 NPs)在水体环境中悬浮/沉降行为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溶液pH条件下,两种不同来源腐植酸(风化褐煤腐植酸, HAL;河水腐植酸HAS)在TiO_2 NPs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HA在TiO_2 NPs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量随pH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在溶液pH=3.0条件下,HAL和HAS的吸附量分别为99.01 mg·L~(-1)和63.46 mg·L~(-1)。两种HA在TiO_2 NPs上的吸附动力学都满足二级动力学方程,HAL的初始吸附速率高于HAS;研究了pH、HA对TiO_2 NPs在溶液中的悬浮/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值越接近等电点TiO_2 NPs越容易沉降,而HAL由于吸附量更大,其对TiO_2 NPs的悬浮性能影响更加显着;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结果表明HA中的芳香族和羧酸能够与TiO_2 NPs表面的羟基相互作用。因此,在含有不同组分的腐植酸的水体中,TiO_2 NPs的环境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洪鸿翔,陈劲宇,邓宏健,孙郁雨,袁锟[2](2019)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成年ICR小鼠分为空白组、TiO_2低、中、高剂量组4组,TiO_2组每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50、150 mg/kg的TiO_2,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注射2 w后,称量小鼠体重、肝重,计算肝系数;检测血清ALT、AST、ALP、LDH水平,检测肝组织抗氧化酶SOD、CAT、APx、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TNF-α、CR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组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水平均显着低于TiO_2组,SOD、CAT、APx、GSHPx水平均显着高于TiO_2组(P <0.05);各TiO_2组中,TiO_2剂量越大,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越高,而SOD、CAT、APx、GSHPx活性越低;与空白组相比,TiO_2呈剂量依赖性促进PD-1、PDvL1蛋白表达(P <0.05)。结论 TiO_2可能通过PD-1/PD-L通路对小鼠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付新[3](2019)在《水热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价格较为低廉的钛酸丁酯为钛源,不同添加量的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利用氮吸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PL)对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及光致发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均为锐钛矿结构,粒径较小的纳米颗粒堆积形成介孔结构。样品具有特殊的光致发光特性,由于纳米颗粒粒径大小不同,孔径大小不等使得光致发光特性的强度产生较大差异,发射峰位置产生明显红移。(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酒琳娜,程永强[4](2019)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在对硝基苯酚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微量对硝基苯酚(4-NP)的电化学方法.本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该复合材料形貌进行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对该复合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检测,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特性,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4-NP进行微量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这主要得益于TiO_2NPs/RGO复合物对4-NP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电流峰值与浓度呈较高的线性关系,DPV的检测范围为10μmol·L~(-1)~350μmol·L~(-1),检测限为0.13μmol·L~(-1).与其他报道的一些电化学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检测范围大,检测限低,且工作稳定,成本低,分析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应有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华[5](2019)在《不同来源腐植酸及常见阳离子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聚沉行为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应用较为广泛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 NP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不同来源的腐殖酸(HA)在TiO_2 NPs表面的吸附行为,并对吸附后TiO_2 NPs的悬浮/沉降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包括pH值、离子强度在内的水体理化要素与HA共同作用下,TiO_2 NPs的悬浮/沉降行为。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同来源的HA对于TiO_2 NPs吸附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HA与TiO_2NPs的吸附主要通过静电作用、疏水作用以及官能团之间的化学反应。在pH=2.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这主要是由于TiO_2 NPs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而HA带负电荷,此时静电吸附起主要作用。在相同pH值条件下,TiO_2 NPs对来源于灰褐煤的腐殖酸(HA1)的吸附量大于来源于水中的腐殖酸(HA2),这主要是因为HA1比HA2的疏水性更强,更容易吸附到TiO_2 NPs表面。对比两种HA的吸附时间,HA1在12个小时达到吸附平衡,而HA2则在8个小时达到吸附平衡,这可能是由于两种不同来源的HA的物理化学结构存在差别所导致的,而两种HA对于二级动力学拟合性较好,这说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反应为主。对于HA1来说,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性相差不大,而对于HA2来说Langmuir拟合较好,则说明HA2与TiO_2 NPs的吸附更倾向于单层吸附为主。(2)不同pH值及不同HA吸附后对TiO_2 NPs悬浮/沉降行为影响较大。溶液pH值在pH=3.0或10.0时TiO_2 NPs由于静电排斥作用更不易团聚而沉降;当pH=7.0时TiO_2 NPs易发生团聚沉降,这主要是因为当溶液pH值位于纳米材料等电点时,纳米材料带电量密度较低,颗粒间静电排斥作用下降。当溶液pH偏离TiO_2 NPs等电点,TiO_2 NPs表面电荷密度增加,颗粒间静电排斥作用上升。pH小于等电点时,TiO_2 NPs带正电荷,pH大于等电点时,TiO_2 NPs带负电荷。在溶液pH=3.0时,HA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吸附在TiO_2 NPs表面,HA通过空间位阻作用增加了颗粒间的能量壁垒,使TiO_2 NPs/HA在溶液中更易悬浮。(3)不同阳离子与HA共同作用下,TiO_2 NPs的悬浮/沉降行为差异显着。研究HA以及Na~+、Mg~(2+)、Ca~(2+)叁种常见阳离子对于TiO_2 NPs的悬浮/沉降行为影响表明,叁种阳离子对于HA吸附后的TiO_2 NPs的悬浮/沉降影响主要是Na~+<Mg~(2+)<Ca~(2+),这主要是Ca~(2+)具有很强的架桥作用,会引起纳米颗粒的粒径先急剧增大后略有减小;而在高Ca~(2+)离子强度下,纳米颗粒的团聚度会降低。并且Ca~(2+)引起的电双层(EDL)压缩功能强于Na~+和Mg~(2+),对于同种离子来说,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TiO_2 NPs的悬浮性越差,越容易沉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徐郡,王晓智,王波,段广彬,赵蔚琳[6](2019)在《片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热管及热管散热器工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热法制备片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两步法制备片状二氧化钛/水纳米流体。制作了外径为6mm和长度为200mm的充有片状二氧化钛/水纳米流体热管,组装了一个具有2根热管和20片翅片的热管散热器,探讨了片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热管及其散热器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二氧化钛纳米流体热管的温差明显地小于水热管的。在加热系统温度为50~80℃范围内,片状二氧化钛纳米流体热管的热阻比水热管热阻降低了14.0%~35.9%。考察热管散热器发现片状二氧化钛/水纳米流体热管散热器的翅片表面温度高于水热管翅片上的表面温度,末端翅片散热量比水热管翅片散热量增强31.3%~46.6%。(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9年03期)

高宗朋[7](2019)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染料和磷钼酸光致变色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具有光还原活性的TiO2纳米颗粒驱动氧化还原类染料和磷钼酸构建可逆光致变色体系,采用高温液相热注入法合成的具有光还原活性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为催化剂,以氧化还原类染料和磷钼酸为显色单元,制备可逆光致变色体系。系统研究了光致变色体系的性能,包括光响应速度、变色效率、循环寿命等;深入探究了光致变色机理;探索了光致变色体系在比色氧气传感器和可擦重写纸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TiO2/染料/PVA/EG光致变色凝胶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我们描述了一种简单的策略,通过将TiO2纳米颗粒/氧化还原染料和PVA凝胶基质结合形成柔性光致变色凝胶,制备具有高稳定性的快速响应光致变色体系。我们利用高温液相热注入法,加入表面活性剂P123在合成的TiO2纳米颗粒中同时引入表面配体和氧空位,以提高它们的光还原活性,这能够显着增加光致变色系统的循环寿命。得益于PVA和EG分子保持凝胶的柔软网络结构和氧化还原染料的单体形式的性质,以及TiO2的增强的光还原活性,TiO2染料/PVA/EG凝胶膜表现出优异的色彩转换特性,包括在UV照射下短时间内(6-8 s)的褪色、在空气环境中约16分钟内颜色恢复、在近红外光照射下140秒内的快速颜色恢复以及50次的可逆循环寿命。TiO2/染料/PVA/EG凝胶膜可以开发为比色氧传感器和自擦除重写介质。(2)TiO2/磷钼酸/PVP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为了改善传统可擦重写纸光响应速度慢、循环寿命短、信息保持时间短的不足,我们以磷钼酸(Phosphomolybdicacid,PMA)为显色单元,利用TiO2和PMA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催化剂和显色单元形成紧密结合,促进光生电子在催化剂和显色单元之间的传递,并以PVP为基底,制备TiO2/PMA/PVP膜材料。这种设计确保了催化剂和显色单元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得在着色-恢复循环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分离,有助于实现TiO2/PMA/PVP膜材料在UV光辐照下的快速着色和高可逆稳定性,并且磷钼酸还原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证了膜材料能够长时间保持其着色态。TiO2/PMA/PVP膜材料具有优异的色彩转换特性,包括在UV照射下短时间内(50 s)的着色、在空气环境中长时间保持着色(40 d恢复率仅有50%)、在3%H2O2蒸汽处理下快速颜色恢复(6 min)以及70次的可逆循环寿命。TiO2/PMA/PVP膜材料可用作可擦重写纸,其中书写的图像/文字在环境空气中保存90d仍清晰可见,同时在应用H2O2蒸汽处理下快速颜色恢复。这项工作可能为开发新型光致变色可擦重写纸介质提供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谢红刚,朱珊珊,徐建楠,田嘉琪,王海月[8](2019)在《纳米颗粒混合溶液喷雾热解制备二氧化钛电子传输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钛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常用电子传输层材料,喷雾热解是制备电子传输层的常用方法,其通常采用乙酰丙酮配位的钛酸异丙酯溶液作为前驱体。平面结器件对电子传输层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采用两步反应制备钙钛矿层,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器件内部漏电流。我们在喷雾热解前驱体溶液中加入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利用获得的二氧化钛电子传输层组装了平面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研究了不同粒径对电子传输层和光伏器件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加入纳米颗粒后喷雾热解获得的电子传输层在基底表面覆盖完整结构致密。另外,加入纳米颗粒的电子传输层还有利于提高钙钛矿层的结晶度。在优化的纳米颗粒粒径60 nm下,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与未掺入纳米颗粒的器件比较提高约40%。光致发光和阻抗研究表明,掺入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提高电子传输层对钙钛矿层的电荷提取效率,同时器件中的复合过程也可以得到明显抑制。(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刘明,严继康,杨钢,姜贵民,杜景红[9](2019)在《铜掺杂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铜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技术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物相组成、平均晶粒尺寸、微观结构、化学态及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掺杂抑制TiO_2的相变,在650℃时Cu的氧化物CuO在TiO_2颗粒表面出现,掺杂的Cu离子以Cu~+的形式存在。掺杂Cu的TiO_2光吸收带边显着红移,随着Cu掺杂量的提高,样品光吸收度提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紫外-可见光光谱吸收带边红移。(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杨太永[10](2018)在《微碳球及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固体润滑理论的逐渐成熟以及固体润滑剂的成功应用,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成为润滑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碳纳米材料及二氧化钛以其自身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中,以微碳球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为研究对象,通过绿色环保的水热合成法以及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微碳球和二氧化钛颗粒,分析了其表面形貌、组成成分以及晶体类型等特征,考察了将其作为润滑添加剂在叁种基础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拉曼光谱、能谱等手段探讨了其润滑机理。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下:(1)以葡萄糖为前身化合物,采用水热法一步制备得到了尺寸在300 nm左右、具有完美球型结构的微碳球。使用能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微碳球的组成元素以及表面含有的官能团进行了分析。将微碳球作为润滑添加剂添加到植物油、合成油以及矿物油叁种基础润滑油中,研究了载荷以及转速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实验中观测到微碳球表现出了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2)通过季铵化反应对微碳球进行了表面修饰,可以降低微碳球在制备过程中的团聚,将修饰后的微碳球添加到植物油、合成油以及矿物油叁种基础润滑油中进行实验。与未修饰的微碳球相比,经修饰后的微碳球的减摩抗磨性能得到了提高。(3)研究了材料粗糙度对含微碳球基础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磨痕区进行拉曼光谱检测,探讨了微碳球润滑机理。在滑动过程中,微碳球进入到接触区,部分微碳球在压应力以及热应力的作用下结构发生重排,在基底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薄膜,未破坏的微碳球填充到粗糙峰内部,并可能起到了“纳米滚珠”的作用,进而降低了材料的摩擦和磨损。(4)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颗粒,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对二氧化钛晶体结构的影响。实验观察到,随热处理温度的增加,二氧化钛发生了从无定型到锐钛矿型最后到金红石型的转变。将二氧化钛颗粒添加到全合成机油中进行实验,实验中观测到,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含二氧化钛润滑液的润滑性能逐渐降低,经300℃热处理下得到的无定型结构的二氧化钛具有最佳的摩擦学性能。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二氧化钛晶型的转变,晶体的硬度逐渐增大,其造成的磨粒磨损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成年ICR小鼠分为空白组、TiO_2低、中、高剂量组4组,TiO_2组每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50、150 mg/kg的TiO_2,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注射2 w后,称量小鼠体重、肝重,计算肝系数;检测血清ALT、AST、ALP、LDH水平,检测肝组织抗氧化酶SOD、CAT、APx、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TNF-α、CR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组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水平均显着低于TiO_2组,SOD、CAT、APx、GSHPx水平均显着高于TiO_2组(P <0.05);各TiO_2组中,TiO_2剂量越大,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越高,而SOD、CAT、APx、GSHPx活性越低;与空白组相比,TiO_2呈剂量依赖性促进PD-1、PDvL1蛋白表达(P <0.05)。结论 TiO_2可能通过PD-1/PD-L通路对小鼠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赵天慧,方梦园,赵晓丽,汤智.不同来源腐植酸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聚凝行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洪鸿翔,陈劲宇,邓宏健,孙郁雨,袁锟.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

[3].付新.水热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9

[4].酒琳娜,程永强.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在对硝基苯酚检测中的应用[J].电化学.2019

[5].张华.不同来源腐植酸及常见阳离子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聚沉行为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

[6].徐郡,王晓智,王波,段广彬,赵蔚琳.片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热管及热管散热器工作性能的影响[J].化工机械.2019

[7].高宗朋.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染料和磷钼酸光致变色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谢红刚,朱珊珊,徐建楠,田嘉琪,王海月.纳米颗粒混合溶液喷雾热解制备二氧化钛电子传输层[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9].刘明,严继康,杨钢,姜贵民,杜景红.铜掺杂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相变研究[J].材料工程.2019

[10].杨太永.微碳球及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论文-张华,赵天慧,方梦园,赵晓丽,汤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