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开发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间文学,旅游开发,文化层,黄陂木兰传说
旅游开发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波,谢端[1](2019)在《文化分层视角下民间文学资源旅游开发优化研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不断融合,民间文学愈发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优化旅游开发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吸收民俗学等理论,构建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的文化层模型,通过阐释民间文学的民间文化层、大众文化层和精英文化层之间的互动,探讨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认知、监督机制、群体合作和经营策略等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高荣丽[2](2019)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优化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家乐""景区化"是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存在产品雷同、层次低端、产业单一等问题,后者存在本土性缺乏、农户受益较小等问题,据此,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等路径进行优化。(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4期)
张周平,王小梅[3](2019)在《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的环境保护督察,对青海湖保护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明确质疑:青海湖等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旅游问题突出,在鸟岛、沙岛等地开放旅游活动,建有大量旅游设施;环青海湖建设宾馆、餐厅等旅游设施问题突出;违规占用草场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草原植被、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关于对青海湖的客观评价,突出反映了可持续开展青海湖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来比,依托青海湖重要生态资源开发所形成的旅游(本文来源于《前进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孔伟,袁晓亮[4](2018)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绿道旅游开发与管理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域旅游作为引领我国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为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城市步行街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在老城区升级改造过程中应当统筹运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强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绿道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设计绿色生态绿道,同时整合都市周边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创新融入到绿道旅游载体设施之中,打造区域内独具品牌特色的绿道旅游。(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郑新[5](2018)在《传统音乐进行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传统音乐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旅游开发中传统音乐的内涵进行了介绍,结合传统音乐进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目的在于更好地对传统音乐进行旅游开发,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露敏,沈世伟[6](2018)在《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化垛田的传统农业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兴化市的首要旅游吸引物。本文基于网络游记,对兴化垛田景区游客及其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目前兴化垛田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客源市场高度集中、季节性仍为旅游发展瓶颈、旅游活动与文化结合度低、周边农家乐缺乏规范管理以及交通亟待改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王林,尚继武[7](2017)在《基于区域文学资源的连云港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富的文学资源既是连云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也与连云港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具有内在切合性,更具有接受当代阐释的必要性。连云港依托文学资源的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文学内涵发掘不到位、文创产品种类单一、吸引游客"底气"不足等问题。连云港可以采取培育崇敬经典与作家的文化情怀、推进文化旅游的全域性开发、虚实兼顾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等措施,提高域内文化旅游的开发质量与业态水平。(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晨[8](2017)在《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花田美村”类型案例的调研评价、优化方案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强烈“吸睛”效应的“花田”和“美丽乡村”相结合而形成的“花田美村”类型成为当下最火爆的乡村旅游类型之一。为此,本文对南京市“花田美村”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选取南京地区9个典型“花田美村”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现场的实地调研分析,分析总结了建设现状:并运用科学方法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造方案,并以实证案例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乡村旅游开发中“花田美村”类型的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选取的研究案例包括:江宁区大塘金香草小镇、谷里花卉谷、马场山景区、湖熟菊花园,溧水区溧水玫瑰园、傅家边梅香园,六合区钱仓葵花园、六合桃花岛及浦口区楚韵花香;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花”产业发展现状、美村及配套建设;提炼衡量其建设成效的田园花卉、村庄景观、旅游配套与附加这3方面内容,构建了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京“花田美村”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的9个示范点中,达到良好建设水平的为傅家边梅香园、大塘金香草小镇、湖熟菊花园,处于中等建设水平的为溧水玫瑰园、楚韵花香、六合葵花园、六合桃花岛、马场山景区,而建设水平最低的为谷里花卉谷景点。分析表明,建设成效较好的示范点,主要表现为:田园花卉上,花田景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花”种类具多功能性、产业链完善,“花”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村庄景观上,建筑风格统一、协调,乡村特征性较强;旅游配套与附加上,交通可达性较高。而建设成效较低的示范点,主要问题有:“花”产业链不完善,花田景观城市化倾向严重,花田文化挖掘不深,旅游配套不健全,后期管养不到位等。据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造方案,并以“花田美村”类型新建主题花园——南京江宁湖熟街道叁界社区菊花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论证,最后从全市统筹规划、科学定位主题,花田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整体效益,深挖主题文化、深化旅游体验,配备管养专人、实现持续发展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黄晓梅[9](2017)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角色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乡村旅游对于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来说,已经成为了短期节假日旅游的首选。近些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报道,在我国,每年乡村旅游的人数占据了国内旅游人数的大半壁江山,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1))。然而,面对乡村旅游“涌泉”式的开发~((2)),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则暴露出同质化严重、模式单一、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与地方特色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角色的弱化。湖南省平江县是湖南的一个贫困县,那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是,平江县地处湖南、湖北、江西省的交界处,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随着“中国乡村游”与“中国和谐城乡游”等乡村性为主题的旅游年的到来,平江的旅游和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政府角色的弱化,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例如:景区开发中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景区规划不到位、利益主体不和谐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与旅游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府角色优化这一视角去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对于平江县来说,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际意义上的帮助,带动了就业,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本文在经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检索相关文献,实地调查走访后,把平江县乡村旅游的开发作为例子,首先,介绍平江县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优势条件和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引入典型案例,分析纯溪小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呈现的问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方面,规划体系不到位;在旅游市场的发展中缺乏管理和监督;在旅游要素的结构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次,分析县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呈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受到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制约,弱化了县级政府的角色,县级政府作为县域的行政主体,应该健全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制定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和相关部门。最后,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所扮演角色的成功经验,明确能够优化县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为平江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创造一个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纪雪[10](2017)在《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景观评价与优化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乡村聚落,凭借其自然地形地貌、社会经济优势、人文历史禀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山水田园风貌。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已不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和美化运动,而是作为人们亲近自然、唤醒乡土文明记忆的城市后花园。乡村聚落植物景观风貌是乡村意象特色化呈现的重要基础,如何营造兼具优美视觉感受和乡土文化气息的聚落植物景观环境,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乡村植物作为乡村环境景观的主体材料,植物的应用选择与配置模式直接决定了乡村聚落环境与城市园林空间的差异性,而当前乡村聚落植物景观方面的研究甚少,对美丽乡村聚落植物景观营造及配植模式的探索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乡村聚落绿化相关概念辨析、基础学科理论梳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前沿总结及国内外聚落绿化动态研究的系统归纳基础上,选取南京所辖的五个郊区的十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进行聚落植物景观的实地调研,将聚落绿地划分为庭院、宅旁宅间、公共休闲、滨水及道路这5大绿地空间,并进行针对性的植物群落定量化分析和文化内涵挖掘,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聚落中共有植物70科121属155种,占江苏省现有植物科的35.4%,种的6.6%,其中木本植物有47科82属93种。聚落内宅旁宅间绿地植物种类最多,公共休闲绿地次之,滨水绿地植物种类最少;各绿地空间乔灌树种均有分布无缺失现象,整体来看,乔灌配比、常绿落叶配比在密度、数量上相对均衡,以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为主,乔木种类多于灌木种类,部分聚落灌木密度偏低,种类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绿地空间乔、灌木树种应用存在重复现象,出现城市化应用倾向,乡土植物特色性表达有待深入挖掘。(2)依据乡村聚落各绿地空间植物应用调查走访可知,不同绿地空间植物景观内涵的表达与村民生活习惯及人文民俗密切相关,庭院、宅旁宅间绿地讲求植物风水,公共休闲绿地古树名木的应用是乡村聚落历史感的表现,而滨水绿地植物配置注重与水文化的巧妙结合,道路绿地重在乡土生活自然式营造。(3)建立了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包括景观美学吸引力、乡土文化感知力、生态环境增效力、植物产品附加力4个准则层和20个评价因子。调查的十个乡村聚落中,大塘金、石塘人家的聚落植物景观建设处于Ⅱ级良好水平,黄龙岘、大山村、马场山、山凹里村居Ⅲ级中等水平,楚韵花香、大泉人家处于Ⅳ级中等偏下水平,而朱门农家和杨柳村聚落绿化建设属于Ⅴ级较低水平,问题较为突出。南京地区旅游开发型乡村聚落植物景观建设初见成效,水平差异与地理区位、政策支撑、品牌培育及文化挖掘有关。(4)依据示范村聚落整体风貌特征进行低山丘陵型、平原水乡型、生态山林型、古风古韵型的划分,以乡村性、观赏性、文化性和经济性为植物景观营造指导原则,构建“一心一轴两带多点”的主题化、生态化、景观化、精致化的聚落景观风貌体系,结合优势特征树种的筛选及配置模式推荐提出具体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旅游开发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家乐""景区化"是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存在产品雷同、层次低端、产业单一等问题,后者存在本土性缺乏、农户受益较小等问题,据此,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等路径进行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开发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波,谢端.文化分层视角下民间文学资源旅游开发优化研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高荣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优化路径探析[J].度假旅游.2019
[3].张周平,王小梅.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J].前进论坛.2019
[4].孔伟,袁晓亮.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绿道旅游开发与管理优化设计[J].绥化学院学报.2018
[5].郑新.传统音乐进行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18
[6].王露敏,沈世伟.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8
[7].王林,尚继武.基于区域文学资源的连云港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优化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8].张晨.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花田美村”类型案例的调研评价、优化方案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9].黄晓梅.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角色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10].纪雪.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景观评价与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