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演进论文-王一鸣

分工演进论文-王一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工演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成电路芯片,模块化研发,网络,战略

分工演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鸣[1](2019)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分工模式的新演进与模块化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IC)芯片是工业大脑。在集成电路芯片领域,产业分工模式不断演进,芯片设计与制造模式从早期的全产业链(IDM)模式到代工制造(Foundry)、无工厂设计(Fabless)模式演进到最近的无芯片设计(Chipless)模式。我国当前的芯片核心研发领域薄弱,在面对美国的"贸易战"中处于不利地位。迫切需要借助无芯片设计模式,结合模块化的研发生产方式,形成围绕核心企业的芯片设计的大网络生态,突破芯片研发技术壁垒,从而推动我国的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快速提升。(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赵茂林,潘越[2](2019)在《分工学说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分工学说的历史演进分工思想的产生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城邦社会,色诺芬、柏拉图就曾经提出了分工思想的雏形;古典经济学将分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并将其发展完善;马克思在继承古希腊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使得分工思想逐步弱化;在包括新兴古典经济学家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现代分工理论又逐步回归。(本文来源于《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9)》期刊2019-06-01)

苏芬[3](2019)在《分工演进、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劳动可以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分工形式。亚当·斯密最先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进行了较详细的区分。然而,当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完全抛弃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概念,不再谈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间的区别。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了包括斯密在内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发展了生产劳动理论。曾经,中国第叁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非生产部门的作用。现在深受自然主义思维支配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又卖力地鼓吹第叁产业的发展。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争,到中国第叁产业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表明非生产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值得思考以及亟须研究的问题。利润率是生产性部门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刺激,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波动与增长的关键。通过探索非生产劳动对利润率变动的影响是考察非生产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重点研究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对利润率变动趋势的影响,探究其内在机制,用现代数理方法扩展马克思一般利润率的分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分工演进过程中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平均利润率变动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利用结构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为非生产劳动增长这一事实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资本循环和分工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其次,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的负效应:生产性部门的保留剩余价值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而减少;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说明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的正效应:剩余价值率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而提高。第叁,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效应:(1)当经济体处于劳动偏向型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2)当经济体处于中性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变。(3)当经济体处于资本偏向型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第四,本文构建了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的数理模型。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第n期年终价值构成,在加入非生产劳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通过整个经济体和生产性部门的第n期年终价值构成,本文推导出了经济体总平均利润率公式,以及在非生产劳动对保留利润的影响下经济体净平均利润率公式。基于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率的正效应、对保留利润的负效应以及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效应,非生产劳动对净平均利润率产生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在综合考虑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的情况下,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平均净利润的变动趋势的影响显现出叁大类和九小类的情况:(1)当经济体处于劳动偏向型积累时,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的影响等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小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2)当经济体处于中性积累时,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大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的影响等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小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3)当经济体处于资本偏向型积累时,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大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等于保留效应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小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最后,本文研究了中国非生产劳动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情况。通过分析中国1990~2015年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影响的实证模型,结果可得:1990~2000年,中国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呈U型,但是影响的系数较小;2000~2015年,中国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呈倒U型,但是影响的系数较大。特别是2010年后,即使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提高,但是由于非生产劳动的负效应,总平均利润率和净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呈现了相反的趋势。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对利润率的影响关键是分析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影响的大小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张亦冰[4](2019)在《唐宋之际财政叁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北宋建国(960)至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一百二十叁年间,均以叁司统管全国财政,然其组织架构、职掌范围、分工格局等,并非宋廷创制,多踵前代而来。一般认为,北宋叁司制度,根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形成的财政叁司使,即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使。二者理财职掌相似,在职官与机构名目方面,亦多有承袭~([1])。但百余年间,国祚兴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屡经变化。吴丽娱即指出,唐后期财政叁司使职掌分立,而北宋叁司由一使统一理财,其间(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张俊,林卿,王江泉[5](2019)在《国际分工演进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类型与国际分工的演进过程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将国际分工的演进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叁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产业升级的内涵。其次,依据国际分工演进叁阶段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叁种类型,分别从产量成本比、产值成本比和价值增值叁方面分析了叁种产业升级的动力。再次,从升级动力和升级范围两个维度分析了叁种产业升级形式的特点,并阐述了叁种产业升级在时间上递进和空间上并存的内在关联。最后,从深入推进工业化、生产流程再造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叁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产业升级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张亦冰[6](2019)在《唐宋之际财政叁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北宋建国(960)至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一百二十叁年间,均以叁司统管全国财政,然其组织架构、职掌范围、分工格局等,并非宋廷创制,多踵前代而来。一般认为,北宋叁司制度,根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形成的财政叁司使,即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使。二者理财职掌相似,在职官与机构名目方面,亦多有承袭~([1])。但百余年间,国祚兴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屡经变化。吴(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第二十八辑)》期刊2019-02-01)

郭艳冰[7](2018)在《贸易失衡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逐步突破地域限制,从一国国内向更为广域的区域延伸。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的国际分工阶段,贸易失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国际分工视角来审视不同分工阶段典型国家的贸易失衡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贸易失衡的不同特点,得出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贸易的不平衡程度逐步加剧,贸易差额将会逐步扩大,贸易利益的分配更加不平均。(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12期)

郑小碧[8](2018)在《分享经济如何促进社会福利提升——分工结构演进的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分享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视为分工结构演进的过程,通过理论机制分析、超边际模型构建,揭示分享经济模式转换的门槛条件及对社会福利提升的结构化促进效应。研究发现,纵向专业化、横向社群化、关系社会化和去中心化驱动闲置资源利用模式从独享经济向准分享经济、实体型分享经济和虚拟型分享经济演进,社会距离和专业化经济程度则是决定分享经济模式的核心因素;当社会距离较大时,独享经济是均衡模式,当社会距离处于中间水平时,专业化经济程度对准分享经济与实体型分享经济的生发具有依次增强的门槛效应,只有当社会距离充分小且专业化经济程度超过较大的门槛值时,"互联网+"意义上的虚拟型分享经济才会形成;社会距离越短,由独享经济向分享经济跨越的专业化经济门槛条件越低;分享经济模式的演进具有优化劳动力跨部门配置、提高闲置资源供给效率、扩大分享经济"连接红利"、提升分享经济参与者人均收入的社会福利促进效应。(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12期)

刘会政,陈奕,杨楠[9](2018)在《国际分工视角下产业升级内涵界定与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主要脉络,在分析国际分工的发展背景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国际分工的不同阶段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并结合"绿色经济"、"互联网+"等背景,分析了产业绿色升级、服务化升级以及品牌化升级等产业升级的前沿问题,并对产业升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科学决策》期刊2018年10期)

王修志,谭艳斌[10](2018)在《改革开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分工演进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工是经济组织演进的内生机制,经济体系升级是专业化分工持续演化的过程。从分工演进逻辑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质,就是要以改革开放创新分工演进的体制机制,在分工和经济组织演进中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分工主体内生动力,实现分工机制从"数量增长导向+外源性分工动能+劳动要素禀赋"向"质量发展导向+内源性分工动能+人力资源禀赋"转型。一方面,须聚焦市场主体活力、分工动能转换和分工要素培育,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另一方面,须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设计、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健全政府在分工演进中的调控、引导、支持职能。(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8年10期)

分工演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分工学说的历史演进分工思想的产生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城邦社会,色诺芬、柏拉图就曾经提出了分工思想的雏形;古典经济学将分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并将其发展完善;马克思在继承古希腊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使得分工思想逐步弱化;在包括新兴古典经济学家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现代分工理论又逐步回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工演进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鸣.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分工模式的新演进与模块化研发[J].科学管理研究.2019

[2].赵茂林,潘越.分工学说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再探讨[C].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9).2019

[3].苏芬.分工演进、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张亦冰.唐宋之际财政叁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J].唐史论丛.2019

[5].张俊,林卿,王江泉.国际分工演进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J].企业经济.2019

[6].张亦冰.唐宋之际财政叁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C].唐史论丛(第二十八辑).2019

[7].郭艳冰.贸易失衡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分析[J].智富时代.2018

[8].郑小碧.分享经济如何促进社会福利提升——分工结构演进的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

[9].刘会政,陈奕,杨楠.国际分工视角下产业升级内涵界定与演进研究[J].科学决策.2018

[10].王修志,谭艳斌.改革开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分工演进逻辑[J].学习与探索.2018

标签:;  ;  ;  ;  

分工演进论文-王一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