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妇女论文-朱骅

他者妇女论文-朱骅

导读:本文包含了他者妇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妇女解放,赛珍珠,他者视角,女性主体意识

他者妇女论文文献综述

朱骅[1](2019)在《他者视角与赛珍珠文学建构的中国妇女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赛珍珠是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有40多年的中国生活经历,目睹了从晚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各阶层、各地区女性生存状态的变化。她的中国书写关注妇女地位的历史演进,呈现了从皇太后、女族长、女仆、农妇、女知识分子到女革命者等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妇女群像,尤其刻画了知识女性从身体、就业到精神的解放历程。她还发表了大量评论,从跨国跨文化视角对比中美妇女解放存在的问题,分析妇女解放目标的分层差异,为中国妇女解放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他者视角与多维的学术考量。(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龙丹[2](2014)在《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她们以各自的中国体验为素材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叙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民国妇女的身上。本论文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亭》、论文集《论男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小说《大地的女儿》、非小说《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以及项美丽的小说《太阳的脚步》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在作品中建构的中国妇女和白人女性形象。女性跨文化书写如何再现东方女性他者与白人女性自我?美国白人女性的价值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流动、转化、衍生?女性书写主体如何与她们的书写对象认同?女性跨文化书写具有何种特殊的诗学特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保罗·吉洛伊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和史书美的女性跨文化认同理论为起点,参考雅格·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阐释框架来解读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对民国妇女的书写与认同,并且参考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对诗性语言的定义,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拉康、齐泽克和吉洛伊都论述到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象关系中形成,在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上叁人着重点不同: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自我的形成是对他者的想象性认同,是自我的他者化;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欲望是由意识形态框架建立的,因此他者是自我的投射;而吉洛伊的“双重意识”则表征了主体被分裂为两个矛盾的自我,相互以另一个世界的标准衡量自我,他者是另一个自我。现代美国白人女性僭越时间、空间、民族国家的界限,与中国妇女相遇、对话、协商、认同。跨文化的白人女性主体在与中国妇女的对象关系中确立自我,因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不同而产生叁种不同的跨文化镜像认同样态: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和双重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及其作品共同呈现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特征:她们以现代美国女性的意识形态为屏障认同和书写中国妇女,同时吸收中国妇女的美德,以她们为镜巩固或重构现代女性自我。赛珍珠的自由一女性主义思想,史沫特莱的左翼政治理想和项美丽的现代先锋派女性主张是她们认识和认同中国妇女时无法超越的文化视域。女性书写主体试图寻求最适合表达女性跨文化认同的文学形式,其跨文化书写具有独特的诗学特征,在文类上叙事与非叙事融合,在叙事声音上有作者隐退、叙事易装和双声叙事等特征,对应不同模式的跨文化镜像认同。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梳理了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书写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建构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批评模式,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太平洋的彼岸——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女性体验”追溯现代美国女性主体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中国体验,尤其是赛珍珠与中国农村妇女、史沫特莱与革命女战士、项美丽与“小脚”太太的相遇和对话。第二章“自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赛珍珠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他者化”以《大地》中的阿兰、《论男女》中的美国“火药型”妇女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的理解,分析赛珍珠内化吸收中国妇女美德,重构自由-女性主义自我。赛珍珠跨文化书写融合小说与非小说的叙事特征,借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手法书写他者。第叁章“左翼政治框架中的中国妇女——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中的他者自我化”以《大地的女儿》中的玛丽·罗泽士、《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中的革命女性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性别与阶级、民族的关系的理解,探讨史沫特莱书写中国妇女时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建构理想的女革命者形象。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采用叙事易装的手法借他者的声音表达自我的意识形态理想。第四章“现代先锋派女性眼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跨文化书写中的双重自我”以《太阳的脚步》中的中国旧式女子美凤和美国现代女性多萝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萝西和作者项美丽如何把美凤认同为自我的传统替身,在两个自我之间的协商、选择、认同。项美丽跨文化书写打破了小说与自传的差异,在小说中采用叙事双声的手法象征双重自我的对话和协商。结论揭示叁位美国女作家的中国体验和书写所体现的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对当代跨文化女性主义理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6-13)

莫玉梅,苗兵[3](2014)在《“后殖民理论”视域下《艾凡赫》对犹太妇女“他者”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凡赫》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末英格兰波诡云谲的政治与社会情状,堪称历史小说中的佳作。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司各特笔下的犹太人的东方异族身份明显,犹太少女丽贝卡的"他者"形象更是进一步地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殖民思想、种族观念和西方文化霸权理念有力地揭露出来。(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陈瑜[4](2012)在《“他者”的想象——解读《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的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杜赞奇认为,民族"自我"大多都是相对"他者"而定义的。在晚清文人志士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想象中,"西方"和"妇女"是他们指称的最多的"潜在的他者"。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所展开的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书写异域文化的策略,也可让我们从中一窥晚清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革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他者"来认知"自身"。(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周玉佳[5](2011)在《从荣誉谋杀看巴基斯坦妇女的“他者”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荣誉谋杀产生于前伊斯兰文化,但内化于巴基斯坦文化。其内化于伊斯兰教、封建土地制奠定的经济结构和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军人干政政治传统的过程深刻反映出巴基斯坦社会的父权统治思想,可从中解读出巴基斯坦妇女在"男优女劣"等级制社会中的"他者"地位。(本文来源于《南亚研究季刊》期刊2011年01期)

杨玙嘉[6](2010)在《从“家庭妇女”到“剩女”——不变的“他者”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争取到了各项权利,她们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但社会依旧存在对女性的不公平,从"家庭妇女"到"剩女",女性仍然作为他者存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6期)

王永丹,王军[7](2009)在《不做男权传统樊篱中的他者妇女——探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反性别主义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着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他者"(Other)既是主体的建构力量,又颠覆着主体。沃克认为,黑人妇女解放的关键不但依赖于经济是否独(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09年16期)

贾丽琴[8](2008)在《他者妇女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种族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和华裔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化与女性主体性、文化与姐妹情谊、文化与身份认同、性别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力图揭示他者妇女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他者妇女的文化生存策略。第一章介绍他者妇女的写作概况。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女性文学从沉寂无声发展到声势壮大,成为美国文学中一支强劲的力量。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代感,表现她们对种族命运、种族身份的思考,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愿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从边缘走向中心,冲击着美国文坛。前期华裔女性文学主要表现华人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侮辱,后期华裔文学深刻展示了华裔妇女身处主流文化与母体文化夹缝中的痛苦迷茫和建构身份的艰辛。第二章通过解读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作品分析了黑人文化与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黑人文化对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影响。黑人女性对文化态度有叁种:一是被白人文化侵蚀,结果心灵被扭曲,主体性发生缺失;二是失去黑人文化之根,成为文化孤儿。叁是守护黑人文化之根,热爱黑人文化,根植于黑人历史文化之中,成功地建构黑人主体性。在黑人文化传统中,黑人女性之间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相互支撑。黑人妇女背离黑人文化传统时,姐妹情谊受到伤害,姐妹同盟被解体,建构姐妹情谊,需要黑人妇女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第叁章以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文化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华裔女性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经历了从向往美国文化,排斥母体文化到有意调和两种文化,逐渐认同母体文化的过程。第四章针对二、叁章揭示的问题,探讨了他者妇女的文化生存策略。消解文化冲突,淡化文化界限,调和不同文化,追求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施战军[9](2005)在《让他者的声息切近我们的心灵生活——林白《妇女闲聊录》与今日文学的一种路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个我”到“他者”在这近十余年里,中国文学长大成人的影像相当清晰。遥想那个叛逆的“个人化”时期,那些标志性作家就像撒娇任性的青少年一样,惟我独尊又牢骚满腹,姿态、语式和装扮都在一个自以为本真的狭隘世界中奔闯招摇,但是在集体代言叙事仍旧强大的语境下,他们(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05年01期)

王晓冰[10](2002)在《自我与他者双重律动下的言说——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 ,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属于自塑形象。在中西文化激烈对抗冲撞的背景下 ,辜氏在塑造形象中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的言说 ,即对西化运动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的鼓吹。由于接受的是正统西方教育 ,又是用英语写作 ,辜氏的自塑形象对西方世界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言说 ,使西方直接听到了中国文化的声音。(本文来源于《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他者妇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她们以各自的中国体验为素材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叙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民国妇女的身上。本论文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亭》、论文集《论男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小说《大地的女儿》、非小说《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以及项美丽的小说《太阳的脚步》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在作品中建构的中国妇女和白人女性形象。女性跨文化书写如何再现东方女性他者与白人女性自我?美国白人女性的价值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流动、转化、衍生?女性书写主体如何与她们的书写对象认同?女性跨文化书写具有何种特殊的诗学特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保罗·吉洛伊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和史书美的女性跨文化认同理论为起点,参考雅格·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阐释框架来解读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对民国妇女的书写与认同,并且参考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对诗性语言的定义,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拉康、齐泽克和吉洛伊都论述到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象关系中形成,在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上叁人着重点不同: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自我的形成是对他者的想象性认同,是自我的他者化;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欲望是由意识形态框架建立的,因此他者是自我的投射;而吉洛伊的“双重意识”则表征了主体被分裂为两个矛盾的自我,相互以另一个世界的标准衡量自我,他者是另一个自我。现代美国白人女性僭越时间、空间、民族国家的界限,与中国妇女相遇、对话、协商、认同。跨文化的白人女性主体在与中国妇女的对象关系中确立自我,因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不同而产生叁种不同的跨文化镜像认同样态: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和双重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及其作品共同呈现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特征:她们以现代美国女性的意识形态为屏障认同和书写中国妇女,同时吸收中国妇女的美德,以她们为镜巩固或重构现代女性自我。赛珍珠的自由一女性主义思想,史沫特莱的左翼政治理想和项美丽的现代先锋派女性主张是她们认识和认同中国妇女时无法超越的文化视域。女性书写主体试图寻求最适合表达女性跨文化认同的文学形式,其跨文化书写具有独特的诗学特征,在文类上叙事与非叙事融合,在叙事声音上有作者隐退、叙事易装和双声叙事等特征,对应不同模式的跨文化镜像认同。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梳理了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书写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建构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批评模式,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太平洋的彼岸——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女性体验”追溯现代美国女性主体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中国体验,尤其是赛珍珠与中国农村妇女、史沫特莱与革命女战士、项美丽与“小脚”太太的相遇和对话。第二章“自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赛珍珠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他者化”以《大地》中的阿兰、《论男女》中的美国“火药型”妇女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的理解,分析赛珍珠内化吸收中国妇女美德,重构自由-女性主义自我。赛珍珠跨文化书写融合小说与非小说的叙事特征,借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手法书写他者。第叁章“左翼政治框架中的中国妇女——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中的他者自我化”以《大地的女儿》中的玛丽·罗泽士、《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中的革命女性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性别与阶级、民族的关系的理解,探讨史沫特莱书写中国妇女时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建构理想的女革命者形象。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采用叙事易装的手法借他者的声音表达自我的意识形态理想。第四章“现代先锋派女性眼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跨文化书写中的双重自我”以《太阳的脚步》中的中国旧式女子美凤和美国现代女性多萝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萝西和作者项美丽如何把美凤认同为自我的传统替身,在两个自我之间的协商、选择、认同。项美丽跨文化书写打破了小说与自传的差异,在小说中采用叙事双声的手法象征双重自我的对话和协商。结论揭示叁位美国女作家的中国体验和书写所体现的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对当代跨文化女性主义理论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者妇女论文参考文献

[1].朱骅.他者视角与赛珍珠文学建构的中国妇女解放[J].妇女研究论丛.2019

[2].龙丹.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3].莫玉梅,苗兵.“后殖民理论”视域下《艾凡赫》对犹太妇女“他者”的建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陈瑜.“他者”的想象——解读《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的构想[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周玉佳.从荣誉谋杀看巴基斯坦妇女的“他者”地位[J].南亚研究季刊.2011

[6].杨玙嘉.从“家庭妇女”到“剩女”——不变的“他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7].王永丹,王军.不做男权传统樊篱中的他者妇女——探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反性别主义主题[J].飞天.2009

[8].贾丽琴.他者妇女与文化[D].兰州大学.2008

[9].施战军.让他者的声息切近我们的心灵生活——林白《妇女闲聊录》与今日文学的一种路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5

[10].王晓冰.自我与他者双重律动下的言说——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形象[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标签:;  ;  ;  ;  

他者妇女论文-朱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