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慧刚[1](2021)在《基于CMMI的G软件企业过程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袁泉[2](2020)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持续的生存和健康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创新精神。如果缺乏健全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体系,势必会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其他企业超越、代替进而淘汰。本文以在线教育行业RR公司的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设计开发项目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敏捷项目管理改进的对策。首先比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大量的项目管理优化案例和方法对设计开发项目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其次,研究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发现并指出RR公司ITS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包括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改进与创新、精益管理的全面项目管理体系,采用整体分析、局部探讨、横向对比、纵向扩展的立体思维,选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管理模式去优化敏捷开发管理,针对性地提出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通过制定项目组织改进、项目策划改进、项目实施改进、项目控制改进、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等策略和措施科学地实施改进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科学的对策评审与验证方法得到验证结论,证实IPD和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珠联璧合在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应用中的显着管理作用。验证思维缜密、明晰,验证方法全面、立体,涵盖产品成本减少率、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缩短率、研发周期缩短率、产品开发浪费减少率、项目按时完成率、产品开发生产力提高率、项目好评率、新产品收益增加率等。验证结论科学、客观、有效。论文提出的项目管理改进方案及措施等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业,特别是在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广泛的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意义。
张爱军[3](2020)在《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在逐步实现账户统一认证的同时,业务数据共享需求也日益强烈,已呈现出大集中的趋势。帐户信息及业务数据由于其本身的高敏感性、高价值等重要因素,在数据集中过程中一旦泄露将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基于现状及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大容量数据加密系统,切实解决数据大集中发展趋势下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Y公司研发的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为例,在分析本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用进度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工具等优化项目进度管理。通过优化项目进度管理,完善大数据加密系统项目变更管理机制,改进大数据加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里程碑管理体系,加强大数据加密系统项目团队管理,使项目的进度目标和整体目标得以实现。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企业在信息安全软件开发的项目进度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方案,确定改进的范围,采用优化的工作程序,以减少项目进度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通过不断总结和优化,提升项目进度管理水平。通过研究进度管理在该类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应用,可以抛砖引玉,将进度管理理论应用到更多的软件开发项目中去。
李品[4](2020)在《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一直强调支持决策,情报流程是实现情报支持决策功能的重要路径。虽然目前的绝大部分情报流程均是应满足决策需求而建,但忽略了多类型决策制定中对情报需求特征的差异性,专门针对战略决策支持的情报流程尚未引起重视。情报活动是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决策制定所面对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它的过程更多的是非程序化的,而且战略决策制定还受到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直觉、政治化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情报流程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广泛的开放性、高效的共享性和充分的迭代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试图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解决情报流程在战略决策支持中针对性不强和应用有效性低等问题。本文在综述战略决策、情报流程以及情报与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的关系,建立了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了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关系分析中,从战略决策制定的模式、战略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决策制定的基本特征。为了匹配战略决策特征,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战略情报特征、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等方面。在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中,为了建立情报流程模型,分析了系统论、西蒙决策理论、价值链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对它们在情报流程结构和要素关系揭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降低情报失误、匹配战略决策复杂化和满足科学决策客观性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流程构建的背景,这一背景是情报流程产生的土壤;从共享思想、迭代思想和知识方程理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构建的思想指导,它为设计情报流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基本思路;从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和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属性,它为情报流程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以“情景规划”为中心,由“需求管理(系统)”、“情报搜集与分析(系统)”、“情报产品生产(系统)”和“情报产品传递(系统)”四个环节及其它们内部的微循环构成的情报流程模型。最后,以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为例,进行了情报流程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二是“三跑并存”(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景规划,三是优化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过程与方法,四是生产情报产品的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情报体系,五是情报产品的智库化传递模式。通过上述应用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本文所建情报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情报解决方案。
胡子健[5](2020)在《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支付的首选方式。X公司的支付业务提供的支付产品至今已服务了上百万的用户。但由于业务前期发展速度快,支撑支付业务的各个系统在追求快速迭代的过程中质量不断下降,引发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X公司现在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象进行分析,找到产生各类问题的原因,然后将各类原因按照CMMI软件成熟度模型中对各个过程域进行分类,明确问题的类型,并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各个优化方向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方向,再参考CMMI对各个过程域的要求与各个过程域的目的,制定优化方案。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将敏捷开发的活动内容按CMMI的过程域进行分类,结合CMMI理论对采用敏捷开发的支付业务的研发过程进行优化,可以提升团队的产出质量和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此外本文还识别出CMMI的过程域中影响支付业务的敏捷开发的主要过程域是需求管理、配置管理、验证、组织过程定义、组织培训。
刘赵昊旻[6](2019)在《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建筑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然而,建筑业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増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今,国家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今国家的迫切任务。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将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由此,大力发展绿色施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我国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我国绿色施工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作为管理模式,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作为技术手段,以我国已颁布的相关规范为依据,就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在参考国内外对绿色施工、BIM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三者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知识管理和BIM应用于绿色施工中的优势。其次,针对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在阐述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绿色”与“传统”工程施工信息化的差异以及知识管理在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之后,制定了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结合绿色施工当前的不足和需求,明确了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目标。针对绿色施工涉及到的决策、设计、施工、运维阶段进行信息化内容分析,进而构建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各阶段的应用流程。从信息化管理在节地与施工用地合理规划、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在节材与物料优化、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在环境保护以及在施工管理六个维度的应用入手,研究信息化管理与绿色施工相结合的切入点。再次,通过调研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对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把握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全面性和简洁性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等若干原则,构建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灰色聚类评价法对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评价体系。最后,以上海市闸北区312街坊商办项目为工程案例为例,对本文构建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工程在绿色施工信息化中的应用评价为良;工程中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属于中等。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施工管理属于良好;保护环境方面则达到了优秀。文章的最后进行了结论的归纳总结,分析了研究的前景和展望,以期对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借鉴。
谢莎莎[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各种纷繁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经过收集、整理、清洗、重组之后具备极大的利用价值,如何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是实现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加速造价服务行业转型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发布的定额计价模式,在遵循政府发布的定额和调价规定的前提下,工程造价的确定需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生产和管理水平确定。本课题应用工程造价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设计出完整的造价指数测算系统,将数据挖掘理论应用于造价指数管理中,包括造价指数信息的筛选、测算、预测等方法,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本课题对国内外有关造价指数测算方法及体系设置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期得到适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系统的建设方法。通过收集近年来典型工程的特征值,调研各城市造价指数的设置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数测算系统、筛选系统及预测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课题对指数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知识管理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和用于本课题的价值。分别针对北美地区及英国的指数体系设置和发布方法进行研究,对国内六个城市或省份地区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指数体系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布形式不同。香港、重庆、深圳、成都为定基指数,而江西采取的是环比指数,天津既有定基指数又有环比指数。第二,发布机构不同。香港造价指数体系的设置与发布方式类似英国,由建筑署负责发布政府层次的造价指数,同时利比、威宁谢两大测量师行编制的投标价格指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内地工程造价指数主要由各省市地方政府编制并定期发布。第三,编制范围不同,香港造价指数编制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我国内地造价指数编制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研究,基于当前建筑市场特点,确定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编制设计以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对建筑工程进行分类,提出主要对三大类指数进行编制,分别是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工程费用指数和建筑工程消耗量指数。本课题针对典型工程的样本筛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时,若将不同类型的工程造价信息杂糅在一起,则会使造价指数失去意义,因而选取典型建筑工程作为测算样本非常重要,在建筑功能、结构形式等进行划分之后再将同类工程汇总。根据建筑工程周期内样本稀少、影响因素众多的特征,在筛选典型工程的过程中,本课题采集了100个建筑工程信息,采取了“专家评选法”、“灰色关联法”、“T检验法”与“决策树法”,首先用“专家评选法”进行样本特征值的初选,选取了有价值的特征值,然后用“灰色关联法”完善“专家评选法”的结论,确定八个特征值,接着用“T检验法”进行筛选,原定的八个特征属性中工程地点、层高、结构类型这三个特征属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显着,因此被剔除,最后引入决策树模型补充T检验法仅能检验因变量而无法检验样本本身的不足。将四种方法相结合,从初选到完善,提高筛选的精度。本课题研究了造价指数的测算模型。测算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为人工采集法,选取大量的行业内资深信息员对工程信息进行统计与上报,通过审核的工程信息可进入系统数据。针对造价信息的采集方式、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信息员采集方式设计了完整的信息采集表。从两方面对造价指数进行调整,其一,在典型工程相应的消耗量给定情况下,对典型工程重新组价,可以得到相应的指数和指标;其二,在我国由于建筑材料需要市场采购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本课题利用调值公式对相应的材料指数进行调整。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建筑工程样本特征值缺失和样本数量较少的影响,在预测未来造价指数时单纯使用BP神经网络具有局限性,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结合建筑工程样本特点,对原始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最佳方法是结合适用于样本数量较少的灰色预测模型。课题以武汉市建筑工程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含商住楼)项目(12层以上)为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的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费用指数进行造价指数的分析与预测,收集了从2014年第3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各项价格及建筑工程总价指数数据信息。通过计算证明,经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预测精度达97%左右,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有着较为关键的参考意义。最后,本课题对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平台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课题设计了信息采集系统,由平台使用者在采集平台上收集建筑工程核心造价信息,建立地区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数据清洗、审核、加工服务,最终由地方造价站在发布展示平台按标准要求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工程指标指数,以提升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杨弘夷[8](2017)在《IT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策略研究 ——以ZT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软件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行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在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改变,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新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企业为寻求更大的竞争力以及获得快速的转型发展,都开展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如何使ZT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企业竞争力,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ZT公司知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根据所学项目管理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知识,首先对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阐述,为后续分析ZT公司知识管理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对ZT公司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创新需求和项目目标、规划思路。后续将重点对ZT公司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过程控制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详细的用户走访计划和相关决议的记录对用户需求收集;利用甘特图和制定项目实施详细计划表对项目时间进行管理;通过挣值法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通过搭建maven中央仓库、SVN、测试案例制定等方式对项目质量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该项目工期缩短了一个月,由于知识管理很难量化因其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该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完善了工作流程;建立了识别、沉淀、传播知识的有效工作平台,建立起有效管理并使之增值的知识库系统,并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团队协作,真正将知识管理融入管理实践中。
曾燕[9](2017)在《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企业发展已经和全球接轨,共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以基础设施、生产流程和人力资源为核心过渡到以知识为核心。如何将各种知识资产有效地组织、分享,并在有效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推动力,是当今企业战略性发展和规划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以软件工程方法作为研究指导思想,结合企业协同化的业务流程,设计并开发了一套适合企业实用的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开发可行性、功能需求、用例分析和非功能需求等方面对系统需求展开了详细分析。考虑到系统需要多种用户相互协作并共同完成从知识提交到知识审核,再从知识发布到知识作废这一完整生命周期,确定了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2)基于需求分析,围绕系统体系结构、部署结构和功能结构等内容阐述了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其中采用角色访问控制机制设计了用户权限管理,针对知识提交用户与知识专家这两种协作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采用了静态角色分离方法,简化了授权与流程控制。并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对设计方案建模,通过类图、状态机、时序图和活动图进行详细说明。3)为提高用户体验,在知识提交过程中加入文档自动查重功能,同时在知识查询过程中加入模糊检索功能。结合向量空间模型和SimHash分别对文档标题和内容进行查重,降低了数据库的冗余程度。通过词向量匹配查找关键词近义词,提升了查询效果。在实现两种功能时也充分考虑系统负载,在确保速度的情况下做到较好的效果。4)基于Browser/Server结构和J2EE等相关技术实现了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经过充分的测试,验证了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目前系统已经在某企业投入了试运行,反响良好。系统在设计和实现上能够满足企业用户对于知识管理的基本需求,为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效率、促进创新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系统的特色是将协同工作流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企业知识从产生到发布使用期间的内容同步和有效性保证。
任强[10](2017)在《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知识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这样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不仅需要输入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在开发过程中也会产出大量的知识。如果能将知识管理策略与企业发展目标、软件开发流程相结合,对相关知识进行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和创新,就必然会提升中心的整体软件开发及创新水平,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实施知识管理对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提升IT支持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查阅了多篇知识管理与软件开发流程相结合的专业文献基础上,通过对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进行知识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总结出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目前在知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A银行的战略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策略并付诸实施。为了提高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的知识管理水平,需要遵循知识管理的全员参与原则、知识管理与软件开发流程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管理与员工绩效关联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知识管理策略模型:知识编码化策略、知识人格化策略以及知识风险防范策略。接着,根据策略模型,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专家人才库、加强知识保护措施。在策略实施的保障方面:一方面,由领导牵头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另一方面,营造分享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通过实际实施的效果来看,以上知识管理策略在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本人希望通过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能够对软件开发企业在知识管理原则制定及策略选择上有所启发,使知识管理更好的在企业内部落地,更好的促进软件开发效率的提高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设计开发项目管理与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2.1 IPD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2.1.1 集成产品开发的理念 |
2.1.2 集成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 |
2.1.3 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特点 |
2.1.4 集成产品开发研究方法 |
2.2 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3.RR公司ITS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组织机构、发展战略与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1.1 RR公司发展战略 |
3.1.2 组织结构及项目管理部门体系 |
3.1.3 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2 ITS项目管理体系特点 |
3.2.1 ITS项目目标与要求 |
3.2.2 ITS项目特征分析 |
3.2.3 项目实施过程和关键资源 |
3.3 ITS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ITS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方针和目标设定 |
4.1 ITS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思想 |
4.2 ITS项目管理改进目标 |
5.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设计 |
5.1 IPD改进策略设计 |
5.2 改进措施制定与优化 |
5.2.1 项目组织结构改进与团队式工作 |
5.2.2 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
5.2.3 项目实施改进措施 |
5.2.4 项目控制改进措施 |
5.2.5 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措施 |
5.2.6 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措施 |
6.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措施验证 |
6.1 改进措施验证思路和方法 |
6.2 改进措施应用与验证结论 |
6.3 改进措施与对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 |
7.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思路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 进度管理理论 |
2.2.1 进度管理概述 |
2.2.2 进度管理控制原理 |
2.3 软件项目管理理论 |
2.3.1 软件项目管理 |
2.3.2 软件项目进度管理 |
2.3.3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
2.4 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方法 |
2.4.1 甘特图 |
2.4.2 工作分解结构法 |
2.4.3 里程碑法 |
2.4.4 网络计划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项目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Y公司软件项目管理模式 |
3.1.1 Y公司简介 |
3.1.2 Y公司软件项目管理模式 |
3.2 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项目概况 |
3.2.1 项目背景 |
3.2.2 系统简介 |
3.2.3 项目团队 |
3.3 Y公司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缺乏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体系 |
3.3.2 团队成员进度管理能力不足 |
3.3.3 需求管理机制不健全 |
3.3.4 对项目进度异常的反应不及时 |
3.3.5 项目组间的沟通协调不畅 |
第4章 影响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的因素分析 |
4.1 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的因素 |
4.2 项目管理流程的因素 |
4.2.1 需求变更管理 |
4.2.2 项目计划制定 |
4.2.3 项目进度状态的收集与控制 |
4.2.4 信息化软件与设备 |
4.2.5 资源与预算变更 |
4.3 项目成员的主观因素 |
4.3.1 虚假希望综合症 |
4.3.2 学生综合症 |
4.3.3 低估项目难度 |
4.4 不可预知因素的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管理改进 |
5.1 进行项目过程分析与工作分解 |
5.1.1 项目过程分析 |
5.1.2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5.2 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
5.2.1 确定项目活动的顺序 |
5.2.2 工时测算 |
5.2.3 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
5.2.4 进行里程碑管理 |
5.3 建立进度控制机制 |
5.3.1 建立项目进度控制的组织 |
5.3.2 建立项目进度控制的流程 |
5.4 加强需求变更控制 |
5.5 改进项目团队沟通 |
5.5.1 建立沟通计划和制度 |
5.5.2 使用规范的沟通方式与工具 |
5.5.3 提高项目经理沟通的主动性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项目总结 |
6.1.1 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 |
6.1.2 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
6.1.3 研发工程师工作效率提高 |
6.1.4 需求变更规范管理 |
6.1.5 降低软件的BUG率 |
6.2 研究总结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界定 |
1.2.1 概念界定 |
1.2.2 问题界定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5.1 基本观点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 |
1.8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现状 |
2.1 战略决策研究现状 |
2.2 情报流程研究现状 |
2.2.1 情报流程的简要发展历程 |
2.2.2 传统情报流程及其演变 |
2.2.3 现代情报流程典型代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流程 |
2.3 情报与决策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决策制定与战略情报分析的关系探究 |
3.1 战略决策与非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 |
3.2 战略决策制定模式的特征分析 |
3.2.1 经典决策和行为决策模式 |
3.2.2 其他决策模式 |
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战略决策过程的特征 |
3.3.2 代表性战略决策制定过程 |
3.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
3.4 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 |
3.4.1 战略情报及其特征 |
3.4.2 情报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
3.4.3 情报介入战略决策制定 |
3.4.4 面向决策过程的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 |
3.5 从战略情报分析到战略情报行动的转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 |
4.1 情报流程构建的理论指导及应用 |
4.1.1 基于系统论搭建宏观框架 |
4.1.2 基于西蒙决策理论架构逻辑结构 |
4.1.3 基于价值链理论布局整体结构 |
4.1.4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信息流的循环模式 |
4.1.5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构建驱动机制 |
4.2 情报流程构建的需求分析 |
4.2.1 降低情报失误 |
4.2.2 匹配战略决策的复杂化态势 |
4.2.3 满足科学决策的客观性要求 |
4.3 情报流程构建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 |
4.3.1 以共享思想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
4.3.2 以增量式迭代思想指导情报流程运转 |
4.3.3 以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理论指导情报流程功能结构 |
4.4 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
4.4.1 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 |
4.4.2 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 |
4.4.3 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 |
4.5 情报流程模型的构建 |
4.5.1 模型的提出 |
4.5.2 模型的结构 |
4.6 情报流程各要素及其运行 |
4.6.1 情景规划 |
4.6.2 情报需求管理 |
4.6.3 面向感知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
4.6.4 情报产品生产、刻画及呈现 |
4.6.5 情报产品的有效传递 |
4.7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和适用范围 |
4.7.1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 |
4.7.2 情报流程的适用范围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
5.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分析 |
5.1.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需求 |
5.1.2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功能 |
5.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的构建 |
5.2.1 “三跑并存”情景构建的条件 |
5.2.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框架 |
5.3 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模式构建 |
5.3.1 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中情报任务的感知 |
5.3.2 以“三跑”情景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情报分析要点 |
5.3.3 情报累积与评估 |
5.4 情报产品生产模式的构建 |
5.4.1 三个层次的情报产品刻画 |
5.4.2 情报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 |
5.4.3 生产情报产品的情报体系 |
5.5 情报产品智库化传递模式的构建 |
5.5.1 智库化传递模式界定 |
5.5.2 智库化传递中的信息流控制 |
5.6 比较视角下情报流程应用的优越性 |
5.6.1 结构上的优越性 |
5.6.2 环节设置上的优越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主要贡献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外主要情报流程(周期)图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5)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当前研究现状 |
1.2.1 软件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敏捷软件开发中的质量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敏捷软件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2.2 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三章 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行业及公司业务概述 |
3.2 X公司支付业务项目管理现状 |
3.2.1 当前公司的项目管理模式 |
3.2.2 当前公司软件项目开发流程介绍 |
3.2.3 当前公司质量管理工具 |
3.2.4 当前公司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 |
3.3 X公司支付业务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 |
3.3.1 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缺陷率增加 |
3.3.2 项目平均交付周期变长 |
3.3.3 支付服务可用性变低 |
3.3.4 支付业务线上事故数增加 |
3.3.5 公司支付产品的客诉量上升 |
3.4 对导致X公司当前质量问题的各项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1 对导致软件缺陷问题的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2 对导致交付周期变长问题的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3 对导致支付服务可用性变低问题的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4 对导致线上事故数增加问题的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5 对导致客诉量上升问题的质量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
3.4.6 结合CMMI对X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MMI的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1 基于CMMI的需求管理过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1 建立需求文档内容标准 |
4.1.2 建立需求管理计划 |
4.1.3 管理需求更改 |
4.2 基于CMMI的配置管理过程优化方案设计 |
4.2.1 配置项建立流程 |
4.2.2 建立配置项变更控制和跟踪机制 |
4.2.3 建立配置审核流程 |
4.3 基于CMMI的验证过程优化方案设计 |
4.3.1 增加代码审查制度 |
4.3.2 加强自动化测试建设 |
4.3.3 加强线上验证 |
4.4 基于CMMI的组织过程定义强化 |
4.4.1 代码风格统一 |
4.4.2 制定代码分支管理规范 |
4.4.3 制定线上发布规范 |
4.4.4 制定线上故障处理方案 |
4.4.5 制定客诉处理流程 |
4.5 基于CMMI的组织培训强化 |
第五章 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改进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5.1 质量改进方案的实施过程 |
5.1.1 软件缺陷率降低 |
5.1.2 交付周期有所降低 |
5.1.3 支付服务可用性增高 |
5.1.4 线上事故数减少 |
5.1.5 客诉量下降 |
5.2 实施效果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绿色施工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BIM在绿色施工信息化应用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绿色施工分析 |
2.1.1 绿色施工的内涵 |
2.1.2 绿色施工的特点 |
2.1.3 绿色施工的原则 |
2.1.4 绿色施工的关键要素 |
2.1.5 绿色施工存在的不足 |
2.2 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分析 |
2.2.1 BIM的发展历程 |
2.2.2 BIM的基本概念 |
2.2.3 BIM技术在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 |
2.3 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分析 |
2.3.1 知识管理的内涵 |
2.3.2 知识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流程 |
2.3.3 知识管理在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研究 |
3.1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分析 |
3.1.1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
3.1.2 “绿色”与“传统”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比较分析 |
3.1.3 知识管理在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
3.1.4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
3.2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目标分析 |
3.2.1 多专业协同信息化 |
3.2.2 多目标融合信息化 |
3.2.3 各参与方沟通信息化 |
3.3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内容分析 |
3.3.1 绿色施工信息化在决策阶段的信息化内容分析 |
3.3.2 绿色施工信息化在设计阶段的信息化内容分析 |
3.3.3 绿色施工信息化在施工阶段的信息化内容分析 |
3.3.4 绿色施工信息化在运维阶段的信息化内容分析 |
3.4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应用点分析 |
3.4.1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节地与施工用地合理规划中的应用 |
3.4.2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
3.4.3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节材与物料优化中的应用 |
3.4.4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的应用 |
3.4.5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3.4.6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
3.5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应用流程分析 |
3.5.1 设计阶段信息化管理应用流程 |
3.5.2 施工阶段信息化管理应用流程 |
3.5.3 运维阶段信息化管理应用流程 |
3.5.4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应用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1 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 |
4.1.2 全面性和简洁性相结合 |
4.1.3 可操作性强 |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4.1.5 动态可调整性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
4.2.2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评价模型 |
5.1 确定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 |
5.1.1 计算一级指标权重 |
5.1.2 计算二级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2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5.2.3 灰色聚类评价法 |
5.3 灰色聚类评价法概述 |
5.3.1 灰色聚类评价法原理 |
5.3.2 构建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以上海市闸北区312街坊商办项目为例 |
6.1 工程概况介绍 |
6.2 本工程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 |
6.2.1 构建本工程绿色施工信息化目标体系 |
6.2.2 建立本工程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 |
6.3 本工程在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应用分析 |
6.3.1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节材上的应用 |
6.3.2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节地上的应用 |
6.3.3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节能与能源利用上的应用 |
6.3.4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上的应用 |
6.3.5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保护环境上的应用 |
6.3.6 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在本工程施工管理上的应用 |
6.4 本工程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评价 |
6.5 相关建议 |
6.5.1 加强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
6.5.2 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造价指数方面 |
1.2.2 数据挖掘方面 |
1.2.3 知识管理方面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指数理论分析 |
2.1.1 指数的定义 |
2.1.2 指数的作用 |
2.1.3 统计指数体系及分类 |
2.1.4 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
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含义及其特性 |
2.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 |
2.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包含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
2.3 数据挖掘理论 |
2.3.1 数据挖掘理论概述 |
2.3.2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实现 |
2.3.3 数据挖掘的类型与方法 |
2.3.4 数据挖掘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
2.4 知识管理理论 |
2.4.1 知识管理的定义 |
2.4.2 知识管理的流程 |
2.4.3 知识管理系统 |
2.4.4 知识管理理论在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
2.5 BP神经网络 |
2.5.1 BP神经网络概述 |
2.5.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
2.5.3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
2.5.4 BP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 |
2.6 遗传算法 |
2.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述 |
2.6.2 遗传算法的基础理论 |
2.6.3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3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体系的建立 |
3.1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
3.1.1 国外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发展现状 |
3.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典型工程及投入品的选择 |
3.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权数及基期的选择 |
3.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范围的确定 |
第4章 典型建筑工程样本信息筛选模型研究 |
4.1 样本信息筛选的意义及目标 |
4.2 样本信息数据筛选模型选择与建立 |
4.2.1 专家评选法 |
4.2.2 灰色关联法 |
4.2.3 T检验法 |
4.2.4 “决策树”模型 |
4.2.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3 样本筛选模型的实证检验 |
4.3.1 分类变量标准化 |
4.3.2 t检验结果分析 |
4.3.3 构建决策树模型 |
第5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研究 |
5.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信息的采集 |
5.1.1 造价信息采集-发布流程 |
5.1.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方式 |
5.1.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采集表设计 |
5.1.4 采集表说明 |
5.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的测算方法 |
5.2.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基础概述 |
5.2.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测算模型 |
5.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调整 |
5.3.1 基于2013 费用定额的造价重组法 |
5.3.2 基于典型工程的调值系数法 |
第6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
6.1 造价指数预测的意义 |
6.2 造价指数预测内容的确定 |
6.3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1 造价指数预测模型的选择 |
6.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
6.3.3 改进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
第7章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 |
7.1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设计规划 |
7.1.1 测算平台建设目标 |
7.1.2 测算平台建设原则 |
7.2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分析 |
7.2.1 录入系统 |
7.2.2 发布系统 |
7.3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操作设计 |
7.3.1 平台操作组织范围 |
7.3.2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及主要操作 |
7.3.3 加工计算流程及主要操作 |
7.3.4 网站发布系统查询流程及主要操作 |
7.4 建筑工程造价指数信息平台系统价值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A1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A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
附表1 手动录入采集表 |
附表2 自动录入采集表 |
附表3 发布表 |
附表4 工程项目特征表 |
附表5 计量单位取定表 |
(8)IT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策略研究 ——以ZT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知识管理的综述 |
2.1 知识管理的基础体系 |
2.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
2.1.2 知识管理的体系 |
2.2 知识管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2.2.1 知识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2.2.2 知识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2.3 知识管理的应用 |
2.3.1 知识管理的传统应用模式 |
2.3.2 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的创新 |
3 ZT信息科技公司知识管理现状与创新需求 |
3.1 ZT信息科技公司简介 |
3.2 ZT信息科技公司知识管理现状 |
3.2.1 知识管理的认知度不高 |
3.2.2 隐性知识的价值并未充分发挥 |
3.2.3 知识管理模式模糊 |
3.2.4 知识管理专业性不强 |
3.2.5 知识管理创新性缺乏 |
3.3 ZT信息科技公司知识管理创新需求 |
3.4 ZT公司知识管理项目规划 |
3.4.1 项目规划与目标 |
3.4.2 项目规划思路 |
4 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与控制策略 |
4.1 用户需求收集 |
4.1.1 制定详细的用户走访计划 |
4.1.2 用户走访后相关决议的记录 |
4.2 项目时间管理 |
4.2.1 项目计划制定 |
4.2.2 项目计划变更 |
4.2.3 项目进度控制 |
4.3 基于挣值法的项目成本控制 |
4.3.1 挣值法 |
4.3.2 挣值法在知识管理项目中的应用 |
4.4 知识管理项目的质量控制 |
4.4.1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
4.4.2 ZT知识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 |
5 知识管理应用及效益评估 |
5.1 系统实现功能 |
5.1.1 应用组件说明 |
5.1.2 基础组件说明 |
5.2 实施知识管理后的变化 |
5.2.1 数据流的管理 |
5.2.2 信息流的管理 |
5.2.3 工作流的管理 |
5.2.4 知识流的管理 |
5.3 效益评估 |
5.3.1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
5.3.2 规范了部门协作的流程 |
5.3.3 减少员工流动带来的知识流失 |
5.3.4 减少管理和培训费用 |
5.3.5 企业知识的稳定积累 |
5.3.6 建立有效管理并使之增值的知识库系统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知识管理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分析与综述 |
2.1 知识管理系统 |
2.1.1 知识管理 |
2.1.2 知识管理系统 |
2.2 协同与工作流 |
2.2.1 协同 |
2.2.2 工作流 |
2.2.3 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管理 |
2.3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
2.3.1 J2EE |
2.3.2 SSH框架技术 |
2.3.3 SQL Server 2008 |
2.3.4 NLP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系统开发可行性 |
3.3 系统用户分析 |
3.4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用例分析 |
3.4.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4.2 系统功能的用例分析 |
3.5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环境 |
3.6.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3.6.2 系统的应用环境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2 系统部署结构设计 |
4.1.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4 系统主要流程设计 |
4.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设计 |
4.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4.2.2 基于RBAC的用户管理权限设计 |
4.3 基于UML建模的协同工作流设计 |
4.3.1 知识类图与状态机设计 |
4.3.2 知识管理时序设计 |
4.3.3 知识管理协同设计 |
4.4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4.1 E-R图设计 |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测试与对比分析 |
5.1 系统架构的实现 |
5.1.1 数据层的实现 |
5.1.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5.1.3 表示层的实现 |
5.2 系统流程的实现 |
5.2.1 提交审核知识流程的实现 |
5.2.2 检索使用知识流程的实现 |
5.3 系统的测试与实施 |
5.3.1 测试环境配置 |
5.3.2 性能测试工具 |
5.3.3 测试实施过程 |
5.3.4 功能测试用例 |
5.3.5 性能测试结果 |
5.3.6 测试结果分析 |
5.4 与其他系统的对比分析 |
5.4.1 与知识地图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比较 |
5.4.2 与Web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比较 |
5.4.3 与数据挖掘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知识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实施意义 |
1.1.3 创新压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管理定义 |
1.2.2 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 |
1.2.3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
1.2.4 知识管理策略文献综述 |
1.2.5 软件开发知识管理策略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知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中心概况 |
2.1.1 中心介绍 |
2.1.2 项目开发情况 |
2.1.3 创新能力 |
2.1.4 人员结构特点 |
2.1.5 软件开发知识及其特点 |
2.2 知识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
2.2.1 调查概述 |
2.2.2 问卷的设计 |
2.2.3 问卷的收集 |
2.2.4 问卷结果信效度分析 |
2.2.5 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管理策略选择 |
3.1 目标确定 |
3.1.1 长期目标 |
3.1.2 短期目标 |
3.1.3 制定相关制度 |
3.2 遵循原则 |
3.2.1 全员参与原则 |
3.2.2 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
3.2.3 绩效关联原则 |
3.3 中心知识管理策略模型 |
3.3.1 知识编码化策略 |
3.3.2 知识人格化策略 |
3.3.3 知识风险防范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管理策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4.1 策略实施 |
4.1.1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
4.1.2 构建专家人才库 |
4.1.3 加强知识保护措施 |
4.2 策略保障措施 |
4.2.1 领导带头并组建知识管理团队 |
4.2.2 企业文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识管理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
5.1 实施效果分析 |
5.1.1 策略实施效果 |
5.1.2 与其他企业对比 |
5.2 策略实施展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识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件 |
四、"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MMI的G软件企业过程管理优化研究[D]. 易慧刚.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D]. 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Y公司大数据加密系统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张爱军. 山东大学, 2020(12)
-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D]. 李品. 南京大学, 2020(04)
- [5]X公司支付业务的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 胡子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基于BIM与知识管理的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研究[D]. 刘赵昊旻. 武汉大学, 2019(09)
- [7]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指数研究[D]. 谢莎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8)
- [8]IT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策略研究 ——以ZT公司为例[D]. 杨弘夷.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9]协同工作流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曾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A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知识管理策略研究[D]. 任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