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页岩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页岩油,地层条件
泥页岩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璐[1](2018)在《富有机质泥页岩超临界CO_2萃取产物组分与滞留油赋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我国东部盆地陆相古近系泥页岩层系中,油气显示井众多,但仅有少数的井出现工业油流,这可能与我国陆相页岩油富集分布规律和经济可采条件的复杂性有关。本文选取潜江凹陷潜3~4油组10韵律层的页岩油样和岩样为研究对象,模拟在地层条件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过程,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探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机理和多种被萃取岩样与萃取效果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泥页岩的含油性和原油可采性,为将来页岩储层的含油性评价和后期开发提供参考。论文主要通过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流程,对萃出可动油、岩石原样、萃取后样品进行热解、盖层微孔、叁维荧光、气相色谱、族组分分离等地化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对于潜江凹陷潜3~4油组10韵律层段的泥页岩,其地层温度为70℃左右,进行地层条件下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最佳压力为30Mpa。在此条件下,萃取页岩油的效率达到69%左右,岩石出油率达到3.5mg·g~(-1);(2)当萃取环境温度不变时,萃取效率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且二氧化碳萃取重质有机物的能力增强,但是这种变化是有界限的,整个过程存在最佳压力的拐点,即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效果的影响逐渐变小。当萃取环境压力不变时,萃取效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出可动油的族组分主要是饱和烃和芳香烃,饱和烃相比于芳香烃更容易被萃取出来,而非烃和沥青质很难被直接萃取出来。在饱和烃组分中,轻质组分相比于重质组分更容易被萃取出。(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效果与岩样TOC呈正相关,与岩石压裂程度(表面积)呈正相关,萃取出的可动油在泥页岩中的主要赋存状态是游离态,赋存孔径一般大于10nm。(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焦淑静,张慧,薛东川,黄志龙,刘国恒[2](2018)在《泥页岩有机显微组分的扫描电镜形貌特征及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组分是有机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有机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又是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判别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显微组分的观测与识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数高,图像立体感强等优点,扫描电镜制样方法简单(新鲜断面),样品没有受到任何人工处理,各显微组分自身的赋存方式,形态特征,与矿物的接触关系等得以保存,所以扫描电镜研究有机显微组分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具有极大优势。电镜下有机质的识别要点是:首先通过形态识别,有机质是非晶质,没有规则的晶型,而且有机质硬度较低,容易被矿物质挤压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最后利用能谱进行最终判断。识别出有机质后,结合煤岩学对显微组分形态的描述,并综合考虑样品的来源及地质年代来识别显微组分。作者用扫描电镜识别出了7个显微组分组中的13种显微组分: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丝质体、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藻类体、沥青质体、固体沥青、微粒体、动物有机碎屑和矿物沥青基质,并详细描述了这13种显微组分的物料来源、形态特征、赋存状态及识别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余坤,郑世帅,张优[3](2017)在《基于矿物组分与弹性参数的泥页岩脆性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泥页岩应力应变、X射线衍射实验进行模型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泥页岩抗压强度与围压、杨氏模量呈正相关;体积应变量与杨氏模量呈负相关,而与泊松比呈正相关;脆性矿物有利于提高岩石的刚性,而黏土矿物使得岩石具有较强的蠕变性能。页岩中不同脆度的矿物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岩石力学性质,通过数值模拟,综合岩石力学参数和矿物组成提出了一种新的脆性评价模型,同时解决了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的权重分配问题,拟合效果优于前2种方法。(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刘宇,彭平安[4](2017)在《不同矿物组分对泥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四川盆地长宁双河镇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新鲜露头剖面样品,通过化学方法去除其中碳酸盐、硅酸盐及黄铁矿,利用低温二氧化碳和氮气吸附法对各处理阶段样品的纳米孔隙结构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NLDFT分析,对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不同矿物组分对原岩样品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微孔部分而言,去除碳酸盐造成微孔体积减小,而去除硅酸盐和黄铁矿过程导致微孔体积增加,说明碳酸盐提供了页岩内部分微孔体积,可能来自于溶蚀孔的影响;对介孔-大孔部分而言,孔体积随着去矿物过程深入持续增加,说明矿物组分对这部分孔隙贡献较小。去矿物过程对样品不同尺度孔隙比例分布未产生明显影响,显示了介孔占据主要孔体积部分,微孔提供主要的表面积的特征。就孔径分布而言,微孔部分孔径分布受去矿物过程影响较大,而介孔-大孔部分孔径分布受去矿物过程影响较小。全岩样品微孔隙总体上体现了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不同矿物组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和有机质处于包裹、填充、被填充的状态,对有机质原始孔隙信息,尤其是微孔部分起到更加明显的掩盖作用。总的来说,有机质是控制泥页岩微孔隙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强,白云山,苗凤彬[5](2016)在《湖南涟源凹陷下石炭统测水组泥页岩矿物组分与脆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湖南涟源凹陷石炭系测水组泥页岩进行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涟源凹陷石炭系测水组泥页岩中矿物成分复杂,石英含量最高,平均72.61%,粘土矿物含量次之,平均19.46%,含有少量的长石、白云石、黄铁矿和方解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02%,4.75%,2.01%和1.66%。总体来说,该地区石炭系测水组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北美woodforth页岩比较相似。涟源凹陷测水组页岩中脆性矿物丰富、含量高,脆性指数平均0.8。研究表明涟源凹陷测水组泥页岩整体上具有良好的脆性特征,有利于该区页岩气的压裂改造。(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16年02期)
耿生臣[6](2013)在《罗家地区泥页岩矿物组分含量解释模型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家地区泥页岩由于岩相变化快、岩性不稳定,其矿物组分含量解释模型构建成为解释难点。为此,从取值方式和建模思路入手对模型进行了对比和优选。取值方式方面,通过对比点—点、段—点和段—段3种不同取值方式带来的差异,结果显示,段—段取值方式的相对误差最小,小于8%,故建议选取段—段取值方式;建模思路方面,在基于体积模型反演的数值法和基于数据拟合的模拟法2大类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罗69井测井曲线的处理及分析,后者精度略高于前者,且后者原理简单且易于操作,因此建议在数据拟合的基础上,加以地质条件约束,构建岩相分类基础上的矿物组分含量解释模型。(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3年01期)
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7](2013)在《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深层次揭示控制黏土矿物天然气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选择不同来源和成因的泥页岩中的常见黏土矿物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气体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各种黏土矿物甲烷吸附容量次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粉砂岩>石英岩.黏土矿物结晶结构决定了矿物片层之间的层间孔隙和聚合体颗粒之间粒间孔隙的形态和大小,从而决定着其表面积和气体吸附性能.黏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与电镜扫描所反映的微孔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黏土矿物的气体吸附能力不仅与黏土类型有关,而且明显受成岩演化程度和岩石成因的影响.此外,随粒度减小孔隙连通性和内表面积的不断增加,黏土矿物气体吸附能力有所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期刊2013-01-17)
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8](2012)在《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深层次揭示控制黏土矿物天然气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选择不同来源和成因的泥页岩中的常见黏土矿物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气体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各种黏土矿物甲烷吸附容量次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粉砂岩>石英岩.黏土矿物结晶结构决定了矿物片层之间的层间孔隙和聚合体颗粒之间粒间孔隙的形态和大小,从而决定着其表面积和气体吸附性能.黏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与电镜扫描所反映的微孔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黏土矿物的气体吸附能力不仅与黏土类型有关,而且明显受成岩演化程度和岩石成因的影响.此外,随粒度减小孔隙连通性和内表面积的不断增加,黏土矿物气体吸附能力有所升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陈军海,陈勉,金衍,张广清,杨启华[9](2008)在《确定泥页岩粘土矿物组分的新方法及对钻井液性能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井钻进过程中,水敏粘土矿物是泥页岩发生水化失稳的主要因素。依据粘土矿物各组分对粘土矿物的放射性贡献不同,在对西部某油田志留系泥页岩岩屑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粘土矿物组分与伽马能谱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方便、准确地确定研究井所在地层水敏粘土矿物组分的分布情况,且该井的钻井液使用情况可用来指导邻井对应地层钻井液体系的优选,防止了井壁水化失稳,有效保护了储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吕开河[10](2004)在《泥页岩矿物组分与理化性能计算机处理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泥页岩矿物组分与理化性能参数是进行钻井液设计的重要依据,能否利用已测的参数来确定其余参数,对于指导钻井液设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有关的数值方法研制开发了泥页岩理化性能预测软件,实验结果证明,该预测软件预测泥页岩理化性能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利用该预测软件预测泥页岩的理化性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04年01期)
泥页岩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微组分是有机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有机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又是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判别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显微组分的观测与识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数高,图像立体感强等优点,扫描电镜制样方法简单(新鲜断面),样品没有受到任何人工处理,各显微组分自身的赋存方式,形态特征,与矿物的接触关系等得以保存,所以扫描电镜研究有机显微组分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具有极大优势。电镜下有机质的识别要点是:首先通过形态识别,有机质是非晶质,没有规则的晶型,而且有机质硬度较低,容易被矿物质挤压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最后利用能谱进行最终判断。识别出有机质后,结合煤岩学对显微组分形态的描述,并综合考虑样品的来源及地质年代来识别显微组分。作者用扫描电镜识别出了7个显微组分组中的13种显微组分: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丝质体、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藻类体、沥青质体、固体沥青、微粒体、动物有机碎屑和矿物沥青基质,并详细描述了这13种显微组分的物料来源、形态特征、赋存状态及识别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页岩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璐.富有机质泥页岩超临界CO_2萃取产物组分与滞留油赋存状态[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2].焦淑静,张慧,薛东川,黄志龙,刘国恒.泥页岩有机显微组分的扫描电镜形貌特征及识别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2018
[3].余坤,郑世帅,张优.基于矿物组分与弹性参数的泥页岩脆性评价模型[J].煤炭技术.2017
[4].刘宇,彭平安.不同矿物组分对泥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学报.2017
[5].王强,白云山,苗凤彬.湖南涟源凹陷下石炭统测水组泥页岩矿物组分与脆性特征研究[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6
[6].耿生臣.罗家地区泥页岩矿物组分含量解释模型构建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
[7].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2013
[8].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
[9].陈军海,陈勉,金衍,张广清,杨启华.确定泥页岩粘土矿物组分的新方法及对钻井液性能的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吕开河.泥页岩矿物组分与理化性能计算机处理及预测[J].石油钻探技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