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胶粒粒径论文-王利娜,辛长征,邓照西

乳胶粒粒径论文-王利娜,辛长征,邓照西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胶粒粒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粒径及其分布,乳胶粒,微胶囊,图像处理

乳胶粒粒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娜,辛长征,邓照西[1](2014)在《基于Matlab图像处理技术的乳胶粒/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微胶囊制备过程中初始乳胶粒及其微胶囊成品粒径测量的精度和效率,运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数码相机拍摄的乳胶粒和微胶囊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等数据.将测试数据与激光粒径分布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得到的数据与粒径分布仪测试结果没有显着差异,达到了所要求的精度,因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测试乳胶粒及微胶囊粒径及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4年01期)

孙鹏飞,邓卫星,彭锦雯[2](2009)在《阴离子型有机硅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分布及ζ电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预乳液,研究了预乳液的滴加时间、催化剂用量、pH值对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和ζ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乳液滴加时间的增加、催化剂DBSA用量的增大,乳胶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ζ电位绝对值变大;pH值从5变化到9时,乳胶粒粒径变化很小,ζ电位绝对值增大。根据聚合过程中乳胶束粒径、粒径分布和ζ电位的变化推测,阴离子型有机硅乳液的聚合过程可分成核阶段、生长阶段及平衡阶段。(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09年01期)

王竹青,葛圣松,邵谦[3](2008)在《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的大小及分布对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乳液聚合反应进行的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各种因素,如聚合工艺、乳化剂、单体种类、聚合温度、引发剂等,并介绍了不同粒径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08年04期)

牟鸿源,尹秀玲[4](2008)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丙烯酸酯乳胶粒粒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丙烯酸酯乳胶粒粒径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仪器廉价,操作简便,测试精确度可以满足工厂生产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8年01期)

周新华,涂伟萍,胡剑青,崔英德[5](2006)在《影响阴离子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HDI缩二脲乳胶粒粒径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转相法制备了阴离子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HDI缩二脲乳胶粒.用TEM观察了包覆乳胶粒形态结构,分析了影响包覆乳胶粒粒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乳胶粒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HDI缩二脲被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分子量越大、溶剂极性越强,乳胶粒粒径越小.增加苯乙烯用量,乳胶粒粒径随之先减小后增加,苯乙烯质量分数为10%时粒径最小.乳胶粒粒径随羟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羟值为60mg KOH·g-1时,乳胶粒粒径随着丙烯酸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羟值在90mg KOH·g-1以上时,降低丙烯酸含量有利于乳液粒径的减小.降低聚丙烯酸链间的氢键作用力,增加羟基和HDI缩二脲间的氢键作用力,能获得粒径小而均匀的包覆粒子.(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小燕,黄世强[6](2006)在《影响硅丙微乳液乳胶粒粒径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的阴离子及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得了带有蓝色荧光的半透明O/W硅丙微乳液。讨论了聚合方法、乙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用量、乳液固含量对硅丙微乳液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温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硅丙微乳液,所需乳化剂用量少、总反应时间短,所得粒子粒径小、分布窄;当乙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0%时,乳胶粒的粒径最小;当乙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0%时,乳胶粒的粒径分布最窄;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乙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质量分数为30%、乳液固含量达37·5%时,微乳液乳胶粒的平均粒径为57·7nm,聚合分散系数为0·084。(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06年01期)

袁金凤,潘明旺,王小梅,丁凤祥,张留成[7](2005)在《大粒径PBA/PMMA核壳型乳胶粒的合成、表征及其改性PVC》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向种子乳液中连续滴加预乳液的方法制备了大粒径(约1μm)核壳型PBA/PMMA乳胶粒,经透射电镜和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试乳胶粒子的微观结构和粒径分布,结果显示乳胶粒的微观形貌确实为核壳结构,粒径接近微米级,粒径呈高斯分布并且相对分布较窄.将此类乳胶粒干燥后用于PVC改性,考察了粒径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其中粒径在500 nm左右时的ACR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S3期)

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Elodie,BourgeatLami,Gilles,Fevotte[8](2005)在《有机-无机杂化核壳型乳胶粒的制备及其粒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乳液聚合合成种子, 再在种子外生成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 3 叁甲氧基硅丙酯 (MPS) 的共聚物,利用MPS中硅氧烷基的水解 缩合反应, 形成交联的壳, 得到有机 无机杂化型核壳乳胶粒. 然后用溶剂将聚苯乙烯模板溶解, 可得到空心微胶囊. 通过透射电镜 (TEM) 和动态光散射粒径仪 (DLS) 观测乳胶粒及微胶囊的形态. 并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介质 pH值、MPS用量和加入方式对粒径、粒子数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发现非离子型乳化剂、酸性或碱性介质、MPS用量过多均促进乳胶粒子数减少, 减弱了乳液稳定性. 而采取连续滴加MPS的方法则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且粒径可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范圣强,范一波,曹瑞军,周心艳,李长久[9](2004)在《可聚合乳化剂改性对弹性丙烯酸酯乳液乳胶粒粒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烯丙基羟烷基磺酸钠作为可聚合乳化剂,改性合成了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它对乳化剂的最低用量和乳胶粒粒径的影响,探讨了乳胶粒粒径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烯丙基羟烷基磺酸钠的使用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降低了乳化剂的最低用量;随着其用量的提高,乳胶粒的粒径变大,由原来的低于50nm最终提高到670nm,从而使乳液的蓝色散射光泽变弱,当其用量达到0.73%时蓝色光泽消失。(本文来源于《化学建材》期刊2004年06期)

杨静漪,吕刚,高卫平,吴其晔[10](2001)在《TEM研究交联聚苯乙烯乳胶粒实时粒径大小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苯乙烯/双烯A乳液聚 合过程中实时乳胶粒的生长 过程,结果表明,控制乳胶粒尺寸的最佳时间是在反应的最初阶段。同时还比较了引发剂和 乳化剂加入量不同对乳胶粒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乳胶粒的粒径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大 而减小,对于分两次加入乳化剂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一次的加入量。(本文来源于《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乳胶粒粒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预乳液,研究了预乳液的滴加时间、催化剂用量、pH值对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和ζ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乳液滴加时间的增加、催化剂DBSA用量的增大,乳胶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ζ电位绝对值变大;pH值从5变化到9时,乳胶粒粒径变化很小,ζ电位绝对值增大。根据聚合过程中乳胶束粒径、粒径分布和ζ电位的变化推测,阴离子型有机硅乳液的聚合过程可分成核阶段、生长阶段及平衡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胶粒粒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利娜,辛长征,邓照西.基于Matlab图像处理技术的乳胶粒/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测量[J].印染助剂.2014

[2].孙鹏飞,邓卫星,彭锦雯.阴离子型有机硅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分布及ζ电位的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9

[3].王竹青,葛圣松,邵谦.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因素[J].胶体与聚合物.2008

[4].牟鸿源,尹秀玲.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丙烯酸酯乳胶粒粒径[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

[5].周新华,涂伟萍,胡剑青,崔英德.影响阴离子聚丙烯酸羟基树脂包覆HDI缩二脲乳胶粒粒径的因素[J].化工学报.2006

[6].张小燕,黄世强.影响硅丙微乳液乳胶粒粒径的因素[J].有机硅材料.2006

[7].袁金凤,潘明旺,王小梅,丁凤祥,张留成.大粒径PBA/PMMA核壳型乳胶粒的合成、表征及其改性PVC[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Elodie,BourgeatLami,Gilles,Fevotte.有机-无机杂化核壳型乳胶粒的制备及其粒径控制[J].化工学报.2005

[9].范圣强,范一波,曹瑞军,周心艳,李长久.可聚合乳化剂改性对弹性丙烯酸酯乳液乳胶粒粒径的影响[J].化学建材.2004

[10].杨静漪,吕刚,高卫平,吴其晔.TEM研究交联聚苯乙烯乳胶粒实时粒径大小及分布[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标签:;  ;  ;  ;  

乳胶粒粒径论文-王利娜,辛长征,邓照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