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电影论文-王文斌

二战电影论文-王文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战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杰伊·,瓦依达,二战题材电影,抗战电影,大屠杀电影

二战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斌[1](2019)在《战争悲歌与人性沉浮——论安杰伊·瓦依达的二战电影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享誉世界的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的作品以深刻的反思性、严肃的批判性与鲜明的民族性着称,尤其是以"战争叁部曲"为代表的二战题材电影,通过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反思性的主题诉求与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冲破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陈旧模式,开创了举世瞩目的"波兰电影学派",对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产生了积极的"解冻"效应,并造成世界性的影响。其中,前期的"抗战电影"谱写了一曲曲低沉阴郁的战争悲歌;后期的"大屠杀电影"则书写了集中营里的人性沉浮,它们至今依然为世界战争电影的创作实践提供着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9年01期)

邵瑜莲[2](2018)在《“他者”的视界——论何非光与华语二战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何非光是重庆时期拍摄战争题材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对华语二战电影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意味的是,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何非光所饰演及创作的角色都是一个反面的"他者"形象,这与其现实生活中的"他者"境遇构成了互为指涉的微妙隐喻。何非光导演的华语二战电影虽是官方意志的代表,却也明显带有个人的独特印迹,这种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跨境身份所赋予的。跨境身份所带来的主体自由,使其抗战电影创作在反思与批判中能够突破当时所流行的"颂歌"模式,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刘义军[3](2017)在《中美二战电影与民族形象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以来,中美两国创作了多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对传播中美抗日历史、牢记英雄人物与塑造民族形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传播力与竞争力。但因中美抗日的作战时间、历史情感、伤亡程度、地域纠葛与价值取向等不同,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民族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也不尽相同,值得深入探究。一、中美抗日电影与民族形象变迁中国抗日电影从早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道(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24期)

谢诗思[4](2017)在《战争阴影下的儿童话语——论近年来匈牙利“二战”电影的创作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匈牙利"二战"电影出现了一种新的创作倾向,即表述战争中的儿童话语。这在所涉及的影片中具体表现为叁方面:塑造具有纪实性特征的犹太儿童形象,以呈现特殊的童年文化;采取还原心理世界的儿童视角,以表现极端反犹主义下的犹太家庭和代际变迁;陈述具有隐喻意义的儿童话语,以建立犹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并见证大屠杀。其儿童形象是从外部看儿童,儿童视角则是从内部看,二者为其儿童话语的有机建构和人文表达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7年10期)

卢伟,刘云飞[5](2017)在《比较视域下的电影研究述评——以日本二战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电影有一半是战争电影,日本二战电影在世界战争电影史上,乃至整个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日本二战电影在艺术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风格鲜明、成果卓着地屹立在世界二战电影史上。但是日本二战电影研究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目前基本情况是学术关注不够,文本资料稀缺,前人研究较少,日本二战电影亟待学界的充分重视,得到与之艺术水平像匹配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17年S1期)

卢伟[6](2017)在《“性别”与“身体”:日本二战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二战电影中,女性通常以女儿(如《我对青春无悔》中的幸枝)、妻子(如《风中的母鸡》中的时子)和母亲(如《大曾根家的早晨》中的母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革命者""探求者""守护者",温柔、美丽的女性以坚忍的力量、以母性之光慰藉日本之痛。但是女性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和救赎者,不仅没有反抗战争的话语权利,反而成为一种被"看"的对象,成为被男性世界排斥在外的"他者"。(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评论》期刊2017年03期)

王龙[7](2016)在《“暗渡陈仓”的日本二战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去年出版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一书中,谈到刺激我创作该书的缘由时讲过这么一件事:据外媒报道,2013年的最后一天,日本首相安倍晋叁专程到东京一家电影院观看了热映影片《永远的零》。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神风特攻队"如何实施自杀式攻击的故事。安倍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连声赞扬此片令他"十分感动"。(本文来源于《军营文化天地》期刊2016年11期)

干瑞青[8](2016)在《反战与否:简论日本二战电影塑造战争记忆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战争电影中的士兵形象塑造不仅能让观众重温战时民族形象,也能重塑观众对战争的理解。从战时到新世纪以来,反战意识的缺乏和对战争责任的躲避,使得日本二战影片充斥了从"好战"到"情感化"再到"疯癫",以及"困惑""被伤害"的影像,引发观众对日本电影中战争记忆偏好的深思。(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6年04期)

殷卫娟[9](2016)在《以“二战电影课程”为例,谈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有效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如音像资料、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等等。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如何真正将这一课标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有效实践?如何以教材为中心,通过研发适合自己学生需要的英语课程资源?笔者以她和学生们共同研发的"二战电影赏析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资源有效开放的心得体会。(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6年04期)

张启忠[10](2016)在《语义的浮动与暧昧——从战后日本二战电影的历史表述透视《起风了》》一文中研究指出被世界各地粉丝予以推崇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退休前的动画电影《起风了》,曾寄望于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却最终落败。原因在于该片极具争议性,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影片中出现的曾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如何评价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绞杀亚洲人民的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师堀越二郎。即使宫崎骏在创作时有"反战"思考,但影片对于军国主义的不置可否的模糊与暧昧,致使该作品极可能成为否定日本侵略历史浪潮的样品和附属。(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二战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何非光是重庆时期拍摄战争题材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对华语二战电影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意味的是,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何非光所饰演及创作的角色都是一个反面的"他者"形象,这与其现实生活中的"他者"境遇构成了互为指涉的微妙隐喻。何非光导演的华语二战电影虽是官方意志的代表,却也明显带有个人的独特印迹,这种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跨境身份所赋予的。跨境身份所带来的主体自由,使其抗战电影创作在反思与批判中能够突破当时所流行的"颂歌"模式,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战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斌.战争悲歌与人性沉浮——论安杰伊·瓦依达的二战电影创作[J].齐鲁艺苑.2019

[2].邵瑜莲.“他者”的视界——论何非光与华语二战电影[J].抗战文化研究.2018

[3].刘义军.中美二战电影与民族形象传播[J].电影评介.2017

[4].谢诗思.战争阴影下的儿童话语——论近年来匈牙利“二战”电影的创作倾向[J].当代电影.2017

[5].卢伟,刘云飞.比较视域下的电影研究述评——以日本二战电影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

[6].卢伟.“性别”与“身体”:日本二战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长江文艺评论.2017

[7].王龙.“暗渡陈仓”的日本二战电影[J].军营文化天地.2016

[8].干瑞青.反战与否:简论日本二战电影塑造战争记忆的方式[J].艺苑.2016

[9].殷卫娟.以“二战电影课程”为例,谈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有效研发[J].文理导航(上旬).2016

[10].张启忠.语义的浮动与暧昧——从战后日本二战电影的历史表述透视《起风了》[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  

二战电影论文-王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