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海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全新世,沉积环境,相对海面
相对海面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胜,李建芬,王福,田立柱,商志文[1](2016)在《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叁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化历史,并利用微体生物组合分带对水深变化的指示,定量讨论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经历了沼泽—潮滩—浅海—前叁角洲—叁角洲前缘—叁角洲平原环境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始阶段,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沼泽环境,南部未见沉积,与上更新统河流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全新世早期,研究区潮滩环境发育。潮滩层厚度约1m,历时数百至1千余年。至7 000cal BP前后水深增大,研究区进入浅海环境。约6 000cal BP,沿岸南北两端先后进入叁角洲过渡环境,中部叁角洲环境约开始于1 500cal BP。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同时记录了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约10 000cal BP前后,渤海湾相对海平面已接近21.3~20.4m。约8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8.6~17.0m。约6 000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低于6.8m,5 000~1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高于-2.5 m,1 000~8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3~-0.4 m。8 000~5 000cal BP时,相对海面上升约15.0m,上升速率达5m/1ka。(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方晶[2](2009)在《全新世辽东半岛海岸冲积低地地形发育和相对海面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以往辽宁海岸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大,钻孔密度低,缺乏对剖面做连续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探讨海平面变化时未考虑各地潮差的影响,对钻孔高度缺少精确的测量以及在选择古海面标志上有误等不足。强调使用国外在海岸带研究中已成熟运用的硅藻分析等方法,以较小区域的海岸冲积-海积平原为对象,连续钻孔取样,高密度对沉积物做硅藻分析,详细区分海相和陆相沉积物,利用海岸平原上发育的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和腐殖质黑色粘土作为古海面的标志层对古海面的高度和古海岸线的位置进行复原。研究结果表明,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研究区约6 000~5 000年前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相对高海面期大体持续到4 200cal BP,其后海面下降,3 200~2 700cal BP为海面下降到2.5m左右(平均高潮位)。这一时期海面相对稳定,海岸沙嘴发育。2 700cal BP以后海水开始从大洋河西部退出,大洋河进入低地,东北部的大洋河天然堤开始形成。其后2 766cal BP至1 495AD海退速度为4.8m/a;1 495AD到1 756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为15.26m/a;1 756AD至1 900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27.78m/a,推测造成1 495AD~1 756AD和1 756AD~1 900AD的海岸线快速向海后退的原因除与气候变冷外,这段时间人类活动加剧,导致上游森林遭到破坏,洪水携带泥沙入河,河流上游带来的输砂量增加也是造成大洋河平原快速向海方向扩张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做钻孔调查取样,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m,该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该区约略早于5 800cal BP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相对高海平面期(6 000~5 500cal 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 300-8 000cal BP。这次海退事件可能与冰后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8.2Ka前的降温事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王艳红,张忍顺[3](2005)在《数十年来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潮位记录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出当地的相对海面变化状况,也是目前研究海面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江苏海岸而言,沿岸虽有不少验潮站,但多设在河闸的闸下,而且由于江苏海岸90%以上为淤泥质海岸,容易受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低潮时的潮位数据不能用来代表当地潮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河口闸下潮位站的长序列潮位来分析相对海面变化趋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江苏沿海及周边各验潮站的潮位资料分析可知,叁条港、吴淞口和黄浦公园叁个(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06-01)
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4](2004)在《未来江苏中部沿海相对海面变化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海面变化是由全球绝对海面变化和区域性地面和海面因素共同控制。通过对江苏沿海近几十年来的潮位记录的分析,得出江苏沿海近期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在此基础上根据近期绝对海面的变化速率计算出局地因素对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的贡献量。在假设未来局地因素影响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与IPCC对未来100年绝对海面的变化趋势进行迭加,预测了江苏沿海未来相对海面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江苏中部沿海海面在2000—2100年的100年间将上升15~152cm,较IPCC对同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结果大的多。最后就区域性海面气压对相对海面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6期)
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5](2004)在《平均高潮位记录分析淤泥质海岸的相对海面变化——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下。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平均高潮位、平均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平均高潮位与平均潮位以及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沿海6个验潮站33a的潮位记录进行分析,得出江苏沿海此期间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为0.29~1.00cm/a。(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4年05期)
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王建[6](2004)在《相对海面变化与江苏中部辐射沙洲的变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面上升,岸外沙洲可以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逐渐变化的动力条件。如果沙洲能够得到足够的泥沙供给,淤积速率可以与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同步或超过相对海面上升速率,那么沙洲就能够继续存在,相反则会逐渐消失。江苏中部辐射沙洲整体缺少外来泥沙供给,再加上海面上升和不断的围垦活动,辐射沙洲的总面积势必逐渐缩小,但巨大的沙脊群内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一部分沙洲在海面上升过程中得以淤高,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2期)
王艳红[7](2003)在《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及其对辐射沙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中部低平的滨海平原、脆弱的淤泥质海岸和缺少外来泥沙供给的辐射沙洲对海岸动力变化异常敏感,面对未来可能的海面上升,该区域必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对海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带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江苏海岸及辐射沙洲区的基本特征,以相对海面上升对辐射沙洲及其中心部位的条子泥的影响为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辐射沙洲区近期的相对海面变化 根据辐射沙洲区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对区内地面沉降速率进行分项计算(包括构造沉降速率、均衡沉降速率和压实沉降速率),并引用IPCC最近对过去100年来全球绝对海面上升速率的评估。二者迭加得到江苏中部辐射沙洲区在过去100年来的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同时应用江苏中部沿海6个验潮站几十年来的潮位记录资料对辐射沙洲区近期的相对海面上升速率进行了估算。在潮位资料的分析过程中还探讨了沿岸验潮站与岸外沙洲潮位的相关性以及平均潮位、平均高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的相关关系。(2) 辐射沙洲区未来的海面上升速率预测 引用IPCC2001年评估报告中对未来100年全球绝对海面上升速率的评估并结合辐射沙洲区地面沉降速率和相对海面变化状况对辐射沙洲区未来100年内的相对海面变化做了定量预测。(3) 辐射沙洲对海面上升的响应 基于辐射沙洲区未来海面上升的背景和辐射沙洲自身的泥沙动力特征,用实测资料和遥感技术分析了辐射沙洲区近期的演变规律,并对辐射沙洲未来整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向做了预测,认为辐射沙洲整体在海面上升过程中随着潮汐动力作用的增强将做出重大调整。(4) 海面上升对条子泥的影响 在分析条子泥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辐射沙洲未来总体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条子泥响应未来海面上升的发展趋向做了探讨,认为条子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淤高速率不会低于海面的上升速率。但随着海面上升和滩面的淤高,条子泥的开发利用将受到一定的影响。(5) 讨论 论文的最后就本论文研究中发现但尚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做了讨论,包括海面上升与潮差增大的关系、海面气压与相对海面变化的关系以及条子泥淤高的极限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王庆[8](1999)在《全新世中期以来山东半岛东北岸相对海面变化与海积地貌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半岛东北岸发育有许多大型海积地貌体,其中尤以龙口屺岛连岛沙坝、烟台芝罘岛连岛沙坝和荣成石岛湾口沙坝规模最大,形态最典型。这叁个形成于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沙坝之间,既有成因、沉积结构、泥沙来源等方面的显着差异性,又有地貌与沉积方面的的可比性。对这些差异性、可比性的深入分析表明,全新世中期以来短时间尺度、小幅度的相对海面变化,对海积地貌发育有着深刻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包括海面升降引起的海岸横剖面调整和入海河流河床纵剖面调整,进而对沿岸纵向泥沙流强度和沙坝发育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左军成,陈宗镛,周天华[9](1995)在《中国沿岸相对海面变化的本征分析和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经验正交函数的方法,将平均海面分解为正交时、空函数积的代数和。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正交函数进行组合,得到修正的海平面变化值,它消除了某些随机的影响。去掉平均海面主要时间本征函数中的主要周期部分,求得剩余部分的变化率,乘以空间本征函数可得各站平均海面的变化速率。对未来的时间本征函数作出预报,便可得到本来的平均海面预报值.(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1995年03期)
相对海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以往辽宁海岸古环境复原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大,钻孔密度低,缺乏对剖面做连续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探讨海平面变化时未考虑各地潮差的影响,对钻孔高度缺少精确的测量以及在选择古海面标志上有误等不足。强调使用国外在海岸带研究中已成熟运用的硅藻分析等方法,以较小区域的海岸冲积-海积平原为对象,连续钻孔取样,高密度对沉积物做硅藻分析,详细区分海相和陆相沉积物,利用海岸平原上发育的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和腐殖质黑色粘土作为古海面的标志层对古海面的高度和古海岸线的位置进行复原。研究结果表明,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研究区约6 000~5 000年前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相对高海面期大体持续到4 200cal BP,其后海面下降,3 200~2 700cal BP为海面下降到2.5m左右(平均高潮位)。这一时期海面相对稳定,海岸沙嘴发育。2 700cal BP以后海水开始从大洋河西部退出,大洋河进入低地,东北部的大洋河天然堤开始形成。其后2 766cal BP至1 495AD海退速度为4.8m/a;1 495AD到1 756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为15.26m/a;1 756AD至1 900AD海岸线向海后退速度27.78m/a,推测造成1 495AD~1 756AD和1 756AD~1 900AD的海岸线快速向海后退的原因除与气候变冷外,这段时间人类活动加剧,导致上游森林遭到破坏,洪水携带泥沙入河,河流上游带来的输砂量增加也是造成大洋河平原快速向海方向扩张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做钻孔调查取样,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m,该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该区约略早于5 800cal BP达到全新世相对最高海平面。全新世相对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相对高海平面期(6 000~5 500cal 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 300-8 000cal BP。这次海退事件可能与冰后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8.2Ka前的降温事件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海面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胜,李建芬,王福,田立柱,商志文.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
[2].方晶.全新世辽东半岛海岸冲积低地地形发育和相对海面变化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3].王艳红,张忍顺.数十年来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4].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未来江苏中部沿海相对海面变化预测[J].地球科学进展.2004
[5].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平均高潮位记录分析淤泥质海岸的相对海面变化——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J].海洋通报.2004
[6].王艳红,张忍顺,谢志仁,王建.相对海面变化与江苏中部辐射沙洲的变化动态[J].海洋科学进展.2004
[7].王艳红.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及其对辐射沙洲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3
[8].王庆.全新世中期以来山东半岛东北岸相对海面变化与海积地貌发育[J].地理研究.1999
[9].左军成,陈宗镛,周天华.中国沿岸相对海面变化的本征分析和预测[J].海洋与湖沼.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