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布格局论文-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

文化分布格局论文-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熵,核密度估算法,地理空间分布

文化分布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1](2019)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伊瑞祥[2](2019)在《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和乡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巨量的乡村人口完成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大迁移,掀起了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商业化、同质化严重,保护意识薄弱,规划滞后等,这对古村镇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阻碍。本文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历史文化村镇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这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良性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作用。本文以浙江省224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以中心地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点轴理论、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GoogleEarth软件和历史资料查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态、起源朝代、形成原因等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并从地形地貌、布局形态、主导成因叁个方面对村镇进行统一分类;基于村镇的资料和分类结果通过核密度分析、重心分析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热点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变迁和现状分布两个视角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系统探究;之后从资源禀赋、文化宗教、评选标准等方面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选取多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结合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针对性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始建朝代集中于唐、宋、明、清四个时期,始建于宋朝的村镇数量最多;名村名镇分布变迁经历了“浙北平原集聚一逐步南偏—近乎均匀—省域中心集聚”的变化规律,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浙北平原区>金衢盆地区>浙西丘陵区>浙东低山区>沿海平原岛屿区>浙南山地区”的地貌选择性;春秋至清朝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重心整体向南偏西方向移动,累计移动159.795km,分布范围逐步向南扩展且趋于分散。(2)从村镇现状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子的研究结果来看,自然因子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决定性大小依次为:坡度>距城市中心距离>距水系距离>高程;人文社会因素探测发现:境内公路里程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解释力最强且较稳定的两个因子,其中境内公路里程的影响力尤为显着;各人文社会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单个因子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境内公路里程和年末总人口数两个因子显现出了强大的交互带动作用,与它们发生交互作用时其它因子的影响力会成倍扩大。(3)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度;统筹考虑,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村镇固有肌理保护,突出文脉传承;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4-15)

朱磊,胡静,周葆华,李亚娟,吕丽[3](2018)在《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不同类别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和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究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类别旅游景点均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人文景点集聚程度高于自然景点,且不同类型景点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存在局部围绕城市和交通线分布的情况,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2)示范区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优,平均可达时间为22.55 min,但区域内可达性分布差异显着,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特征,自然景点的可达性要优于人文景点的可达性。(3)不同类别景点基于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空间上呈集聚格局,可达性的热点区共同表现为以铜陵市、铜陵县、南陵县、繁昌县和青阳县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主要呈连续带状分布在示范区的西南部地区。(4)影响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交通路网结构的区域差异以及自然和人文环境。(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7期)

翟秀娟,孙希华,孙宗耀[4](2017)在《基于POI数据的淄博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文化设顾名思义意就是免费为群众提供文化学习的平台,像"课桌"、"书籍"之类.POI(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作为一种简单易得而又极具代表性的点状数据,在公共设施布局和服务区位选择等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利用GeoSharp1.0软件下载POI(兴趣点)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得到淄博市组群式城市文化设施密度分布图.借助ArcGIS10.2和SPSS20软件,采用基尼系数、区间差异系数、区别特化系数等对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进行测算,对淄博市中心城区省级、市级及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类型等多方面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论为淄博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存在区际间分布差异较小、区内集中程度较高、不同类型文化设施分布差异显着的特征;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相一致、向区政府和交通干道聚集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李媛[5](2016)在《清以来新疆北部汉族移民文化的形成与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以来,外省移民和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决定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新疆的分布格局。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新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汉族的分布及与他民族的互动,推动了具有多民族、多地区和多层次内部结构特征的汉族移民文化的生成,并在北疆地区形成一条文化带和两个文化区。(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6年11期)

刘洋[6](2015)在《兰州市文化娱乐场所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城市职能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不断上升,基层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而文化娱乐场所是城市人口进行娱乐消遣、社会交往、商务洽谈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合理的布局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获得者和享用者;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维护社会和谐;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分析研究兰州市文化娱乐场所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本市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状况、布局合理程度以及对于其他带状河谷型城市类似产业场所的空间布局研究有着必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兰州市2013年文化娱乐场所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场所名称、空间位置、场所类型等属性信息,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法、矢量符号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得到了兰州市文化娱乐场所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显示:(1)兰州市文化娱乐场所在宏观上偏聚分布显着,城关区文化娱乐场所在数量上相对其余3区具有绝对优势;以酒吧、茶楼及咖啡店所构成的饮品休闲吧的数量所占比例最高,公园游乐园与电影院剧院的场所数量所占比例最小。(2)微观视角下,营利性文化娱乐场所“扎堆”式分布显着,具有公益性的场所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均匀;得到了城关区中心城区发源地带、安宁区东部与七里河区北部、西固区中部这叁处数量集聚中心圈,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的具有区位优势区域成为了文化娱乐场所偏好分布的重点地区。(3)在空间集聚与离散方面,发现文化娱乐业场所数量显着多与显着少的街道网格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很小;H-H型区域在空间上的连续性较强,L-L型区域在空间上的边缘化分布明显且连续性较弱,H-L型区域通常出现在区域性的商业中心且空间位置相对独立,L-H型区域在空间上往往依赖于H-H型区域而分布;酒吧、歌舞厅(KTV)等更偏重娱乐性的场所体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特征,公园游乐园与电影院剧院表现出了显着的异质性特征。(4)文化娱乐场在兰州市主城区范围内所形成了叁处显着热点区,分别为:一级热点区(以传统城市功能核心区为基础的城市中心商贸热点区——西关中心热点区)、二级热点区(以高校云集为吸引力的高教服务型热点区——安宁高教热点区)、叁级热点区(以石化工业集聚为背景的工业新型热点区——西固石化热点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许和连,张萌,吴钢[7](2012)在《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考虑空间滞后因子的引力模型,采用2001—2010年我国各省份国别FDI数据对文化差异及地理距离对我国FDI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各国在我国范围内的实际直接投资存在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集聚效应,文化差异与FDI的关系日益表现为明显的"S型"关系,并且其对我国FDI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地理距离对各国在我国各省的FDI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弱趋势,但临海省份吸收各国的FDI所具备的优势却在增强。(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2年08期)

张萌[8](2012)在《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亦日益频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外商到中国的各个省来进行直接投资(FDI)。但是,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在我国的FDI区域分布不平衡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性,这意味着投资国和地区在我国范围内部的FDI区位选择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各省份与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而且我国地域广阔,各省与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地理距离差异。为此,分析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对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所构成的影响,将对协调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收集整理了36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2010年间分别在我国各省份的FDI数据,专门就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对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所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本文重点抽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这6个国家(地区)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发现不同的国家(地区)在我国的FDI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其空间自相关性等特征却存在显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人文地理因素存在较强的关系。其次,本文专门构建了人文地理视角下的FDI博弈模型,系统论证了文化差异及地理距离对FDI区位选择及区位投资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对文化差异及地理因素影响FDI空间区位选择进行解释。再次,本文构建了考虑FDI空间滞后因子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各省与投资来源国(地区)的文化差异、地理因素对各国(地区)在我国各省FDI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各国在我国范围内的实际直接投资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集聚效应,而各国与我国各省的文化距离与各国在中国各省的FDI水平日益表现为明显的“S型”关系,即当文化距离较小时,文化距离和各国在我国各省的FDI存在负相关关系;当文化距离在中间水平时,一国与我国各省的文化差异越大又将促进该国在我国各省的投资;当文化距离较大时,一国与各省的文化差异越大又将对该国在我国各省的FDI构成制约。而地理距离对各国在我国各省的FDI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弱趋势,但临海省份吸收各国的FDI所具备的优势却仍在增强。最后,本文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就我国东中西部平衡和协调地吸引外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4-17)

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王永川,姚木兰[9](2011)在《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妈祖文化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当时官员与渔民的推动,使得妈祖文化曾经是舟山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信仰之一。妈祖庙在嵊泗、定海、岱山、普陀的分布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现存的妈祖庙已经不多。保存妈祖庙古迹,宣扬妈祖文化,对打造舟山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舟山的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10](2010)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着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文化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和乡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巨量的乡村人口完成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大迁移,掀起了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商业化、同质化严重,保护意识薄弱,规划滞后等,这对古村镇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阻碍。本文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历史文化村镇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这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良性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作用。本文以浙江省224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以中心地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点轴理论、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GoogleEarth软件和历史资料查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态、起源朝代、形成原因等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并从地形地貌、布局形态、主导成因叁个方面对村镇进行统一分类;基于村镇的资料和分类结果通过核密度分析、重心分析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热点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变迁和现状分布两个视角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系统探究;之后从资源禀赋、文化宗教、评选标准等方面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选取多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结合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针对性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始建朝代集中于唐、宋、明、清四个时期,始建于宋朝的村镇数量最多;名村名镇分布变迁经历了“浙北平原集聚一逐步南偏—近乎均匀—省域中心集聚”的变化规律,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浙北平原区>金衢盆地区>浙西丘陵区>浙东低山区>沿海平原岛屿区>浙南山地区”的地貌选择性;春秋至清朝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重心整体向南偏西方向移动,累计移动159.795km,分布范围逐步向南扩展且趋于分散。(2)从村镇现状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子的研究结果来看,自然因子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决定性大小依次为:坡度>距城市中心距离>距水系距离>高程;人文社会因素探测发现:境内公路里程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解释力最强且较稳定的两个因子,其中境内公路里程的影响力尤为显着;各人文社会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单个因子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境内公路里程和年末总人口数两个因子显现出了强大的交互带动作用,与它们发生交互作用时其它因子的影响力会成倍扩大。(3)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度;统筹考虑,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村镇固有肌理保护,突出文脉传承;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分布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2].伊瑞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朱磊,胡静,周葆华,李亚娟,吕丽.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8

[4].翟秀娟,孙希华,孙宗耀.基于POI数据的淄博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李媛.清以来新疆北部汉族移民文化的形成与分布格局[J].民族论坛.2016

[6].刘洋.兰州市文化娱乐场所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7].许和连,张萌,吴钢.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J].经济地理.2012

[8].张萌.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D].湖南大学.2012

[9].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王永川,姚木兰.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10].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文化分布格局论文-王清,唐广东,马慧强,李哲,朱林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