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国利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213300
一个阶段以来,我们推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掺杂着一些假的东西,把好多语文课打扮得花枝招展,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率,背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课改的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而不是花样课堂,所以,我认为针对当前的课堂很有必要来一次“打假”。只有剔除了课堂中的种种假象,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一、假主体
新课程的课堂,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主体非主体,主导非主导”,简单地说,就是变相的教师主体、学生受体。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引领着学知识,本质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似乎动起来了,但课堂的程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设置,是在假设学生不理解知识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表面来看是民主了,让学生有机会发言了,其实“师道尊严”的观念还处处可见。学生的发言在“预设”中,正中下怀;发言在“预设”外,不加理睬;发言涉及到教师的威信,颇为不快。还有的地方规定:上课教师讲解不超过15分钟,剩余的时间都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其实又是一种形式主义。以谁为主体,不能单纯看谁说的话多,而是看在教师心中,教学是否为学生服务。
二、假问题
“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问题设置”这个教学设计环节可以甄别课堂到底是新课程中的“真课堂”还是“假课堂”。请看《画杨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画杨桃》,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谁画杨桃?(预习过课文的都应该知道。)
生2:他为什么画杨桃?(似乎没什么意义。)
生3:杨桃是什么味道?(与本文学习内容没什么关系。)
生4:他把杨桃画成什么样了?(显然课文预习过,有明知故问的迹象。)
师:同学们真会问,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一堂课结束了,却始终没去关注这些问题……
那么,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想问的吗?难道是学生与老师有了相当的默契,他们知道老师想要的是什么,在极力配合老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还是这样的“提问”方式是他们早已习惯的,犹如公式一样可以套用?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清楚,这样的“提问”是不真实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没什么帮助的。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存有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提不出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有时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或比较肤浅,这是能力问题,这在课堂上是允许,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提假问题、假提问题却是态度问题,久了,是会成为不良习惯的,这是绝不允许在课堂上滋生蔓延的。
三、假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审视我们的课堂,所谓的“合作”,大多还是过去的“小组讨论”;课堂合作的时间,多是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传统课堂很难看到学生活跃的场面,像一个“私塾”;而新课程实施以来,“私塾”变成了“自由市场”,温度有了,深度却没了,学生活动被动而无序。
四、假体验
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五、假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应该具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发展的价值。因而课堂教学评价不应机械刻板、死气沉沉,而应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课堂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或者不活动,或者成为学生的传话筒,或者只说些“你真棒”、“非常好”等廉价的赞语,或者根本没有立场。过去是什么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教参;而现在是彻底变了,是什么答案都是对的。有些课上,关于一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是五花八门,甚至有很多出格的理解。但老师却不做评判或都持肯定的看法,生怕自己一发表意见或指出学生的错误,就破坏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课堂评价难道不“假”吗?
客观地说,“假货”的出现,起码证实了人们对“真货”的追求。同时,“假货”的甄别和消灭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位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来理解新课程。